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树芳,李珏锦,胡晓林
(四川大学华西护理学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四川 成都610041)
职业精神(professionalism)指从业者在长期的职业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特有精神动力, 具有较强稳定性和连续性[1]。 护理职业精神是护士在护理实践中表现的基本从业理念、专业态度和价值追求[2]。作为护理队伍重要后备军, 护理本科生(简称“护生”)处于获得基础知识、专业技能,并建立社会责任感和培育职业精神的重要阶段, 护生职业精神的塑造和培养,对护理工作者素质提升至关重要,也是培养合格护士的关键。本研究通过网络问卷调查,了解护生职业精神现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后续职业精神的教育和提升提供依据和参考。
13 日,选取四川省4 所院校的467 名护理本科生为调查对象。
1.2.1 研究工具
1.2.1.1 一般资料调查表 由调查者自行设计,包括(1)社会人口学特征:就读学校、所处学习阶段、性别、年龄、民族、家庭居住地、是否为独生子女、选择护理专业的原因、父母职业、是否参加临床见习或实习、学习护理专业的兴趣、护理从业意愿等;(2)开放性问题:最能影响护生职业精神的内容、培育职业精神的课程及途径。
1.2.1.2 中文修订版霍尔职业精神评定量表(Hall’s Professionalism Inventory,HPI)采用中文修订版HPI来测量护生职业精神。 该量表由Hall 教授编制,Snizek 教授进行修订简化。 包含25 个条目,具体划分为“参加团体组织、公共服务概念、专业自主性、自律性、职业使命感”5 个维度。 研究显示[3],霍尔职业精神评定量表在护生人群具有良好的心理测量学特征。 本研究采用汉化版HPI 量表进行调查,问卷共20 个条目,采用Likert 5 级评分法,每个条目均按1分(非常不同意)~5 分(非常同意)计分,分数越高提示职业精神水平越高。 本研究中, 量表Cronbach α系数为0.75。
1.2.2 资料收集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 利用微信、QQ 等网络媒介并通过“问卷星”平台在线填写。为保证问卷的完整性和有效性,系统默认所有问题为必答项, 在问卷发放时使用统一指导语并设置每个IP 地址只能作答1 次。研究者在问卷中详细介绍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保留团队成员联系方式,方便咨询和答疑。数据收集完成后,直接在问卷星后台进行数据的下载,逐个检查问卷数据,剔除不符合要求的问卷。 研究根据计量资料样本量估算公式N=4Uα2S2/δ2计算,根据文献回顾[3]得出标准差S 为6.95,规定容许误差为1.4, 得出所需样本量为379 例,增加20%的样本流失率,确定样本量为455 例,本次调查共收到问卷504 份,保留有效问卷467 份,有效回收率为92.7%。
1.3 统计分析 用SPSS 24.0 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进行统计描述,计数资料使用频数、百分比描述;采用两独立样本t 检验、方差分析进行单因素分析, 连续性变量进行Pearson 相关分析, 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护生职业精神的影响因素;检验水准α=0.05。
2.1 护生职业精神现状 护生职业精神总分为(69.83±9.01)分,其中使命感维度得分最高,自主性维度得分最低,各维度得分见表1。
表1 护理本科生职业精神总分及各维度得分(n=467,X±S,分)
2.2 影响护生职业精神的单因素分析 从年龄、性别、 所处学习阶段等方面探讨护生职业精神的影响因素。 结果显示,不同性别、报考原因、护理从业意愿、 学习护理兴趣以及榜样人物作用等方面是护生职业精神的主要影响因素,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护理本科生职业精神的单因素分析(n=467)
2.3 护生职业精神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将研究对象的职业精神总分作为因变量,将性别、报考原因、护士社会认可度等作为自变量, 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分析结果显示,护生的性别、报考原因、护士社会认可度、护理从业意愿、榜样人物示范作用对护生职业精神水平产生影响(表3)。 其中,护生护理从业意愿对护生职业精神水平的影响最大, 护理从业意愿每增加一个等级,职业精神总分平均增高0.256 分(P<0.001)。
表3 影响护生职业精神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n=467)
3.1 护生职业精神水平处于中等偏上 结果显示,467 名护生职业精神总得分为(69.83±9.01)分,处于中等偏上水平。 与吴琳凤、Kim 学者的研究结果类似[4,5]。本研究职业精神各维度得分结果显示,“自主性”这一维度平均得分最低,处于中等偏下水平。自主性对保障患者安全、提升护理满意度十分关键,受到护士个体特征、医护合作程度及工作量等影响。而我国护士专业自主性发挥受到一定程度限制[5],这提示护生专业教育需指导护生认清专业内涵, 明确强调护士决策权,提升护生专业认同感;其次,护士自身需要加强练就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对临床病情变化及时判断,并协助医生制定方案、实施处理等。 最后,医院管理者应努力使护士发挥专业自主性,提升护士自我价值感[6]。
