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代数曲线的孤立零点

2021-01-26 12:10
关键词:实根折线正数

徐 嘉

(西南民族大学数学学院,四川 成都 610041)

实系数多项式f(x,y)∈R[x,y]的实零点是指集合VR(f)

VR(f)传统上称为实代数曲线.虽然VR(f)可能是空集(例如而不是真正的曲线(一维几何对象).f(x,y)的实零点又分为两类,奇异点和非奇异点.如果点P∈R2满足

则称为奇异的,否则称为非奇异的(或正则的).而奇异点中有一类点具有特殊的重要性,那就是孤立零点.一个点P∈R2被称为代数曲线VR(f)的孤立零点如果它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1)f(P)=0

2)存在充分小的正数ε使得

条件2直观的说法是:在一个中心为P半径充分小的圆内,除了点P以外f(x,y)没有其它的实零点.等价地说,f(x,y)在P的附近有恒定的符号.因此孤立零点又可分为两种类型,极小型和极大型,分别对应着条件在P的附近f(X)>0和f(X)<0.容易看出P是曲线VR(f)的极小型孤立零点⇔P是曲线VR(-f)的极大型孤立零点.

因此,我们研究极小型孤立零点就足够了.

通过坐标的平移,我们总可以假定P是原点(0,0),而不会改变问题的实质.当然,一般情况下点P的坐标可能是较为复杂的实代数数,对于代数数的处理已经有较为成熟的方法可参考文献[1-2].我们将集中精力讨论原点的孤立性.本文中研究的主要问题是:

给定多项式f∈R[x,y],判断原点是否代数曲线VR(f)的孤立零点?

实代数曲线的孤立零点有基本的重要性,它涉及许多其它的数学问题.如曲线在奇异点附近的拓扑结构问题,例如代数曲线VR(f),f=(x-y)20+x40-x10y20+x28在原点附近是否有实分枝?这类问题在计算机辅助几何设计中常常会遇到.另一类问题是函数的极值点问题.例如对多项式函数

问:原点是否f的极值点?如果是,是极大值点,还是极小值点?否则,是鞍点吗?判断极大极小点问题是最优化理论中的基本问题,常常使用熟知的海赛(Hessen)矩阵方法[3].但是当海赛矩阵是奇异矩阵时该方法失效.

人们对实代数曲线的研究已经有相当长的历史.对于孤立零点的研究也积累了大量的资料和方法.首先,一种较为平凡的方法是实量词消去方法.也就是将问题归结为如下的量词消去问题,给定实量词公式

求等价的无量词公式.标准的量词消去工具,如塔斯基方法(Tarski)[4],著名的柱形代数分解方法(CAD)[5-6],都可以被使用来解决孤立零点的问题.2019年文献[7]新近建立的一种方法是将问题归结为一个最优化问题,然后使用数学规划的策略解决问题.这几种类型方法的复杂性对多项式的次数有较大的依赖性.在针对下面这类多项式时,有明显的不足.考虑多项式

容易发现原点(0,0)是这个多项式的孤立零点,它与具体的多项式g(x,y)无关,仅仅只需要g(x,y)的次数大于4就足够了,也就是说它可以是100 000次,然而并不影响原点的孤立性.在本文中我们将要建立一个方法,它充分利用了上面观察到的特点.

本文以下部分的内容被安排为三节,第二节是预备知识,主要复习关于牛顿(I.Newton)多边形和牛顿变换以及单变量多项的实根隔离等基本内容,它们是证明主要结果和建立算法的工具.第三节是主要结果及其证明.最后一节是算法的描述以及运算实例.

1 预备知识

首先,我们需要复习一些关于代数曲线的基本知识,可参考文献[8-9].

1.1 牛顿折线.

