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燕
(濮阳市第三人民医院 儿科,河南 濮阳 457000)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ewborn intensive-care unit,NICU)是集中治疗早产、营养不良、低体质量儿、严重宫内窘迫综合征和合并多种并发症的危重新生儿的中心。由于新生儿免疫功能不成熟,抵抗力较低,对外界环境适应性较差,而NICU救治主要采用深静脉置管、静脉营养、机体通气等侵入性治疗,患儿住院时间较长[1]。研究指出,NICU患儿是医院感染的高发人群,发生率为6%~40%[2-3]。一旦发生医院感染,极有可能导致患儿住院时间延长,严重时可危及患儿生命[4-5]。本研究探讨目标性感染监测护理干预对医院感染的预防作用。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于濮阳市第三人民医院NICU住院的200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29例,女71例,入院日龄20 min~28 d。按监测方法分为单纯监测组(108例)、监测加干预组(92例);按体质量分为体质量<1 000 g组(6例)、体质量1 000~1 500 g组(28例)、体质量1 501~2 500 g组(86例)、体质量>2 500 g组(80例);按胎龄分为胎龄<28周组(8例)、胎龄28~31+6周组(35例)、胎龄32~37周组(82例)和胎龄>37周组(75例)。
1.2 方法
1.2.1监测方法 按照卫生部2009年制定的《医院感染检测规范》[6]要求,由医院感染预防控制专职人员每日深入NICU病房,通过查阅病例和床旁查体的方式收集各项数据和资料,主要包括新生儿基本情况、Apgar评分、出生体质量、侵袭性治疗操作项目、侵袭性治疗操作起止时间、医院感染情况、病原学分析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密切关注存在潜在感染风险的患儿,及时上报。观察医护人员有无不当医疗操作,对监测期间发现的危险因素进行综合干预,每季度向新生儿科反馈信息,提出整改建议,预防医院感染。
1.2.2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参照《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7],判断新生儿在分娩过程中和产后由于诊疗措施出现感染的情况。
1.2.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处理实验数据,感染例数以频数和率(%)表示,不同组间各检测指标差异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各组医院感染率比较200例患儿医院感染率为7%(14/200),例次感染率为9.5%(19/200);监测+干预期NICU患儿医院感染率和例次感染率均低于监测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19例次感染NICU患儿感染部位主要为下呼吸道和上呼吸道,分别占36.84%(7/19)和21.05%(4/19),具体见表2。
表1 NICU患儿医院感染率比较[n(%)]
表2 19例次医院感染部分构成比(n,%)
2.2 不同体质量NICU患儿医院感染率比较体质量>2 500 g组NICU患儿医院感染率低于体质量≤2 500 g各组患儿,体质量1 501~2 500 g组NICU患儿医院感染率低于体质量≤1 500 g各组患儿,体质量1 000~1 500 g组NICU患儿医院感染率低于体质量<1 000 g组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不同体质量组NICU患儿医院感染率比较[n(%)]
2.3 不同胎龄组患儿医院感染率比较胎龄>37周组NICU患儿医院感染率低于胎龄≤37周组各组患儿,胎龄32~37周组NICU患儿医院感染率低于胎龄≤31+6周组各组患儿,胎龄28~31+6周组NICU患儿医院感染率低于胎龄≤28周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不同胎龄NICU患儿医院感染率比较[n(%)]
由于NICU患儿多为早产和极低体质量患儿,体内分泌性免疫球蛋白A缺乏,自身免疫功能尚未发育完善,离开母体后不能较好地适应新环境。随着临床医学和重症医学科的不断发展,用于NICU抢救新生儿的治疗方式多为有创和侵入性治疗,虽为救治急危重症患儿提供了机会,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医院感染的风险[8-9]。危重新生儿的治疗较为复杂,住院时间往往较长。研究显示,近年来NICU医院感染率呈逐年增长趋势,NICU成为医院感染的重点预防病室,引起了大家关注和重视[10]。本研究中对NICU住院的200例患儿实施目标性感染监测护理,发现医院感染率为7%,例次感染率为9.5%,与近年来叶素琴等[11-12]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目标性感染监测是指针对感染高危人群开展的医院感染和危险因素的检测,根据信息监测结果重点关注感染或存在潜在感染风险的人群,主要起到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的作用[13]。本研究将目标检测干预结果分为两个阶段进行评估,结果显示,单纯监测期医院感染率和例次感染率分别为11.11%和13.89%,而监测+干预期医院感染率和例次感染率分别为2.17%和4.35%,监测+干预期NICU患儿医院感染率和例次感染率均低于监测期,说明在实施目标性感染监测过程中若能配合相应措施干预可以降低医院感染率。本研究患儿感染部位中下呼吸道构成比最高,提示下呼吸道是NICU患儿医院感染的主要部位,可能是由于新生儿血清中缺乏分泌性免疫球蛋白A,而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是机体黏膜局部抗感染免疫的主要抗体,能有效抑制病原菌在呼吸道黏膜上黏附和聚集[9]。本研究对不同体质量和出生胎龄的NICU患儿进行分析,发现体质量<1 000 g、1 000~1 500 g的患儿和胎龄<28周、28~31+6周的患儿医院感染发生率较高,可能是由于足月儿和体质量正常患儿自身免疫力相对高于早产儿和体质量较低的患儿,同时早产儿和体质量较低的患儿剖宫产和侵入性操作更常见,可能增加患儿医院感染的发生风险,因此要将这类患儿作为预防医院感染的重点对象。
综上所述,体质量和出生胎龄较低的NICU患儿更易发生医院感染,在实施目标性感染监测护理干预预防时采用相应干预措施可以降低NICU医院感染率。感控工作宣传中需强调常规产检的重要性,加强孕产知识宣教,提高产科服务质量,密切关注体质量和出生胎龄较低的新生儿,严格掌握侵袭性治疗操作指征,科学规范诊疗,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加强手卫生管理和医疗物品的清洁消毒,从而起到保障新生儿生命安全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