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申松
〔摘要〕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孩子是渴望“被看见”的,但家长或教师对孩子生命的本质需求却往往“看不见”。在解开生命本质需求之谜的基础上,如何让家校合育变得更富有成效,本文从问题学生转化的具体案例出发,总结出一些看似具有具体情境性,实质上具有一定普适性的原则方法,希望能为问题学生的转化带来一些启发。
〔关键词〕问题学生;生命需求;中小学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1)02-0074-04
新学期开学之初,我组织学生默写讲过的思政课的重点知识点,发现小凯掌握得一点也不好。因为小凯初一时是儿子的同班同学,所以他的表现引起了我的注意。
一、学生渴望的其实是“被看见”
课后,我找了个合适的机会做小凯的思想工作。我问他为什么问题背得不好,他用懒洋洋且又无所谓的语气回答道:“背不过!”
“晚上需要背多长时间?”我带着讶异问道,因为我敢确信作业并不多。
“两个小时。”
“你初一时跟我的儿子小和是好朋友,他在我面前谈起过你,说你挺好的,所以老师相信你会做更好的自己。”我轻拍着他的肩膀鼓励道。
我并没有将孩子的态度表现和知识的掌握情况作为所谓的“正确标准”来评判小凯,而是从他语气上的“懒洋洋”和“无所谓”中解读出,他生命的本质需求其实并没有被“看见”。至于他的需求到底是什么,我只能先通过其他渠道去了解。
二、揭开学生的内心需求之谜
教小凯数学的宫老师与小凯住在同一个小区,她告诉我,小凯四个月大的时候父母就离异了,是母亲和姥姥姥爷把他带大的;爸爸住得近,但像是蒸发了一样,一直没给过抚养费或买点东西看看孩子,小凯也从未见过父亲;姥爷的脾气很好,姥姥挺干练的,是家里家外一把手,不过待人挺亲和的,妈妈的脾性有点随父亲。
万老师初二时曾教过小凯,在讲授《背影》一文后,她发现小凯的表现不对头。后来在家访的时候,小凯妈妈把家里的情况告诉了万老师。万老师对小凯的印象是,他敏感得像个小刺猬,受不了老师的批评。她告诉我说,妈妈硬撑了十几年把孩子抚养长大,难免会有心不平气不和的时候,这时整个家庭会把怨气撒在爸爸身上,说爸爸这不好那不好,从未给过孩子抚养费什么的,这样一来,孩子心目中对爸爸的美好想象就会被无情地破坏掉。在这种情况下,妈妈倒不如给孩子编一个“善意的谎言”,告诉孩子说爸爸已经去世了。万老师还鼓励我说,小凯缺失的是一个父亲的正面形象,男老师转化他效果更好一些。不过她又说,小凯已经初四了,性格差不多定型了,她担心小凯会有自杀倾向。我当时心里一震,决心多下些功夫转化小凯。
了解了这些情况后,我把小凯妈妈约到了学校。由于是疫情期間,我们临时决定在学校东面的传达室交谈。我还特意提醒小凯妈妈,说我需要她的真诚配合,哪怕是在我“哪壶不开提哪壶”的时候——因为孩子在学校的一些表现,可以追溯到他的家庭和童年——只有进行这样的深度追索,我们才能真正读懂小凯,找到转化他的关键点。
我先让小凯妈妈谈谈她的家庭情况。她一边哽咽着一边诉说起她的不幸:小凯生活在离异家庭里,孩子最初问爸爸去哪儿的时候,妈妈就说出差了;后来孩子又问为什么姥爷、舅舅出差能回来,而爸爸就回不来,妈妈实在没办法,就跟孩子说爸爸妈妈离婚了,他没有父亲;再后来,小凯开始追问爸爸到底在哪儿,妈妈又说爸爸住得近,但从未给过抚养费,也从未看过孩子;小时候,孩子玩游戏还能控制得了,可到了初二就入迷了,母亲发现后跟儿子吵了一架,最后妈妈把所有的委屈向孩子哭诉了一通后,把手机没收了。我问小凯妈妈:“你们焦躁的时候,是否会说话带刺儿,对小凯生父的形象进行攻击,或者是吼孩子、打骂孩子?”小凯妈妈说自己不是那种人。这时,我为小凯感到暗喜,毕竟事情并没有万老师想象的那么糟,这可能是因为那时恰好是小凯叛逆期到来的时候,遇事容易情绪化。由此,我对转化小凯充满了信心,对妈妈说:“孩子能遇到像您这样一位不抓狂、不焦躁的妈妈,实在是人生之幸。”
