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临床实用型X射线计算机体层摄影设备规范化检查成像专家共识

2021-01-26 07:03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GE医疗
中国医疗设备 2021年1期
关键词:放射科受检者血管

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GE医疗

引言

计算机体层摄影(Computed Tomography,CT)是继1895 年伦琴发现X线以来,医学影像学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凭借高密度分辨率和高空间分辨率、对病灶定位和定性准确、可以为临床提供直观可靠的影像资料等优势,CT检查已成为临床医学不可缺少的诊断手段之一。随着迭代技术的升级,设备运行时对球管(CT最主要的耗材)的阳极热容量需求变低,取而代之的是对更高散热率的要求,这一变化成就了全新的高性价比CT时代,让更多医院实现了用得起CT的梦想,特别是临床实用型CT已经普及到各级医疗机构,广泛应用于人体大部分部位常规的检查中,尤其是头颈部、胸腹部。规范检查技术,建立相对统一的扫描条件,对临床和诊断提供普遍公认的优质图像至关重要,基于上述原因,国内相关专家综合相关文献并结合GE临床实用型CT(探测器宽度为20 mm)的临床实际表现起草了本版检查技术专家共识,旨在为每一个使用GE临床实用型CT进行检查的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保障服务。

1 日常CT设备与图像质量保证方案或程序

(1)医院需要建立和维持定期的质量保证(Quality Assurance,QA)方案或程序,以在系统使用期限内确保图像质量的稳定。应按照设备厂家或医院的具体QA程序对系统进行稳定性测试。

在预先设置的条件下扫描一个已知物体(通常为特制模体):将此次结果与以前的结果或最佳值进行对比。定期进行重复测试,以在问题出现之前探测到图像质量值的变化。如果看到图像质量有所下降或者QA值有变化,则可以安排一次现场检修,让维修人员或成像物理专家进行更详细的检测,并且及早干预可以避免重大故障。

(2)QA测试流程需要在系统安装过程中采集到的基线性能数据,并且当维修或更换影响图像质量的图像链的关键部件 X 射线管、准直器、探测器、数据采集系统或配电系统电路系统后也需要重新采集基线值:基线值用于与后续的QA结果相互对照。可以保存基线图像,以便在日常 QA 检查时可以进行目测对比,但测量值能为监视图像质量提供一个更客观的参照。

(3)通常设备厂家会在随机附件里面提供图像质量测试的特定质量保证模体,用来评价系统性能,并建立持续的质量保证程序。模体的设计使得可以用最少的工作量获得最多的性能信息。用此模体可以测量图像质量的几个方面:① 高对比度空间分辨率; ② 低对比度探测能力;③ 噪声和均匀度; ④ 层厚; ⑤ 激光灯指示准确度。通常模体(如果厂家提供多个模体实现上面图像质量指标的检测,就用多个模体分别测试。或者也可以用第三方公司的模体用于测试,测试目的主要是保证安装初期和日常使用过程中,设备始终保证一定程度稳定的图像质量。)会集成多种图像质量测量在一起,具体每项测试方法可以参见设备厂家的随机文件。

(4)考虑维护图像质量的保证,有许多因素会影响图像质量,如:① X射线管、数据采集系统、探测器和扫描床的正确定位; ② 在规格范围内对 球管电压(kV)和球管电流(mA)进行调节;③ 当前使用系统校准文件;④ 按系统的建议对射线管(球管)进行预热; ⑤ 日常快速校准;⑥ 扫描协议预置的适当的像素尺寸、层厚、重建算法和特殊图像处理的选择;⑦ 患者在扫描采集期间应保持不动。

(5)需要注意的是,要获得最佳图像,至少要有三方面的人员同协作:① 厂家维修服务代表会调整并校准系统并调节正确的球管电压(kV)和球管电流(mA)等;② 设备操作员根据医院准则进行每日图像质量维护、设定检查预置及更新校准文件;③ 检查期间,患者遵守操作者(和设备可能的自动提示语音)的指示。

(6)建立图像QA方案或程序可以帮助确定图像质量问题的来源,如:① 用模体代替患者;② 提供标准扫描参数;③ 提供系统性能测试和对比。

使用QA模体需要注意QA模体定位,可将QA模体放在模体托架上并调平,用激光定位灯定位模体,见图1。

图1 QA模体放在模体托架上示意图

2 CT扫描前准备

2.1 设备准备

检查室按照各类型设备的要求保证适宜的温度(18℃~24℃)和湿度(30%~70%)。 依照CT设备开机的要求按步骤操作。按设备要求预热X射线管,进行空气校正。建议确保有足够的存储空间,超过储存空间的80%,建议清理数据。如果有PACS系统,需要确保数据传输通畅。确保设备处于良好运行状态(定期做好预防性维护)。确保高压注射器处于完好待用状态,及影像交付介质处于正常状态。CT室须配备常规急救器械和药品。

