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区位条件的上海城市工业空间改造
——老码头与NIU ZONE 新联地带

2021-01-25 04:56吕凝珏
建筑技艺 2020年12期
关键词:码头上海空间

吕凝珏

上海三益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1 由上海油脂厂改造成的老码头

工业建筑遗产的更新利用是城市进入存量建设时代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近代工业见证了上海从小渔村逐步成为一个超级大都市的完整历程,其工业建筑空间绵延广阔,从开埠之初最具地理优势的沿江码头到较为封闭的内陆地区,地缘优势与土地成本最终形成了上海近代工业的版图。现在,工业遗存所在行政区域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未来发展方向,工业建筑遗产的更新利用也不再仅仅局限于物质实体本身的修复与继承,而是呈现跨界趋势,将地理、文化、历史相关的元素统一视为城市遗产,纳入到更广泛的城市发展框架之下[1]。

本文以南外滩滨江区原上海油脂厂改造成的老码头和杨浦老工业区原上海医疗器械厂改造成的NIU ZONE新联地带为例,阐述基于区位条件的城市工业空间改造策略。

1 老码头:老克勒的新腔调

老码头位于上海南外滩中山南路复兴东路渡口至董家渡渡口段,与外滩人行景观步道仅一路之隔,与陆家嘴隔江相望。这里曾是老上海十六铺码头的所在地,攘来熙往,马咽车阗。“十六铺”既是泊船码头的代名词,又是货物商品的集散地,是上海当之无愧的名片之一。此地的发展更是与上海的整体规划紧密相连。

自2000年十六铺码头的班轮全部迁至吴淞口客运码头起,上海市政府对其进行了多轮局部改造。此后为了迎接世博会的召开,十六铺的综合改造全面展开,重点发展休闲娱乐、旅游观光和商务功能。2007年,十六铺中心区原上海油脂厂旧址由三益中国进行改造,在维持原有建筑空间布局的基础上,将已经破旧不堪的锅炉房、职工澡堂和厂房进行翻修和功能调整,并在中心广场增加了一栋全新的海派石库门建筑及水池,统一了场地的风格面貌。2019年土地出让进入新周期,老码头又迎来了一次全新生命。这次的改造依旧由三益中国设计,设计团队基于上海南外滩地区规划,坚持“控制绿化轴线、保持历史肌理”的原则,以文化创意为核心功能,在保留原有商业休闲产业的基础上,加强文化创意及设计企业的引入。

老码头

业主:上海创邑实业有限公司

建设地点:上海市黄浦区中山南路505 号

建筑设计:上海三益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项目负责人:贾正阳、叶霞

设计团队:王莹、王俊、曹大卫、蒙明慧、冯若倩、吴言、张雨(建筑)熊竟峰,胡愚、彭宁(结构);蒋虹、罗谨、祝惠敏、张施皓(机电)周一翔、于兵、高可凡、刘斌(室内);王粲、郑志成、盛佳业(景观)

照明设计:上海中天照明成套有限公司

导视系统:上海创邑实业有限公司

建筑施工:上海常宏土木建筑有限公司

总建筑面积:30 000m2

设计时间:2018.04—2018.09

建成时间:2019.04

图片版权:吴清山、存在建筑、王莹

2 老码头总平面图

3 老码头临江鸟瞰图

1.1 回应时代新内容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城市公共空间的改造更新早已不再是配合功能置换进行简单的建筑修复与装饰。建筑师在时代发展的背景下提出了“产学研展商”一体化的全新概念,这也是新生代老码头立足区位优势为入驻者打造的新场景——集合了零售、展示与办公的复合空间,为文旅及社区发展创造场所优势。

建筑师将老码头中心的水池底部抬高,抹去了原来伸出水面的长条形T台,既还原了整体,大面积的水池,打造了亲水景观,还能配合不同活动需求,将水抽干形成旱池,为活动让位搭台。原处于中央的高端会所被打造成一座试验性的快闪轻城,配合老码头运营方引入各类时尚、年轻、极富生命力的展览和活动。这样一个不曾被定义、充满多样可能的空间,成为以文化创意为内核的老码头的核心竞争力。

