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倩倩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1620)
近年来,人口老龄化问题已经越来越严重,变成世界性问题。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截止2018年末,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已经达到了24949万人,占我国总人口17.9%。1其实这样的一串数字,在我们看来是喜忧参半的。老龄人口数量的增多,意味着国家的经济水平和医疗水平在不断提高,同时人口寿命的延长也是人类史上可喜变化。老人多并不是坏事,值得我们深思的是怎么让这些庞大的老年人口在生命后期能够安度晚年。
马斯洛需求层析理论将人的需求从高到低分为五个层次,分别是生理、安全、感情、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指出只有当低水平的需要满足时,才能产生更高层次的需求。我们不可否认的是,随着社会经济和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质量极大提高。绝大多数的中国人民不再是那个粮食吃不饱,衣服穿不暖的弱势群体了。在此经济水平飞速提高的背景下,老年人对于养老的需求就发生了变化。不再是只简单追求满足吃饱穿暖生存要求就好,而是产生了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
但是由于城乡经济状况的差距,农村老年人有其独特的性质。比如大多数的农村老年人的文化程度是低于城镇老年人的。由于文化水平稍稍低下,导致了农村老年人的接受能力也低于城市老年人。受传统的观念所引导,农村老年人的时间和自由大多数花在帮下一代抚育儿女上,很少有自己的独处时间,去寻求自己的兴趣点和休闲娱乐。总的来说,长期以来,农村老年人对于自身的精神文化生活理所当然的选择了忽视,不去追求精神上的文化寄托,而是将大多数的时间和精力花在了照顾子女起居,抚育孙辈,甚至选择继续工作赚钱补贴家用。不管是身体还是精神都是处于高速运行状态,很少能得到放松。但是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不是只要你选择不去享受,内心就可以摒弃的。反之,如若不及时满足农村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要,就会大大的降低他们的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
随着老年人年龄的不断增长,对于睡眠时间要求的越来越少,对时间的分配也越来越多。除非是独居老人,他的时间才能完全为自己所有。但是现实情况却是大多数的老年人或是与子女同住,帮助子女操持家务,或是与孙辈生活,帮忙隔代抚养。如此一来,可用来满足自己精神文化生活的时间就少之又少。其次由于地处交通不太便利,老年人很少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乘坐交通去城市里与观看历史博物馆和展览馆等文化活动。多是采取就近原则,选择附近的老年活动中心和广场进行短暂的放松。
教育水平的高低,对农村老年人新事物的接受程度有很大的影响。较高教育水平的老年人,愿意冲破固有的传统观念,敢于表达自己的精神生活需求。善于运用高速发展的互联网和大数据,满足自己的精神文化需求。比如农村老年人运用智能手机上网浏览新闻,听戏和看剧。但是有教育水平低的老年人甚至于不会操作智能手机,跟不上信息化的社会。而且归根结底精神文化需求离不开一个强健的身体,良好的身体状态有利于农村老年人更好的满足精神文化需求。
对农村老年人文化生活的一项调查显示,在我国农村,老年人经常参与的文化活动项目,按比重由高到低依次是:看电视/听广播、散步、听戏、打牌/麻将、读书看报5项。城市老年人的文化娱乐活动有:读书、逛公园、养宠物/植物、保健操、旅游等十项。2相较而言农村老年人的精神文化活动内容单一,我们需要丰富农村老年人的休闲娱乐项目。
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自己会对价值的自我实现表示不确定和怀疑,否定本身有能力和精力对家庭及社会做出的贡献。表现为不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不去认识新世界,对人际交往态度消极,不去认识新朋友。再加上子女再这时候不能发挥情感慰藉的作用,不能及时关注老人的情绪和心理的变化,不能理解老年人的逃避心理,没有鼓励老年人走出家门,见识新世界和认识新事物、新朋友。如此一来,缺少子女的支持,农村老年人只能把时间和精力花在家庭事务的打理,丧失对生活的热情。对于那些独居老人来说,孤独感更是源源不断。
针对以上农村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建设的现状,以及农村特殊环境,我将分别从农村老年人、家庭子女、政府和社会这三个层面上提出自己的优化建议。
