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依族织锦工艺调查与纹样分析

2021-01-26 01:55艾新玥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上海200051
关键词:布依织锦布依族

|艾新玥 王 乐|东华大学 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上海 200051

布依族是我国西南部一个较大的少数民族,在贵州省的人口最多,自古以来就在我国南北盘江、红水河流域及其以北的地带繁衍生息。布依族族源为百越族系中的一支骆越人。百越分布于中国西南各省,其中在贵州南部的被称为“骆越”。[1]布依族纺织技术起源很早,从布依族古歌《造棉造靛》歌词:“捡来野花花,姑娘就捻线,线子挽成团,就把布来编。”[2]可看出布依族很早便将采集来的野棉花编织成布。布依族民间织锦被布依族人称为“读纳”,多用于妇女头帕、衣袖、衣领、围腰等的装饰或是用于制作帐帘、被面等。[3]在现代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布依族传统织锦制作因其工艺繁复、效率低下,难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布依族织锦正陷入技艺失传与难以实现合理经济产业开发的困境。

一、 布依族织锦工艺

(一) 织造原料

布依民间织锦常采用棉纱织造或棉纱与丝线混合织造,混合织造时通常以较为牢固的棉纱作为地组织用料,而以色泽亮丽且较为贵重的丝线编织花纬。布依族地区种植棉的时间较晚,明代才引进了种棉技术,到清代大量种植棉花,加之1742年(乾隆七年)清政府“立法劝民纺织”,大大促进了布依族棉纺织业的繁荣和发展。[4]现如今,化纤材料因其价格低廉、色彩牢固而成为布依族织锦的主要用料。

(二) 传统织机

布依族传统织机为踏板水平织机,机身由机台和机架两部分组成,整体呈直角梯形。机台前端设有坐板,后端承接机架。裹于羊角上的经纱从机架后梁出发,垂直下降到下方梁柱后向斜上方转向到达分经杆,而后通过地综、钢筘到卷布轴。筘装在摆杆上,借助摆杆的重力和惯性来打紧纬纱。地综有两片综、四片综不同的形制,由上下各两根竹杆作为架构,其间穿插众多综丝。地综用绳与脚踏板相连。在调研过程中,笔者对镇宁扁担山布依族传统织机的尺寸进行了详细的测绘,标注了织机各部件示意、尺寸及用途,见表1和图1。

表1 布依族织机部件

(三) 织造流程

在长期的实践与发展中,布依族建立了完整的织锦工艺体系,其工艺流程主要包括纱线处理工艺、整经穿挑工艺以及上机织造工艺。

纱线处理工艺是重要的前期准备工作,成纱质量直接影响到织成棉布的质量。纱线处理工艺具体包括轧棉,弹棉花,卷筵,纺纱,挽纱,浆、煮、染纱以及络纱工艺。对于染纱(色)工艺,目前大部分布依族手工艺者选择直接购买化学染色商品,但仍有部分布依人沿用传统的植物染色工艺。笔者在调研中了解到,在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扁担山乡地区的布依族,不仅传承了传统的植物蓝靛染色技艺,还根据自身所处的生态环境,有效利用当地特有植物作为主染源,染成蓝色调、黄色调、红色调三种类型的色彩。蓝色调染色和贵州绝大多数的少数民族一样,以马蓝作为主要的制靛植物[5]。制靛时将清理后的马蓝叶放入染缸,加入米酒与白草根混合成的药酒浸泡至发酵,具体时间依据当地温度而定,一般为5~8天(冬季或长至15天)。待叶子腐化完全后,往缸内加入石灰水并开始打靛,足够蓝时,便停止打靛。无论染什么颜色的棉线,在染色前,都需要将线用清水浸泡一夜,让其更易着色。染蓝色时,只需将湿润的棉线放入靛蓝染缸,根据所需要的颜色确定染色的时间,一般3天即可呈现理想的蓝色。黄色调染色用十大功劳(当地也称老虎刺)作为植物染源,取其树干劈成细条,加入清水浸泡一小时,待水变为黄色后再以小火加热,边加热边放入棉线即可染色。红色调需要“沙包卵”树与乌蕨两种植物组合染色。“沙包卵”树是生长于当地的独特乔木,叶对称卵形,树干带有小白色斑点,树心酱红色,越高大的树其树心颜色越重[6]。染料的制作过程是将树心处理成长条状后加入清水用大火煮沸,待水冷却到常温后捣碎乌蕨,将乌蕨与煮过的水混合置于染缸发酵3天后即可用于染色。