2.2 受检者准备

受检者检查前,去除被检部位的金属饰品或可能影响X线穿透力的物品,叮嘱受检者在扫描过程中保持体位不动。婴幼儿或者不能合作者,应事先给予镇静或麻醉后才能检查。急危重症受检者需临床相关科室医护陪同检查,对病情的变化给予实时监护和护理。做CT增强检查者,需事先了解高压注射器注射含碘对比剂的风险,以及过敏的相关风险,以取得良好的配合。同时要签署含碘对比剂使用知情同意书。颈部、喉部检查者,扫描时不能做吞咽动作。眼部检查者,检查时闭上双眼,同时眼球不能转动。胸、腹部检查者,需要做呼吸训练,避免呼吸运动伪影的产生。腹部、盆腔检查者,根据需要做合适的胃肠道准备,比如空腹或者服用中性对比剂(例如:清水)。检查前一周内,做过食道、胃肠钡餐和钡剂灌肠的受检者不能做腹部CT检查,避免高密度钡剂产生伪影影响诊断。

2.3 操作者准备

操作者必须经过CT上岗培训并获得合格证书。掌握基本的影像诊断知识,能根据受检者的特点及影像诊断和临床的需求设置个性化的扫描流程与参数。熟练掌握CT机的性能和特点。操作者需认真核实申请单的基本资料,在做检查前,落实“查对”制度,包括受检者姓名、性别、年龄、检查部位等。向受检者做好解释工作,消除其顾虑和紧张情绪,检查时取得患者配合。根据受检者特点、检查部位、检查目的、影像诊断及临床需求等设置个性化扫描流程与参数,避免不必要的重扫及补扫。对非检查部位的重要器官如性腺用专用防护用品防护,尤其是注意对儿童和女性受检者性腺区的防护,减少不必要的辐射。能够及时发现检查过程中受检者的异常情况。熟练掌握心肺复苏术,在受检者发生意外时能及时参与抢救。熟悉影像危急值的范围。

2.4 图像质量控制

检查部位符合临床诊断需求。图像上无因设备故障造成的伪影。图像采集和重建参数符合影像诊断的需求。预置合适的窗宽和窗位。图像标识显示完整。增强检查期相达到临床诊断要求。在CT的成像过程中,影响CT图像质量还有诸多方面的因素,有设备因素和人为因素,在检查时需注意:检查前准备、控制伪影、选择CT扫描参数及对比剂的合理应用等,如体位对称;金属伪影及运动伪影的预防;曝光剂量、焦点及重建算法的合理选择;对比剂用量及速率的选择等,需要操作者密切观察,提前准备。

2.5 安全风险管控

增强检查结束后,受检者需留观30 min。定期检查急救药品的有效期,并及时更新。如果受检者发生不良事件,及时做好记录并按要求上报。登记时核对受检者信息;人工发放结果时,需再次核对受检者的相关信息。

3 颅 脑CT扫描技术

3.1 颅脑CT扫描技术的适应症

脑血管疾病(出血性脑血管病、缺血性脑血管病、脑血管瘤与瘤样病变、动静脉畸形、烟雾病等)、颅脑外伤、颅内感染性疾病、颅内寄生虫感染、脑白质营养不良、脑先天性疾病、脑积水、脑萎缩、颅内肿瘤与囊肿等疾病。

3.2 检查技术

(1)常规平扫:受检者采取仰卧位,头颅置于检查床头架内,头部正中矢状面与扫描中心线重合(体位摆正,以保证轴位影像双侧对称),以听眦线为基准线,特殊情况可放宽摆位标准,头部需放置在扫描野中心,扫描范围从颅底至颅顶。参数如图2所示。

(2)增强扫描:扫描参数如图3所示。

3.3 图像处理

(1)预置窗宽、窗位:软组织窗窗宽80~100 HU,窗位35~45 HU;骨窗窗宽3500~4000 HU,窗位500~700 HU。

(2)一些特殊病变,需对窗宽窗位进行调整,以利于病变观察。少量硬膜下血肿,调高窗宽至100~120 HU,增加图像层次,窗位40~50 HU;早期脑梗死,降低窗宽至60~70 HU,窗位增加至40~45 HU,以增加图像对比;囊性病变,增加窗宽至100~120 HU,窗位降低至-10~10 HU,以观察囊壁或鉴别脂肪成分与液体;颅外病变(如头皮下血肿、脂肪瘤、血管瘤等)以窗宽300 HU、窗位40 HU显示皮下组织和病变。

