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丽金 刘余勤 魏金婷 吴艾卿|东华大学 . 学生处;.纺织学院;.材料学院,上海 201620
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是新疆地区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做好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事关新疆地区的经济发展、安全稳定,事关国家的民族团结、社会和谐。为准确把握内地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思想引领的基本现状和态势,探寻提高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优化方法和改进之策,课题组根据上海学校德育创新发展专项研究项目的要求,设计了“内地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思想引领的现状及实践路径”的规划研究,并于2018年11月在上海地区的8所高校开展了调查研究。基于调研的第一手数据,全面客观地分析了新时代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指出了内地高校针对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提出了对策。
课题组对新时代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特点,以及内地高校开展意识形态教育、民族主题教育的现状进行了调研。调研对象涵盖高校不同专业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具有一定代表性,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内地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较为客观的参考。被访者主要集中在华东师范大学、同济大学、东华大学、上海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政法学院8所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人数较多的高校。
课题组以问卷调查的形式,采用课题组自编的调研问卷《新时代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引领的有效性研究》对上海高校学生进行调研,共计发放问卷680份,回收667份,有效回收率为98.01%。经信度和效度分析,调查问卷克隆巴赫系数(Cronbach’s Alpha)为0.752,说明内部一致性信度良好,能够较为可靠地测量内地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及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问卷数据采用SPSS 20.0进行统计分析。
此次参与问卷调查的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中,男性250人,占被访人数的37.5%;女性417人,占被访人数的62.5%。其中39.0%为人文社科类学生,33.6%理工科学生。受访的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涉及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蒙古族等多个民族,其中以维吾尔族学生为主,占总人数的58.9%,其次为哈萨克族,占总人数的17.5%。
1. 开展情况
数据显示,90.7%的受访学生表示学校能够结合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主题教育活动,74.9%的大学生表示学校经常性地开展主流价值观教育活动。在活动开展形式上,65.2%的受访学生认为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民族主题活动具有多样性,包括“政治学习”“网上课程”“社会活动”“文体活动”“志愿活动”“社团活动”等。
2. 参与情况
从调研情况可知,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类民族主题教育活动,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从参与频率来看,有63.0%的学生表示“每学期参加一次”,部分学生表示“每个月都参加”。在学校(院系、班级)组织的“志愿活动”“政治学习”“网上课程”等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75.5%的学生认为学校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非常有必要的”或“有必要的”。79.0%以上的受访学生表示对参与实践类教育活动很感兴趣,尤其是“文体活动”“社会活动”“志愿活动”。但也有少部分学生对“政治学习”和“网上课程”的参与程度不高。同时,调研发现“网上课程”类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是学生感兴趣程度最低的(见表1)。
表1 内地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各类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兴趣及参与情况(N=667)
3. 开展成效
据各高校开展的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满意度调查,有98.0%的受访学生对开展效果表示“非常满意”或“比较满意”。例如,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分析中,持赞同态度的观点从高到低依次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我国发展进步的根本保证”(99.0%)、“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始终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99.0%)、“本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98.0%)、“大学生应该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98.0%)、“本民族文化的发展应该吸收和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96.5%)。问卷调查显示: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入党意愿强烈,其中86.0%的学生表示愿意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且入党动机端正,普遍积极向上;在日常学习生活中,68.5%的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表示会主动关注党和国家的大事、时政新闻等。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民族关系处理上也较为理性,如在“本民族学生和其他民族学生发生矛盾和冲突时”,92.9%的受访学生表示会采取根据事件真实情况“客观地判断对错”的处理态度。
调研显示,部分内地高校在开展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教育规划忽略群体差异、教育形式较为单一、教育主体引导力不够强、教育内容没有紧扣学生需求等问题,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待进一步加强和改进。
调研显示,文化差异是导致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和汉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果呈显著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例如,32.8%的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认为“周围的同学不了解甚至不知道自己所在民族的风俗文化”;19.3%的学生认为“文化”是影响自己和其他民族同学交往的因素。卡方检验结果显示,周围同学对自己民族风俗文化的了解程度与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对学校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满意度呈显著差异。这说明,部分内地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忽略了受教育群体的差异性,一定程度上弱化了风俗习惯、语言文化等因素对于提升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关键作用。
综合调研访谈的结果,本文认为目前内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虽开展较多,但针对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开展的具有差别化的教育活动频率仍有待进一步提升。从问卷中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差别化教育上持有的态度来看,高达98.5%的少数民族学生对“能结合少数民族学生特点开展的教育活动”表示出不同程度的“满意”,这说明差异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与教育有效性有较强相关。
数据分析发现,对于内地高校开展的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有53.6%的受访者认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活动形式单一,大都以课堂教学、讲座为主”,另有45.6%的受访者认为“入党启蒙教育多以讲座、报告会等为主,形式不够丰富”。为验证教育方式是否对教育效果产生影响,本研究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参加主题教育活动的动力进行分析,发现受访者参加主题教育的动力主要是培养集体主义观念和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很好地锻炼和提高自己、增进同学间的了解和感情、树立理想信念。调研还发现,“社团活动”“文体活动”“志愿者活动”等能够培养价值观念、锻炼自身能力的活动,在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后,得到了学生的广泛认同,分别有95.8%(社团活动)、98.5%(文体活动)、98.7%(志愿者活动)的受访学生表示“很感兴趣,且经常参加”。反之,对未与学生需求相结合的思政类教育,受访学生的满意程度明显下降。