3.2 护生职业精神的影响因素分析
3.2.1 性别影响护生职业精神 男护生职业精神总分低于女护生。 该结果与Ko 等[5,7]研究结果基本一致。我国各高校男护生专业思想不稳定,多数男护生因家庭、分数或就业压力等原因选择护理专业[8],易产生消极学习态度和行为。但男护士群体精力充沛、体力旺盛、 独立自主等特质使其更适合急诊、ICU、手术室等部门工作[9],且在面对各类突发事件时的心理承受能力、应变能力更强,因此男护士在护理队伍中发挥的积极作用不容置疑。鉴于此,应帮助男护生认清专业前景、认识自身优势,针对性开展专业教育和心理疏导,增强其职业信心和归属感;还应对男护生开展职业生涯辅导,使其及时了解职业信息、明确职业方向和目标。
3.2.2 报考原因 因“喜欢”报考护理专业的学生,
其HPI 总分最高。 在此次调查中,近半数学生因为家人意愿和就业前景选择护理专业,与因“喜欢”报考护理的学生相比, 其对待护理的态度和行为更容易受到外界干扰。 自愿选择护理专业的学生职业精神更为坚定,不易受周围环境影响。在接受入学专业思想教育后, 大部分学生对护理专业的了解显著提升,专业态度逐渐由排斥转为接受。 因此,专业思想教育对提升护生职业精神非常必要, 可以通过开展专业讲座、 实施同伴教育等途径, 加深护生职业认识,并将专业思想教育贯穿于整个学习阶段,不断巩固其专业思想和职业精神。
3.2.3 护理从业意愿、 护生职业认可度 从业意愿被认为是就职的一种思想倾向和行为动机, 能够影响其实际职业选择[10]。 动机理论指出,具有行为意愿从事某行业的员工更能设置合理明确的目标,提升自我效能[11]。 本研究显示,有护理从业意愿的学生其职业精神得分更高,说明从业意愿对从业行为和职业精神有一定影响。 护生有从事护理行业的意愿,会有更明确的职业发展方向,及更积极的专业态度。 应重视护生从业意愿情况,系统、规范、全程指导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提高护生的就业能力和职业精神素养。 研究结果也显示,护生职业认可度影响其职业精神。 护生职业认可是指护生自己对护理工作的性质、特征等认同的状态[12]。 护生只有从内心认可自己所学专业的社会价值,才能自觉、积极地投入到专业学习中,目前,护生对专业的职业认可尚不乐观,护理教育者应在学校和医院两个教学环境充分给予专业思想教育,引导护生将自身发展与护理专业相结合,促进护生对护理职业的积极认可。 此外,随着社会进步及医学不断发展,护理人员也应加强专业学习和职业素养,积极发挥护理工作在维护和促进人民健康中的重要作用,以进一步提升专业价值和职业认可度。
3.2.4 榜样人物示范作用 榜样教育使护生从实践视角获得最真实、前沿的信息,有助于护生充分了解护士在临床工作的重要作用,从优秀事迹受到感染、启发,进而转变学习态度。 本研究显示,有超过80%的调查对象认为优秀的榜样事迹对自己激励很大。因此,应注重发挥模范榜样效应,使护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并引导其学习榜样行为,帮助其提高专业认知,为护生职业精神的稳定和提升提供正面引领[13]。
3.3 护生职业精神的培育和提升 开放性问题中,护生普遍认为护士社会地位需要得到大众认可。 虽然护士在保障全民健康中承担着重要作用, 但受传统观念等影响, 人们对护理工作认识仍不够充分,“重医轻护”等观念依旧存在。 要充分认识护理工作重要作用,切实提高护士社会地位。一是卫生部门和医院各级领导应重视护理工作, 出台政策为各层次护士提供发展平台,充分体现护士价值。二是护士本身需自我沉淀,充分体现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审慎处理医护关系、护患关系,积极向大众传递护理工作重要意义[14]。 三是进一步发展完善护理高等教育,从教育理念、培养目标等方面进行改革,构建全面、客观、合理的质量保障体系,持续提升护理人才质量。
其次, 护生认为护理人文教育课程在护理职业精神教育中最为重要。 人文素质教育是将人文关怀情感、态度与人道主义思想相融合,培养护生获得专业责任感、职业精神[15];护生人文素质教育应贯穿专业教育始终, 并依据不同学习阶段学生实际需求进行调整,要注重知识结构化。可通过改进人文课程设置, 实现从新生入学到临床实习人文教育课程全覆盖,并运用问题教学、网络教学、情景模拟等策略,开展全方位、多学科、多形式的护理人文教育。
此外, 护生认为实践教学能最大程度强化其职业精神。实践教学是高校教学重要环节,除能巩固知识、训练专业技能外,还能培养学生协作意识和社会责任感[16]。 护生在临床实践中将理论知识同护理实践结合,更能直观、深刻了解患者健康状况,感受到社会对职业的需要、尊重和认可度,增强护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自信心[17]。 应积极响应社会对护理人才需求,不断创新探索护理人才培养实践路径,从多方位、多途径渗透护理职业精神教育,着力强化护生职业精神培养。
护生职业精神的塑造和培养, 对护理工作者素质提升至关重要,也是培养合格护士的关键[17]。 但培养职业精神需要在专业理论教育、 护理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深入。 本研究发现,护生职业精神呈中上水平,性别、报考原因、榜样人物示范作用等因素皆能影响护生的职业精神水平。 护理教育工作者应重视护生职业精神状况,通过营造好的成长环境、合理设置专业课程、加强榜样事迹示范等途径,有效提升护生职业精神,保证护理人才培养质量,助力护理事业发展。 本研究仅对四川省4 所高校的护生进行了调查,样本代表性受一定影响,拟在今后开展多中心大样本研究进一步探讨护生职业精神的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