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藩荣
(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 广东 广州 510642)
茶产业的发展符合国家的战略方针,党和政府高度重视。2018中央1号文件《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就提及发展茶叶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2017年5月在杭州举办的首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上,农业部部长韩长赋作主旨演讲,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发来贺信,对博览会的举行表示祝贺,这是有史以来国家最高领导人首次对茶产业大会来信祝贺;近年习主席在接待外国领导人时常安排有茶叙活动,展显中国传统茶文化中的“和”、“敬”精神,传递世界和平、以表敬意;茶是当今世界最普及、商品化最高的健康饮料,同时又是国家“一带一路”战略重要载体,承载着中华文化输出功能。
发展现代茶产业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打赢“脱贫攻坚战”重要举措,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发展理念的体现。茶产业虽是传统行业,但由于茶叶的保健性和文化艺术性越来越体现出新的发展势头,近十年来,全国茶叶面积稳步增长,年均增长率达9.9%,2018年面积达4600万亩,占世界茶园面积的60%以上,全国茶叶产量约280 万吨,占世界茶叶产量的45%以上,两者均居世界第一。同时延伸茶产业链,是服务国家“一带一路”的倡导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战略。茶叶精深加工和茶文化服务有着巨大的增值潜力和市场潜力。在市场需求的拉动下,茶叶精深加工研究在过去的20年中取得了快速发展,茶饮料、茶天然产物的提取与利用等茶类资源产品的深加工正逐步形成产业。茶饮料近几年在我国发展迅速,仅次于瓶装饮用水和碳酸饮料,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饮茶及茶饮料有着同样的发展势头,但这方面的专业人才缺口很大;粤港澳大湾区范围内是以岭南文化特别是广府文化为特色,饮茶之风盛行,有深厚的茶文化基础,加强现代文化艺术与茶深加工技术结合,把茶学从传统的行业,向食品工业、化学工业、医药工业、轻工业等多种行业渗透,让更多的学科交叉,从而促进茶产业全产业链上各环节都在快速增长。
针对茶叶行业新的发展趋势,需大量的茶学专业人才,从现在人才市场需求看,目前很多基层茶叶生产基地仍缺乏专业人才,而茶叶综合利用、营销与文化服务等管理人才则更显缺乏,制约了茶叶向功能性和文化艺术方向的发展,同时,茶学是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我们培养的人才必须为国家茶产业发展服务,必须到茶叶生产、市场流通、新产品开发、茶文化服务等一线去服务茶产业,因此,必须掌握较强的实践技能,具备应用型人才的实践应用能力。
为适应茶叶行业新的发展趋势及对人才需求的转变,茶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必须作出相应的调整,改变以前的专业课的设置架构,因此,本专业提升计划是以新农科培养人才的理念,以茶理、茶工、茶文相结合的新型农业人才培养为建设思路,逐步从培养种植、初加工的“产前”生产型人才移向以培养茶叶精深加工为中心“产中”和以市场营销、品牌建设、文化服务的“产后”的专业人才,并着重加强文化艺术和现代市场营销与品牌以及现代茶业装备与智能化知识技能的培养,同时充分利用本专业产学研成果优势,加强专业课程实践环节的训练。
茶学专业是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对人才质量要求是毕业生必须掌握茶学全产业链上各环节应用操作技能,才能满足华南区域产业乃至国家对产业战线人才的需求,按照新农科建设的总体要求,加强茶理、茶工、茶文的学科交叉融合,建立协同育人创新实践机制,构建产教融合、科教协同、校际共享、校地协同、国际合作五位一体育人新模式,着力提升学生的“知识、能力、素养”,实现从全产业链的层面培养具有懂农爱农的素养、承担强农兴农使命的新茶学人才。
(1)根据现代茶产业的技术要求和新农科建设要求,在纵向方面加强种植、加工、贸易与文化艺术一体化的复合型发展,加重产中、产后的比例,在横向方面加强向文化艺术、服务性、安全性、商品及流通性发展,向边缘学科渗透,以加强学生的应变能力和适应社会能力的培养,把生物科学、食品加工学、市场服务学、文化艺术学及理学融入传统茶学形成新茶学,并进一步把现代生物技术、食品科学、电商信息化、智能自动化技术融入茶业,实现农、工、服、贸一体化融合和全产业链品牌化,并逐步推动人才培养向着市场贸易与文化服务以及国际化趋势需求方向发展。