我话锋一转,又告诉小凯妈妈,其实我们并没有真正“看见”小泽,也不知道孩子内心真正的渴望是什么,当同学在小凯面前谈爸爸陪孩子去什么地方玩了,或者给孩子买什么东西时,当老师讲到父亲的话题时,当小凯在小区里看到他人的爸爸看护孩子的情景时,当小凯受到了小朋友的“欺负”却又得不到爸爸的保护时,他内心会产生深深的无助感和失落感,会沉浸在负向情绪里,一再追问自己为什么不能像其他孩子一样得到爸爸的疼爱和保护。这个时候妈妈跟孩子交流,就应该把自己是否有丈夫和孩子是否有爸爸这两个问题区别开。妈妈可以这样跟儿子交流:如果你愿意看看爸爸,妈妈愿意提供帮助;虽然妈妈拉扯你这么多年不容易,虽然妈妈和爸爸不适合在一起,没给你一个完整的家,但妈妈心里很尊重爸爸,大人的婚姻出了问题不能否认你有爸爸这个事实;我们之间没有成为“仇人”,也没有把你当作“武器”攻击对方,或者是把你当作“出气筒”;这么多年了,妈妈也希望找一个依靠,也希望能够被看见、被呵护,但因为担心新爸爸可能会对你不够友好,所以妈妈毅然选择了单身;现在看来咱娘俩都错了,我们不能因为受到了挫折和打击而让内心缺乏安全感,失去对周围人的信赖,进而失去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其实,如同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一样,爸爸妈妈的结合和离异也是具有很大偶然性的,任何人的一生都会有这样的事情,我们需要在偶然性中探寻确定性,在不如意中努力发现生活中的阳光,那么怎么做最好呢?当然是好好学习,因为中央电视台的公益广告都说“在书中,不仅有眼前,更有诗和远方”,这也是妈妈为什么反对你把沉溺于游戏当作既逃避现实又弥补父爱缺失的一种方式。
看着小凯妈妈心情开始平复,我继续谈道:“渴望得到父爱是小凯最根本的需求,父爱的缺失会产生一系列衍生性问题,例如他无法从父亲那里习得果敢的勇气,小凯乒乓球打得挺好,但善于防守而不善于进攻就是表现;他的自我存在感、价值感和成就感会相对较低,因为人是在一定的关系归属中进行自我确认的,在父爱缺失的情况下,他会失去一些可以感受自我存在的机会;他会缺乏人生的方向感,因为这是父亲的角色能够给到的,升入初四后,他并没有像其他同学那样对学习变得着急起来,而是继续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这就是表现。没有人能够离得开意义,缺乏意义会导致空虚,空虚会失去自我,会导致个体对低端刺激的寻求,社会上吸毒、暴力犯罪、沉溺色情等现象时有发生,很多都源于此,小凯喜欢玩游戏也是这个原因。我们一定要‘看见并正确引导孩子的这些需求,这样做还可以有效预防孩子早恋的发生。”
“早恋?”小凯妈妈一脸疑惑。
“嗯,”我点了点头,继续说道,“教育作用的发挥具有滞后性,十几年前的夫妻离异与孩子现在的学习状态看似毫不相干,但是存在因果关联。我们现在需要做的是‘看见孩子的本质需求,以预防早恋、暴力等派生性问题的发生。”
三、对学生生命本质需求的应对之策
“李老师,我现在能够‘看见孩子了,你可要帮帮我们呀!”小凯妈妈问。
“没问题!但关键还是在你身上,”我一边看着小凯妈妈,一边解释道,“教师和医生在职业上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医生诊断完病情后,可以直接通过手术或者开药方治病救人,而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有相当一部分可以追溯到他们的原生家庭,只有通过家长,他们内在的小孩才能得到疗愈,这就是所谓的‘解铃还须系铃人。我確信您有这种潜质,因为虽然您目前存在一定程度的焦虑,但在您小时候,父母给了您足够的安全感,这让您拥有了良好的心理弹性,可以面对生活压力,否则你早就崩溃了。您应该好好感谢您的父母,小凯也应该感谢姥姥姥爷。”小凯妈妈认同地点了点头。
“现在,您把对生活的期望完全放在了孩子身上,小凯进步了就高兴,落后了就焦虑,这其实是以爱和责任的名义对孩子进行变相控制,而不是对他的尊重与看见。建议您通过自身的兴趣爱好,例如摄影、练瑜伽等,多发现生活中的美好,然后把所获得的体验跟孩子分享。孩子晚上写作业时,您可以读读书,读到沉迷时、兴奋处,您自然会流露出来,小凯看见了,就会在学习态度上受到熏陶与感染。小凯周末打乒乓球,您可以当儿子的‘铁杆球迷,打到精彩处,用夸张的动作配上‘耶‘漂亮‘好球等语言,给孩子鼓励和认可,这样会增强孩子的成就感和存在感。当小凯写作业中因攻克了数学或物理的难题而感到骄傲时,您可以通过一定的言语或表情来强化一下他的成就感、价值感,以及豁然开朗的感觉。可以陪孩子一起晨练,通过体育锻炼的方式增强孩子的身体活力和阳刚之气;可以通过去敬老院等地方做些社会公益活动,让孩子体验生命存在的意义;还可以陪孩子一起看励志类的人物传记,或者是中央台《开讲了》等栏目,通过这些方式帮孩子建立起一个‘精神上的父亲的形象。我现在是教孩子的唯一一个男教师,在学校里,我会利用我的性别优势,弥补一下孩子父亲形象缺失的问题,如果您不介意的话,您可以让孩子叫我‘叔叔,这样我们之间就可以建立起一种情感纽带,为孩子提供情感支持,这对孩子通过体验归属感来确认自我的存在是有很大帮助的。”
“那就太感谢您了,李老师。”小凯妈妈高兴地回答说。
“应该感谢的是您的真诚,”我补充道,“跟孩子相处时,有什么值得骄傲的事吗?”