(3)常规三维图像重组:用薄层横断面数据进行多平面重组(Multi-Planar Recombination,MPR),可获得脑组织的冠状面、矢状面、斜面图像。运用表面遮盖法(Shade Surface Displayment,SSD)显示颅骨的骨折线、病变与周围解剖结构的关系等。容积再现三维成像(Volume Rendering Technique,VRT)和最大密度投影法(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可进行多方位多角度观察。

(4)动脉瘤以VR后处理为主,重点显示动脉瘤位置、形态、瘤颈与载瘤动脉的关系等。动脉瘤的大小、瘤颈/瘤体比等径线测量应在多平面重组图像上进行。

(5)血管畸形以MIP后处理为主,重点显示畸形血管、供血动脉、引流静脉等。

(6)了解肿瘤与血管关系时,以MPR和厚层MIP后处理技术为主。

3.4 影像质量标准

(1)脑组织窗:能够显示灰白质边界、基底神经节、脑室系统、中脑周围的脑脊液腔隙、静脉注射对比剂后的大血管和脑室脉络丛。

(2)骨窗:能够显示颅骨的内板、外板和板障。

4 颈部CT扫描技术

4.1 颈部CT扫描技术适应症

占位性病变,如咽喉部、甲状腺肿瘤及颈部各种肿块等;淋巴结肿大,各种原因引起的淋巴结肿大;血管性病变,如颈总动脉狭窄或扩张、颈动脉体瘤、动脉畸形及大血管栓塞等;颈部软组织炎症性病变;颈部外伤,有无血肿、气肿和椎体、软骨的骨折;咽喉部异物;颈椎肿瘤、间盘病变。

4.2 检查技术

4.2.1 常规平扫

(1)体位:仰卧位,头稍后仰,使颈部与床面平行,两外耳孔与床面等距,双臂置于身体两侧,同时两肩放松两臂尽量向下伸展,使双肩下垂。

(2)扫描范围:甲状腺扫描范围从第5颈椎下缘至第1胸椎。喉部扫描范围从第4颈椎向下扫描,或直接对准喉结扫描,扫描时嘱受检者连续发字母“E”音,使声带内收,梨状窝扩张,以便较好地显示声带、梨状窝、咽后壁及杓会厌襞的形态及病变。鼻咽部扫描范围从海绵窦至口咽部。

(3)扫描参数:均行螺旋扫描,参数如图2所示。

另外单纯颈椎间盘扫描CT1可采用数字倾斜技术,CT2可采用倾斜轴扫,层厚2 mm,扫描范围常规包括C3~4、C4~5、C5~6、C6~7四个椎间盘,每椎间盘采集 4 张图像。

4.2.2 常规增强扫描

(1)注射参数:根据设备型号分别参考图2或图3。

(2) 扫描及延迟时间:根据设备型号分别参考图2或图3。

(3)注意事项:体弱和身体质量指数(BMI)<18 kg/m2的受检者,对比剂酌情减量。若病情允许,叮嘱受检者多饮水,利于对比剂排泄。

4.3 图像处理

(1)预置窗宽、窗位:软组织窗窗宽300~400 HU,窗位35~45 HU;软骨窗宽500~1000 HU,窗位80~200 HU;骨窗窗宽3500~4000 HU,窗位500~700 HU。

(2)常规三维图像重组:用薄层横断面数据进行MPR,可获得颈部各组织及颈椎的冠状面、矢状面、斜面图像。会厌谷、会厌、下咽、咽后壁、颈段气管食管等结构及其病变以正中矢状面显示为佳;梨状隐窝、喉室、声襞、前庭襞、甲状腺和颈血管鞘等结构以及病变以斜冠状面显示较佳。

(3)MIP技术:MaxIP显示颈部血管病变以及了解富血供病变与血管的关系。MinIP显示上气道(咽、喉和颈段气管)的原发性或外压性狭窄。

(4)CTVE:显示管腔内异物、新生物及管腔狭窄等。

(5)SSD:显示椎体的骨折线、病变与周围解剖结构的关系等。

(6)VRT:多方位多角度显示主动脉弓上血管的发育变异、动脉瘤、狭窄性或闭塞性病变以及颈部肿块与强化血管和椎体的空间关系等。

(7)CPR:将血管、气管显示在同一平面。

(8)照片排版要求:35.56 cm×43.18 cm胶片50幅分格以内,拍照软组织窗和骨窗。定位像拍照有、无定位线图像各一幅。根据需要对重点观察层面进行放大拍片,酌情选择个剖面像和三维图像。

