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玉霞
持续推进的教育改革对学生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劳动教育在教育体系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在劳动教育过程中,如何保障学生的安全是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教师探索劳动教育安全保障机制,有利于为学生提供安全的劳动环境及优质的教育条件,为学校劳动教育安全保障机制的建设与推行提供范式,提高劳动教育的安全性,进而推动劳动教育的健康发展。同时,劳动教育安全保障机制的确立有利于保障学生在劳动中的安全,调动学生参与劳动的积极性,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提高劳动素养。本文阐述了开展小学优质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分析了当前在小学劳动教育及儿童生命健康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优质劳动教育及生命健康保障机制的建构方法。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规定,劳动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日常生活劳动教育、生产劳动教育和服务性劳动教育三个方面。小学劳动教育是指小学生群体接受劳动方面的教育,教育内容包含劳动价值观和劳动素养。其中,劳动价值观是指培养学生树立积极的劳动态度,消除学生不劳而获的心理等;劳动素养是指培养学生掌握劳动知识与技能,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等。安全保障机制是指安全制度能够正常运行并发挥预期功能的配套制度体系,包括相关政策、法律法规、措施以及人力、物力、财力保障等。
当前,小学劳动教育存在环境不佳、学生劳动意识薄弱、劳动机会欠缺等问题。由于劳动教育不受重视、劳动环境不佳,学生在劳动过程中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劳动教育。随着劳动教育地位的提升,勞动安全隐患问题受到更多的关注。生命安全健康第一是教育的宗旨,教师应做好劳动教育中的安全保障工作,确保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从事劳动活动,掌握劳动技能,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劳动教育作为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综合素质的重要载体,在教学活动中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但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大多数学校开展劳动教育仅仅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忽略了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潜在的安全隐患。安全保障机制不完善是目前学校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大多数学校在没有基础的安全保障机制的条件下,组织开展劳动教育课程,导致安全问题频发,管理秩序混乱,严重阻碍了小学阶段劳动教育课程的稳步推进。
安全制度的建设是保障小学劳动教育教学活动开展的关键。学校应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劳动教育开展的实际情况,完成劳动安全制度的建设,确保学生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发挥劳动教育的积极作用。
学校要结合劳动教育课程的特点,总结教学经验,展开对学生保护机制的研究。首先,学校要强化监管,要求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前,完成课题计划的上报,并认真审查教学活动的安排是否科学合理,是否满足小学阶段学生的成长需求,是否存在对教学实际把握不到位的情况,以便及时排除教学活动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确保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其次,学校可以建立教师监管制度。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指导者,在教学工作中必须明确自身的教学职责,引导学生在劳动教育活动中遵守相关制度,认真完成劳动学习任务,并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全方位的指导,促使学生在劳动教育中拓展知识眼界,增强劳动教育的效果。再次,学校可根据劳动课程的特点,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劳动环境,营造更加开放、和谐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在劳动教育中磨炼意志,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学校要加强安全制度的建设,定期为学生排除劳动教育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对设备、场地进行严格的筛查,以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水平,丰富小学阶段教育体系的内容。
优质的劳动教育课程应做到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合理地设计保障劳动过程安全的措施,根据教学实际做好统筹规划,找准教学方向,明确教学目标,灵活应对教学活动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小学生由于各方面的发展不够成熟,在劳动教育活动中容易出现各种各样无法预测的问题。因此,教师提前做好劳动过程的安全措施,可以帮助学生灵活应对、冷静处理突发的安全问题。例如,针对学生在劳动教育过程中因使用劳动工具而受伤的情况,教师可在开展劳动教育课程前,提前准备好一些简单的急救药物,及时帮助学生做简单的伤口处理。针对学生在劳动教育过程中因设备操作而出现的重大事故,教师要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前,完成对相关设备的细致检查,为学生做好操作示范,并详细地讲解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提高学生对安全操作的认识,进而避免学生出现操作失误。与此同时,教师要在日常的工作中做好反思和总结,及时发现教学活动中存在的不足,归纳和整理学生出现的安全问题,并根据实际情况探索有效的解决方案。此外,教师应提高安全防范意识,把解决问题的相关措施制成手册,保障教学工作开展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以提高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度,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引导学生树立“劳动光荣”的意识,促使学生在学习之余积极主动地参与劳动创作,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稳步提升。
安全劳动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要不断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提升学生自我保护的能力。教师可为学生设计安全劳动手册,在班级进行发放,在手册中注明劳动的具体方法及不同劳动的注意事项,以帮助学生掌握劳动技能。
在设计安全劳动手册的过程中,教师要搜集相关的教学资料,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修养水平,为学生科普更加科学实用的劳动方法。教师不仅要站在理论的高度进行编写,还要总结具体的操作规律,摸索劳动教育的技巧。对于一些理解不到位的问题,教师要及时向他人请教。教师可加强与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交流,汲取经验,突破自身的知识局限。同时,教师也要充分考虑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求知心理,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完成劳动教育内容的编写,以帮助学生理解劳动教育的内涵,调动学生参与劳动的积极性,提升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理论方法的能力。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劳动手册的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养成勤于动手、热爱劳动的习惯,帮助学生在获得文化知识的同时增强生活技能。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阵地,教师要帮助学生丰富理论知识,学习更实用的劳动技能。同时,学校也要加强与家庭之间的联系。学校可通过举办座谈会等形式,提高家长对劳动教育的重视,促使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带领学生完成日常劳作,教导学生正确地使用劳动工具,进而避免学生在劳动活动中受伤。除此之外,教师要整合社会力量,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平台以及更加贴近日常生活的劳作环境。教师可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自然,在实践活动中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及时为学生传授相关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多方力量的整合,教师能够为学生接触劳动教育提供更多的机会,使学生真正认识劳动教育,热爱劳动教育,进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推动劳动教育发挥最大的教育价值。
总的来说,教师应不断加强对劳动教育的研究,借助劳动安全保障机制的建立,为学生营造安全的劳动环境,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劳动,在保证学生生命健康的同时提高劳动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综合发展。
(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规划课题的成果,课题名称:小学劳动教育安全保障机制研究,课题立项号:GS〔2020〕GHBZX060)
(作者单位: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乌兰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