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阴工学院 223001)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党和国家对于实践育人的重要作用有了重新认识,并在此方面出台了一系列的文件,要求各个高校重视实践育人工作,将实践育人与知识教育进行充分融合,在这种背景下,实践育人逐渐成为了高校的一项重要工作。不过目前实践育人依然是高校人才培养中相对薄弱的一个环节,与培养拔节创新性人才的要求依然有不小的差距,未来需要在此方面迎头赶上。“三下乡”社会实践是非常重的实践育人手段,通过构建“三下乡”社会实践育人共同体,提升“三下乡”社会实践育人效果,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目前这一工作开展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也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高校这一实践育人主体,能够在这一工作开展中做好顶层设计工作,并加以全面落实,从而打造完善的高校社会实践育人共同体,全面提升高校人才培养水平。
高校社会实践育人共同体是高校立德树人领域的一个新课题,对于高校社会实践育人共同体内涵、特征以及构成进行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是做好这一工作的重要基础。
高校社会实践育人共同体是指围绕实践育人的具体目标,高校与社会进行充分协作,让大学生通过实践活动,锻炼提升自身实践技能合作育人机制。高校社会实践育人共同体的基本内涵在于高校与学校充分利用各自的资源,在实践育人方面协作配合,从而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
高校社会实践育人共同体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典型特征:高校社会实践育人共同体具有系统性,系统性是指实践育人共同体包含了若干的子系统、若干模块,不同的子系统以及模块之间构成了整个系统;高校社会实践育人共同体具有动态性,需要围绕不同的育人目标、实践项目等进行育人共同体的调整;高校社会实践育人共同体具有层次性,实践育人共同体无论是在育人目标方面,还是在育人措施方面都有层层递进的关系,这有助于实践育人目标的顺利实现。
高校社会实践育人共同体构成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具体阐述:从构成主体来看,主要包括高校、企业、乡村、政府等,高校社会实践育人主体构成是多元的,各个主体之间通力合作、资源互享,这样才能够实现实践育人目标。从构成内容来看,高校社会实践育人共同体包括了相关制度方法、育人基地、构成主体等。从高校社会实践育人共同体构成来看,构成内容十分复杂,对于构成内容进行全面的把握,有助于理清构成机制。
近些年通过不断地努力,高校“三下乡”社会实践育人共同体的建构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同时也出现了不少的问题,这影响到了实践育人共同体育人作用的充分发挥,具体阐述如下:
高校“三下乡”社会实践育人共同体的构建仅仅依靠高校的力量是不够的,还需要政策层面的支持以及保障,但是目前在“三下乡”社会实践育人共同体的构建方面,并没有比较完善的政策支持。举例来说,资金支持政策、场所支持政策等存在不足,在政策支持保障不足的情况下,高校“三下乡”社会实践育人共同体的构建动力就会不足,构建缺少应有的保障,从而影响这一工作的质量以及进度。
高校对于“三下乡”社会实践育人共同体的建构的重要价值以及意义还没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因此思想观念层面对于这一工作的开展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这一工作的重要性与受重视程度并不匹配,学校管理者的工作重心更多的放在了日常教学管理、招生就业等方面,在观念层面对实践育人共同体建构工作的重视不足,导致了这一工作得不到充分的重视以及支持,实践育人共同体构建往往会因此被边缘化。
高校“三下乡”社会实践育人共同体的建构非常复杂,没有健全的管理制度很难做好这一工作。目前高校“三下乡”社会实践育人共同体建构方面的管理制度很不健全,对于这一工作如何开展缺少顶层设计,在具体构建方法、流程等方面也没有相应的要求,从而导致了实践育人共同体建构因为没有相应制度的规范而出现了很多的问题。
高校“三下乡”社会实践育人共同体建构的关键之举在于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水平如何将会直接影响实践育人共同体的顺利推进。从目前高校“三下乡”社会实践育人共同体的构建情况来看,师资队伍建设是一个短板,即教师在实践育人共同体构建方面存在能力不足的情况。目前高校在“三下乡”社会实践育人共同体建构岗位方面的人员配备、人员培养提升等方面都存在不少的问题,师资队伍建设滞后,导致实践育人共同体构建受阻。
基地是高校“三下乡”社会实践育人共同体的构建载体,基地建设落后是这一工作开展中存在的典型问题之一。目前很多高校“三下乡”社会实践育人共同体的构建过程中,都没有很少的定点实践基地,没有合适的基地开展这一工作,这就会出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情况,从而导致这一工作开展难度增加。
高校“三下乡”社会实践育人共同体的建构是一项难度颇大的系统性工程,针对这一工作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关键是要采取以下几个针对性的构建策略。
政府需要给高校“三下乡”社会实践育人共同体建构提供一些必要的政策支持,激发强化实践育人共同体建构主题的建构动力。了解实践育人共同体构建方面存在的困难,有针对性的制定相应的支持政策。举例而言,重点是要有资金支持、师资队伍、场地支持等方面优惠政策,确保实践育人共同体建构有物质层面坚实支撑。
高校“三下乡”社会实践育人共同体建构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对于这一工作开展需要在观念层面给予足够的重视,切实提升这一工作的重要地位,并提供各方面的支持,从而推进这一工作的顺利开展。
高校“三下乡”社会实践育人共同体构建非常复杂,需要有完善的管理制度,高校要基于这一工作开展的需要,对于为什么开展实践育人共同体构建,如何进行实践育人共同体构建等内容进行全面的规定,确保这一工作开展能够得到顺利推进。
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这是高校“三下乡”社会实践育人共同体建构关键,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重点是要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方面根据高校“三下乡”社会实践育人共同体建构的需要,选配精兵强将,确保从事这一工作的师资具有良好的胜任力。高校要科学分析什么样的师资才胜任这一工作岗位的要求,公开选聘相应的工作人员,从源头上确保师资队伍建设水平的提升;另一方面是要加强师资的培训提升,努力做好培训工作,让教师对于高校“三下乡”社会实践育人共同体建构工作有更多的了解,掌握建构技巧以及规律,推动实践育人共同体的顺利建构。
高校“三下乡”社会实践育人共同体建构基地建设方面,重点是要与一些乡村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打造定点的实践基地,从而给实践育人共同体的建设提供良好场所保障。在基地建设方面,高校需要进行必要的遴选,科学设计一些实践项目,并投入一些资金来进行基地建设,举例来说,筹集资金用语乡村修路、修桥、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建设等,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
总而言之,高校社会实践育人共同体构建过程中,需要重点做好本文所谈到的几个方面,即在政策支持、队伍建设、基地建设、制度建设等方面做到统筹兼顾。虽然本文所提出观点和建议有一定的借鉴价值,但是高校社会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包括但不局限于本文所谈到的几点,在开展这一工作的过程中,各个高校需要结合自身的情况,根据这一工作具体内涵以及要求,不断创新方法手段,从而推动高校社会实践育人共同体的顺利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