4.4 影像质量标准

(1)能够清晰显示颈部各组织,无明显伪影;对于临床特殊要求,行相关要求扫描条件。

(2) 在颈部CT的成像过程中,颈部上连头颅、下接躯干,结构密度差异大、体厚变化大,建议使用智能调制管电流技术,减少颈肩交界部的噪音伪影并降低辐射剂量。

(3)颈部血管成像检查,可通过适当降低管电压,以强化血管与周围结构的对比,提高血管图像质量。

5 胸部CT 扫描技术

5.1 胸部CT 扫描技术适应症

(1)纵隔:肿瘤、淋巴结肿大、血管病变等。

(2)肺:结节、结核、炎症、间质性和弥漫性病变等。鉴别肺门增大的原因,区分血管性结构、淋巴结肿大和肿块。

(3)胸膜和胸壁:定位胸膜腔积液和胸膜增厚的范围与程度,鉴别包裹性气胸与胸膜下肺大泡,了解胸壁疾病的侵犯范围及肋骨和胸膜的关系,了解外伤后有无气胸、胸腔积液及肋骨骨折等情况。

(4)心包和心脏:明确心包积液、心包肥厚及钙化程度,鉴别心脏原发或继发肿瘤。

5.2 检查技术

5.2.1 常规平扫

(1)体位:仰卧位,头先进,两臂上举抱头,身体置于床面正中。驼背或不宜仰卧者、对少量胸腔积液和胸膜肥厚进行鉴别诊断者可采用俯卧位。扫描范围为从肺尖开始到肺底(老年体弱屏气欠佳者可从肺底扫描到肺尖)。

(2) 参数:常规胸部CT 扫描采用螺旋扫描Helical方式,具体参数见附表。对于急诊、呼吸困难不能屏气者或婴幼儿,建议扫描采用最大螺距1.75:1,尽可能缩短扫描时间(按280 mm覆盖范围计算,CT1扫描时间8 s,CT2扫描时间6.4 s),以减少运动伪影,凡薄层1.25 mm重建均建议开启IQE去除螺旋伪影功能。

5.2.2 增强扫描

根据设备型号分别参考图2或图3。

5.3 图像处理

纵隔窗窗宽300~500 HU,窗位30~50 HU;肺窗窗宽800~1500 HU,窗位-600~-800 HU。较为常见的后处理重组技术有以下几种:

(1)MPR:可用于胸部血管、食管及气管管壁及管腔内外的多方位显示,比如胸主动脉、肺动脉、肿瘤、气管及食管异物等。

(2)MIP:能够清晰立体显示血管走行、病变血供的来源以及血管壁的改变等。可清晰显示胸部血管走行、管壁钙化斑块,以及血管、气道、食道内支架情况。往往结合MPR进行后处理重组。

(3)MinIP:用于扫描范围内胃肠管、支气管等气道的显示。

(4)SSD:应用于骨骼、支气管、血管和肿瘤的表面形态显示,其空间立体感强,表面解剖关系清晰,有利于病灶的定位和侵犯范围的判断。

(5)VRT:用于肋骨、脊柱等胸廓骨胳以及胸部心脏血管的显示。

(6)CTVE:多用于观察气管、支气管、胃肠道、鼻咽腔、喉和主动脉等。

5.4 影像质量标准

(1)胸部的图像采用肺窗与纵隔窗重建,排版打印以横断面重建图像及冠状面重组图像为主要采集对象。

(2)胸部的占位性病变部位需标注病变大小、位置,测量平扫及增强CT值、测量相关径线。

(3)如遇呼吸困难不能屏气者或婴幼儿,扫描中应适当加大管电流,增加螺距,缩短扫描时间,以减少运动伪影。

6 腹部及盆腔CT扫描技术

6.1 腹部及盆腔CT扫描技术适应症

(1)肝脏、胆囊:① 肝肿瘤、肝囊肿、肝脓肿、脂肪肝、肝硬化、胆管占位性病变、胆管扩张、胆囊炎和胆结石等;② 鉴别肝脏肿瘤;③ 评估肝脏肿瘤的性质、大小、范围及转移情况(肝静脉、门静脉和下腔静脉内有无瘤栓形成等)。

(2) 脾脏:① 确定脾脏的大小、形态、内部结构和先天变异等;② 鉴别脾脏良恶性肿瘤、炎症及外伤引起的出血等。

(3)胰腺:① 确定急性胰腺炎的类型、炎症渗出的范围、有无假性囊肿形成及合并症,为外科治疗提供依据;② 显示慢性胰腺炎微小的钙化、结石,为内科保守治疗或手术后随访观察疗效;③ 确定有无肿瘤,肿瘤的来源、部位和范围;④ 鉴别外伤后胰腺有无出血。

(4)肾和肾上腺:① 确定肾脏有无良恶性肿瘤及其大小、范围,有无淋巴结转移等;② 肾脏炎症、脓肿及结石的大小和位置;③ CTA诊断肾动脉狭窄及其他肾血管病变;④ 显示外伤后肾损伤及出血;⑤ 确定肾上腺有无良恶性肿瘤以及功能性疾病(如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等)。

