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倩
摘要:《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总目标”写了“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持久兴趣,涵养美感,和谐身心,陶冶情操,健全人格。”也就是说要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继而变成志趣。本文将以快乐学习为背景,从师生关系、教师体态、情景创设、音乐表现等方面来阐述。
关键词:音乐;童心;体态;情境;游戏;体验;表现
新课程理念指出: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的任务不是培养音乐专业人才,而应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从中受益。作为音乐教师,应让孩子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放飞童心,引导孩子们全身心地投入音乐课中。
一、播种情感,让学生快乐地走进音乐
现代教育提倡轻松、平等、民主、和谐的教育环境。作为音乐老师,课前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和情绪,把微笑带进课堂和他们“亲密接触”,使学生感到老师可亲可信。一年级的孩子有些怕老师,记得教他们第一课时,我微笑着表示对他们的欢迎和喜爱,用他们喜欢的动画片音乐,如《喜羊羊与灰太狼》来激趣,引导他们自我介绍。这既是我认识孩子的过程,也使孩子们亲近熟悉了我,他们很乐意上音乐课。
“亲其师,信其道”,若要孩子真正信服,只有缩短师生间的距离,脸上挂着亲切温暖的笑容,才会激起学生心中的涟漪,才可以让音乐课堂成为学生音乐世界中一个充满生命力的快乐王国。
二、运用体态,让学生愉悦的亲近音乐
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多种语言的运用必不可少。可根据内容需要,自然、恰当地运用各种不同的体态语言,如组织教学:轻轻点头、竖起大拇指;手势语言:歌曲教学中,可用一手弹琴,另一手划拍;表情语言:亲切期待赏识的目光;动作语言:得当的舞蹈语动作等,来向学生传授知识与情感。教师体态语言的运用要明了、准确,只有让学生理解,才能发挥较大的作用;要繁简适度,掌握分寸,这样才不会喧宾夺主,影响教学效果。
三、創设情境,让孩子自信的享受音乐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用心感受、学唱歌曲:
首先,巧用导言启发。导言的设计应该通过听、看、动、想、说、导的方式来进行,可以猜谜语、讲故事、多媒体、设置情景等方法。在音乐教学中,没有绝对的对与错:我会表扬大胆发言的同学;会赞美声音响亮的同学;会为站在同学面前表演的同学喝彩……
其次,运用媒体激趣。通过教学实践,多媒体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已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极大地扩展了音乐教学的容量,丰富了音乐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调动了学生的主观性,也很大程度地提高了教学效果。如课例《小星星变奏曲》,老师创设了一个夜空王国的故事情境:节奏舒缓平稳的音乐时星星们挂在天空闪烁着、休息着;速度稍加快一点的段落出现了各式各样的星星们在开音乐会;节奏最密集的音乐则是星星们在开趣味运动会!通过生动活泼的画面,结合节奏、速度的变化,了解音乐要素对于表现不同音乐情绪所起到的作用。接着,孩子们将想象出的最美丽的表情画在星星上。使学生在快乐气氛中感受到了音乐的无穷魅力。
再次,营造情景互动。学生不喜欢音乐课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教师总是试图诠释音乐,而忽略了学生自身对音乐的理解和感悟。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以音乐为媒介,为合作交流创设平等、融洽、开放的氛围,让学生无拘无束地交流,增强协作能力和团队意识,培养集体主义精神。
四、联系实际,让学生自如的表现音乐
音乐教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体现了“寓教于乐”的教育特征。而延展到音乐教育中,音乐游戏则是极其有效的寓教于乐手段。
角色扮演。在小学音乐教材中,很多歌曲都是以动物角色为主题的。如《癞蛤蟆和小青蛙》,老师用生动的语言讲解,让他们分角色扮演癞蛤蟆和小青蛙,激发学生的表演兴趣。
节奏游戏。节奏训练时,用跑与走等语言帮助学生掌握个音符的节拍长短,用相应动作来感受节奏感。如四分音符x读“走”、二分音符x -读“慢走”、全音符x - - -读“慢慢慢走”、二八 x x读“跑跑”、四十六xxxx 读“跑跑跑跑”等,边读边看边做,在“玩”中体会节奏的快慢。
竞赛较量。小学生的好胜心、表现欲强,教师要根据具体歌曲巧妙设计各种形式的、符合学生特征的音乐竞赛活动。如《劳动最光荣》一课,我设计了“劳动接龙”的游戏:播放背景音乐《劳动最光荣》,让每位学生表现一个完整的劳动动作,不能重复,做完后回头看下一个同学,谁停谁就输了。游戏结束时学生都已会唱这首歌。
音乐教学已不是原来传统意义上的教与学简单过程,而是师生互动、情感交流、全面发展的过程。教师要把全体学生的普遍参与和发展个性的因材施教结合起来,使学生想学、乐学、爱学;多一些表扬和鼓励,使其乐此不疲地歌唱,从而全身心投入其中,把音乐活动变成他们实现自我价值的方式。
参考文献:
[1]刘莉萍,廖夏林.音乐教育存在问题及创新途径探究[J].教学与管理,2017(03):10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