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周边资源,助力自主探究

2021-01-25 02:55傅静静
幸福家庭 2021年17期
关键词:菜场园所资源

傅静静

自主探究是幼儿自主观察周围事物、发现问题、找寻答案的过程。教师要尽量创造条件,挖掘园所周边资源,将更多优质资源融入课程,并通过多样化的教育教学手段,激发幼儿探究兴趣,支持幼儿自主探究,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教师应当充分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引导他们与环境积极互动。资源地图的建立能够使教师更加快捷有效地整合并利用园所周边资源。为确保资源地图的有效性,教师通过实地勘察走访园所周边,挖掘园所周边各类资源,包括社区资源、环境资源、人文资源,在清单中用文字描述可利用资源的名称、类别、与幼儿园的距离、利用的方式和途径等。

教师下载电子地图,以幼儿园为中心,分别标出半径1公里、1.5公里、2公里圈内需要的资源,并用不同颜色的点表示不同的资源类别,如:公共场所(红点)、机构单位(绿点)。但是在使用地图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该版本的资源地图只能放大缩小,放大后图片文字变得模糊,教师难以看清资源的具体路线。于是,教师依据电子地图绘制街道和资源,并在手绘地图上详细标注了各类资源的名称,这大大方便了教师围绕幼儿兴趣需求提取周边资源信息进而融入课程。

在实际运用手绘资源地图的过程中,教师还根据幼儿思维形象直观的特点,与幼儿共同设计并制作了手工剪贴画版的园所周边资源地图。这版地图被张贴在幼儿每天都路过的门厅,方便幼儿驻足观察讨论。

幼儿应在生活中开展活动并获得经验,愉快健康地成长。教师要把幼儿作为主体,从幼儿实际出发,尊重并满足幼儿的兴趣和需求,提倡幼儿“走出去”并融入周边环境,用实地参观的方式来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

在教师的组织下,幼儿游览了吴江公园,用照片和视频等形式记录植物,了解植物在春秋季的生长特点,回园或回家后自己尝试种植植物并记录植物生长过程,进一步感知植物生长的不同特性;幼儿走进了吴江图书馆,翻阅自己喜爱的书籍,交流着自己感兴趣的图书话题,对古书的修补和制作有了探究的兴趣;幼儿光顾了油车路上的汤包店,近距离观察揉面、发酵,体验制作汤包和品尝汤包;幼儿带着零钱去西门菜场买菜,体验了买卖过程,了解了市场上摊贩的工作……

实地参观考察活动让幼儿从园所围墙中走出来,最大限度地拓宽了探究活动空间,丰富了探究资源,使幼儿在与资源积极互动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大大地激发了幼儿主动探究的欲望,提升了自主探究的质量与价值。

西门菜场这一资源的显性价值在于直击幼儿日常生活经验,不但能让幼儿从中了解菜市场商品的种类、特征、与人的关系、钱币支付计算,还能促进他们对民生的了解。在参观过程中,幼儿对于菜市场有许多的好奇,但仅仅一次参观并没有使他们对菜场有深入的了解。在“西门菜场”主题活动中,教师通过一次又一次地组织实地造访、游戏探究、交流分享等活动,助力幼儿实现对菜市场相关知识的深入理解与生活经验再建构。

除了西门菜场这一社会资源以外,教师还通过挖掘家长资源、网络视频资源,与园内资源进行整合利用。如,教师邀请家长与孩子一起调查西门菜场里有什么,从而生成了“小菜园”“小鱼游”“好吃的糕点”“小鸡和小鸭”等活动。每个孩子在与父母的互动中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有的家庭兴趣点在称重、货币等科学性内容上;有的家庭兴趣点在制作菜肴之类的生活内容上;有的家庭对不同商品的不同秘密感兴趣……根据这些不同,教师生成了“我们去买菜”“菜场里的秘密”“我做的菜”等活动板块。教师还带领幼儿在园内的快乐农场种植并售卖蔬菜,在生活工坊加工并品尝食品。在这些板块的生成过程中,教师根据不同探究活动的不同需求,多次组织了幼儿有目的地进行参观,并在活动结束后播放和展示了幼儿参观的视频、照片,帮助他们回忆和重温,不断实现新旧经验的碰撞。