(5)腹部及腹膜后腔: ① 确定有无良恶性肿瘤,如血管夹层动脉瘤、脂肪瘤和平滑肌肉瘤等;② 观察有无腹部肿瘤及腹膜后腔的淋巴结转移、炎症和血肿等。

(6)胃部:肿瘤术前评价、术后随访,不推荐单纯为诊断胃肿瘤进行扫描。

(7)小肠:小肠炎、小肠肿瘤、吸收不良综合征。

(8)结、直肠:肠梗阻、肠缺血、胃肠道出血;炎性肠病、阑尾炎、结直肠癌。

(9)其他:诊断部分小肠、乙状结肠、直肠、膀胱、前列腺、睾丸、卵巢、子宫肿瘤及其他病变。在外伤情况下,观察骨折、泌尿生殖器官损伤等。

6.2 相关准备

(1)检查前少渣饮食,1周内禁服含金属的药物或行消化道钡剂造影。

(2)检查当日禁食4 h以上,不禁水。

(3)口服温开水:检查前15~20 min口服清水500~1000 mL,检查前即刻在检查床上再服200~300 mL(使胃及十二指肠壶腹部充盈,形成良好对比)。观察肾及肾上腺,需在检查前20~30 min 口服清水。检查腹膜后腔提前1~2 h分段口服清水800~1000 mL,使肠道系统充盈。受检者需禁食禁水除外(如肠梗阻、胰腺炎等)。

(4)除急诊患者,检查前应空腹4~6 h,检查前一周不做胃肠钡餐造影,不服含金属的药物;检查前2 d 不服泻药,少食水果和蔬菜。目的是减少肠道内高密度物质和气体产生的伪影。

(5)小肠造影CT检查前晚上进流质饮食后4 h,口服清洁胃肠道制剂相关药物。检查前4 h禁食及禁水。检查前60 min口服2.5%甘露醇等渗溶液2000 mL(配置方法:1750 mL清水+20%甘露醇250 mL),每间隔15 min口服500 mL。每次尽可能快速连续口服完。

(6)儿童或不合作的受检者应在临床给予镇静剂或麻醉后才能检查,危重患者需临床相关科室的医生陪同检查,对病情的变化进行实时监护和处理。

6.3 检查技术

6.3.1 常规平扫

(1)体位:仰卧位,足先进,两臂上举,身体置于检查床正中间,水平线对准人体腋中线。

(2)定位像:采用腹部正位像,用于确定扫描基线和扫描范围。

(3)扫描基线:① 肝脏、脾脏和胃以膈顶为扫描基线;② 胆囊和胰腺以肝门为扫描基线;③ 肾和肾上腺以肾上极为扫描基线;④ 腹膜后腔以肝门为扫描基线。

(4)扫描范围:① 肝脏、脾脏从膈顶扫描至脾下角;② 胆囊及胰腺从肝门扫描至胰腺下缘;③ 肾脏从肾上极扫描到肾下极;④ 肾上腺从肾上腺上缘扫描到肾门;⑤ 腹膜后腔从肝门扫描到髂前上棘;⑥ 胃部从膈顶扫描到髂前上棘;⑦ 盆腔从髂嵴扫描至耻骨联合下缘。

6.3.2 技术方案

(1)扫描方式:常规采用螺旋Helical扫描模式,不同部位的扫描标准图像,见附录图1~17 。

(2)扫描参数:急诊及大范围扫描如腹部+盆腔推荐采用最大螺距1.75:1+薄层IQE重建,扫描时建议开启IQE去除螺旋伪影功能。

(3)对配合欠佳及难以屏气患者,可以酌情采用随机附送绑带进行固定及抑制以减轻呼吸运动干扰。

(4)重建参数:采用标准或软组织重建算法,适当调节窗宽和窗位。肝脏、胆管、胰腺、脾脏、肾脏、腹膜后腔、胃部及盆腔的扫描图像窗宽200~250 HU,窗位30~50 HU;肾上腺窗宽250~300 HU,窗位30~50 HU。

6.3.3 增强扫描

(1)常规增强扫描:根据设备型号分别参考图2或图3。

(2)腹部动脉CTA:用于显示腹主动脉及其分支血管,诊断腹主动脉夹层、腹主动脉瘤、肝血管异常及肾动脉狭窄等。通常采用MPR、MIP、SSD、VR等后处理技术。

(3)门静脉及下腔静脉 CTV:对比剂含碘浓度 270~370 mgI/mL,注射流率 3.0~4.0 mL/s,用量90~100 mL。门静脉延迟时间50~60 s,下腔静脉延迟时间90~110 s。对扫描后获得的薄层轴面图像进行MIP重组。

