余 凡 (江南大学田家炳教育科学学院 214122)
无锡国专即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是在西学迅速涌入,国学衰微的背景下创立的,寄托了唐文治和同道们的“复兴国学、保存国粹、文化卫国”的愿望。其办学宗旨是:研究本国文化,明体达用,发扬光大,期于世界文化有所贡献。无锡国专是民国时期重要的国学传播基地,孕育了大量国学文化精英,如冯其庸、钱仲联、王绍曾、唐兰等人。优秀学子的培养离不开无锡国专的教师。无锡国专汇聚了一批名师,如陈衍、钱基博、朱文熊、王蘧常、冯振、顾实等人,他们为无锡国专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本文尝试通过对无锡国专教师这一特定的群体的生活进行归纳,概括他们生活的共同点,并通过他们的生活分析他们的精神境界和价值追求,以为当前教师队伍建设提供借鉴。
从查阅到的国内有关无锡国专的文献来看,没有直接搜索到直接研究关于无锡国专教师生活的文献,大部分研究集中于无锡国专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办学思想,对无锡国专教师生活的研究欠缺,因此本文探析无锡国专教师生活,分析其特点,可为后续研究提供一些思路。
无锡国专教师生活大体上分为教学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这三个方面。在教学生活上,重视经典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在家庭生活上,无锡国专教师重视家庭人伦,重视子女教育;在社会生活上,无锡国专教师很少进行直接的政治活动,但也心系国家,传播国学,培育人才,为国家服务。无锡国专教师生活的特点主要如下:
无锡国专的校歌是“五百载,名世主,道统继续在遗经。乾坤开辟,学说何纷纭。惟我中华,教化最文明。上自黄帝迄孔孟,先知先觉觉斯民。大道行,三代英。我辈责任讵敢轻。勉哉!勉哉!俭以养德,静以养心。建功立业,博古通今。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事实上,无锡国专教师确实践行了这一点,大多教师即使在学校非常艰难的时刻也没有放弃自己操守,严格地要求自己,保持君子品性,为国家培养人才。唐文治认为中国若想摆脱国难的命运,只培养出懂得科技的人才是不够的,因而唐文治放弃了上海实业学校校长,创办了无锡国专。“教授冯振心,朱叔子互相激励,茹苦含辛,照常授课。而钱君子泉以教育校董长来兼教授,并半薪不受,尤为可感。此吾校精神坚定表见之一端。”即使在无锡国专危难时刻,教师们仍然没有放弃国专,没有放弃对国学的热爱。无锡国专的教师们虽然生活清贫,但也不放弃君子人格,积极投身于爱国的教育事业之中。
无锡国专的教师大多是国学大家,精通某一方面的知识,他们热衷于学问,潜心研究国学知识,以期发扬国学。钱基博对国学有许多论述,撰写过《国学文选类纂》《国学必读》《十年来国学之商兑》《今日之国学》《茹经堂外集·叙》;朱文熊热衷于庄子学,创作了《庄子新义》;顾实的文学功底深厚,创作了《中国文学史大纲》,擅长中古文学,著有《穆天子传西征讲疏》《论语讲疏》《杨朱哲学》;王蘧常不仅书法出众,对史学也深有研究,尤其是对秦史的研究鞭辟入里。陈衍和唐文治更是热衷于学问。“一·二八事变”期间,陈衍携妻小为躲避战乱来到无锡,住在唐文治家中,两人“昕夕谈经史不缀”。由此可见,国专教师对学问的诚挚热爱。
身传重于言教。无锡国专的教师不仅在教学中向学生传授国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品性,在日常生活中也严格要求自己,为学生作出良好榜样。王蘧常本是无锡国专的学生,后来成为无锡国专的教师。他在担任无锡国专沪校教务长的同时,也在上海交通大学兼任教授。王蘧常在自传中写道,“1940-1952,上海,国立交通大学中文科教授,(中因汪伪接收,与同事五人同离校,当时所谓反伪六教授也)”。王蘧常用自己的行动为学生树立了良好的榜样,教育学生为学者应有坚贞的气节。无锡国专教师以身作则,表现了他们的坚贞精神,也正是他们这种坚贞的精神在无形之中感染了学生,激励国专的学生奋发向上。
无锡国专教师的生活除了注重学术,还将学术与个人的志趣相结合。王蘧常在担任无锡国专教师期间,治学严谨,同时他也热衷于书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魏建猷从日本归来后,在无锡国专任教,担任史学概论、通史、日文等课程。魏建猷在热衷于中国近代史的研究的同时,结合自己在日本的留学经历和兴趣点,对甲午战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撰写了《甲午战争史稿》。唐文治热衷于学问,爱好读书,并把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总结出一套自己的“读书法”,被人称之为“唐调”。他认为读书应该通过反复涵咏理解文章的内涵和意蕴所在,要求学生在读书时应该读出文章的阴柔阳刚之美。钱基博在爱好国学知识的同时,喜欢收集甲骨、铜玉、历代货币,并根据这些小玩物撰写了一些小文章,如《文物研究》。
教师生活彰显了教师生活的质量,影响教师的精气神,对教师的教学活动具有重要影响。无锡国专教师的生活是丰富多样的,这启示当今的教师队伍建设不仅要关注教师的学习、教学等活动,还应关注教师日常生活,因为二者都是深刻影响教师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教师的质量和水平直接关乎到人才的培养。高素质的教师能够促进学生的多方面发展。无锡国专教师的生活虽清贫,但不慕虚荣,注重修身养性,能够在潜移默化之中感染学生。教师在日常的教学生活中不能只以专业素养“教”学生,还应该以自身的修养“育”学生。教师的性情关乎教师的教学水平,离开性情的教师不是完整意义上的人,也难以教育出完整的学生。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意识地要求自己,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积极提高自身,修养自己的性情,从而以自身的发展促进学生的智慧生长。
在无锡国专学生的回忆录中,老师对学生言传身教的情景有很多。国专的教师们不仅以自己高深的学术造诣指导学生学习,也严格地要求自己的言行,从而感染学生。教师的一言一行会逐渐地影响学生,会在潜移默化之中塑造学生的行为方式、品质,言行一致的教师往往更受学生青睐,更容易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对话。因此当今教师应注意言行,对学生的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言语层面,要以一致的言行使学生信服,让学生主动地、积极地接受教师的教育,从而助推学生的成长。
无锡国专的教师多为国学大家,对国学深有研究,但他们并不是只做死学术。无锡国专的教师以学术为业,将学术生活建立在良好的日常生活之上,准确地把握好学术生活和日常生活的关系,将学术与个人志趣相结合,在乐中学,以学术为乐,体悟人生的价值与意义,感悟生命的乐趣。而当下部分高校教师未能正确处理好这种关系,使自己身心备受压力,影响了自身的长远发展。高校教师应该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秉持积极的人生态度,调动自己的学术热情,合理地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将日常生活的问题引入到学术研究之中,以学术立业,而不是仅仅陷入“死学术”的桎梏中,继而帮助教师获得安身立命的快乐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