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家赛 余贞凯
(1.玉溪师范学院学生工作部,云南 玉溪 653100;2.玉溪师范学院体育学院,云南 玉溪 653100)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存现着数量众多的历史悠久、风格独特、文化底蕴丰厚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近年来,随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作用及功能不断凸显,对其展开挖掘与整理、保护与传承已经成为各级政府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2006年1月,国家民委、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工作的意见》指出,“各地要选择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优势项目,集培训和训练于一体,逐步建立和完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基地”。地方政府部门(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教育局、体育局等)与地方高校合作建设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尝试。同时,有不少地方本科院校以区域传统体育文化的挖掘、整理为契机,成立校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中心、研究所等内部机构,加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与训练及理论研究的力度,在推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方面迈出了坚实的脚步。
从目前云南地方本科院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建设状况来看,已有红河学院、楚雄师范学院、文山学院等本科院校获得市(州)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挂牌,成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单位。另外,曲靖师范学院授牌成为“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研究基地”,玉溪师范学院成立“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中心”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研究基地或中心的建立,在传播和推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以及提高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运动成绩上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在全国、省市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竞赛训练中承担重要角色。然而,地方政府部门与高校究竟该如何合作建设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如何切实提高训练基地建设效能,这是个有待从实践与理论两个层面来研究的问题。基于以上考虑,笔者以红河学院为例,对此做一个初步实证研究。
红河学院所在地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边疆少数民族自治州,有哈尼族、彝族、苗族、傣族、壮族、瑶族、回族、布依族、拉祜族、布朗族等10个世居民族。红河州文化多元、区位独特,旅游文化资源富集独特,拥有底蕴丰厚的历史文化、绚丽多姿的民族风情和神奇壮观的自然风光。红河学院作为红河州唯一的本科院校,近年来,学校已建立红河学院国际哈尼/阿卡研究中心、红河学院民族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等16个省校级研究机构,为进一步开展区域文化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云南多民族聚居区的地方院校中,从办学规模、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发展路径等方面来说,红河学院均具有很强的代表性。目前,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已成为红河学院体育运动发展的一大特色。于2009年被红河州体育局和民族事务委员会授牌设立“红河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竞技项目训练基地”,两个政府部门将与红河学院在更广领域开展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建设目标。由此,红河学院体育学院确立了建设“训练基地”的策略,在教学、训练、竞赛、管理等方面迈出了坚实步伐,获得了预期建设效果和目标。一是促进了区域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高了传统体育项目的运动水平,培养了一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与训练能力强的教师队伍;二是为校地合作模式积累了实践经验,为后期开展类似合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三是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教育、文化发展政策,以转型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为目标,履行培养综合素质较高的应用型人才的职能。
红河学院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开展的训练项目,是在长期教学训练实践检验的基础上并经过科学论证后确定的。一是结合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竞赛项目设置情况;二是围绕区域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发展实际及各个项目特点;三是根据学校场地设施、教师队伍、学生情况,以及原有传统体育项目发展的实际。如今,训练基地开展有高脚竞速、板鞋、吹枪、蹴球、秋千、独竹漂、舞龙舞狮等民传统体育项目,并在此基础上成立了相关运动队。
表1 训练基地组建传统体育项目运动队情况