主要的织锦材料棉纱准备好之后,即可进行整经穿挑,包括牵线、穿竹筘、翻告与收线、滚经线、穿综、穿钢筘等工序。此后上机织造时,地纬采用的是织平纹布的方式,以脚踏板牵综升降,牵动经纱形成开口,以梭子引纬,用筘压打纬,推筘于前,再踏另外的蹑开口,引纬、打纬,如此循环往复。编织布依锦的花纬时,需要两根挑花片,第一根挑花片立于钢筘前用于经线分层,第二根用来挑起图案所需的经线,全部挑好后,将第一根挑花片放平,第二根挑花片立于第一根挑花片前,使得挑的线根根分明。之后用手在挑起的线中插入彩色的花纬,再打紧地纬。这样的织锦方法得到的图案是背面显花的,因此在织机旁都会放一面小镜子,作检查图案用。织锦织了一定的幅度后,用当地的山药涂抹在织锦的正面,利用具有黏性的山药使花纬粘黏住。总体而言,布依族织锦的织造过程相对简单,没有提花装置,采用通经回纬工艺,通过手工挑花完成。织造时无需花本,纹样全凭织造者的记忆织出。

二、 布依族织锦的组织结构

布依锦地纬采用的是平纹组织,它是由经、纬纱一上一下相交织而成。平纹组织的特点是结构稳定,手感坚实,所得的织物结实耐用,体现了布依族注重实用性的特质。布依族织锦均是纬重组织,纬线分地纬和花纬两种。经线多使用黑色(深蓝色),地纬用色与经线颜色类似(或相同),不易被看出,花纬色彩丰富多样。布依族织锦属于熟织挖花织物,织成后无需染色、印花,直接作为最后成品(图2)。

三、 布依族织锦纹样

(一) 形态结构

布依族织锦整体上是一块矩形织物(图3)。根据织锦装饰部位的不同,其宽窄也会有一定的差异,如装饰领襟的织锦较窄,装饰衣袖的就较宽。从整体上看,织锦图案是由多个单独的纹样在一定的区域内构成的组合纹样。中间部分为主体图形,也是花纹最为密集、变化最多的部分,主要采用菱形化的构图风格。菱形骨骼的形成是布依锦的织造工艺特点所造就的。由于布依锦的地组织为厚实耐用的平纹组织,加之通经回纬工艺的使用,花纹需依地组织的走向。受布依锦横向与纵向两种走向的局限,必然会出现水平垂直纹理和斜线纹理两大类。斜线纹理之下,定然又会产生三角形与菱形两种主体形状。菱形结构以其对称均衡的形式美感,成为布依人最为喜爱的构图方式,在菱形的大框架内进行填充织造,或有规律地重复组织排列菱形格,使单元图形整洁有序、协调整齐,呈现和谐统一的视觉效果。在主体纹样的边缘部分,装饰有谷粒纹、波浪纹、山纹等纹样,且装饰面积小,与中间主体纹样大小比例上形成差异,起到灵活的点缀作用。在布依锦的最外沿部分,通常是几条纯色的色带,或明或暗、色彩不一,各色带接合处又用不同颜色的色线缝合。单一的外缘与主体丰富的图案产生鲜明对比,使整幅作品不过于繁琐复杂,而是具有层次差异。

(二) 色彩运用

布依族在色彩运用上,显示出对色彩独到的把控和见解能力,也体现出了该民族的审美趣味和性格特征。布依族织锦色彩的一大特征是经线和地纬通常用黑色或黑青色,织造时,很少将深色的底色显露出来,只看到彩色的纹样。布依锦织锦色彩的另一特征是用色大胆,具有强烈的装饰意味,其中喜庆炙热的红色出现比例较高。图4的布依族背扇织锦,以玫红色与天蓝色为主色,两者为对比色,设色大胆,充满着向上的力量。虽设色明丽、对比醒目,但相同的色彩疏密有致、或紧或散,不同色块之间距离得当,用色繁复却不失有序。

