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莉亚 钟芳
【摘 要】 近二十年来,由于神经成像技术的不断进步,神经科学的发展,对学校心理工作产生了积极影响。神经科学中的镜像神经元、神经递质、脑间同步和神经可塑性等研究成果,使设身处地和感同身受的共情成为可能,并在原理和技术上对共情的理论和实践有很多启发。借助模仿、倾听、注视、抚触等活动,让来访者经历共情的体验式学习,能够帮助来访者激活和重塑积极的神经回路。学校心理教师需要主动学习神经科学,不断更新专业知识,促成专业成长,保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先进性和科学性。
【关键词】 神经科学;学校心理学;共情;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4102(2021)06-0039-03
在历史上,学校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包括精神分析、认知行为、人本主义、后现代等理论。这些理论对青少年心理的基本状况和发展规律有着各种假设和描述。近年来,学校心理学强调循证实践,很多理论假设和描述经过了实验和数据的验证,但依然有很多假设和描述停留在猜测和推论阶段,无法直接说明心理活动的内部机制。
近二十年来,由于神经成像技术的不断进步,神经科学取得了重要发展。神经科学是关于神经系统的结构、功能、发展、基因和生物化学的科学研究,强调大脑和神经系统等生物因素,是理解行为、思想和情感的核心。随着神经科学研究的深入,已有的社会科学各个领域都在尝试与神经科学融合,形成教育神经学、社会神经学、神经伦理学、神经经济学、神经哲学和神经法学等新兴学科。
学校心理工作积极关注儿童和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明晰个体成长的生物神经基础,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健康和异常心理发展的内在机制,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更为合适的辅导方案。学校心理学与神经科学已经开始积极整合,我们以共情为例,说明神经科学的关键概念对学校心理工作的启发和影响。
一、鏡像神经元使设身处地和感同身受的共情成为可能
神经元是大脑信息加工的细胞。镜像神经元(mirror neurons)是上世纪90年代科学家在人类大脑皮层中发现的一种感觉——运动神经元。这种神经元通过观察,可以在大脑内部模拟他人行为,进而理解他人行为目的和意图。镜像神经元的发现在心理学领域引发高度关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脑与认知研究中心主任、心理学和神经科学教授Ramachandran认为:镜像神经元使得人类具有区别其他动物的能力,即社会互动、理解他人的思维与情感、通过复杂语言进行的沟通、反省等能力。镜像神经系统的发现将会像DNA对生物学那样,对心理学的发展产生影响。
神经元模拟跨越人际障碍,使行为者和观察者之间共享神经激活,这让设身处地和感同身受的共情成为可能。镜像神经元和镜像神经系统为共情提供了神经基础,增进了我们对共情的理解。
首先,镜像神经元是人类固有的生物基础。这意味着每个人都有共情的潜在能力,只要通过后天的刻意训练和具备一定的激活条件,人们就可以产生共情。这为以共情为核心的社会情感教育和建设和谐社会提供了生物学依据。
其次,镜像神经元激活是无意识的过程。这要求我们对自身和他人的身心状态保持高度的敏感,对于自动化的移情与反移情保持觉察,这样才能恰当运用共情。否则,共情就可能显现出黑暗面,成为直觉性理解,只有情感的诱发和共享,失去伦理、教育和辅导的目的。就像罗杰斯所言:共情是准确地、带有情绪色彩地觉察另一个人的内在参照系,就好像你就是他,但又永远不失去“好像”状态。如果失去“好像”的特征,那么这种状态就是一种认同。
第三,镜像神经元是知觉—运动一体化的过程。认知和情绪的具身性,人体很多高级认知功能与身体感觉运动系统紧密相连,物理疼痛与社会痛苦共享同一个神经基础。这提示我们,在共情时除了关注人际互动中的言语信息外,还需关注身体感觉和运动信息。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施耐德在咨询中强调,要对来访者的身体多做思考,关注他们的肌肉、姿势和呼吸透露出的信息,同时还要关注来访者对咨询师自身感受的影响。
二、催产素显著提升个体对他人情绪反应的共情关注水平
神经元的轴突负责传出信息,树突负责接收信息。神经元的轴突传递信息时,会采用电脉冲形式。当信息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向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传递时,电脉冲会转化为化学信号,从而跨越神经元之间微小的间隙。这种化学物质就是神经递质。研究者在大脑中已经发现了100多种神经递质,数量还在不断上升。在众多神经递质中,催产素(oxytocin)能管理消极情绪、提升社会动机、提高社会信息凸显度,增加人际信任感,有助于形成亲密关系,因而被称为“爱的荷尔蒙”。
