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红娟
【摘 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及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机器翻译广泛应用于翻译领域,甚至有人认为机器翻译有望替代人工翻译。鉴于此,本文将从日语翻译行业现阶段日汉机器翻译存在的局限性出发,探析未来日汉机器翻译发展的策略,为日语翻译市场的完善提供一些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 日汉机器翻译;局限性;策略
【中图分类号】 H0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4102(2021)06-0094-03
机器翻译相比人工翻译成本低、速度快、操作简单、方便快捷,极大地节省了时间和成本,并且随着技术的进步,翻译的质量也越来越高。因此,机器翻译被过度神话,甚至有些学者认为机器翻译终将代替人工翻译。本文通过对日汉机器翻译存在的局限性进行分析,来说明在现阶段机器翻译只是作为一种机器助力于人工翻译,译文结果还是需要进行人工干预,不可能被完全取代,并进一步提出一些策略来弥补其存在的缺陷,以期为大众提供更加便利且高质量的日汉翻译,满足不同的翻译需求。
一、日汉机器翻译的局限性
(一)内容容易出现偏差
机器翻译运用语言学原理用语料库的词汇,由机器自动识别语法,自动进行对应翻译。语料库数据越多,机器翻译得越好,然而现在因为数据有限,有的词汇翻译不出来,所以经常会有错译、漏译的情况,特别是对成语、专业术语的翻译更是容易出现偏差。加之日语特殊的语法特点,经常发生音便和用言活用,词尾变化不规则,因此翻译时出现错误也是难免的。而且机器翻译是自动化和机械化的翻译,缺乏灵活性,可以完成直译的任务,但很难满足意译的要求,对有文化内涵的内容翻译时更容易出错。尤其是一些最前沿的学术成果、科研动态、最新发生的新闻事项,往往会使用一些全新的专业词汇,而这些最新词汇产生时间短,翻译系统里往往缺乏对应词,无法进行这些语言的翻译工作。这也是机器翻译所面临的一大困境。
下面通过一段文章的翻译来对比机器翻译时出现的偏差:
原文:おふくろのワダエレと言うのは毎年秋になると、自分でこしらえて送ってよこす、綿のぽってりとは言った半纏のことだ。私は仕事をする時に真夏でも、シャツなしの襦袢で、着物を着ないことには落ち着かないが、その仕事の和服の上に着る半纏である。おふくろは、六月が来れば満八十歳になるが、まだ自分で針仕事をする。もう以前のように袷や羽織を縫うと言うわけには行かないが、半纏や子供の浴衣ぐらいなら人に手伝てもらわなくても縫うことが出来る。
机器翻译:母亲的华达艾伦是每年秋天自己做来送的,叫做棉花毛茸茸的短上衣。我工作的时候即使在盛夏,也穿着没有衬衫的衬衣,不穿和服的话就不能安心,但那是工作时穿在和服上的短袖。母亲6月就满80岁了,但还自己做针线活儿。虽然不能再像以前那样缝夹衣服和外褂了,但如果是半褂和孩子的浴衣的话,不用别人帮忙也可以缝。