在实平面R2上描出满足ai,j≠0的点(i,j).我们获得集合

Δ(f)称为f的牛顿图(Newton diagram).牛顿图Δ(f)的凸包是一个凸多边形,它的下边界被称为牛顿折线,记为N(f).牛顿折线另一个严格的定义为:凸集的紧面.其中Conv(S)表示集合的凸包,R+是非负实数集合.

多项式

的牛顿图和牛顿折线见图1.牛顿折线N(f)的一条边T对应了多项式f的一个子多项式,我们记为fT

对本文中,主要被使用的是N(f)最陡的那条边.

注意到有一些平凡的情况会出现.如果N(f)仅仅是一个点时,则必有x|f或y|f,也就是有f(0,y)=0或f(x,0)=0,都表明(0,0)不是曲线VR(f)的孤立零点.

图1 多项式的牛顿图与牛顿折线Fig.1 Newtondiagram and Newton polyline of a polynomial

1.2 拟齐次多项式

多项式g∈R[x,y]被称为拟齐次的,如果存在正整数w1,w2,μ满足

w1,w2称为权.

容易验证任意多项式的牛顿折线的一条边T对应的子多项式fT都是拟齐次的.为了让μ尽可能的小,我们假设w1,w2是互素的,并称这时的μ为g的拟次数.

1.3 牛顿变换

实系数多项式f∈R[x,y]满足f无平方因子,f(0,0)=0,且x f,y f.于是f(0,y)≠0,设d是f(0,y)的最低次数,也记为tdeg(f,y),则(0,d)是N(f)的一个顶点.我们假定T是牛顿折线N(f)包含(0,d)的那条边.令z是fT(1,y)或fT(-1,y)的一个根,再设

其中w1,w2是fT的权,μ为fT的拟次数.

引理1是多项式.

证明:与通常关于Newton-Puiseux算法中的证明是一样的.可参考文献[8-9].

我们把

称为牛顿变换.

讨论:在经典的文献(如[8-9])中的牛顿变换,只考虑fT(1,y)=0的复根,这对讨论复代数曲线是足够的.但是如果要讨论实代数曲线在实空间的情况,则fT(1,y)的信息是不够的,还需要考虑fT(-1,y)=0的实根.一个简单的例子如下

其牛顿折线N(f)只有一条边,它就是连接(3,0)和(0,2)的线段,fT=x3+y2.此时fT(1,y)=1+y2无实根,这样就得不到关于f在原点附近实分枝的信息.事实上f在原点附近有一个实分枝,对应的Newton-Puiseux展开为

为了得到实代数曲线实分枝的信息,解决问题的思路有两个,一是考虑所谓Rational Puiseux展开[10],另一个就是同时考虑fT(1,y)和fT(-1,y)的实根.本文的方法属于后者.

1.4 单变量多项式的实根隔离算法

实系数多项式的实根隔离就是求一列互不相交的区间,使其包含该多项式的所有实根,而且其中的每一个区间恰含有一个根.从某种意义上,完成实根隔离就代表求出了多项式的所有实根,我们可以用某个区间来指代那个区间上的代数数并进行各种运算.

实根隔离算法是实代数的基本算法之一.有大量的参考文献[11-13]和基于不同原理的算法.本文中,我们仅仅指出实根隔离算法的基本应用,就是计算给定多项式相异实根的个数,以及判断一个实根是奇数重根还是偶数重根.一个实例如下

例1.考虑多项式

使用实根隔离算法,例如运行数学软件Maple中的命令realroot,我们能够获得三个区间

也就是说h(x)有三个不同的实根.计算区间端点的符号可知,位于区间中的实根是偶数重根,因为区间端点的符号相同.而位于区中的根是奇数重根,因为区间端点的符号不同.从下面的分解式可以验证这些断言都是正确的

一般情况也是如此.在下文算法IsolatedZero中需要使用实根隔离算法.

2 主要结果

在叙述我们的主要结果之前先证明几个引理.

引理2:设f∈R[x,y]是非常数的拟齐次多项式.则下面三个条件是等价的.

