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策略

2021-01-21 22:39阮慈荣
快乐学习报·教师周刊 2021年40期
关键词:阅读高中语文课堂教学

阮慈荣

摘要:结合高中阶段学生在语文阅读上的表现,学生阅读缺乏效率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即多数学生无法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下,完成任务群的目标,也无法从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等维度实现核心素养的建构。本文立足于高中语文教学角度,分析了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策略,希望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课堂教学

引言:由于应试教育环境、教师的观念、施教水平以及教育教学资源等因素的影响,高中语文教学中有效阅读的开展依然面临诸多困难。鉴于此,教育工作者有必要通过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语文有效阅读中存在的问题,探究、整理一些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为提升语文阅读的有效性提供借鉴。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阅读教学越发重要,因此,对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策略的研究有着鲜明现实意义。

一、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1.1忽视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提高

忽视课外阅读能力的提高这一问题不仅仅有学生自身的因素,也有教师教育理念的缺失,不少教师长期沿用传统教学模式,在这一教学模式中就是强调以教材为基础,对于课外阅读的部分没有专门的安排,甚至许多教师在发现学生有课外阅读行为时还会进行冷嘲热讽,甚至批评打击,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应试技巧的传授和教材内容的重复而不是拓展阅读领域上,导致学生的视野狭隘,在进行阅读体验时只会照本宣科地复述传统陈旧的观点,很难给阅卷教师留下深刻的印象,更难以取得良好的成绩和能力提升。

1.2忽视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

在当下的语文教学体系当中,过多地把阅读和考试联系在了一起,仿佛阅读就是一个功利性的行为,许多教师会在引导学生进行阅读的过程中采取强制灌输的做法,使得学生在反感教师教学方法的同时失去了对于阅读的兴趣。阅读并不是一个枯燥的事情,但是其美妙需要学生用兴趣来发掘,如果没有兴趣的加持,学生会把阅读看做是自己必须完成的任务,当中不少人采取应付了事的态度也就是意料之中了。

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策略

1.采用读写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实现语言的建构与运用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将阅读与表达相结合,利用读与写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有目的地体验、分析语言,并在自我表达中提升语感,进而保证阅读的有效性。

例如在阅读《荷塘月色》一文时,教师要求学生自主阅读、赏析,挑选出自己心仪的句子,并结合生活中的景物进行仿写,这样学生在模仿、分析中,能够逐渐体会朱自清先生在语言建构上的别具匠心,感受语言表达的美学价值,从而充实自己的语言储备,提高阅读感知与理解效果。

再如在阅读《祝福》一文时,教师设计了写作人物,即要求学生结合篇章中的语言表达内容分析、阐述造成祥林嫂命运悲剧的原因,并相互交流读后感。在交流中,有的学生认为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是造成祥林嫂悲惨命运的根源,有的认为外人的冷漠和鄙夷是造成其悲剧的根源。学生在表述中都能够从原文的语言中找到佐证,这样的读写结合一方面能够引导学生回归文本,在语言的品读中深入体会祥林嫂这一悲剧形象以及鲁镇看客的面目;另一方面也能够启发学生探究语言背后蕴含的思想情感,用批判的眼光分析文学人物,表达自己的观点,进而提升阅读效果。

2.组织课堂互动交流,引导学生讨论、思辨,深入探究文本思想

阅读的过程是不同的思想、观点相互碰撞的过程。在高中语文阅读课堂上,教师应构建开放、探究的学习环境,组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相互交流思想,启发学生由浅入深、从感性到理性,探究作者表达的思想内涵。在课堂互动交流实践中,首先,教师应该为学生预留充分的自主阅读时间,要求学生在一个相对安静的氛围中与作者展开对话,通过初读、精读、深入阅读的过程形成自己的观点,作为课堂互动交流的依据。

其次,教师可以组建学习小组,引导学生交换观点。在组内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个性化的观点可以得到展示,对阅读独特的体验也能够受到尊重,同时彼此之间的观点碰撞能够开辟学生探究文本思想内涵的新思路,促使學生在辩论、探讨中实现思辨性的阅读。

最后,教师可以通过课堂问答的方式,与学生交换观点,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深入阅读。教师明确阅读教学目标,但是目标的渗透不应该是灌输,而应是启发,即通过课堂问答的方式为学生搭建思维的“脚手架”,促使学生透过表层语言,发掘文字背后的内涵,进而实现对文本的理性思考,提升阅读效果。

3.设计审美鉴赏环节,利用阅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文学作品具备独特的审美价值,而在阅读教学中用文字为学生构建美学氛围,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也是实现有效阅读、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发展的基本要求。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文学阅读与写作”这一任务群的目标描述中明确指出:“根据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基于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设计文学鉴赏环节,启发学生从美学的角度深入体会文学创作的魅力。

例如《赤壁赋》这篇古文主要描写作者苏轼与朋友游赤壁的所见所感,豪放洒脱的文字中,清风、白露、高山、流水、月色、天光之美跃然纸上,而豪放豁达的情感也传递出人们对于美的体验和感悟。基于此,在审美鉴赏中,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回归文字,从作者描绘的种种“意象”入手,体会作品呈现的景色之美、情感之美。在鉴赏中,有的学生抓住了诗赋中关于“月”这一意象的描写,结合古代文人对月的独特情感,探究月光下的独特美景以及人在月下形成的思想情感。这样的审美鉴赏不仅能够触及作者的思想灵魂,更能够触摸到民族文化中独特的审美价值,并在阅读中强化审美认同,提升审美素养。

结论:总之,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师应深入分析阅读教学效率的相关问题,根据核心素养要求判断学生的阅读是否有效,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教学指导策略,引导学生更加有效地开展阅读,提升阅读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军.思维导图在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实践[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1(08):22-23.

[2]孙京媛.核心素养导向下高中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1,6(15):24-25.

[3]谢蓉殳.名著阅读的支撑及辩证思维的提升——读《乡土中国》有感[J].云南教育(中学教师),2021(Z2):14-16.

[4]孙鑫.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语文教学探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08):274-275.

猜你喜欢
阅读高中语文课堂教学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浅析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实用性和创新性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骑驴”出发在思辨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