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200000)
参考文献:
《花间集》是后蜀赵崇祚所编词集,共收录晚唐五代十八位词人的五百首作品,对后世词作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虽然《花间集》中大部分为描写男女之情和闺怨之作,但其中使用的一些意象却被后世继承并不断加以演化,经过词人大量书写,被赋予深厚的情感,成为独特的意象。“枕”即是其中之一。
“枕”作为古代卧房中不可缺少的物品,具有悠久的历史。而它出现在古代文学的时间也相当早。在《诗经•陈风•泽陂》中就有所提及,“有美一人,硕大且俨。寤寐无为,辗转伏枕”,这里“枕”和思念怀人之情相联系。随后宋玉在《高唐赋》中写到“昔者先王尝游高唐,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巫山之女也,为高唐之客,闻君游高唐,愿荐枕席。’”1不仅巫山神女的故事从此流传,枕与男女之情的关系也密不可分。之后更为著名的是曹植的《洛神赋》。在唐代李善的《文选》注中记载曹植获赠甄后的金带玉镂枕,从而创作出《洛神赋》。2李商隐对此也有诗句“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同样提到了“枕”。且不论此事是否符合史实,可以看出起码在唐代“枕”已经成为表达男女之间感情的工具之一。而在敦煌曲子词中也有“枕上发尽千般愿”之语,用来表现女子对于爱情的执着追求。
在晚唐五代的《花间集》中“枕”一词大量出现。据统计,“枕”共出现58次,涉及到13位词人。除《酒泉子》中“楼枕小河春水”,把“枕”作为动词使用,其余的词句均属于枕头的含义。
枕意象在《花间集》中共出现58次。这些词中的描写主要包括了枕的材质及枕的位置。
从枕的材质来看,可分成绣有花纹的绣枕和材质名贵的金玉枕两种。绣枕在词中主要包括鸳枕、凤枕。如:“懒拂鸳鸯枕”“凤屏鸳枕宿金铺”等。鸳鸯和凤凰都是枕头表面上所绣之物,它们也寄托了女子美好的愿望,希望能获得一份长相厮守的爱情。而鸳枕、凤枕也较多出现在男女重逢或者是表现欢情的场景中,更加烘托出鸳鸯成双成对之意,增添爱情的喜悦。
金玉枕则可分为金枕(金带枕)、水晶枕、瑶枕、檀枕、颇黎枕、珊瑚枕等,可以看出这类枕头的材质都较为名贵。词人细致描写枕头精美,来反衬主人公心中的孤独寂寞。如:“粉黛暗愁金带枕”、“泪滴檀枕无数”、“斜欹瑶枕髻鬟偏”等等。《花间集》中描写枕头等华美器物,表现女子生活环境优渥,从而突出内心的愁苦难排。
从枕的位置来看,可以分为枕的摆放位置和人在枕上的方位描写两种。枕摆放位置在词中大多表现为枕欹、枕斜。如:“枕斜欹,蜡烛无言对垂”“枕欹小山屏”等等。通过描写枕头摆放的歪斜,从侧面表现了主人公心中的无聊寂寞。正如词人常常写到的女子懒梳洗一样,因为女主人公沉浸在相思的痛苦中,所以生活中一切的无心打理,不再追求典雅精致。典型代表如韦庄的《思帝乡(云髻坠)》。又因为词中经常表现女子斜卧在床上的姿态,所以头发的散乱往往和也枕头连在一起描写。如“枕檀云髻偏”“珊瑚枕腻鸦鬟乱”“绿云倾,金枕腻”等等。
而关于人在枕上方位的描写,则具体为“枕上”“枕前”等。因为女子内心的孤单寂寞,难以入睡,所以对外面的一切声音都听得非常清晰。如“秋雨连绵,声散败荷丛里,那堪深夜枕前听”“枕前何事最伤情?梧桐叶上,点点露珠零”。雨滴打在残荷、梧桐叶上,更放大了声响,深夜里愈发孤单凄凉。甚至是昆虫的细微叫声,也听得非常真切。“凝露滴,砌蛩吟。惊觉谢娘残梦,夜深斜傍枕前来”“枕斜欹。蜡泪无言对垂。吟跫断续漏频移”。枕上不仅见证了难以入眠的孤独,还承载了女子忧愁和相思的泪水。如:“恨翠愁红流枕上”“泪滴檀枕无数”等,甚至打湿了枕头,“泪侵山枕湿”。
当意中人相会时,枕上的女子也分外动人。“山枕上,私语口脂香”“山枕上,翠钿镇眉心”等,都写出了女子面对情人时美丽的情态,与之前的懒梳洗形成鲜明对比,暗藏着重逢的喜悦。但是好梦难留,相见之后的欢乐很快被将要分离的惧怕所代替,表现为害怕时间流逝。“觉来枕上怯晨钟”“山枕上,长是怯晨钟”。女主人公担心一旦钟声响起,情人和自己又将要面临分离,希望两人一起的时间再长一点。