1)(0,0)是曲线VR(f)的极小型孤立零点;

2)∀y∈Rf(±1,y)>0;

3)多项式f(±1,y)无实根且f(1,0)>0.

证明:2与3的等价性是明显的.下面主要证明1与2之间的等价性.f是拟齐次的,记它的权为w1,w2,拟次数为μ.则f(xw1,yw2),

是次数为μ的齐次多项式.于是有恒等式

1⇒2.如果(0,0)是曲线VR(f)的孤立零点,则由定义不妨设正数ε满足

对任意给定的点(a,b)∈R2/{(0,0)},考虑曲线又

所以当t充分小时,于是得到:存在正数t使

从(1)立刻得到f(a,b)>0.由于(a,b)是任意的,取(a,b)=(±1,y),即得

2⇒1.反过来,如果

由于f(±1,y)是只含有y的多项式,所以最大次数是偶数,系数是正数.于是可以推出

假设a≠0,利用等式(1),有

其中±1由a的符号确定,保持一致.于是我们证明了,对任意(a,b)≠(0,0),都有

由定义,(0,0)是曲线VR(f)的极小型孤立零点.

引理3:实系数多项式f∈R[x,y]满足f(0,0)=0.如果存在牛顿折线的一条边T使得∀(x,y)∈R2/{(0,0)}fT(x,y)>0(或<0),则f的牛顿折线只含有一条边T.

证明:注意到如果∀(x,y)∈R2/{(0,0)}fT(x,y)>0,则fT(x,y)不能被x或y整除.也就是fT(x,y)必须同时满足fT(0,y),fT(x,0)都不恒为0,记它们的最低次数分别为s,t(s≥1,t≥1).因为fT是拟齐次的,它的所有的单项xi yj对应的点(i,j)都满足线性关系

点(s,0)和(0,t)也在这条线上,所以线段T满足

可见T是凸包的一维紧面.所以f的牛顿折线只含有一条边,就是T.

引理4:(广义平均值不等式)[14]x,y是正实数,a,b,c,d是实数.存在常数λ,0≤λ≤1,使得

则有如下不等式成立

引理5:实系数多项式f∈R[x,y]满足f(0,0)=0.如果存在牛顿折线的一条边T使得多项式fT(±1,y)无实根且fT(1,0)>0,则(0,0)是VR(f)的极小型孤立零点.

证明:因为fT是拟齐次的,从引理2的证明,容易看出

由引理3可知f的牛顿折线只含有一条边T.可以将多项式f表示为w1,w2是fT的权,μ是拟次数.因为公式(2),可知两个单项

注意到对任意单项式xi yj,iw1+j w2>μ,存在正实数使得是根据引理4,知存在正常数对任意正实数x,y,满足不等式

其中N是求和号中单项式的个数.

于是有

sign(ai,j)是符号函数,即

由不等式(3)有

当x,y都充分小时,有

所以当x,y都是正数且时

完全类似,我们能够证明,当x,y都是正数且时

也就是证明了(0,0)是f的极小型孤立零点.

定理1:实系数多项式f∈R[x,y]满足f无平方因子,f(0,0)=0,且x f,y f.T是N(f)中最陡的那条边.(0,0)是曲线VR(f)的极小型孤立零点当且仅当下面两个条件之一成立

1)fT(±1,y)没有实根且fT(1,0)>0;

2)fT(±1,y)仅有偶数重实根且fT(1,0)>0,且对fT(±1,y)=0的任意实根γ,(0,0)是曲线的极小型孤立零点,其中由第二节的(*)式定义.