基于空间模式的转变,商务、旅游与文化创意的界限被模糊,公共空间场景也被重新定义:曾经的户外广场成为入驻团队的灵感来源,而以往封闭私密的办公场所正以开放的姿态欢迎好奇的居民与游客。

1.2 打造共享效应圈

南外滩地区的规划开发以金融办公、金融服务为核心,完善商业服务、文化创意、旅游休闲和居住生活四类配套功能,而以世博会为契机的城市建设也瞄准了南外滩这片市中心最大也是最后一片可供成片开发的高档滨江聚居区。老码头作为区域内难得的优质城市公共空间,配套服务于周边金融办公及高端人群。

综合上位规划和实地考察,设计团队在新一轮的改造中战略性地舍弃了停车场地的规划。在不新建停车楼和大型停车设施的前提下,借用周边大型商业的停车空间,最大化利用周边资源,实现资源整合。用5min的步行时间,换来更完整的广场、更闲适的体验以及更丰富的业态。

此外,受多孔性理论影响,设计团队谨慎分析并优化了老码头对外的多面“孔隙”,让行人更易到达核心地带;景观与休闲设施穿插其中,通过放大空间节点的趣味,打造宜人的可停留区域,吸引来自四面八方的人流;无论是城市游客还是周边居民,都能自由地使用这里的设施,感受社区魅力。

4 老码头中心广场的大面积亲水景观

5 老码头园区中的新场景

6 老码头中的复合空间

7 原上海油脂厂旧址

1.3 重塑城市界面

老码头项目作为海派建筑的名片之一,不断调整着自身面向城市的姿态。虽然整个项目的改建方案以加固和装饰为主,但是一些细节和局部更新颠覆了过去留给城市的刻板印象。

大面积红砖是整个老码头项目的基调,在立面细节处理上讲究颇多:外马路入口处保留了原有英式航海建筑元素,局部混凝土构件与结构交杂,配以部分木质元素点缀;壹号演绎空间的立面提取了“石库门”的意向和比例,提升场所记忆和身份认同感;大面积玻璃窗让视线更有穿透性,增添了项目的现代感。为了快速识别该项目,设计团队还定制了一套标识控制系统,包括字体的灯光效应和光色,在中山南路界面还用马赛克拼接了专属于老码头的标识符号。

其实,除了那些聚光灯下的著名工业建筑遗产,还有一大部分所谓的历史工业空间,其现存价值并不高。对于这些近代工业建筑的保护和再利用,更需要结合城市功能结构调整和优化,以恢复其周边环境的生命力为主要目标,使其成为转变城市经济增长的手段之一,通过再利用带动其周围环境的综合整治,促进区域的整体复兴[3]。

8 老码头的多孔界面

9 老码头壹号演绎空间内“油漆未干WET PAINT”潮流艺术巡展

10 老码头城市界面的复合元素

11 马赛克标志“老码头”

12 原上海医疗器械厂改造成的新联地带

13 原上海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基地旧址

2 NIU ZONE新联地带:旧厂里的新摩登

与老码头不同,NIU ZONE新联地带位于杨浦区临青路430号,距离杨浦滨江沿线约1km,是原上海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基地旧址。这里不同于大多数沿江工业遗产,没有显赫的历史故事傍身。在这类现存价值有限又不甚起眼的工业建筑改造中,反而有更广阔的设计自由度。如果说老码头是上海城市级的工业更新,那么NIU ZONE新联地带就是杨浦区用于服务商办、联结社区的缝合地块。

2.1 跟进区域发展的快车道

越浓缩的城市区域越依赖发展契机。2019年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瞄准杨浦滨江的旧工业区沿线进行激活改造,再开发了沿江许多拥有重要姓名的旧工业建筑,将贯通的滨江绿廊为市民开放,重新定位了杨浦老工业区的城市功能,这无疑将带动整个区域新的生长。原上海医疗器械厂地块也以此为契机,进行了设计改造。