与此同时,布依族色彩承载着该民族独特的礼俗观念。如镇宁扁担山一带的布依族,新婚的布依新娘嫁衣上的织锦(图5)装饰色以艳丽的红色为主,搭配部分蓝色,对比强烈,表现出新婚的喜庆与吉祥,也象征着新人热烈的爱情和对婚姻幸福的追求。若结婚后家中有亲人不幸过世,布依族女性就必须换上虽款式相同,但将服装织锦配色由红蓝搭配为主变为黄蓝配色为主(图6),此服装即是孝服。

(三) 纹样题材解读

布依族艺术表达的主题来自他们生活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根据客观世界的物象特征,经过想象与加工,以大胆简化、抽象变形等手法处理后形成纹样。布依锦图案虽抽象写意,但直观反映出该民族丰富的传统文化信息,充分展现了布依族的生活风尚与审美情趣。根据笔者田野调查结合贵州省民族博物馆馆藏布依族织锦整理发现,织锦纹样一般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相互组合,共同构成了布依锦的独特艺术语言。布依族织锦纹样按题材可划分为几何纹、动物纹、植物纹、人物纹、器物纹五大类。

1. 几何纹

布依族织锦纹样中几何纹种类最多,其中又以菱形纹为主。常见的布依锦菱形纹可分为四个型:第一型小菱形纹较为简单,由两个菱形嵌套而成,或在内部的小菱形中又添加四个小圆点。第二型嵌套菱形纹同样是通过菱形嵌套而成,与第一型的区别在于其嵌套的菱形数量多,且嵌套方式为多个菱形等比例缩放,或在一个大菱形内有四个相同的小菱形呈十字对称排列。第三型由两个菱形纹叠压相交,名谓“方胜”。相交方式有两种,一是相交于钝角的一边,一是相交于锐角的一边。第四型复合菱形纹是由多个大小不一的菱形按照某一种有规律的造型方法组成完整的图案,或在中间一个菱形纹的四个顶点分别附有四个小菱形,又或者以中间一个菱形作为骨架,在其外圈边沿线处分布多个小菱形。除菱形纹外,还有其他丰富的几何纹样,它们通常线条简洁清晰,质朴有力,或以最精炼的形式概括物体的特征。如三角纹以连续排列的正三角形表示连绵起伏的山峦,又如波浪纹以上下起伏的曲线来表现自然界的波浪。除此之外,几何纹中的卍字纹在布依族纺织品中作为带有吉祥含义的图案出现。

2. 动物纹

布依锦中的动物纹样主要有鱼纹、龙蛇纹及凤鸟纹三种。龙蛇纹中的龙蛇之子纹样是布依族特有的纹样,它有两种表现形式:其一是由中间一根波纹状粗线条与两侧起伏处的若干小圆点组成;其二是两条波纹状粗线条,一条波纹向上,另一条向下,两条线首尾相接,在中空处和线交叉处有若干小圆点。其中长线条代表蛇(龙),象征着母亲,而小圆点代表着子嗣,若干小圆点则表达了多子多福的美好期望。凤鸟纹样通常以抽象的形式表现,有的凤纹头部冠状造型夸张,颚下肉髯的比例较大,背部凸起与足部连接,颈部有一圆圈接连着尾翼的三条卷状曲线,左右翅膀大小不一,右侧较大,由四条竖直向下的线段组成,左侧则由四条向左下倾斜的线段组成,均呈小梳子形。也有极度简练的小凤凰纹,仅由中间一个菱形和四条左右对称的回勾折线构成,见表2。

表2 布依族织锦纹样分类表

3. 植物纹

植物纹主要有花卉纹和谷粒纹两种。花卉纹中的八角花纹在布依手工艺品中十分常见,是由向外呈放射状的八个小三角形构成;花瓣纹由相连接的半圆形组成。谷粒纹是以小圆圈纹为元素,多个排列组合而成,它是布依族长期处于稻作经济模式下的反映。

4. 人物纹

人形纹通常作为布依族织锦的主体纹样,布局在最为醒目的中心位置。布依族人形纹主要有单人纹和双人纹两种形式,其中双人纹更为常见。双人纹造型是两个连在一起的人,左右两端为对称的人头部到胸口的上半身形象,在胸口处还有一个圆圈纹。镇宁布依族地区年轻女性出嫁时服饰上的织锦通常是红色调的双人形纹,上面的两个人即代表一对新人,寓意为祝福一对佳人长长久久。