“孩子其实挺懂事的,洗澡的时候,他会问我洗不洗,如果我洗,他会多留一点热水。”“您一般会怎么反应?”我追问道。小凯妈妈一时无语。我知道她把这样的细节忽略掉了。“您当时应该认可一下孩子的表现,例如告诉他‘有儿子的地方,就有温暖的家。我更想提醒您的是,转化孩子的契机在你们相处的点点滴滴中,遇事一定要机智、灵活地加以应对。”
“什么是您最焦虑的?是不是孩子写作业不认真,或者是考试成绩不理想的时候?”小凯妈妈点了点头。“一般情况下,您会跟孩子怎样交谈?”我继续问道。“我会跟他说,‘你看吧,让你好好学你不听,前面的落下了,后面学习新知识的时候还要补上去,这样容易形成恶性循环。”“小凯一般会怎样反应?”“他会说期末考试前多背背就行了。”“这是聪明的孩子身上容易存在的一个问题,不过我要提醒您的是,在孩子面前说话一定不要太随意,我对象就是这样一个人,当我指出她在孩子面前说过的话会对儿子有什么不良影响时,她的一句口头禅就是‘我愿意。我对此挺头疼的,这句‘我愿意说的时间长了,会破坏掉孩子的倾听习惯、反思意识和理性思考的能力。上个周末孩子在家写作业时,我对象又来了一句‘我愿意,当时我就发火吼了她,一连两天脸色都不好看。周日晚上我原本要跟孩子谈谈学习的事,结果人家不搭理我,说我怪怪的。我突然间意识到,成人的世界和孩子的世界原来是不一样的,于是我利用一家三口一起吃饭的时候,认可了儿子的表现,表扬他比爸爸大度,知道呵护妈妈,而我这个当爸爸的却不知道包容妈妈。这样,我们的亲子关系变得更好了。”
“您还有什么想问的?”我继续问小凯妈妈,她思考了一会说:“老师,日后孩子想看爸爸怎么办?”
“现在孩子虽然没在我们面前,但我们‘看见了,日后当他在您面前的时候,您也要保证能够‘看见他。”目视着小凯妈妈,我继续解释道,“完全放下您跟小凯爸爸之间的恩怨吧,跟孩子交谈的时候,把包容与真诚拿出来,不论是在语言上还是在语气里,千万不要携带任何对爸爸的不满。您可以告诉小凯,就像您很尊重他一样,您也很尊重爸爸,您可以让孩子自己去选择,甚至可以鼓励他主动去看望爸爸。”
跟家长交谈后,各位任课教师对小凯的问题进行了集中会谈,我们一致认为:可以通过各种活动引导其他同学接纳、包容小凯,让他在班集体中建立起信赖关系;可以把一些重要的事情交给小凯做,让他为班集体争光,满足他被信赖、被认可的需求,增强他的归属感和价值感;多在同学面前表扬小凯,呵护好他脆弱的安全感,提高他的存在感;课堂上多提问一下小凯,批作业时多给他写一些鼓励性话语,满足孩子被关注的需求……
前几天,数学老师跟我说,小凯晚上的作业做得不好,但她没有批评小凯,而是让他在黑板上重新做了一遍,结果做对了。当她在同学面前大力表扬了小凯,同时还向他提出了作业上的期望之后,数学老师发现小凯眼里透出了一丝难得的光亮。学校举行乒乓球比赛,老师和同学一起鼓励小凯勇敢拼杀,结果他拿到了冠军。物理老师知道小凯的智力条件比较不错,课堂上看到小凯听课挺认真的,就故意找了一个难度大一点的题目布置给学生做,结果小凯是第一个做出来的,物理老师又通过表扬强化了小凯的成就感和价值感。课堂上,我充分发挥思政学科的育人优势,通过讲授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挑战、我国科技发展的现状等问题,引导学生体验问题意识的重要性,启发他们遇到困难与挫折时要学会理性地看待问题、积极地解决问题,因为虽然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但我们应该透过那如意的一两个方面,追求生活中的美好……
通过多管齐下,我们发现小凯现在越来越放得开了,听课和写作业也认真多了。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差异教育,始于“看见”生命的本质需求。
注:本文系山东省烟台市教育科学“十三五”2018年度规划重点课题“差异教育原理研究”( 135-2018ZD02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山东省烟台市莱阳市文峰学校,烟台,265200)
编辑/张国宪 终校/卫 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