证明:必要性.假设(0,0)是曲线VR(f)的极小型孤立零点,如果fT(±1,y)没有实根且fT(1,y)>0,则结果显然.如果fT(±1,y)有实根,先来证明fT(±1,y)不能有奇数重实根.反证法,假设fT(±1,y)有奇数重实根,不失一般性,设y0是fT( 1,y0)=0的奇数重实根(y0是fT(-1,y0)=0的奇数重实根的情况完全类似讨论),则存在一个小区间[a,b],满足y0∈[a,b],且fT(1,a)fT(1,b)<0.令x=tw1,y=tw2根据表达式

其中g(t)是一个多项式.当t>0并趋于0时,的符号与tμfT(1,a)的符号相同.同理,当t>0并趋于0时的符号与tμfT(1,b)的符号相同,但是fT(1,a)fT(1,b)<0,也就是说f在原点附近任意小的邻域都可取到正值和负值,所以(0,0)不是曲线VR(f)的孤立零点.矛盾.

于是当x=0时

当x≠0时,但

于是对一个给定的正数ε存在正数ε2,使得当时

也就是说当(x,y)充分接近原点时,也充分接近原点.根据孤立零点的定义,对充分小的ε3我们有

所以

取δ=min{ε1,ε3},获得

充分性.

如果fT(±1,y)没有实根且fT(1,0)>0,由引理5,(0,0)是VR(f)的极小型孤立零点.如果fT(±1,y)每一个实根都是偶数重根,由fT(1,0)>0则有fT(±1,y)≥0.

于是Br被分解到了三个部分

条件fT(1,0)>0推知fT(±1,y)的最低次数d>0,于是点(0,d)∈T.单项a0,d yd的系数a0,d>0.因此,V+(f)≠φ.假设(0,0)不是VR(f)的极小型孤立零点,也就是说,存在正数ε当r<ε时,VR(f)∩Br≠φ.根据曲线挑选引理[15],我们能够找到实解析函数φ(t)满足φ(0)=0,f(t,φ(t))≡0(t∈(0,ε)).

另一方面,根据代数曲线的基本理论[8-9],每一个实解析函数φ(t)都可以通过Newton-Puiseux展开来得到,因此φ(t)可以写为的高阶项

其中γ是fT(±1,y)=0的实根.于是

定理1显示了一个迭代的过程去决定(0,0)是否f的极小型孤立零点.详细内容将在下一节给出.

3 算法

根据主要定理,我们能够建立判定孤立零点的如下算法

算法IsolatedZero

输入:f∈R[x,y],满足f无平方因子,f(0,0)=0.

输出:

①如果x|f或y|f或次数d=tdeg(f(0,y),y)是奇数则输出false

②T←牛顿多边形N(f)的包含点(0,d)的那条边

③R1←fT(1,y)的实根集合 #利用实根隔算法获得实根的不可约多项式区间表示

④R-1←fT(-1,y)的实根集合

⑤如果f(1,y)或f(-1,y)之一有单重实根,则输出false

⑥如果R1∪R-1=∅则输出true

⑦w1,w2←fT的权

⑧μ←fT的拟次数

⑩∀γ∈R1∪R-1IsolatedZero

算法的正确性由定理1保证,而算法的终止性则依赖于引理1.

上述算法中第3,4步中的实根可表示为不可约多项式和一个区间,区间由第二部分的4小节中实根隔算法来得到.算法的第5步,判断实根的奇偶重数也由实根隔离算法来实现.最后,以引言中的例子来看看算法的运行过程.

1)牛顿折线N(f)只有一条边T,对应的子多项式fT=(x-y)20.于是

2)R1={1},R-1={-1},并且1和-1都是偶重根.fT的权是w1=1,w2=1,拟次数μ=20.

4)f的牛顿折线也只有一条边T,对应的子多项式是fT=x8+y20.这时

fT(±1,y)无实根,因此输出true.

获得(0,0)是f的极小型孤立零点.

猜你喜欢
实根折线正数
解信赖域子问题的多折线算法
聚焦含参数的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题策略
实根分布问题“新”研究
折线
折线图案
学好乘方四注意
内容丰富的数字0
《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正数与负数(小相声)
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分布的一个错误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