(4)CT泌尿系成像(CTU):检查前受检者膀胱充盈,延迟时间30 min左右,注射流率3.0~4.0 mL/s,用量90~100 mL。对扫描后获得的薄层轴面图像进行MIP、SSD、VR 重组。

(5)胃部CT检查:空腹4 h以上,检查前 30 min口服中性对比剂500~800 mL,检查前即刻再口服中性对比剂200~300 mL。推荐行肝动脉期和和门静脉期双期扫描。

(6)小肠CT检查:检查前1 d服用无渣半流食,晚餐后禁食,晚餐后30 min口服缓泻剂(硫酸镁或番泻叶),检查当日早禁食。检查前5~10 min肌内或静脉注射山莨菪碱20 mg后30 s扫描(青光眼、前列腺肥大、心动过速等受检者禁用)。小肠CT检查方法主要有2种,分别为:① 口服对比剂法(肠道造影法):检查前45~60 min开始分3~4次口服2.5%等渗甘露醇1000~1500 mL,检查前即刻在检查床上再补充口服300~500 mL,完全性肠梗阻患者不宜服用;② 鼻-空肠管法(灌肠法):一般采用13F顶端带球囊的Maglinte灌肠导管(有效防止十二指肠胃反流),灌注容量1500~3000 mL,灌注流率80~150 mL/min。推荐行肝动脉期和和门静脉期双期扫描。灌注2%~3%含碘对比剂可鉴别肠袢和潜在结肠外肿块以及各种并发症(如腹腔积液、瘘管、吻合口开裂或肠穿孔)。结、直肠CT 检查前2 d服用无渣半流食,检查前晚餐后禁食。晚餐30 min后口服缓泻剂或清洁胃肠道制剂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检查当日早禁食。液体可经口服或经肛门注入;气体采用空气或二氧化碳,扫描前经肛管注入。需要做仿真内窥镜检查者,应以气体作为肠道对比剂。检查前5~10 min肌内或静脉注射山莨菪碱20 mg后30 s扫描(青光眼、前列腺肥大、心动过速等受检者禁用)。充气实施过程中,受试者采取左侧卧位;充气完毕依次转体(俯卧位、右侧卧位、仰卧位)并在各体位停留10~15 s后再行扫描检查。推荐行肝动脉期和和门静脉期双期扫描。对比剂碘浓度为2%~3%。

6.4 图像处理

后处理方法:一般采用MPR和MIP技术进行矢状面和冠状面重组,血管成像可采用SSD和VR技术。根据病变情况应加照病变部位放大像、相应的冠状面及矢状面。病变部位相应的冠状面及矢状面。显示好动、静脉和病变的关系;腹腔淋巴结的情况;邻近器官受累积情况等。

观察内容:各脏器及病变范围;测量肿瘤大小; 腹腔动脉、静脉主干及所属分支,肿瘤与血管的关系。

6.5 影像质量标准

(1)清晰分辨肝脏、胆囊、脾脏、胰腺、肾上腺及 肾脏组织与血管。

(2)清晰分辨肾盂输尿管、小肠、结直肠及大网 膜组织与血管的关系。

(3)清晰分辨小肠、乙状结肠、直肠、膀胱、子宫和卵巢等组织与血管。

(4)清晰显示脏器周围血管。

7 低剂量肺癌筛查CT 扫描技术

7.1 低剂量肺癌筛查CT 扫描技术适应症

(1)纵隔:肿瘤、淋巴结肿大、血管病变等。

(2)肺部:肺内结节、肿瘤、结核、炎症、间质性和弥漫性病变等。鉴别肺门增大的原因,区分血管性结构、淋巴结肿大和肿块。

(3)胸膜和胸壁:定位胸膜腔积液和胸膜增厚的范围与程度,鉴别包裹性气胸与胸膜下肺大泡,了解胸壁疾病的侵犯范围及肋骨和胸膜的关系,了解外伤后有无气胸、胸腔积液及肋骨骨折等情况。

(4)心包和心脏:明确心包积液、心包肥厚及钙化程度,鉴别心脏原发或继发肿瘤。

7.2 检查技术

7.2.1 常规平扫

(1)体位:通常选择仰卧位,头先进,两臂上举抱头;扫描水平线在人体腋中线水平,扫描中线与人体正中线重合;扫描范围及扫描方向(头—足方向)为从肺尖开始到肺底(老年人及体弱屏气欠佳者扫描方向可从肺底到肺尖扫描,足—头方向)。