在第一次带领幼儿参观吴江图书馆后,大班的孩子对馆内古老的书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了解了古书籍的制作和装订方法之后,孩子们对古书那些泛黄的、不同寻常的特殊纸张感兴趣,他们好奇古书的纸与现代书籍用纸为什么有着这么明显的不同。笔者意识到,这对于幼儿来说是一次探索意愿的萌发,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求知的渴望。而造纸术又是四大发明之一,了解中国古代的发明创造能激发幼儿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让幼儿萌发爱祖国的情感。因此,大班教师开展了“古法造纸”主题活动,带领幼儿再次走进吴江图书馆,走近历史,揭开其神奇的面纱。

古代的纸到底是用什么做成的呢?带着这个问题,图书馆工作人员为我们播放了纪录片《古法造纸》,教师和孩子们一起观赏纪录片,了解古法造纸的历史及工艺流程。在明确自己可以尝试制作古代纸张后,教师引导孩子们一起记录并亲身体验造纸环节。孩子们从家里搜集了许多造纸的原材料,选择和比较带来的何种材料更加适合制作纸张,同时验证造纸方法的可行性。孩子们亲身体验了“制浆”“搅拌”“抄纸”“压纸”“晒纸”“揭纸”等过程,制作出了一张张粗糙的纸张,孩子们的喜悦溢于言表。

在这两个主题探究活动的开展过程中,笔者认识到,园所周边的教育资源对幼儿理解知识与建构经验是至关重要的。教师通过参观实践来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切合幼儿的实际生成探究主题,有效衔接幼儿新旧经验,能助力幼儿实现经验的再生长与知识的再建构。

每种园所周边资源都有不同的属性特点与价值,教师应该有效利用资源特点,让幼儿通过望、闻、问、触等多种方式与资源进行互动。这能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进行深入的探究。

在参观油车路上的石里弄时,幼儿看到了窄窄的弄堂里,几幢白瓦黑墙的民居临水而建,是典型的江南建筑风格,还听浩浩的爷爷介绍了自家拆下的古老黑瓦的故事。回到幼儿园,幼儿互相交流着自己在石里弄的见闻:“那个弄堂真是小啊,汽车是绝对进不去的。”“那个黑瓦还挺好看的,上面还有花纹。”“可惜边上的小河里没有船,要是有小船在上面就完美了。”于是,在建构区里,幼儿拿着白色的纸盒和黑色的纸片建构石里弄的场景。有的幼儿提出要求“老师,再给我们增加一些白盒子”“美工区的小伙伴,帮我们刷一些黑色纸板,我们要用作瓦片”。更有幼儿从班级资源库中找到了蓝色纱绸,铺在房子边上,再在上面搭了一座桥,小桥流水立刻显现。之后,不断有幼儿从资源库中找来贝壳放在“小河”中,制作了鱼虾、小船等丰富的“河面”,用树枝、黏土、纸盒等制作了花、草、人丰富弄堂场景。

从石里弄这一园外资源到班级资源库这个园内资源,不断地吸引着幼儿的目光,引发他们探究,幼儿不停地赋予这些资源生命,让它们成了“会说话”的活教材。

实践告诉我们,深度挖掘周边资源,构建教育资源地图,就是为幼儿自主探究提供丰富而多彩的学习宝库与探究空间,能有效培养幼儿对事物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对问题的探究能力、想象能力乃至创造能力。教师应该以开放的态度看待幼儿与周边资源的互动,要允许他们在实践中失败。教师要站在儿童的立场上,细心观察孩子,帮助孩子发现新的探究点和新的学习起点,为孩子们对新知识的理解与经验生长提供新的优质教育资源。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鲈乡幼儿园)

猜你喜欢
菜场园所资源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菜场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资源回收
构建园所课程文化建设与课程游戏化的新思路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小“管家婆”进菜场
菜场里的小秘密
幼儿园园所文化之浅析
幼儿园摇篮文化引领园所内涵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