2.2 梳理既有存量

基地内现存4栋多层建筑,其中3栋围合出中央的景观广场,第四栋建筑自身带有凹口,形成街巷空间。建筑原用于设备生产和工业制造,内部为大跨度混凝土结构,空间宽敞明亮,为改造提供了优质的空间原型。基地面向街道界面、无明显主入口,内部景观广场仅供员工使用,不对外开放。

改造之初,设计团队首先对基地内外交通流线进行梳理,明确主入口,开放内部庭院,形成连续的人行回路。其次,根据新功能调整空间尺度,增加落地窗,改善室内采光,提升舒适度,并对4栋建筑进行形式与色彩的统一。沿街立面采用三段式布局,内外统一采用红色,个别区域使用白色代表功能的转变,并以黄色引发视觉聚焦。三种颜色协调,既不混乱也不单一,以较低的成本达到更为丰富的视觉变化。

14 新联地带总平面图

15 新联地带亮点空间

NIU ZONE 新联地带

业主:上海盛盼企业管理有限公司

建设地点:上海市杨浦区临青路430 号

建筑设计:上海三益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项目负责人:贾正阳、陈颖忻

设计团队:王俊、曹大卫、王莹、吕家俊、冯若倩、蒙明慧、陈炜彬、赵金彪(方案)吴言、张晓莉(建筑)胡愚、沙正、卢芳、彭宁(结构)祝伟民、陈磊、朱邵永、郑鸣、冯心宙、闫辉、黎丽仙(机电)

技术支持:王晓红、胡文晓、陈英、赵斌

景观设计:上海丰麓园林绿化建设有限公司

室内设计:上海手建装潢设计工程有限公司

照明设计:上海丰麓园林绿化建设有限公司

建筑施工:上海城建市政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总建筑面积:37 935m2

设计时间:2017.10—2019.07

建成时间:2019.07

图片来源:是然建筑

16 服务商办、联结社区的NIU ZONE 新联地带

17 新联地带入口“海德角”

18 新联地带软性景观装置棚“帆加速”

19 新联地带立体连廊系统“云连廊”及蚕茧形“人文剧场”

20 新联地带半开敞空间“众慧大厅”

2.3 运营逻辑的空间化

业主原本的想法是将空间梳理后作为联合办公出租,但三益中国在社区型商业领域有着丰富的经验,使设计团队能够从业态比例和运营模式方面进行思考,进而反映在空间设计上。

首先,一个标志性的主入口是吸引人流的基本要素。项目入口处新置钢结构,将原本两栋分离的建筑连为一体,钢结构向下斜切,形成倒梯形立面空间的主入口,暗示其走向内部的流线。新增结构转变了单一的体量关系,改变了场所厚度,体量穿插设计与穿孔铝板的金属色材质形成了标志性的城市转角。半城市半建筑的灰空间不仅承载了人群的互动,还创造了一种庇护感,这也是建筑师将此处命名为“海德角”的原因。

由此进入园区,一系列轻巧的设计重新定义了单调的广场空间。拉索与膜组合形成的“帆加速”遮阳廊道易组装、易拆卸,使中央广场更加灵活有机;内院上空架起立体“云连廊”,20余个水平钢结构单元形成的蚕茧形“人文剧场”强调了连廊步道的竖向交通,成为了中央广场景观的高潮与背景;场地内由建筑围合出的U字形、半开敞的“众慧大厅”,为项目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

3 结语

两个工业改造案例因其特定的地缘环境而拥有不同的价值。老码头项目以“时间与事件”为主要策略,通过对城市历史工业建筑的事件营销,将城市公共文化活动与物质空间结合起来;NIU ZONE新联地带则以“空间”为主要策略,通过将工业建筑改造为城市中的可用空间,达到建立区域地标、带动文化经济等目标[3]。总之,基于特定的区位条件,分析得出适宜的城市更新模式,弄清楚究竟是老克勒还是新摩登,有的放矢地贯彻到建筑改造的方方面面,是我们在进行上海城市工业空间改造的经验之谈。

猜你喜欢
码头上海空间
全自动化码头来了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前往码头
欢乐上海迪士尼
在码头上钓鱼
2014上海服务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
QQ空间那点事
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