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语文学科教学除了要帮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还要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提升他们的文化品位,使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能够促进教学任务的完成,带给学生更多启迪。本文将针对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展开具体分析,旨在以文化为载体,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关键词:高中语文;传统文化;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48-0073-03
作者简介:李玲(1991.1—),女,宁夏回族自治区宁夏育才中学,中学二级教师。
引 言
教师在语文课堂上积极渗透传统文化,能加深学生对文化内涵的理解,让他们形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优良品质。但从目前的教育现状来看,一些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对传统文化的渗透不足,难以让学生深刻地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同时,在教学方法上,一些教师过于注重对理论知识的讲解,未能引导学生感悟文字的深刻内涵。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应积极探索有可行性的传统文化渗透路径。
一、深入挖掘教材资源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不能只注重完成语文教学任务,还需要引导学生自主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和价值观,实现全面发展。若想渗透传统文化,教师应立足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在语文教材中,无论是古诗词,还是文言文,都蕴藏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在备课过程中,教师要深入解读语文教材,挖掘其中的传统文化,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文化价值,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1]。教师应注重讲解课文中勤奋刻苦、尊老爱幼等中华传统美德,与学生共同学习传统文化。同时,教师可以利用与课文相关的乐曲、曲艺、国画、词语、民俗等内容,引导学生赏析传统文化,形成更深刻的感悟。教师应注意,在应用文化元素的过程中,不能局限于单纯的文字解读,还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其内涵。例如,在教学《采薇》时,教师可以深入挖掘其蕴藏的传统文化。课堂上,教师应认识到,《采薇》是一首戎卒返乡诗。教师应提前安排学生自主搜集与《诗经》相关的素材,再与学生共同分享《诗经》的相关资料,了解《诗经》中“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和语言特色,赏析《诗经》的基本句式、重章叠句等表现手法,丰富学生的语言文化。接着,教师带领学生读诗,让他们整体感知诗歌。同时,教师要结合诗歌内容,让学生学习《采薇》中“兴”和重章叠句的手法,了解其特点。期间,教师应耐心讲解“兴”有篇头起兴、兴起兴结两种形式。其中,用“触物以起情”“感物而动”的兴笔开头或收束称为兴起兴结,有渲染气氛、触发联想、调动情绪等作用。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深入挖掘诗歌中的传统文化元素,仔细剖析语言文化,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达到渗透传统文化的目的。
二、营造良好文化氛围
课堂是培养学生的重要场所。在渗透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教师应在课堂上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可以在教室张贴名家古诗词、文言文、名言警句等[2]。同时,教师还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围绕传统文化为学生制作MV,并将MV投影到屏幕上,请他们观赏。此外,教师应向学生渗透“忠勤、仁义、厚德、睿智”等传统美德,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使其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师生互动,在交流中彰显文化之道。陶行知先生曾说:“熏陶和督促两种力量比较起来,尤以熏陶更为重要。”为实现环境育人,教师应鼓励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文化艺术节、歌咏比赛、演讲比赛、科普活动、读书活动等文化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深入体验传统文化。此外,学校也应注意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可以在校园内张贴关于传统文化的标语,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比如,在教学《赤壁赋》一课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渗透“以文为赋”的传统文化。在课堂上,教师可先为学生简单介绍“赋”作为古代文体之一,具有“铺采摛文,体物写志”的特点。当学生对“赋”有一定的了解后,教师可以结合课文分析传统赋体的特质。在写法赏析中,教师应重点引领学生结合“赋”的特点,分析作者围绕自己的“志”来抒发真情实感的特点。当学生对“赋”有深入了解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以“赋”为主题设计班级板报。在板报内容设计中,学生精心设计了“赋的来源”“汉赋体式”“赋的特点”“表现手法”“汉赋四大家”几个板块。其中,在“汉赋体式”板块中,学生针对骚体赋、汉大赋、抒情小赋等体式展开分析;而在“汉赋四大家”板块设计中,学生用心搜集关于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的资料,了解重要的文学人物。学生围绕“赋”设计板报,能够在良好文化氛围的熏陶下主动学习传统文化,从而提高自身文学素养。
三、拓展阅读国学经典
国学经典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材收录的经典篇目有限,要想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师应将语文教材作为切入点,以点带面,引导学生对国学经典进行拓展阅读,使学生理解国学经典中的传统文化[3]。在拓展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可向学生推荐《论语》《道德经》《三字经》《弟子规》《唐诗》等国学经典,帮助学生修身养性。教师带领学生反复阅读国学经典,能够使学生深刻感受其中的文化精髓。需要注意的是,在国学经典阅读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指导学生采取精读或略读的方法。同时,教师应组织学生围绕名篇中的仁爱诚信、厚德载物等主题展开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更深入地品味传统文化。在国学经典阅读中,为了让学生主动学习传统文化,教师应组织名句赏析、背诵、知识竞赛等活动,吸引学生注意力,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充分结合教学目标,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课时,教师可先带领学生阅读课文,梳理文中“林教头沧州遇旧知”“林教头买刀寻仇敌”“林教头接管草料场”“林教头杀敌山神庙”各部分的内容,重点分析林冲这个人物,通过林冲思想性格的变化,辩证地看待林冲有勇有谋、安分守己、富有正义感的性格特点。当课文教学任务完成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拓展阅读《水浒傳》。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组织阅读研讨活动,要求学生分享《水浒传》中最精彩的回目,并谈一谈自己的观点。在此过程中,学生会分享“武松打虎”“醉打蒋门神”“拳打镇关西”等故事情节,其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自然而然地受到英雄人物宝贵品质的影响,从而达到传承传统文化的目的。