人工翻译为:母亲所说的棉衣,就是每年一到秋季便做好寄来的,絮着厚厚棉花的和服棉外套。我工作的时候,即使是盛夏,也不穿衬衣,而是穿着贴身的汗衫。如果不穿和服,就会心神不宁,所以在工作服外面再穿上和服棉外套。母亲到了6月就满八十岁了,还是自己做针线活儿。虽然不像以前那样缝制和服夹衣或和式礼服,但是像和服棉外套以及小孩的单和服之类的,还是可以不用别人帮忙自己缝制的。
分析:在这段文章中出现了“半纏、襦袢、袷、羽織、浴衣”等和服类的专用词汇,在汉语里没有相对应的词汇,属于文化缺省范畴,在翻译时要采用归化的翻译方法进行翻译。机器翻译将这些词汇翻译为:毛茸茸的短上衣、衬衣、短袖、外褂、浴衣。显然翻译并不到位,存在很大的偏差。而人工翻译时采用了归化的翻译方法,翻译为和式棉外套、汗衫、夹衣、和式礼服、单衣,这样更容易被国内读者接受和理解,也更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
(二)难以实现深度翻译
翻译的主要障碍在于语言和文化两个方面,机器翻译一般注重源语与目的语之间的形式和字面意义或浅层意义的对应,无法进行深度分析,不能翻译出作者的思想,特别是文学作品其实质是信息之外的东西。机器翻译采取的翻译方法是对双语语料库的语料进行分析,进行双语转换,只能根据原句中固定的语法成分逐个翻译,更偏重于直译。翻译也局限于语句层面,很少采用段落层面和语篇层面的翻译方法,只能通过翻译系统程序在限定的范围内进行翻译,很难实现译文的深度翻译。
从市面上目前已经推出的日汉实用机器翻译系统来看,翻译质量还未达到令人十分满意的效果,对一些基础翻译和简单的句子,译文没有太大的问题。但对于一些长句、难句以及涉及到语言文化社会背景知识的深度翻译,译文质量则不尽如人意。目前机器翻译只适用于一些简单会话以及特定领域的格式化文本和信息性文本,如日常会话、科技文本、法律文本等。但在一些小众领域,因现存语料较少,还是属于人工智能翻譯的空白区,一旦改变领域译文就会错误百出。
现以松尾芭蕉的俳句“古池”为例进行分析:
源语:古池や 蛙飛び込む 水の音
机译:古池青蛙跳水声
人译:幽幽古池塘 青蛙入水扑通响 几丝波纹荡
分析:从上面的翻译可以看出,机器翻译是逐字逐句的翻译,译文用词较呆板,缺乏语言的美感,没有体现出俳句的“五七五”的形式特点,更没有俳句的韵律美,显然只能达到信的翻译标准,尚未达到达和雅的翻译标准。反观人工翻译更能抓住俳句的特点,采取了增译的翻译方法,翻译出了“五七五”的和歌形式特点,合辙押韵,更有古韵。语言表达上更是“见细”“见微”,给人呈现出动态的画面感、现场感,尤其最后一句的几丝波纹荡,更是给人以大自然的美感,引人遐想。符合松尾芭蕉基于“物哀”“幽玄”等和歌创作的美学传统,翻译也体现“幽静”“幽深”“空寂”“沉稳”的俳句特点。具有古韵,最终达成整个句子“恬淡,闲适”的艺术效果,更符合蕉风的俳句特点。这显然是机器翻译所无法企及、无法进行深度翻译的。
(三)不能应对不同受众的需求
机器翻译是以规则为基础、语料库为支撑的一种自动化机械性的翻译,同时也缺乏在线优化能力,没有人类主观能动性,目前的技术还不能根据文本类型和受众的特点来调整翻译内容,翻译结果只有一种译文,而且只是一种简单形式的复制,缺少感性和温度,也缺少逻辑关系。
现以夏目漱石的《吾輩は猫である》中的开篇之语“吾輩は猫である。名前はまだない”。为例进行分析:
机器翻译:我是猫,还没有名字。
人译:我是一只猫,一只没有名字的猫。
吾辈是猫,还未有大名。
杂家是猫,现在还没有名字。
吾乃猫,无名氏也。
我是一只没有人为我取名的流浪猫.....
