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强
(东营市利津县第二人民医院放射科 山东 东营 257447)
细菌性肝脓肿作为一种感染性疾病,是因为化脓性细菌入侵肝脏所引起的继发性疾病。目前抗生素的有效应用和影像学技术的进展提升了该疾病的治愈率,但疾病本身的影响程度较大,患者抵抗力较差的前提下仍然具有较高的死亡率。所以细菌性肝脓肿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对于提升患者存活率具有重要作用。因而本次研究也将围绕MSCT检查结果展开讨论研究,对患者病例做出肝脓肿性质和病因等方面的诊断,借助影像学依据制定早期治疗方案。研究内容如下。
将我院2019年1—12月期间收治的经临床证实的60例细菌性肝脓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划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中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45~68岁,平均年龄(55.4±0.5)岁;对照组中男性15例,女性15例,年龄46~70岁,平均年龄(55.7±0.6)岁。患者经过临床穿刺引流和农业体培养证实为细菌性肝脓肿患者,在一般资料的对比上无明显差异,数据具有可比性(P>0.05),不具备统计学意义。
研究经过患者与家属允许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后开展,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对照组患者使用彩色多普勒进行诊断,如果患者肝内出现不同类型的液性包块或片状光斑伴有混合回声则可以判断为细菌性肝脓肿。如有不均质型现象,则回声会表现为和周围肝组织分界不清晰。
观察组患者选择64层螺旋CT进行增强扫描。细菌性肝脓肿的典型征象为边界不清楚,病灶内、胆道内有积气现象,增强扫描脓腔未强化,病灶周围出现片状高密度出血区域增强扫描后,出现边缘强化征与蜂窝状强化情况。
分别计算超声检查和MSCT检查对细菌性肝脓肿诊断的准确率,探讨两种方法的有效性。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对本次研究的数据进行分析,其中计数资料以频数、百分比表示,使用χ2检验。当P<0.05时判定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的诊断准确率达到了93.3%,而对照组的诊断准确率为66.7%,数据结果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内容见表1所示。
表1 诊断准确率数据对比
肝脓肿是当前肝脏的常见疾病,可以划分为阿米巴性、细菌性、真菌性、包虫性等,其中细菌性肝脓肿最为常见。随着当前治疗方法的改进,肝脓肿的诊断率和治愈率得到了显著提升,病死率也降低至合理范围内。但近年来肝脓肿的流行病学和治疗方法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其诊断和鉴别工作也应该作出一定的调整和规划。实际上典型的肝脓肿诊断难度并不高,典型的临床表现为发热、腹痛、寒战等,部分患者还会伴有胸痛、呼吸困难[1]。由肺炎克雷伯杆菌所引起的肝脓肿则更容易出现侵袭综合征,不仅表现为肝脏感染,还会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或肺栓塞,此时患者病死率明显增加。影像学技术的发展使得细菌性肝脓肿的诊断工作更加具备针对性,以超声、MSCT和MRI为代表的影像学手段在检查过程中各具优劣。最常见的超声手段是一种无创的检查方法,可以直接展开定位与定性诊断,敏感性非常高,可以以此为基础了解到肝脓肿的位置、形态、液化分隔情况、血管结构等。但需注意的是肝脓肿发病初期病灶影像学特异性并不突出,超声检查可能会使得该疾病与肝脏恶性肿瘤、肝结合等疾病混淆,必要时需进行动态观察。MRI作为一种辅助分析方法,增强MRI扫描可以通过很多信号强化的特征为检查工作提供参考依据,但其本身在细菌性肝脓肿方面的诊断敏感性比MSCT弱。
肝脓肿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结果会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且典型的肝脓肿会强烈提示定性诊断。从影像学特征来看,MSCT平扫均表现为低密度表现呈椭圆形,出现液化坏死情况后,低密度灶内会显示出更低的均质密度灶。在行增强扫描后,脓腔边缘表现出环形强化,外环为肝组织水肿带和炎性肉芽组织[2]。在以往的研究中也认为分隔蜂窝征是肝脓肿的主要特征,同时也是早期肝脓肿的判定依据[3]。从本次研究的数据结果来看,观察组的诊断准确率更高,证实了MSCT在诊断方面具有更加明确的作用。蜂窝征在细菌性肝脓肿患者早期阶段比较多见,此时小部分坏死的液化灶和炎症组织共同存在,血供丰富,增强扫描时可将炎性肉芽组织的整体状况。在行MSCT增强扫描时脓腔边缘会呈现出环形强化,可以表现为单环、双环、三环。外环为细菌毒素引起的肝组织水肿带,中环为脓腔壁层,最内环为液化和坏死的组织,密度无强化情况。这也是细菌性肝脓肿的特征性表现,对临床诊断工作具有一定的价值。此外,一部分产气的肝脓肿可以发现脓腔内的气液平面,可能是出现了产气菌感染或脓肿坏死液化现象,例如常见的“花瓣征”“簇形征”等都可以作为诊断室的判定依据。且MSCT比起超声和MRI来说更加敏感,应用范围也更加广泛,可以帮助医生确定患者的最佳治疗措施,衡量个体化恢复方法,结合病史信息和临床表现展开动态分析与全局观察。
在诊断过程中,病灶的位置对诊断结果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传统的超声检查在进行时会受到肺脏气体干扰,对于近膈顶区域的肝脏病变易产生漏诊情况。而与超声相比,MSCT检查受气体干扰情况较小,可进行全方位扫描。研究中产生诊断准确率差异的原因是将细菌性肝脓肿误诊为某些其它疾病。以肝癌为例,肝癌扫常表现为低密度肿块,增强扫描则可以表现出病灶中央的坏死情况,且形态不规则,密度比脓液更高,增强后的病灶与正常肝组织的分界较清晰。对于转移性肝癌患者来说,仔细分析强化特征和肿瘤病史,也可以进行有效鉴别[4-5]。而原发性肝细胞癌和肝胆管细胞癌也可以通过MSCT与细菌性肝脓肿进行区别。前者肿瘤内主要表现出斑片状的液化或坏死现象,集中于病灶中央区域,形成蜂窝状或其他强化改变,可见肿瘤内产生粗大的血管影;后者则主要表现为肝内胆管扩张和临近肝包膜凹陷回缩,病灶状态更加明显[6-7]。值得一提的是,对于不典型肝脓肿患者也可以通过MSCT作出相对准确的评价。不典型肝脓肿处于炎症期间,CT表现为不均匀低混杂密度,形态上以类圆形为主,病变形态多趋于规则状态[8]。发展至延迟期后,肝脓肿边缘有残存的间隔持续强化现象,周围水肿带小时,病灶密度高于肝实质,这也是肝脓肿诊断时的重要征象。
总体来看,肝脓肿具有一般的炎症演变规律,按照演变的不同阶段和某种程度不同,可以获取差异化的CT表现,MSCT扫描速度快、分辨率高、影像结果清晰的优势明显,可以充分表现出肝脓肿患者的病理变化趋势,为准确诊断提供影像学依据。在诊断过程中,如果能够联系患者的病史,并结合影像表现作出鉴别诊断,就可以从根源上提升诊断准确率,避免误诊漏诊[6,9]。
综上所述,MSCT检查可以给细菌性肝脓肿的诊断提供典型的表现,为早期诊断提供关键的信息参考。在今后的工作中,可以结合病灶平扫的边缘模糊、“簇状征”“蜂窝征”的征象特点来作出合理判断,确保MSCT对于肝脓肿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