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群文阅读可以使学生在对比性学习中,增加文本阅读量,培养学生的文本理解能力,激发学生的文本阅读兴趣。但群文阅读的引入也增加了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的认知负担,给语文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带来了不小的挑战。思维导图具有清晰、直观、形象的特点,因而在群文阅读中引入思维导图,可以使学生迅速把握多篇文章的内容要点与内在联系,从而减轻学生的阅读负担。同时,阅读后绘制思维导图还可以帮助学生总结文本要点,形成清晰的文本认知。基于此,文章分析了群文阅读的内涵与特点、思维导图的概念与特点以及两者的联系,并在此基础上以部编版五年级上册《松鼠》一文的教学为例,探讨了思维导图辅助下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的开展方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群文阅读;思维导图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48-0070-03
作者简介:癿宝红(1982.4—),男,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会川镇和平小学,中小学一级教师。
引 言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传统的阅读教学方式较死板,教师往往圍绕单一的教材文本展开教学,导致学生的阅读量不足以支撑他们语文素养的发展。将思维导图辅助下的群文阅读引入小学语文课堂,有助于解决这一问题。学生在思维导图的指引下,能够挖掘文本的内在价值,认识各篇文本的内在联系,进而实现一篇引领多篇、多篇辅助一篇的学习效果,并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思维[1]。
一、群文阅读的内涵与特点分析
群文阅读是指教师引导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往往是一个课时)完成多篇文本的横向对比式学习。多篇文本往往围绕同一个主题,但又各具特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群文阅读应用的最主要形式为“1+X”,即在教材文本的基础上为学生补充若干篇辅助性文本。这样一方面可以借助多篇文本拓展学生的认知范畴,另一方面能够通过文本间的对比性学习加深学生对课内文本的理解。在群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以研讨的形式与学生展开阅读讨论,并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最终实现集体建构。在浏览相关文献后,笔者总结了群文阅读常见的特点。
(一)从数量上看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群文阅读最显著的特性无疑是将多篇文章放在一起进行学习。一般来讲,相较于单篇阅读或两篇的对比阅读,群文阅读的内容更加丰富,组合形式也更为多样。
(二)从读书方式上看
群文阅读要求教师在较短的时间内,引导学生完成多篇文本的阅读,这加大了学生的阅读难度。传统阅读教学中,教师大多让学生通过朗读的方式阅读文本,这种方式耗时过长,明显不适用于群文阅读学习。群文阅读需要以默读为主,部分冗长或难以理解的地方,也可采用“不求甚解”的态度。教师还可在阅读前,为学生介绍文章的主要内容,方便他们后续学习。此外,思维导图也是减轻学生文本阅读负担的有效形式,可以帮助学生快速把握各篇文章的结构与精髓,使他们在短时间内完成多篇文章的阅读与学习。
(三)从识字、阅读量上看
“博见为馈贫之粮。”多读书是丰富学生见闻、提升学生识字读词能力的有效方式。唯有博观约取,方可厚积薄发。《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将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作为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群文阅读教学模式的引入对这一目标的达成有积极的意义。
(四)从议题上看
群文阅读的关键在于“群”,想要聚集成群,需要围绕某一共同的要素。因此,群文阅读中的文章组合不能随意为之,需要围绕共同的议题展开,即文本之间应当具有互文性。互文性有时也被称作“文本互涉”,意指多篇文本的连接,最早是符号学中的概念,由法国学者朱丽娅·克里斯蒂娃提出。严格来说,一切文学作品都逃离不了与其他文学作品关联,但是不同作品间的关联性有着强弱之分。教师要在浩瀚的文本海洋中,为学生挑选出内在连接紧密的文章。
(五)从选择上看