由表1可见,各项目运动队均配置了1-2名教练员,各运动队有队员6-16人。队员都是经过教练员精心挑选的,其民族成分有哈尼族、彝族、苗族、傣族等少数民族。运动队一般采取常规性训练和集中加量加强度训练两种方式进行。常规性训练每周2-5次,其中,高脚竞速队、板鞋队、秋千队、独竹漂队每周3-5次;吹枪队、蹴球队、舞龙舞狮队每周2-3次。训练时间安排在下午四点以后进行,每次约2-3小时。而集中加量加强度训练是在参加竞赛前2-3个月,甚至时间更早开展的全天训练方式。
教练员是传统体育项目训练的直接组织者和实施者,是顺利开展教学训练以及获取良好成绩的关键。红河学院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始终注重教练员队伍的建设,现有承担项目训练的教练员11人(见表2),除舞龙舞狮和民族健身操配备了2位教练员外,其他各项目均由1名教练员负责相关的训练工作。从职称方面来看,有讲师4人,占36.4%;有副教授4人,占36.4%;有教授3人,占27.3%。教练员的执教时间均在6年以上(见表3),具有丰富的训练实践能力,其中执教6-9年的有6人,执教10-15年的有4人,执教15年以上的有1人。教练员的年龄在37-56岁之间,其中男教练员8人,女教练员3人,学历都在本科以上。另外,还组建了6人长期从事区域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理论研究团队,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3人,讲师2人;拥有博士学位的有3人。研究团队从事该领域研究已有6-12年,是推动训练基地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力量。
表2 教练员职称结构统计
表3 教练员执教时间统计
由此可见,红河学院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较为注重教练员队伍和理论研究团队的建设,实现以训练实践和理论研究共同发展来有效推动训练基地建设的良好局面,且教练员队伍的职称、年龄、学历结构以及执教年数均较为合理,具有一定的优势,这些为训练基地获取优秀的运动成绩创造了良好条件。
红河学院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的场地设施,主要由红河学院建设,部分为红河州民族事务委员会筹集资金建设,供红河学院使用。目前,场地设施能够满足各传统体育项目正常训练需求(见表4)。其中,蹴球、秋千等传统体育项目的场地设施为红河州民族事务委员会建设。
从表4可见,训练基地的场地设施建设情况较好,可分为专用场地、合用场地2种。根据国家及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竞赛规则对场地器材的规定,经过学校、教练员及运动员的共同努力,对训练基地场地设施进行了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和布置,现在所有场地设施均达到了竞赛标准,为运动员更好地适应项目竞赛场地,充分发挥运动水平打下了坚实基础。
另外,为更好地促进训练基地的建设与发展,调动教练员和运动员的积极性,提高传统体育项目的运动成绩,红河学院及红河州民族事务委员会每年都会向训练基地投入一定数额的发展资金;当需要集中训练和参加竞赛活动时,也会拨付专项经费给予支持。
训练基地陈辉教练介绍:“从2014年开始,红河州民族事务委员会给予训练基地的训练经费(非竞赛期)为2万-3万元/年,2018年、2019年增加至5万元/年。在参加云南省比赛或全国比赛期间(竞赛期),红河州民族宗教委员会或者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给予专项经费支持,教练员100元/天,按60天发放;队员100元/天,按60天发放。例如,2015年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举办的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给予专项经费支持81万元;2019年在河南省郑州市举办的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给予经费支持67万元。”可见,红河学院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受到红河学院、红河州以及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的重视,获得了一定的经费支持。这为各个传统体育项目开展正常训练提供了经费保障,也为训练基地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表4 基地的场地情况统计
保护和传承区域传统文化、构建校园特色文化、提高传统体育项目运动水平以及获取竞赛奖励是红河学院建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的目标指向。训练基地始终以此为目标而努力,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科学有效的训练方法与手段以获取更多有质量的训练成果,从而提升训练基地的社会影响力和生命力。近十多年来,红河学院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获得了一系列较为优异的成绩(见表5),在全省和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竞赛中充分展现了红河学院师生优秀的竞赛水平和综合素质,为云南省、红河州及红河学院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从表5可以看出,红河学院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确实取得了辉煌的成绩,这与训练基地采取的科学管理措施、有效教学训练方法是分不开的。另外,训练基地非常重视理论的研究,始终坚持以科研成果服务教学训练的发展理念,在理论研究方面也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已获得国家教育部项目1项,云南省社科项目3项,云南省教育厅项目8项,出版著作4部,发表论文40多篇,研究成果获奖20多项次。红河学院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并证明此发展模式是有效的,其建设经验值得参考及借鉴。
表5 训练基地竞赛获奖情况(部分)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建设的根本是什么,那就是挖掘、整理、保护、传承和提高民族传统体育竞技水平。地方本科院校要根据学校的办学特色、区域特点以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实际来进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的建设。具体来说,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建设涉及基地建设模式、基地管理、基地教学训练、理论研究等多个方面,还涉及与其他训练基地的信息交流共享,比如,交流训练实践经验,探讨相关项目的训练方法,合理调整训练手段与计划等。就地方本科院校来说,特别要重视校地合作建设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的模式。由此可见,上述案例提供的经验是非常有益的。