通过对教育者(理论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在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影响进行卡方检验发现,“认为有影响”和“认为没有影响”的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满意程度以及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程度呈显著差异。其中认为“影响非常大”或“影响比较大”的学生,有87.0%对主流价值观表示“非常赞同”,有94.8%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表示“非常满意”。反之,认为“影响不大”或“没有影响”的这部分学生中,有少部分学生对学校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表现出“不满意”或“无所谓”。为进一步确定教育者影响与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满意度之间的关系,课题组进行了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认为教育者在教育中具有影响的学生数与对思想政治教育持满意态度的学生数呈现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表2)。由此可见,思想理论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在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引导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表2 相关性检验结果
另一方面,课题组在对受访学生的交友情况进行调研分析时发现,在受访的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中,97.0%的学生表示能在校内外交到“各个民族的朋友”,82.9%的学生表示“十分愿意主动结交各个民族的朋友”。民族文化认知方面,在受访的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中有些学生认为“周围同学对本民族文化缺乏基本的了解”, 少部分学生认为这是他们不愿意与其他民族同学交往的重要原因。通过卡方检验可以发现,在学校开展有针对性的主题教育活动与未开展相关活动的不同情况下学生对教育效果的满意程度有显著差异。因此,教育者在对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应该结合民族文化特点开展教育活动。同时,向周围同学做好各民族风俗文化方面的科普教育,加强引导不同民族学生间的文化交流。
从调研数据来看,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需求,排名前两位的分别是“民族文化与民族政策”和“心理健康”,其余分别是“理想信念”、“人文素养”、“爱国主义”和“公民道德”。然而,部分内地高校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设计上却一定程度地忽略了融入学生这两方面的需求,例如,在“学校是否开展民族文化和政策教育”的选项中,仅有42.9%的受访学生表示“开展了”。脱离学生需求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并不十分理想,例如,把参加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看成是“为了完成学校和学院的硬性要求”的学生中,有25.0%对教育效果表示“不满意”或“无所谓”。这说明当前部分内地高校对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设置上,尚未很好地与学生实际需求相结合。
调研结果也表明,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学生关注最多的三类信息分别是“国内时政”(28.0%)、“娱乐新闻”(19.0%)、“学习信息”(19.0%)。通过多重响应分析,课题组将三类信息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则分别有85.7%、93.7%、99.7%的学生对教育效果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满意”。这说明,如果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学生感兴趣的信息中,将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在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必要性的分析中,课题组发现,75.5%的受访学生认为学校开展的各类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有必要的”。然而,在参与频率上,有少部分受访学生不能做到每学年都参加。这说明了部分内地高校对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很好的规律性,经常参加主题教育的学生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也反映了部分内地高校对开展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缺乏较为合理的计划性和科学的时间安排。
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思想需求、行为认知、教育接受、社会心理等方面呈现出较为显著的群体性差异,高校在对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群体性特征,尊重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在教育内容上的实际需求,在课程设计、活动安排等方面结合其自身的民族文化、风俗习惯等进行设置。如统筹学校统战部、宣传部、学工部、马克思主义学院等部门力量,邀请相关专家设计和开设有关少数民族文化、党和国家民族政策、时事热点的公共课程、系列讲座或开展相关学生活动。学院也可以召开“民族政策大家谈”主题班会、“情系边疆”民族文化风情展等活动,引导少数民族学生正确认识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及本民族文化,通过民族文化激发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共鸣,从而潜移默化地加深其对“五个认同”“四个自信”的认知。
良好的教育方式具有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在对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开展教育的过程中,内地高校要以其感兴趣的教育形式创新开展工作。一方面,拓展实践育人渠道,将课堂的主渠道教育和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积极探索搭建多元化、社会化的实践育人平台,为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提供平台支撑,以“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的模式来涵养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爱国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意识。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在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将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密切融通,将举办校园文化活动与发挥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点特长相贯通,通过“少数民族大学生特色运动会”“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节”“弘扬民族文化系列活动暨少数民族文艺汇演活动”等活动,鼓励少数民族学生发挥特长、展现才艺、增强自信、多元发展。
在对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高校需要针对学生不同的成长阶段,从体验适应期(大一)、专业知识积累和能力养成期(大二、大三)、生涯发展期(大四)三个关键时期着手,有重点地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成长成才紧密结合,不断彰显教育优势。例如,在大一体验适应期做好学生的思想启蒙,设计一系列既包含共性又体现个性的新生入学教育活动,培育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家国情怀。在大二、大三专业知识积累和能力养成期,可结合专业课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启发学生用所学专业知识链接国家发展大势,树立学好本领建设祖国的远大志向。最后,把握生涯发展期,开展就业季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将民族团结教育融入毕业生就业创业教育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主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
马克思认为,“如果你想感化别人,你就必须是一个实际上能鼓舞和推动别人前进的人。”[1]只有充分提升教育主体的专业素养和引导能力,高校才能有效做好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引领。引导能力的提升首先源于理论素养的积累。高校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不仅要具备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更要不断扩充民族政策、宗教信仰、风俗文化等方面的知识,这样才能够有理有据地解答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思想上产生的困惑。此外,教育主体还应该主动突破单向灌输和传统说教的局限,转变教育的话语体系,借助当下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通过体验式教育、案例式教育等方式使思想引领工作“活起来”,激发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接受兴趣和认同深度。
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是新疆地区经济发展、和谐稳定的中坚力量,高校有针对性地做好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他们坚定理想信念、涵养家国情怀、提升能力素养,对于国家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进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