第一,老年人应该积极表达自己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即使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素质也没之前好,但是也要重视自己精神上的需要。只有内心真正的肯定自己,正视社会角色的突然转变,抓住不断学习、与人交往的机会,才能避免进入得过且过、迷茫的生活状态。
第二,农村老年人在接受程度范围内争取接受智能化社会,拿起手机,尝试接触互联网社会。由于时代的飞速发展,网络带来的可喜变化我们也是有目共睹。如果农村老年人能够拿起手机,试着在网络上听歌、听戏曲、看新闻、与子女亲朋好友沟通交流等,这将有利于降低生活闭塞程度获得精神文化的慰藉。
第三,老年人要走出家门,结识共同爱好的同龄人。再者而言,老年人身边大多数是相处了几十年的老朋友了,可以和有共同意愿的老朋友交谈自己的内心体会,寻找新的方式丰富自己的文化娱乐活动。比如与同伴在身体状况等允许的情况下旅游、去参观历史博物馆、科技馆、体育馆、图书馆等。
第一,充分发挥子女在老年人情感慰藉方面的作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并不是很高,生活压力大,子女多是常年外出工作赚钱,平时对父母关心就相对减少。但是《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明确要求,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子女作为家庭中的关键成员,在家庭中的精神安慰的作用是至关重要且无可替代。3只有在充满爱与温馨的家庭,家中老人感受到自己的价值,才会有更多的自信走出家门。
第二,鼓励家中老人积极参加文娱活动。“老小孩”有时候渴望获得子女的肯定,得到子女的支持。这时候家庭应该正确引导老人选择适合的文娱活动和休闲方式,减少老人对老年生活的迷茫和不自信。
第一,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政府明确自己的定位,从宏观上重视农村地区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积极应对老龄化。首先应该加强宣传家庭、社会承担起文化养老的责任。其次坚决实行《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并且将构建智慧养老服务平台纳入体系中,运用大数据等动态观察老人身体和兴趣爱好上的变化。善于运用科技的力量,高效制定出符合大众老人审美的艺术文化活动。最后财政上对搭建文化娱乐设施提供支持。积极扩大老年公共文化设施覆盖面,鼓励各级各类博物馆、剧院、体育场、美术馆、纪念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向老年人免费开放。4
第二,村委会积极发挥作用。农村老年人的活动范围大部分很固定,村委会在距离上就有很大的便利。村委会可以牵头宣传精神文化生活建设的重要性,其次鼓励老人参与到村委开展的文艺活动或健康知识讲座来,给老人生活增添文化气息。并且,村委会更容易把握附近老人的兴趣爱好,到底是要多开展戏曲演出还是要增加播放老年人电影,这个可以根据村委把握老年人喜好后决定。最后,适当增加开展文化活动的频率,让农村老人感受到精神文化时时刻刻在身边,减少老人内心的孤独和空虚感。
第三,建立适宜的娱乐场所。不管是娱乐设施,还是娱乐场所的距离,都得看当地老年人的情况而执行。如果娱乐设施普遍离村里老人远,那样就会消磨老年人的积极性。同时要政府多准备农村老年人喜好的类型,丰富休闲娱乐类型。
第四,多关注55岁以后老人。由于现在年龄在55岁左右的农村中年人在5年左右将陆续步入农村老年人群体,他们精神文化生活的水平和层次几乎决定了今后农村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水平和层次,必须高度重视55岁左右中年人文化修养和相关技能的提高。5
第五,社会要以平等眼光看待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营造宽松、自由,人人敬老爱好的社会环境,给农村老年人带来精神上的轻松,让他们敢于追求精神文化生活上的充实。
注释:
1.刘泉圣,韩小威.当前我国智慧养老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分析[J].中外企业家,2019(3).
2.伍小兰. 农村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的现状分析和政策思考[J].人口与发展,2009(7).
3.任冬歌. 养老机构的老年人精神生活问题研究[D].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2019:(6).
4.王秋慧. 拿什么来满足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J].人民论坛,2017(9).
5.叶海燕,许正松.农村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现状与改善措施[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