分析:这是夏目漱石的名著《吾輩は猫である》中的开篇之语,上面的人工翻译列举了几个在翻译课上学生们有代表性的译文。可以看出学生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翻译时通过语序调整,不仅体现出了译者思维和风格,而且语句更加优美,表达也各具特色。而机器翻译时只能是完成语言层面的转换即形似而神不似,译文单一。
(四)难以实现跨文化交际
美国语言学家、翻译家尤金·奈达(Eugene.A.Nida)认为翻译就是交际,它取决于读者从译文中所获得的信息,在他来看,翻译与交际是密不可分的。那么参与翻译活动的译员应具有足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而跨文化交际能力是需要建立在跨文化意识上的,没有跨文化意识,就不可能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并且不同人的文化和社会背景、生活方式、受教育情况、经济条件乃至爱好、性格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差异,所以在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在这一点上,显然机器翻译作为一种工具没有人类主观能动性,不具备跨文化意识和能力,这也是机器翻译的瓶颈所在。
现以丰田车的广告语翻译为例进行分析:
原文:新技術時代は豊田
机译:新技术时代是丰田
人译: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
分析:广告词为了达到广而告之的目的,广告语一般都具有独特、简洁明了、朗朗上口、可读性强的特点,只有这样才能抓住受众的心理,达到宣传的效果。人工翻译时为了符合中国广告语的特点,没有直接强调丰田技术,而是采取了意译的翻译手法,把新技术通过有路必有丰田车体现了出来,更能达到宣传的艺术效果。通过对比可以看出机器翻译没有跨文化意识,没有翻译出广告语的文化特点,翻译平淡,达不到理想的宣传效果。
二、日汉机器翻译策略
(一)提高日汉机器翻译技术质量
从目前翻译市场发展趋势看,由于疫情所致的社交疏离与旅行限制必然导致旅游、会展行业等社会经济交往短期内断崖式下跌,机器翻译或将迎来行业风口,且市场需求巨大。因此,要不断加强和发展日汉机器翻译的技术,重视语料库的建设,加快发展机器翻译模型,同时要不断开发智能型、学习型机器翻译系统,逐渐使之与人类思维靠近,以此提高机器翻译的水平和质量。
(二)译员提高自身翻译素养,与时俱进积极拓展业务
近年来由于经济大环境的影响,日语翻译市场有所下滑,但个别领域如动漫、医药、IT等领域仍然有较高的业务需求。所以有志于从事日语翻译的译员要通过多练、多思考、多积累来提升自己,夯实内功,将机器翻译和人工翻译有效结合,提高翻译效率。
从译员个人发展角度看,医药翻译、动漫、线上教育等需求增幅迅速的领域成为新热门,外语媒体、外企或国企私企的国际合作部门也需要大量的优秀翻译人员,有志于日语翻译的译员可根据个人兴趣特长从传统行业翻译转行到新兴产业,将自己擅长的领域和机器翻译完美地结合起来,加强人机结合。同时译员也要与时俱进,多向客户宣传,可充分利用抖音、快手等多种平台宣传业务,扩大影响。
(三)加強人机结合工作
在翻译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抽象名词、专业用语以及很长的句子和文章,而且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在语用学范畴,新词不断出现,旧词也被赋予了新的含义,翻译时我们不可能一个词一个词地去查找,以往的人工翻译已不能满足人们大量信息传递的要求,这就对翻译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只是通过传统和常规的方式,就无法跟上知识更新的节奏。这就需要我们将机器翻译和人工翻译相结合,利用机器翻译自动化的优势,协助解决人工翻译所遇到的困难。对机器翻译的译文进行译后编辑和润色,通过人工干预来弥补机器翻译的缺陷,做到互补互动,优势互补,通过技术手段提高翻译效率。
三、结语
现阶段从机器翻译的技术来看,机器翻译难以处理复杂多样、千变万化的语言问题,现阶段的机器翻译只是人工翻译的一种辅助工具,与其说替代不如说助力。就算在未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提升,机器翻译也不可能完全替代人工翻译,毕竟语言不只是传递信息,还有文化传承的功能。在一些高端场合和领域,还是需要人工翻译的,人工翻译不可能因为机器翻译的存在和发展而完全被替代,在未来5-10年内机器翻译大概率依然以口笔译译员业务辅助工具形式存在。
【参考文献】
[1]李雨霏.机器翻译与人工翻译的差异以及未来展望[J].集成技术,2019(5):297-299.
[2]王琪.日语教学理论及策略[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7:134-135.
[3]陈岩.从语法层面看俳句的含蓄性:兼谈俳句翻译阐释之必要性[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6(6):30.
[4]董春欣.跨文化视域下的日语教学研究[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9:45-46.
[5]胡开宝,李翼.机器翻译特征及其人工翻译关系的研究[J].中国翻译,2016,37(5):10-14.
[6]钟尚离.机器翻译的可信度与人工干预[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6(3):1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