(2)参数:扫描采用螺旋扫描Helical+ODM(器官剂量调制,女性受检者扫描时请开启该功能)方式,按患者体重设三组协议:患者体重50~70 kg(small简称S);70~90 kg(average简 称 A) 和 90~120 kg(large简 称 L)。具体参数见附表。采集层厚均为5 mm,重建层厚1.25 mm,层间距1.25 mm,同时开启IQE去除螺旋伪影功能。

注意:常规胸部CT扫描采用螺旋扫描Helical方式,管电压100~120 kV,采用AEC智能调制管电流Smart mA,mA 范围 30~260 mA,NI12~14。

7.2.2 增强扫描

(1)注射参数:非离子型对比剂;300~350 mgI/mL,用量 60~70 mL 流速 2~3 mL/s(如观察血管,流速 3.5~4.5 mL/s)。

(2)扫描及延迟时间:扫描参数与常规平扫相同,扫描范围可根据诊断需求而定,常规延迟时间为30~35 s。也可根据诊断需求确定扫描方案及延迟时间,如动静脉双期扫描:动脉期20~25 s,静脉期60~70 s。

(3)注意事项:体弱和BMI<18 kg/ m2的受检者,对比剂酌情减量。若病情允许,叮嘱受检者多饮水,利于对比剂排泄。

7.3 图像处理

7.3.1 常规横断面重组

肺窗窗宽 800 ~1500 HU,窗位 -600 ~-800 HU ;纵隔窗窗宽300~500 HU,窗位30~50 HU;骨窗窗宽1000~1500 HU,窗位 250~350 HU。

7.3.2 三维数据重组

采用薄层横断面数据(通常标准:横断面≤1 mm,2/3重叠重建)进行冠状面、矢状面或斜面多平面重组,对怀疑骨质结构病变的检查行VR像。在观察肺部病灶与血管解剖关系时可行MIP像,在观察肺内病灶与气管解剖关系时可行MinIP像。对外伤怀疑有肋骨骨折时,需重组3~5 mm肋骨长轴骨窗,必要时加肋骨三维重建。

7.3.3 照片排版要求

35.55 cm×43.18 cm胶片50幅分格以内,拍照肺窗和纵隔窗。定位像拍照有、无定位线图像各一幅。根据需要对重点观察层面进行放大拍片,酌情选择个剖面像和三维图像。

7.3.4 影像质量标准

(1)肺窗:能够显示肺组织及支气管等。

(2)纵隔窗:能够显示纵膈结构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并用于观察肺组织病灶内部结构,确定有无钙化、脂肪和含气成分等。增强检查可观察与病灶的关系以及测量病灶强化程度等。

(3)骨窗:能够显示诸骨(肋骨、胸椎骨、肩胛骨等)的骨皮质和骨松质。

8 胸腰骶椎CT扫描技术

8.1 胸腰骶椎CT扫描技术适应症

(1)各种原因引起的椎管狭窄及椎管内占位性病变。

(2)椎间盘变性或病变。

图2 Revolution ACT扫描参数

(3)椎骨外伤(如骨折、脱位等),特别是观察碎骨片的情况、金属异物的位置以及脊髓的损伤情况。

(4)椎骨骨病(如结核、良恶性肿瘤等)以及椎旁肿瘤对椎骨的侵犯情况。

(5)椎骨及脊髓的先天性变异。

(6)协助进行介入放射检查。

8.2 检查技术

8.2.1 常规平扫

(1)体位:受检者仰卧位,双手抱头;身体置于检查床中间,用专用的腿垫置于腘窝,使腰椎的生理弧度尽可能与床面平行。

(2)定位像:采用正侧位定位像,便于椎体的显示和计数。

(3)扫描基线:若以观察椎体和椎旁组织为主,则扫描基线应平行椎体;若以观察椎间盘为主,则扫描基线应平行相应的椎间盘。

(4)扫描范围:胸椎扫描时应包括全部椎体及椎间盘,腰椎和骶尾椎应包含所有椎体,腰椎间盘常规包括L3~4、L4~5、L5~S1共 3 个椎间盘。

8.2.2 螺旋扫描和轴位扫描模式

(1)扫描方式:螺旋扫描或轴位扫描模式,重建薄层进行三维后处理。

(2)扫描参数:根据设备型号分别参考图2或图3。

单纯椎间盘扫描:也可采用轴位扫描技术,扫描计划线平行通过间盘;层厚及层间距2.5~3 mm,每个椎间盘采集4~5层图像,此外腰5骶1扫描可酌情采用140 kV技术。

8.2.3 图像处理

(1)常规横断面重组:常用软组织窗显示,软组织窗窗宽250~350 HU,窗位30~50 HU;骨窗像,窗宽1500~2000 HU,窗位 500~700 HU。

