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康康 (临夏州特殊教育学校 731100)
自明代万历年间西方传教士罗明坚(Michel Ruggieri)等来华并引入油画算起,油画在中国已经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了。“这四百多年也就是作为西方艺术一个重要门类的油画逐渐本土化,并最终融入中国文化的过程”1,油画在中国百年发展的历程充分说明其演化始终存在中西艺术在碰撞、融合后向本土化转化的事实。
回顾中国早期油画本土化实践的历程,有两个明显重要的时期我们不容忽视,一是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最具代表性的画家有徐悲鸿、林风眠、刘海粟等;二是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代表性画家如董希文、罗工柳、王式廓等。两代画家虽然各自有着不同的艺术追求和风格面貌,但从他们的作品中可以看到渗透出传统文化的艺术基因,表现出一定的本土性。跨入21世纪,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以后,全球化的格局,迫使中西艺术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所以深入地研究这一时期的中国油画本土化的实践就尤为重要。
1.重要的研究成果
将油画本土化作为一项专题来研究,多见于学术期刊中:彭肜的《本土化的历程-中国油画50年回顾》;张立涛的《移植、转化:中国油画的本土化历程》将中国油画本土化的历程作了简述和回顾。硕士学位论文:刘晴的《论中国当代油画中的本土情结》重点以2010年第十一届全国美展作为研究对象,对具有中国油画本土化特点的作品作出分析,表明了中国油画家本土情结特征。彭肜的专著《全球化与中国图像——新时期中国油画的本土化思潮》讲述了中国油画在不同政治环境、艺术流派以及不同时期精神追求下的本土化实践。作者从全球化语境这种更为广泛的角度审视中国油画的发展,对以后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参考。
2.本土化与民族化概念阐释
学者叶威廉在《被迫承受文化的错位》一文对本土化的概念界定更具学术前瞻性,所谓本土化(localization)“指的是摆脱依赖情结,对自己已经不假思索地内在化的外来思想的反思,认识到外来思想体系里根源性的问题和困境,以及自己传统中根源性的解困能力。”2我们从中可以理清本土化所具有的最重要的特征——摆脱依赖情结。对于中国油画的本土化来讲,一是对欧洲传统油画的思想体系的深入学习以及对它存在的根源性问题的认识;二是对根植于自身文化境遇中传统文化反思与解困能力的认识。乍一看,民族化与本土化并无多大区别,它们都表示了地域化的一种倾向,本土的也是民族的。从中国美术史的角度看,民族化也特指我国50年代至60年代油画界的一种美术思潮。但是从各个历史时期的特点来看,民族化显示了它的局限性,而本土化从全球化视角产生的专业术语更具广泛性和时代特色。
3.中国油画本土化实践的内涵与研究层次
回顾油画传入中国的整个历史过程,笔者认为,“本土化”实践应该从两方面来研究:
(1)对西方油画艺术的学习和借鉴。当我们在将外来艺术融入本土文化的时候,了解学习外来艺术是一段重要的发展过程。正如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被中国文化所吸收和运用,成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而油画作为外来画种自传入中国以来便开始本土化的努力,尤其是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国油画本土化实践日益突出。同时我们应该注意,在吸收和学习西洋油画时,应该避免盲目随从,生硬照搬,“全盘西化”,应该根据中国自身文化特性,以积极主动的姿态来吸收和改造它,只有这样,才符合我们本土化实践的自身意义。
(2)民族精神的传达。西方油画从内容到形式再到观念十分协调地融合在西方文化的价值体系当中,像印象主义绘画以及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这些流派都是在特定的时代和人文背景下产生和发展的。中国油画的本土化如何才能摆脱对西方文化的依赖,如何使用这种语言传达本民族文化,如何使油画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精神的载体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的历史任务。
跨入21世纪,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尤其是全球一体化格局的深入、信息技术的发达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油画艺术在中国本土化进程中受到很大的影响。一方面,在全球化语境中,油画艺术的多元发展迫使中国艺术家更加强调自身的文化源流和精神;3另一方面,新世纪的到来,也意味着中国油画家需要面对更多的挑战和机遇。在西方的强权政治意识形态之下,我们很容易将自家的文化精神丢掉,成为西方殖民主义的俘虏。