四、仔细推敲文学作品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师应引导学生重点分析作品中的文化意蕴,帮助学生解读作品中的深刻思想。教师应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容,并认识到为学生讲解传统文化的重要责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用问题启发学生仔细推敲文学作品背后的文化现象,从而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4]。同时,为了让学生读懂文学作品,主动吸收文学作品中的传统文化元素,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创作意图,做到“知人论世”。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分析作品的创作思路和结构,精准概括作品的中心思想,领悟作品的思想感情,进而更好地掌握其中的传统文化[5]。在细读文本时,教师要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抓住文中重要的词语、句子、段落进行分析,使其深刻感受传统文化。
例如,在教学《张衡传》一课时,为了渗透传统道德文化,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张衡刻苦钻研、注重实践的精神,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向学生提出问题:“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张衡的?”教师应要求学生自主理清文章结构,总结课文在政治、文学、自然科学等方面的内容。接着,教师提问:“张衡的高尚品德和杰出才能表现在什么地方?”在这个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将主动探究张衡在机械制造、天文、气象、岁时节令、历法等方面的成就,主动了解他的各方面才能。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继续分析张衡的为人。有的学生说:“张衡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还有的学生说:“张衡无骄尚之情,不慕名利,不趋炎附势,勇于斗争。”在细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学生被张衡的高尚品质所打动,从而能更深入地理解课文中的传统文化。
五、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
为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应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书法比赛,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6]。为有效渗透传统文化,教师可以在课余时间里,将学生组成若干个兴趣小组,如书法兴趣小组、剪纸兴趣小组、汉服兴趣小组等,让其以小组为单位学习传统文化。学校还可以邀请传统文化传承人进入校园,对学生进行指导,以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7]。同时,教师可以开展角色扮演活动,带领学生自主设计剧本,体验传统文化。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深入感受学习传统文化的乐趣,提高学习效率[8]。学生通过自编、自导、自演,用短剧、说唱、曲艺等形式展现传统文化,能够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掌握更多传统文化知识。在教学创新方面,教师要积极开展“寻访家乡传统文化”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自主调研,了解家乡音乐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等,从而更好地学习家乡的传统文化。同时,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名胜古迹,使其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例如,在教学《苏武传》一课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首先,教师带领学生反复诵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再尝试赏析文中人物对话、写作手法等。当学生对文中人物形象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教师可要求学生自主编创课本剧,在剧本中凸显单于、汉武帝、苏武、李陵、张胜、卫律等人物的动作、表情、语气。学生分角色表演课本剧,能够更深入地掌握课文人物的形象和事迹。扮演苏武的学生,能够在演绎这一角色的过程中,更深入地感受苏武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的爱国精神。
六、科学利用传统节日
节日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传统节日向学生渗透传统文化。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网上搜集关于传统节日的资料,了解关于传统节日的传说,再带领学生学习传统节日的习俗、信仰,了解如清明节、中秋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的来历,使学生更深入地感受传统文化内涵[9]。在传统节日来临之际,教师可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开展一系列活动。比如,在端午节来临之际,教师可组织学生共同体验龙舟竞渡,使学生了解端午节的起源,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在中秋节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赏月,让学生赏析诗歌,使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教材中的传统节日文化资源十分丰富,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比如,《祝福》一文以春节为背景,引出了祥林嫂这一形象。课堂上,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了解春节的守岁、放烟花、吃团圆饭等习俗,让学生体验贴春联、迎喜神、接财神等节日风俗,深入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文化。当学生深入感受除夕的热闹氛围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在这样热闹的节日里祥林嫂寂然死去的悲剧,从而揭示文章主题。在这里,教师利用传统节日开展教学,能够加深学生对祥林嫂这一人物命运的感悟,在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应传承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结 语
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可照亮学生的成长之路。为助力学生养成健全的人格,教师应深入挖掘教材资源,引领学生品味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同时,教师应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引领他们阅读国学经典,鼓励他们仔细推敲文学作品,加深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
[参考文献]
[1]单艳艳.高中语文中传统文化渗透途径探究[J].中学课程辅导,2019,13(20):67-68.
[2]孙向丽.试论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契合[J].语文课内外,2019(01):46.
[3]赵玲玲.高中语文中传统文化渗透途径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05):34-35.
[4]王锋.高中语文教学中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J].中学生作文指导,2020(48):1.
[5]沙莎.探索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路径[J].华夏教师,2020(20):53-54.
[6]李元,施风花.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和方法[J].课程教育研究,2019(31):44.
[7]王昌波.民族精魂 植根教育: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教育[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8(10):38-40.
[8]曾志辉.立足傳统文化 提高语文素养:论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8(24):4-5+2.
[9]杨向宁.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的相关思考[J].西部素质教育,2017,3(11):136-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