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影像检查方式在判断中老年冠脉病变狭窄结果的差异性比较

2021-01-22 05:15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0年24期
关键词:内径节段冠脉

韩 菡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 江苏 徐州 221002)

近年来,我国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老年人冠状动脉病变的情况日益升高,也更趋于年轻化。冠状动脉病变一般是由于中老年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引发的,多见于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患者,也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系[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是由于机体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而造成血管阻塞或狭窄,最终引发心肌缺血的一类常见的心脏疾病。目前临床上用于检查CHD的方式是冠状动脉造影(CAG),作为诊断CHD的金标准。但由于其是一种有创检查,且存在不良反应、价格昂贵不被广大患者接受。随着医疗影像检查技术的不管提升,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DSCTA)作为一种无创检查,且空间分辨率较高、扫描速度明显快于其他CT,但是目前对于中老年冠脉病变患者应用DSCTA的研究较少[2]。因此,本文就CAG和DSCTA两种检查方式对于判断老年冠脉病变狭窄程度的差异作出探讨。选取我院2018年2月—2019年3月收治的50例CHD患者进行了回顾分析,取得了可靠的结论,现将研究过程与结论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8年2月—2019年3月收治的50例行DSCTA影像检查的CH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年龄≥45周岁;(2)均同意参与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严重肝、肾和重要器官异常者;(2)合并恶性肿瘤者;(3)心率过慢、有凝血障碍或严重低血压者;(4)病例资料不完整者。其中男性29例,女性21例,年龄45~82岁,平均年龄为(63.14±9.25)岁。年龄、性别比例等一般资料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数据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影像检查方法

1.2.1 DSCTA检查方法

所有研究对象均行DSCTA检查,具体操作:采用DSCTA检查仪,生产厂家为德国西门子公司。被检查者均采用仰卧位姿势,先进行胸前定位像扫描,随后进行心脏断层扫描,具体扫描范围为气管分叉下方10mm处至心脏膈面处,以上扫描时间控制在6~12s。进行增强扫描时对比剂使用碘海醇,使用双筒注射器经肘静脉进行注射,注射剂量为70~100ml,滴速控制在3.5~5.0ml。对比剂注射完成后,继续注射50mL左右生理盐水。通过对比剂示踪法并吸气时屏气进行扫描,扫描范围为自主动脉根部冠脉窦上方10mm至心脏膈面处,上扫描时间控制在6~12s。最终由2名经验丰富医师对检查报告进行详细解读。

1.2.2 CAG检查

所有研究对象均行CAG检查,具体操作:检测仪器为美国GE Innova 3100-IQ数字减影C形臂X线机,具体操作过程为经验丰富的心内科医师或介入医师于标准导管室完成。主要行桡动脉穿刺,若无法进行桡动脉穿刺者采用股动脉穿刺方法,利用Judkins导管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左冠脉至少采用4个体位的投照,右冠脉至少采用2个体位的投照,一旦发现冠脉病变则增加体位投照,为充分显示病变位置和程度提供参考依据。最终由2名经验丰富医师对检查报告进行详细解读。

1.3 评定标准

CAG检查结果腔径狭窄>50%为病变。根据美国心脏病协会冠状动脉相关诊断标准,根据美国心脏病协会冠状动脉相关诊断标准,采用Gensini评分标准[3]评估冠脉狭窄程度,将冠状动脉划分为15节段:(1)右冠状动脉(RCA):分为近段(RCA1)、中段(RCA2)、远段(RCA3);(2)左主干(LMA);(3)左前降支(LAD):为近段(LAD1)、中段(LAD2)、远段(LAD3);(4)对角支(DA):分为第一对角支(D1)和第二对角支(D2);(5)左旋支(LCX):分为近段(LCX1)、远段(LCX2),主要分支有钝缘支(OMB)和后降支(PD)。随后根据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分为轻度、中度、重度狭窄和完全闭塞,其中轻度狭窄的管腔内径狭窄<50%,中度狭窄的管腔内径狭窄为50%~70%,重度狭窄的管腔内径狭窄为70%~99%,完全闭塞的管腔内径狭窄为100%。

1.4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种影像检查方式的诊断结果,并比较非病变和病变程度。将CAG作为诊断“金标准”,对比分析两种检查方式诊断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正确率。观察并比较两种检查方式对患者冠脉斑块狭窄程度的判断结果。探究DSCTA检查方式诊断中老年冠脉病变的效果。

1.5 统计学分析

对本临床研究的所有数据采用SPSS23.0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并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并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两种影像检查方式冠脉狭窄50%的检查结果