5. 器物纹

布依族织锦中的器物纹主要为宝葫芦花瓶纹,由上下两部分构成,底座为葫芦状的瓶身,瓶上盛开造型各异的花卉。宝葫芦象征着女性生殖器,花卉则象征着生命之花,形容由伟大的母亲孕育出新生命的过程。

四、 布依族织锦的丰富内涵

(一) 美好生活的感悟期盼

布依族地区较为封闭的环境和固定的生活方式,使得布依锦的传承较为完整,代代相传,基本保留了早期织锦的原始形态。布依锦陪伴着布依女子的一生,渗透进她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布依族妇女在创作织锦时,第一灵感来源就是她们所生活的环境。对生活敏锐的观察力和强烈的感受力让她们在织造时,随心而动,创造出饱含深情故事的纹样。布依族居住在山环水抱之中,在布依锦上,亦用山纹、波浪纹来装饰边缘。花鸟纹样也是布依族鸟语花香生活环境与和谐幸福生活氛围的反映。从布依锦上,我们能切实感受到布依族人民的浓浓乡情,也能体会到布依女子对浪漫爱情的期待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 民族文化的历史痕迹

布依族对鸟(鸡)的崇拜来自骆越古人。古籍中多有“鸟为越祝之祖”的记载,先民们认为鸟不仅能自由往来于天地之间,而且具有预兆的功能,鸡卜在很长一段时间流行于布依族地区。在旧石器时代,先民以采集渔猎为业。鸟的生物属性让人类钦羡不已,它们能借助双翅轻易获取长在高枝上的果实,也能在掠过水面之时用喙捕获水中的鱼虾。在采集渔猎时期,人们必须相互团结,一起围猎以获得食物。到了夜晚,为防野兽攻击,还需要有人轮岗看守,因此人们群居生活。鸟类也是群居的生物,鸟的机警与灵活让生活在同一环境下的原始先民对其产生了羡慕与敬仰之情,相类似的群居习性又让人产生亲近感,从而产生了对鸟的崇拜。到原始稻作生产时期,人们发现多数鸟类都以害虫为食,这有利于庄稼的生长。鸟捕食害虫却不主动攻击人类,因此人们认为它们是友好善良的。远古时期的人们结合鸟类的现实能力与自身的想象,将其神化,逐渐形成了他们心中保护神的形象。

(三) 多神崇拜的民族信仰

布依族先民的原始信仰是他们在认识自然、了解客观世界过程中形成的。图腾崇拜与人类认识的局限性有关,布依族最先崇拜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于是出现了山纹、波浪纹、云雷纹等纹样。随着农耕文明的发展,布依族转而崇拜生活周边的动植物,于是又出现了谷粒纹、花鸟纹等。布依族的崇拜是广泛多元的,他们相信万物有灵。当自然灾害来临时,他们相信祖先神灵能帮助族人摆脱困境。

此外,布依族的蛇(龙)图腾、凤鸟图腾(图7)崇拜源于女性崇拜,其核心是生殖崇拜。蛇类和鸟类有着强大的生命力与繁殖力。在原始社会时期,人类生存环境恶劣,为了保证种族延续,自身繁衍就显得极其重要,于是产生了生殖崇拜。

五、 结语

布依族织锦历史悠久、工序复杂、纹样丰富多彩,充分展现了民族文化内涵。通过实地调研,发现布依族织锦的特别之处在于无花本,手工挑花制成,反面显花,为熟织挖花织物。布依族织锦色彩缤纷,纹样众多,涵盖着该民族独特的伦理价值,是布依族人民追求真、善、美的现实写照,亦融合了布依族源远流长的历史传统与独一无二的民族气质,值得被深入研究与保护。

猜你喜欢
布依织锦布依族
山水布依
瑶族织锦
西兰卡普:土家族的织锦与史诗
传承
布依少女
贵州布依族民歌中女性意识的觉醒——以黔西南布依族《十二部古歌》为例
An Analysis of the Ecological Idea of Bouyei Ethnic People in ManagingNatural
请到布依茶乡来
布依族武术与跆拳道的关联研究①
布依族小打音乐 斗弹达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