选择不同的切入点会有不同的文本选择方式。群文阅读组合多变,教师应结合《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要求,灵活选择文本,搭建群文框架。教师可以以作家为核心构建群文阅读框架,如教学《少年闰土》时为学生补充《一面》《记忆中的父亲》《回忆导师鲁迅两三事》等文章。教师也可以以题材为主题开展群文阅读,如将不同的寓言放在一起,帮助学生快速掌握寓言的写作特点。
群文阅读的参与主体是学生,教师选择文本时应当注重从学生的学习能力出发,排列出有趣、易懂且内涵丰富的文章组合。
二、思维导图的概念与特点分析
思维导图最早是心理学研究的成果,由知名心理学家东尼·博赞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思维导图的内涵与应用范围已经大大拓展,在教育学领域已成为公认的推动学生思维发展的有效手段。思维导图有时也被称作脑图、树状图、心智图等。虽然名称众多,但其核心均强调要围绕某一主题进行发散,将思维过程可视化,编织出完整的思维体系[2]。具体来说,思维导图具有以下特点。
(一)聚集焦点,主题唯一
思维导图围绕某一焦点展开,这一焦点是思维延伸的起点与最终的落脚点。如果主题混乱,焦点不唯一,便很难做到一发而贯全图,最终造成绘图者思维模糊,阅读者不知所云。思维导图中确定焦点或主题的方式多样,既可围绕某一件事展开,也可以以某一个人为核心,还可以从某一概念出发,搭建思维的桥梁。
(二)由内向外,层层延展
由内向外、层层延展的过程是绘制思维导图的关键。学生由确定好的主题出发,向外逐渐构建出各个子级分支,使自己内在的思维过程外显出来,在发展思维素养的同时,也方便了后续的思维整理。
(三)层次清晰,节点相连
层次清晰是指各个层级之间具有逻辑上的递进关系,与主题关系紧密的内容靠近思维导图中心,延伸出来的次要内容在外层。此外,每个内容均有自己的节点,就好像树枝上的分叉点。思维导图的层次与节点选择是衡量学生思维是否清晰的主要标准。
(四)核心提炼,词语关联
思维导图中的文字内容应具有较强的概括性,这需要学生提炼自己思考内容中的关键要素,并将其浓缩成关键词,准确展示出所要描绘事物的特点及不同对象之间的关联。思维导图中的关键词具有清晰、简短、明确的特点,以名词或形容词居多。
(五)图符贴切,异彩纷呈
图像与符号可以使思维内容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出来,有助于学生的联想与理解。活泼美观的思维导图再配上颜色多样的标注,让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更加清晰,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识记各类知识点与关键词。
三、思维导图与群文阅读的关系
(一)思维导图与群文阅读的内在关联性
思维导图与群文阅读的内在构建逻辑是相同的:围绕某一中心节点,向外进行延展和补充。这一内在关联性为思维导图应用于群文教学创造了前提条件,即在群文阅读教学时,教师应借助群文阅读让学生找到探索主题,再以思维导图的形式为学生搭建群文间的联系。
(二)以思维导图辅助学生快速把握群文要点
群文阅读需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增加阅读文章的数量,这给学生的文本学习带来了不小的负担。思维导图作为图片化的学习工具,其直观性、清晰性与逻辑性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在文本之间建立起联系,有效减轻学生的认知负担,使群文阅读不再是“空中樓阁”,而可以真实、有效地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并推动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发展与提升[3]。
四、思维导图辅助下小学语文群文教学的案例研究——以部编版五年级上册《松鼠》一文的教学为例
(一)教学目标与设计理念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是学生首次系统地学习的说明文。理解、掌握说明文体的特点,学会写说明文,是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说明文的主题各异,但常用的说明手法具有很强的共性。教师在本单元教学中引入群文阅读,可以引导学生借助多篇文章的对比,感知并总结说明文的特点。使用思维导图,可以通过更加直观的方式将学生的思考过程呈现出来,方便学生的理解与后续的记忆。
《松鼠》一文以动物为主要说明对象,用易懂、生动的语言详细介绍了松鼠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在本文的教学中,笔者为学生补充了《假如没有灰尘》《新型玻璃》两篇文章,并将后面的习作例文《鲸》也囊括进来,以这四篇文章为基础组成群文阅读的框架。其中,《鲸》与《松鼠》两篇文章对动物进行说明,《假如没有灰尘》《新型玻璃》两篇文章则是对事物进行说明,两类文章介绍了常见的两类说明对象。《假如没有灰尘》《新型玻璃》两篇文章曾经入选多个版本的教材,对接触说明文不多的小学生来说,难度适中,可以很好地补充教材文本的不足。