“枕”意象通过与其他常见意象组合,形成不同的意境。有两类较多:一是与衾、簟、帘、屏等卧室器物构成闺房陈设,作为环境描写衬托感情。二是与睡、梦组合,描写情态来表现主人公心情。
词人选择几种代表性的卧室器物进行描写,形成一个以卧室陈设为主的意象群。经过笔者统计,在58首词中,“屏”与“枕”组合出现的次数最多,达到22次,其他的像“帘”(14次)“衾(被)”(11次)也较多。这样就构成较为完整的闺房环境描写,同时也形成词中的空间叙事。但这些与“枕”搭配的意象并不是完全隔离外部,而是似隔非隔。它们的材质为透明或镂空状,如“水精帘”“珠帘”。这就使得处于屋中的人也可以窥见外面庭院的景色。而且从摆放位置上它们不是完全合拢,如:“屏半掩,枕斜欹”“晓帏初卷冷烟浓”等。从缝隙中,声、光、味可以传入屋内。如“隔帘莺百啭”“入窗明月鉴空帏”“桃杏风香帘幕间”等。“帘”“屏”等意象就成为了一个密闭闺房的缺口,透过这些缺口,主人公能够观察到外界。而似隔非隔的特点,使读者愈发感觉到女子身处重重包围的闺房之中,行动不自由。
“枕”恰恰是处于重重阻隔意象后的位置。“枕是不见外人的,有很强的隐私性。……《礼记内则》:‘凡内外,鸡初鸣,咸盥漱,衣服,敛枕簟,洒扫室堂,及庭,布席,各从其事。’注曰:‘敛枕簟者,不使人见己亵者,簟席之亲身也。’”3所以枕代表了闺房中最隐秘的所在,女子在其中可以较为真实地展示自己内心的情感。
在58首词中,“梦”出现24次,“睡(眠)”出现11次,频率非常高。睡眠中,主人公的梦泄露出自己的思想活动,通过梦来寄托愿望,从而更好地抒发感情。
写到“梦”和“睡”时,又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现实中难以实现的,在睡梦中达成。如:“昨夜夜半,枕上分明梦见”“倚着云屏新睡觉。思梦笑”等。“梦”意象紧紧承接“枕”意象,并且将整个意境延伸,点明主人公只能通过做梦来安慰自己,梦中的场景是自己所期盼的。快乐的梦境与分离的现实形成对比。
另一种是因为痛苦难以入睡,或者是浅眠后被惊醒。如:“枕转簟凉。清晓远钟残梦”“梦断禁城钟鼓。泪滴檀枕无数”等。在这里,“枕”配合“梦”,共同表现出主人公内心的孤寂,想梦却梦不成的痛苦。“枕冷”和“残梦”组合在一起,氛围更加凄凉哀怨。主人公想要通过做梦麻醉自己,却无奈好梦被惊醒,只能再次面对孤身一人的现状。
总体来看,《花间集》中“枕”意象的应用,也暴露出一些缺点。多位词人大量使用下,“枕”意象呈现出一种模式化倾向。统计《花间集》中各位词人对“枕”意象的运用,最有代表性的是词人顾敻。他的词中枕意象达到16次,约占到被收录作品的四分之一。而在《甘州子》这一词牌下,他每一首均用到“枕”,共计五首。而且句式也完全一样,都是“山枕上”。五首词都是描写女子相思或是男女欢爱,内容场景离不开闺阁卧室。除了“山枕”以外,还有香炉、帷帐、屏风等物品,使得整首词聚焦在狭小空间内。同一题材的重复写作,以及毫无变化的句式,让读者感到疲劳。“枕”意象也失去更为丰富的含义。“山枕”的使用不仅仅限于顾敻一人。《花间集》中“山枕”一词一共出现了14次,占到了“枕”意象的近四分之一的比重。
而宋词继承和发展了《花间集》中的“枕”意象。一方面延续其表现男女之情和闺阁环境的作用,另一方面丰富扩展了“枕”意象的情感表达,增添了士人漂泊无依的情感。
注释:
1.[梁]萧统选,[唐]李善注.《文选•卷十九赋》[M].商务印书馆,1936:393.
2.“魏东阿王汉末求甄逸女,既不遂;太祖回与五官中郎将,植殊不平。昼思夜想,废寝与食。黄初中入朝,帝示植甄后玉镂金带枕,植见之不觉泣。时已为郭后谗死,帝意亦寻悟仍以枕赉植。……遂作《感甄赋》。后明帝见之,改为《洛神赋》” ——[梁]萧统选,[唐]李善注.《文选•卷十九赋》[M].商务印书馆,1936:401.
3.吴为山、阮荣春.《中国美术研究(第6辑)》[M].东南大学出版社,201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