催产素和共情关系密切。研究发现,催产素能够促进具身模仿能力,弱化自我中心倾向和消极情绪感受。共情体验伴随着外周神经系统催产素水平的提高,个体血液中催产素浓度也能预测共情反应强度。采用鼻腔喷雾催产素的干预技术,能够提升个体情绪识别能力,提升个体的他人心理解读能力,提升个体对他人情绪反应的共情关注水平。
催产素对于个体的共情水平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学校辅导教师可以在合适的关系和场景中,主动采用一些活动,比如运动、对视和拥抱等,用以激发大脑分泌催产素,提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共情水平。
三、脑间同步有效预测咨询关系的质量
神经元联合处理特定信息时,信息会以电脉冲和化学物质的形式在神经元之间传递。当人们进行合作活动,彼此行动和意图保持一致时,多个个体的神经脉冲频率类似,大脑活动呈现一定程度同步性,这种现象称作脑间同步(inter-brain synchronization)。在双人音乐演奏(比如吉他或钢琴双人联奏)、联合决策(比如纸牌或象棋等博弈类游戏)、伴侣抚触和成人与婴儿目光交汇时,研究者都发现了脑间同步现象。
2018年7月,脑科学领域重要杂志《Human Brain Mapping》以封面文章形式,发表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卢春明课题组研究成果。研究者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提前对学生的知识水平进行动态、实时预测,形成恰当的知识表征,师生间就能有效地进行知识传递,这个假设称为“预测—传递”模型。研究在较为真实的教学情境下采用多人同时脑成像技术,发现当教学符合“预测—传递”模型时,师生会出现脑间同步的现象。研究进一步发现,无论采用“讲授”“讨论”还是“视频”的教学方法,师生脑间同步越强,教学效果越好。
这些研究表明,脑间同步是人际合作重要的生理指标,可以有效预测师生、亲子和咨询关系的质量,并对后期的互动效果产生影响。辅导者和来访者之间是否形成共情,可以通过脑间同步进行检测和检验。能够引发脑间同步的行为,也可能成为共情触发器。这些触发器可能包括:
达成一致的目标和愿景。教学、演奏乐器等活动需要参与者具有共同的目标。很多心理咨询理论都强调建立目标的重要性,辅导老师和来访者达成一致目标,也是协调彼此认知和情感,进入共情状态的过程。
倾听、模仿、注视、抚触和帮助等人际联结。共情是辅导者的主动行为,需要通过各种人际联结,对来访者保持专注,参与到来访者的主观世界中。这样才能让来访者感知和接纳辅导者的共情,形成脑波同步后起到积极的作用。
合作、互惠和互补性活动。在舞蹈、建构游戏、搬运、交接、传递等活动中,参与者需要彼此进行心智解读,以使多方人员的活动形成耦合,达成共同的目标。这个过程能够引发脑波同步,触发人际共情。
四、神经可塑性帮助来访者激活和重塑积极的神经回路
当大量的神经元长期按照一定顺序传递信号,这些神经元彼此的连接就会加强,进而形成信息传递的特定顺序和优先通路。这个大量神经元加工信息的惯用路径就是神经回路。在人一生的发展历程中,大脑会主动适应外界的变化,改变结构和功能,甚至在大脑受到损伤后,也能进行一定程度的自我修复。这种大脑应对改变的特点称为神经可塑性。
习得性无助就是一个典型的神经可塑性的过程。很多儿童在面临任务时,都会高估自己的能力。如果他在某项任务上的很多努力与尝试,最终都得到失败的反馈,这种信息链就会在大脑神经元中逐渐形成固定的神经回路,产生消极的任务信念和无助的任务体验。
神经可塑性是心理辅导工作有效的根本。接受心理辅导的来访者多多少少形成了一些消极的神经回路,辅导老师需要利用神经可塑性的原理,给予来访者大脑足够的神经刺激,激活和重建神经回路,进而形成新的积极的神经回路。共情一方面能够让来访者关闭交感神经系统的战斗或逃跑模式,让来访者进入一种神经放松的状态;另一方面现场参与的共情体验,让来访者保持专注,新的神經回路得以分化和强化。因此,共情是来访者在辅导中进行经验性学习的一种成长模式。
今后的学校心理工作将容纳更多神经科学的原理和技术,学校心理教师需要将神经科学的重要观念、概念和技术运用到辅导工作中,让自身的专业发展紧随时代脉搏,更好地为学校教育提供专业服务。
【参考文献】
[1]J.G.尼克尔斯,A.R.马丁,B.G.华莱士,等.神经生物学:从神经元到脑[M].杨雄里,译.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2]李云庆.神经科学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约翰·哈蒂(John Hattie),格雷戈里·C.R.耶茨.可见的学习与学习科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
[4]Mark F·Bear,Barry W·Connors,Michael A·Paradiso.神经科学[M].王建军,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马立丽,金洪源.提高学科学习能力的元认知策略与培养[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