面对世界文化趋同性的危机,我们“需要以多样性的区域性文化来平衡人类的多元精神需求”4。21世纪以来,中国油画更加追寻区域文化或地域性强烈的民族文化来参与全球化进程,以呈现自己的文化精神风貌。基于此,我国油画界吹出了“民族的、时代的、个性的”口号。这一口号对于21世纪有责任的中国油画家来说,预示着中国油画至少是21世纪以来画家们追求的方向和作出的选择。
1.现实主义绘画精神
毋庸置疑,现实主义(Realism)是中国美术一种重要的创作艺术思潮。从新中国成立时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到后来的“新现实主义”,中国油画的主旋律创作总是会和现实主义联系在一起。
很明显,现实主义与写实主义在汉语中很容易相混淆。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画面表现形式的视觉真实,写实主义更多地偏向这种视觉上的真实,而现实主义的内涵在于以不同的手法、从不同的视角去表现现实的、真实的人的价值和尊严,所以引用“现实主义”词汇更为严谨和包容。
早在90年代,中国油画界就已经提出“真诚心态、关注现实、民族精神、多样探索”的创作路线,进入21世纪,画家们继续关注身边的日常生活和与民生有关的政治问题。
正如评论家水天中所说:“在世纪之交,除了绘画艺术本身必须面对的新环境,新问题之外,一些新的’重大题材’提到画家面前。有关中国历史、当代社会变革以及这种深刻变革给不同社会群体所带来的矛盾与’阵痛’,社会分配、贫富差距、’三农’问题受到油画家的关注。而环境问题、性别问题这些在全世界都已上升为政治问题的重大题材,成为21世纪中国油画家观察和思考的严肃社会题材。”5
从参加第十届全国美术展览的画家作品中,我们能够看到这一时期现实主义油画的特征:忻东旺的《早点》用写实的造型手法表现了城市底层人民的生活;徐唯辛的《工棚》是对生活在城市的农民工精神面貌的关注;郑艺的《广阔天地》表现了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赵艳婷、范明正的《晨曦》表现了生活在城市中农民工的情景和状态。聂明的《多彩人生》同样表现了农民工的工作和状态。张力《矿山安检队》.路鹏的《手术》、赵艳婷、范明正的《鉴》、朱克艰的《祈》从不同的视角和表现手法表现了对民生医疗方面的关注。
2.写意精神
中国传统绘画本来就追求一种写意的精神,注重对“意境美”的突出表现。通过物我观照的方式,达到“天人合一”的崇高境界。这种意象思维方式和造型观念在中国油画实践上得到极大的推崇。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一批留洋画家在学习西方现代造型语言的同时,发现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他们所追求的理念和精神。如刘海粟、林风眠以及潘玉良等,尤其是后来到法国留学的赵无极、吴冠中、朱德群等,他们越学越发现自己的根在祖国,所传达的精神也是中国精神。
进入21世纪,中国油画虽然在风格面貌上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的倾向,但从整体上看,写意性绘画的比例占据很大成分。从第十届全国美展中的作品中可以看出,无论画家在表现语言上是表现性的还是写实性的,抑或是追求纯粹的抽象形式意味,“意象”的审美特征已经是中国画家共同的、自然的面貌展现。意象油画已经表达了中国油画的所传达的文化精神内涵,这一表现形式,突破我们所认为的单一样式,呈现出更加多样化的面貌。
3.本土文化的自觉追求
21世纪以来,全球化的进程使得画家更加关注地域性、地方性更为强烈的本土文化,来以个性化的艺术形态立身世界。在世界文化氛围中的中国画家,尤其是海外中国油画家,他们更加坚定祖国家乡的热土才是他们传达的精神与文化,这是必然形成的。如吴冠中、朱德群、赵无极等大师级画家,他们的绘画创作已经传达出中国油画的特色精神。
21世纪以来,中国油画以更加独特的中国意识和中国本土文化来参与全球化进程,并以此促成全球化多元文化的并存和对话。就此而言,本土化的实践是中国油画必须面对的历史责任。
值得注意的是,本土化只是作为一种文化资源,一种创造的可能性,单一的本土化并不能确保一幅画的艺术价值。艺术创造中独特的个人情感体验、精神内涵、艺术语言、造型手法才是艺术价值的决定因素。
注释:
1.彭肜.《本土化的历程》.《美苑》,1999年第4期.
2.叶威廉.《被迫承受文化的错位》.《创世纪》,1969年第18页.
3.朱乃正.《中国油画家谈21世纪中国油画》.《美术》,2001年第10期.
4.詹建俊.《中国油画的处境与选择》.《美术》,2002年第5期.
5.水天中.《成长中的中国油画》.《美术》,2008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