对比分析两种影像检查方式冠脉狭窄50%的检查结果,见表1。结果显示,50例患者中将CAG作为诊断金标准,其中冠脉内径狭窄程度50%~70%患者为13例,冠脉内径狭窄程度71%~90%患者为37例。DSCTA检查结果为冠脉内径狭窄程度50%~70%患者为15例,冠脉内径狭窄程度71%~90%患者为35例,DSCTA诊断敏感性95.56%,特异性为90%,诊断正确率为96%。

表1 以患者为研究对象两种影像检查方式检查结果比较

2.2 比较两种影像检查方式检查结果

对比分析两种影像检查方式诊断结果,见表2。结果显示,50例患者双源CTA检查结果示未病变节段共565节段,出现狭窄的节段共157节段。冠脉造影过程中显示共未病变节段共543段,出现狭窄的节段共179节段。而两种检查方式血管狭窄检出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3。

表2 以冠脉节段为研究对象两种影像检查方式检查结果比较

表3 以冠脉节段为研究对象两种影像检查方式狭窄检出率比较

3 讨论

CHD的致病机理是人体冠脉内皮受损,其粥样斑块积累致使血管狭窄或阻塞,因而引发机体心机缺血或坏死。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CHD的发病年龄年轻化,该病多发于中老年人,易导致残废,甚至死亡。并且由于中老年患者血管相对于青年人更易硬化,发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概率更大。CHD严重时会引起机型血栓形成,威胁患者生命安全。斑块自身的形态位置、炎症细胞浸润、氧化应激反应和脂质沉积等高危因素均为引发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的原因,但目前临床上对于冠心病的明确发病机制并未阐明[4]。因此,及早发现并明确诊断冠脉病变情况,能够有效预防并治疗CHD的发生和发展。

目前针对检查并诊断CHD是以CAG作为“金标准”。CAG是一种有创且费用昂贵的,并具有一定风险的检查方式。虽然其是诊断的CHD的唯一标准,但CAG的诊断效果与冠脉狭窄程度有密切联系,研究[5]表明,对于中重度冠脉狭窄的敏感性较高,对于轻度冠脉狭窄的敏感性较低。与此同时,CAG不能清晰判断血管壁结构和斑块情况。随着CT影像检查技术的不断提升,DSCTA迅速发展,其因无创、价格便宜等优势被广大患者接受。DSCTA具有较高的分辨率,相较于CAG,能够更清晰地评价斑块形态及性质,明确诊断CHD。本文将CAG和DSCTA两种影像检查方式作比较,探究其对中老年冠脉病变的诊断效果。研究结果显示,两种检查方式冠脉节段狭窄检出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且50例患者中将CAG作为诊断金标准,对中老年患者冠脉病变狭窄程度的判断,DSCTA诊断敏感性95.56%,特异性为70%,诊断正确率为96%,与文献[6]结果一致。DSCTA是将两套64层CT的X线系统及两套与之相对应的探测信号收集系统相结合,从而提高扫描影像的分辨率,并且其不需要控制患者心率,使患者更轻松地接受检查,其影像结果更优质。本文研究表明,DSCTA检查出钙化斑块数少于CAG,且钙化斑块和非钙化斑块数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与文献[7]研究结果相同。相较于CAG,DSCTA对于不同性质斑块可进行可靠分析,但根据CT数值仅能推测斑块成分和性质等,但对于斑块的纤维帽、脂核等其他情况无法明确诊断。DSCTA受心率,心律,呼吸,胸壁厚度,透视体位局限,钙化病变影响从而会有一些漏判和误判。据报道[8],ACS的发病与机体冠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成分和稳定性具有一定联系。因此,评价斑块情况对临床诊断并治疗CHD具有重要意义。DSCTA因其方便、无创、快捷等优点,为临床诊断CHD提供科学指导意义。

由此可见,DSCTA诊断老年冠脉病变效果显著,其诊断正确率较高,是一种高效且无创的影像检查方式,值得在临床推广。由于本研究检查冠脉节段较少,研究结果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后期仍需增加研究对象数来进一步研究证实。

猜你喜欢
内径节段冠脉
高速铁路节段箱梁预制场规划设计研究
心率对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技术的影响
脊柱骨折患者应用短节段椎弓根钉棒固定手术的应用效果观察
心脏超声在诊断冠心病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中的价值
两种64排GE CT冠脉成像信噪比与剂量对比分析研究
心肌缺血预适应在紫杉醇释放冠脉球囊导管扩张术中的应用
腰椎融合手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研究进展
内径千分尺示值误差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分析
冠脉CT和冠脉造影 该怎样选
窄内径多孔层开管柱的制备及在液相色谱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