(2)把文化艺术学更深入地融入到传统茶学中。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增设经管学院课程“营销与品牌”模块和艺术学院课程“文化艺术”模块,以提升茶学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体现茶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新农科模式。
(3)剔除“水课”,打造“金课”。剔除理念落后、知识陈旧及不适应社会需求的课程,将主要专业核心课程建成在线精品课程,力争获得省级以上精品课;建设一批线上线下结合的特色课程或慕课。
(1)茶学的特点是包括了“产前、“产中”、“产后”的过程,根据目前茶产业发展及对人才的需求,在保证一定种茶和制茶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课程的基础上,加强茶叶综合利用和茶叶营销与文化服务等内容的课程比例,逐步增加国际视野知识的课程。
(2)优化教学内容、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和结构
通过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和结构来丰富专业内涵,拓宽专业口径。从纵横两个方面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将教学的重心由“产前”向“产中”和“产后”转移,同时加强相邻专业尤其是文化艺术、市场流通和营销服务等学科的内容;根据新农科人才培养目标,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减少那些空缺薄弱,陈旧臃肿的内容,突出“少而精”的原则。“产前”的教学重点应该放在根据环境生态条件发展优稀特品种的育种与栽培,充分发挥茶叶天然品质,茶叶安全生产,现代智能自动化应用等;“产中”和“产后”除了增加课程模块外,在内容上也要突出新时代、新思想,逐步增加文化艺术和国际化视野的新内容。整个专业课程教学内容要统筹安排,对课程衔接和整合进行总体优化,减少碎片化知识和课程内容交叉重复。同时,在加强文化艺术专业课程建设和教学的同时,也要加强各门专业课程的文化艺术的教学,突出特色。
茶学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学生必须亲自动手操作,才能较牢固地掌握有关知识。加强实践教学计划从如下几方面着手:
(1)充分发挥现有的教学实习基地和产学研基地功能。
目前本专业建立了校内基地10亩,宁西基地60余亩,且均配备加工设备。拥有校外实习基地16个,产业学院2个;校内有茶艺训练室1个,茶艺表演室1个。充分利用这些实践基地,为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供优质服务。
(2)为提高实训实操能力,主要实验实习和实务教学邀请基层生产一线的技术骨干(茶园茶厂技术、茶馆服务及管理者、市场营销中心人员)到学校来交流指导。我们有很多校友从事茶行业非常成功,有丰富的校友资源可以利用,另外我们也有很多合作企业可以提供技术服务。
(3)全面启动2个产业学院功能,试行推广3+1或者3.5+0.5模式。
茶学专业有紫金斗记茶产业学院和梅州华顺农林产业学院,目前正在建设中,在专业人才培养中,我们将充分发挥这2个产业学院的功能,为学生实践教学提供条件。
(1)加强青年师资力量的引进与培养:引进具有茶学背景的优秀人才,加快青年骨干教师、“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改变师资老龄化局面,使师资梯队结构更加合理;注重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青年教师编入具体教学团队,实施“以老带新”的教学导师制,多渠道组织青年教师参加教学能力培训和教研交流会议;鼓励青年教师参与老教师主导的社会服务,掌握产业技术需求,提高生产实践能力,加强教学中的理论联系实践。
(2)加强教学团队建设,以教学团队建设,培育教学名师。加强“茶叶育种与生物技术”、“茶树栽培生理与品质”、“茶叶初精深加工与品质”“茶艺与茶文化服务”、“茶叶贸易与品牌”五个教学团队,发挥团队培养教师职能,培育教学名师,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3)鼓励年轻教师参加全国性或者行业性教学竞赛。每年全国茶叶学科组都开展年轻教师教学竞赛,要求符合条件的教师都参加。
(4)加强教师实践技能的提高。利用与合作单位的紧密合作关系以及以建立产业学院为契机,安排教师到合作单位,参与茶叶产品生产、流通等过程。
加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建成更多省级以上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平台;强化校企联合培养机制;发挥“产业学院”的功能,促进产教融合教学模式的开展。提高校内实践性教学基地和实验室的装备水平,进一步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