(2)三维数据重组:采用薄层横断面数据(通常标准:横断面≤1 mm,2/3重叠重建)进行多平面重组,对怀疑胸腰骶椎骨质结构病变的检查可采用MIP、SSD、VR后处理技术,进行多方位观察。

CT三维重建在脊柱骨折中可以获得清晰的立体图像,能精确定位骨折或骨碎片的位置,对手术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在间盘病变诊断中能定性定量观测突出物形态和大小。对于评估先天性脊柱侧凸的类型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脊柱外科医生提供了更准确的信息。

图3 Optima CT520扫描参数

(3)照片排版要求:35.55 cm×43.18 cm胶片50幅分格以内,拍照软组织窗和骨窗。定位像拍照有、无定位线图像各一幅。根据需要对重点观察层面进行放大拍片,酌情选择个剖面像和三维图像。

8.2.4 影像质量标准

(1)软组织窗:能够清晰显示胸腰骶部的肌肉、血管、椎间盘和脂肪等组织结构。

(2)骨窗:能够显示胸腰骶椎体骨质。

主持:付海鸿、孙旭光、陈宗希

主审:付海鸿、高剑波、李真林、孙文阁、赵雁鸣、马新武、吕发金、胡永胜、雷子乔、郭岗、刘杰

通信作者:付海鸿、高剑波、李真林、孙文阁

编写专家组成员(按照姓氏拼音排序):

暴云锋 河北省人民医院医学影像科

陈 晶 海口市人民医院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海口医院

陈 勇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放射科

杜瑞宾 福建省立医院放射科

冯 骥 甘肃省人民医院设备管理处

付海鸿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放射科

高剑波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高向东 太原市中心医院

郭 岗 厦门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厦门市第二医院)放射影像科

胡鹏志 湖南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放射科

胡永胜 安徽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医学影像中心

黄小华 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放射科

康 庄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放射介入科

雷 益 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放射科

雷子乔 武汉协和医院放射科

李文美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

李小宝 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李真林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放射科

刘 杰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

刘义军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射科

路 青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放射科

罗来树 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介入科

吕发金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射科

马新武 山东省医学影像学研究所设备科

倪红艳 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放射科

欧阳雪晖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影像科

宋建兵 青海大学附属医院放射科

孙文阁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射科

孙照勇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放射科

汪启东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影像科

王红光 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放射科

王 沄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放射科

夏迎洪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放射影像中心

胥 毅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影像科

薛蕴菁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影像科

晏子旭 北京安贞医院放射科

张 翼 山东省医学影像学研究所影像科

赵海涛 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学工程部

赵雁鸣 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血管影像中心

郑君惠 广东省人民医院放射科

周高峰 湖南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放射科

周学军 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影像科

朱 力 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放射科

朱万安 吉林大学附属一院放射科

刘德志 湖北枣阳市七方镇中心卫生院放射科

柳泽其 美年大健康集团

陶志江 浙江绍兴第一健康体检中心

杨加军 南通瑞慈医院放射科

杨 清 四川省达州市达川区人民医院放射科

朱剑青 山东省济宁市邹城精神病防治院

陈宗希 GE医疗

龚文君 GE医疗

郭俊鹏 GE医疗

郝 哲 GE 医疗

李艾朗 GE医疗

李 武 GE 医疗

梁 俊 GE 医疗

廖静敏 GE医疗

刘 杰 GE 医疗

孙旭光 GE医疗

魏 东 GE 医疗

许 骅 GE 医疗

闫 旭 GE 医疗

杨青青 GE医疗

于淑丽 GE医疗

赵建学 GE医疗

郑 颖 GE 医疗

钟扬扬 GE医疗

附录

颅脑、颈部、胸部、腹部及盆腔、腹部及盆腔增强图像和脊柱平扫图像各不同部位扫描标准图像,见图1~17。

图1 颅脑平扫图像

图2 颅脑平扫图像

图3 颅脑增强图像

图4 颈部平扫图像

图5 颈部增强图像

图6 胸部平扫纵隔窗图像

图7 胸部平扫肺窗图像

图8 胸部增强图像(动脉期)

图9 胸部增强图像(静脉期)

图10 腹部平扫图像

图11 盆腔平扫图像

图12 动脉早期

图13 动脉晚期

图14 门脉期

图15 低剂量肺癌筛查扫描图像

图16 脊柱平扫骨窗图像

图17 脊柱平扫软组织窗图像

猜你喜欢
放射科受检者血管
放射科住院医师职业倦怠研究进展
我国放射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细节护理在健康体检中心护理服务中的应用及体检满意率分析
冠状动脉CTA检查前需做哪些准备?
放射科专业基地入科教育的实践探讨
说说健康体检中的沟通技巧
血管里的河流
健康管理对纠正体检人群不良生活方式的效果评价
最伤血管的六件事
放射科安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