本课时的思维导图运用“教师提供前置导图,学生绘制后置导图”的策略。在群文阅读开始前,教师提供一个提要式的导图,方便学生理解。充分探究后,学生与小组同伴一起绘制具体的思维导图,将本课时的思维活动具象化、逻辑化。
(二)教学流程
1.通过微课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把握文章结构,梳理基础要点
微课辅助教学对群文阅读教学有重要作用,可以帮助教师将部分知识内容迁移到课前,在线上完成教学,这样就给学生在课堂上阅读多篇文章及绘制思维导图留出了更多的时间。在缺少教师监督的情况下,学生难以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因此微课的时间不宜过长。在本课的教学中,笔者设计、录制的微课时长控制在15分钟左右,提前两天上传到家校群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时间观看。微课主要包括清理字词障碍与把握文章结构两部分,解释11个生字词,引导学生读记“乖巧、驯良、清秀、矫健、机警、玲珑、躲藏、追逐、强烈、溪流、警觉、触动、锐利、错杂”等词语,并为学生解析文章的段落,讲解文本中每个段落分别描述了松鼠的哪种特点,最后引导学生复习之前学过的常见说明方法,如打比方、举例子等。
2.开展群文阅读,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感悟说明文体
笔者考虑到本课的任务繁多、难度较大,因此,线下课堂的群文阅读教学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展开。在群文阅读开始前,笔者先为学生呈现一幅提要式的思维导图。思维导图中以关键词的形式展现了说明对象的主要特性,以此帮助学生理解。接着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讨,横向对比各篇说明文的特点,积累文中的字词,总结文章的写作优点。各个小组的成员合理分工,每人负责不同的任务,如有的学生负责提炼文章中的陌生字词,有的学生负责总结四个描述对象的特点,有的学生负责总结文中的常用写作手法并分别选取例子。群文阅读活动的开展极大地拓宽了学生的见识,且小组合作方式的运用给学生提供了进行自主探究的机会,使他们通过深入分析感知这些文章的共性与差异。这样的教学模式丰富了语文教学的内涵,有利于打造一个和谐、平等、灵动的语文课堂。
3.让学生绘制思维导图,开展多元评价,生成语文认知
在群文阅读学习的基础上,各组以思维导图的形式汇总本组的劳动成果。因为学生探索的方向不同,本课的思维导图最终也有不同的主题。在学生绘制思维导图主题框架的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参与各个小组的讨论,为学生答疑解惑[4]。课后,学生参照手抄报的形式,为本组绘制的思维导图涂上颜色,补充图案,形成最终的作品。基于思维导图的群文阅读活动,促使学生更准确地把握《松鼠》这篇文章的内涵与写作特点,丰富了学生的认识,让他们了解到玻璃的神奇、鲸鱼的壮观与灰尘的价值,进而让他们对说明文有了更全面的认知。
在课后完成思维导图后,各组按照教师的要求上传至家校群中,并尝试对其他小组的成果进行评价,给出评分与评语。评价的过程也是学生重新反思自身劳动的过程,是各小组相互学习、彼此促进的过程。此外,多元评价主体的引入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推动语文教学向着更加民主、平等的方向发展。
结 语
思维导图与群文阅读的这种“图文结合”形式,可以将各自的优点最大化。在开展思维导图辅助下的群文阅读教学时,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参与情况,给予学生更多的课堂探索与实践空间,同时以线上微课教学作为辅助,延伸课堂的宽度,构建线下线上相结合的语文教学体系,最终借助群文阅读与思维导图,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语言运用、文化理解能力,实现语文教学从知识本位向素养本位转型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张缩影.基于思维导图的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实践研究[J].名师在线,2020(07):33-34.
[2]李中国,惠连晓.思维导图与课堂教学融合的问题、原则及策略[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9,33(06):25-34.
[3]陈靖敏.基于思维导图的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探究——以群文阅读课“奇妙的中心句”为例[J].教育观察,2019,8(15):85-86.
[4]吴启智.小学高年级运用思维导图开展群文阅读教学探究[J].华夏教师,2019(1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