从获得的经验来看,地方本科院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建设,首先要明确训练基地建设工作的目标。明确建设目标是训练基地有效开展教学训练、科学研究的重要关键环节,是实现训练基地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训练基地功能与作用的重要基础。地方本科院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建设的目标:一是传承和弘扬区域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二是形成校园特色文化,为凝练办学特色创造基础条件;三是提高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竞技和表演水平,获取竞赛奖励,培养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后备人才;四是培养一批综合素质高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练员队伍,推动高校及区域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其次,要确立训练基地建设的类型。当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可分为综合型基地和单项型基地两类,其各具特点和优势。在确立训练基地的类型上,需要结合区域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发展现状以及学校发展的实际情况而定,如果是校地合作共建模式的训练基地,还需充分考虑地方政府参加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竞赛需求以及经费投入等。
红河学院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属于综合型基地,基地建设工作做得很有成效。这是因为红河学院历来重视少数民族特色文化建设,红河学院体育学院早在1997年左右就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融入教育教学活动中,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基础较为轧实。另外,红河州向红河学院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投入了能够满足其正常运转的建设经费,加之该地又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拥有众多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并且有很多项目在民族村寨普及度非常高,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而红河学院体育专业学生的生源地为红河州的比例较高。综合以上因素,红河学院紧紧抓住这个机遇,确立了训练基地的建设类型。
模式是理论和实践之间的中介环节,具有结构性、稳定性和可操作性的特征。从模式上看,当前,地方本科院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建设模式主要有自主自建模式、校地合作共建模式、校企合作共建模式等。其中,自主自建模式受高校体育场地设施、教练员水平及数量、经费投入、管理水平的影响较大,其优势是项目丰富、指向灵活,劣势是对训练基地的要求高,实现较难;校地合作共建模式受学校、地方政府等因素的影响,优势是能够获得资金与政策的支持,有效实现资源融合,劣势是可能会受到政府政策导向的影响;校企合作共建模式受学校、企业等因素的制约,其优势在于资源整合、多方力量汇集,劣势是建设项目、发展方向有局限性。红河学院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建设主要为校地合作共建模式,其中也有自主自建和企业赞助经费物品的成分在内。红河学院案例成功的原因,应该是在一定程度上兼具了三种模式的优势。
地方本科院校开展特色办学以及为地方社会发展服务是建设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的最重要责任。地方本科院校担负着教学科研和区域特色文化传承与保护的双重任务,而凝练办学特色是地方本科院校核心竞争力的主导因素。由此不难看出,高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的建设,应该是当下和未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地方本科院校要获得发展,只有结合区域特色资源,突出办学特色、学科特色这一优势,与时俱进,才能不断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以及办学优势。因此,地方本科院校可尝试通过构建具有自身特色和优势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在充分发挥训练基地的功能与作用基础上,既形成办学特色又实现为地方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理念。
地方本科院该如何建设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如何围绕办学特色实现转型发展,尤其是体育学科建设,如何在提升教学训练质量的同时,切实做好管理服务工作。对此,上述案例无疑提供了非常有益的经验。红河学院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建设在模式、手段、方法上实现了创新性发展,其实践经验值得借鉴。
一般而言,各个地方本科院校所处的区域都有着一定的特色文化。云南省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存现着丰富多样且具有区域特色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这正是云南省本科院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建设的着力点。因此,地方本科院校首先要依据区域特点和学校实际,确定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建设的模式与方向。其次,要充分利用地方本科院校建设特色学科、特色专业的机遇,促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建设,构建特色校园文化,为传承和保护地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