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振荣
(甘肃卫生职业学院临床护理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随着移动互联网与智能手机的发展,移动网络平台的应用已深入到了教育领域。教学设备的应用逐渐从PC端向移动端转移,校园中手机逐渐成为学生学习、交流的重要工具。目前,学生使用手机查找资料、看视频、阅读信息、互动交流已成为一种习惯,泛在化、碎片化学习已经逐渐普及。移动终端交互式教学平台的出现,为课堂教学和课外研讨奠定互动基础,其既为移动网络学习构建了学习环境,又为开展移动教学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移动教学平台目前正在对各类教育教学产生着颠覆性的变革。
从目前开展的课程模式来看,当前医药卫生类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手段普遍采用“计算机+投影屏幕”,教学模式采用“(教师课堂讲授+演示)+(学生机房练习+课后作业)”来开展。教师们在教学中对网络技术的运用还只停留在把书本变成电子文稿(PPT)或网页的低端应用,大部分依然还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只能被动观看投影或显示屏的方式来学习内容,无法充分利用云服务平台形成有效互动。这种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在伴随着移动网络长大的“零零后”学生面前,显得过于老套和无趣。教师单一的教学模式也无法实现因材施教,学生无法实现个性化学习。由此导致部分学生“吃不饱”或“跟不上”,缺乏互动的教与学,致使学生全无学习兴趣,教师缺乏热情,致使教学效果不佳。
随着移动信息技术应用的日益普及,移动网络在教育教学中的开放应用不断推进,高职教育所处的大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医药卫生类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已不能适应新时代、新形势下的发展需求,急需突破现有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来促进计算机教学水平的提高。那么,如何寻找一种适应当下移动网络且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将其应用于医药卫生类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以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改善课堂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学以致用,完成学生技能与职业岗位的“无缝对接”,是目前医药卫生类学校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近年来,随着移动网络应用的快速发展,有线网络应用(台式机定点浏览)逐渐淡出,原有的基于有线连接的网页版MOOC类教学也被新兴的SPOC(相对于MOOC的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教学平台逐渐所取代。高职学校利用基于移动网络的手机端交友平台、社交媒体、教学APP等平台进行教学,使得教学模式出现了多种可能性。但是,众多的平台在教学实践中均存在各种弊端。其中,社交媒体虽然有互动性强的特点,但是资源无法长期结构化存储且难以查找的缺点明显,教学APP大多推送各种资源,学生被动接受学习中,存在资源信息过载、广告强制性浏览、非法信息泛滥、娱乐消费资源充斥等负面问题,大大影响了教学效果。
本研究选择2012北京智启蓝墨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推出的“云班课”移动教学平台。云班课教学APP构建了一个专门面向教学的平台,其中的教学内容、教学活动以及评价分析模块由教师自主个性化创建,学生也能够个性化自主学习,通过教师与学生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下的交互使用,能够实时记录教态与学态,从而形成过程性、阶段性、总结性数据,对教与学完成综合性评价。“云班课”教学平台目前是基于移动设备的技术与形式较为成熟的一款免费教学平台。因此“云班课”教学平台是本研究实践中开展混合式教学的首选教学平台。
本研究针对高职医药卫生类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对教学对象、内容、环境等展开分析,最终确定教学目标,并完成教学内容、教学单元、教学活动、教学评价等方面设计。本研究根据教学设计,在甘肃卫生职业学院的6个专业的学生中,分批次展开各个阶段的教学实践。
根据面向医药卫生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混合式教学单元内容,精心设计了教学实践过程。每节课的教学实施过程都按照课前、课中、课后的不同教学阶段,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过程设计。具体实践过程设计如图1所示。
1)课前。(1)教师:线上发布教学资源和学习任务,线上跟踪学生学习状态,线上随时解答学生问题,收集学生课前学习问题,准备课堂授课内容。(2)学生任务:线上查阅学习任务,随时随地开展线上课前学习,线上进行课前学习自测,线上与教师和同学讨论学习问题。
2)课中。(1)教师:课堂线下导入课程,课堂线下针对课前学习中的共性问题集中讲授或操作示教,学生讲述和独立操作时进行指导,组织学生分组开展学习任务活动,组织课堂抢答并进行在线评价,组织互评与自评,课程小结并组织学生线上签到。(2)学生:课堂内线下认真聆听教师针对性的讲授,反思内容并及时提问,勇于示错,积极参与课堂知识讲述或个人公开操作,及时参与小组学习任务活动,认真独立完成课堂个人学习任务,积极参与抢答和测试,认真完成线上互评和自评。
图1 课前、课中、课后课程教学单元实践过程图
3)课后。(1)教师:线上发布课后测试与作业,随时解答学生问题,给学生综合评价。(2)学生:完成线上测试,线下认真完成作业并按时线上提交,线上发布“头脑风暴”进行知识反思。
本研究在教学一线实践历时3年余,期间研究涉及了中医、针推、中药、药剂、护理、检验等6个专业,23个教学班,近1000名学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混合式教学实践。甘肃卫生职业学院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每个教学周期为一学期,本研究将每届一年级班级分为两部分,第一批在第一学期开展教学实践研究,第二批放在第二学期开展,共开展三年六个学期,共六轮实践研究过程。每轮实践过程如下:
1)课前准备阶段:确定教学对象、教学对象前测、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案、开发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搭建教学平台、组织学生加入、发布教学资源等。
2)课程实施阶段:教学任务发布、线下线上混合式授课、线下线上混合式学习、学生自评互评、课程实践中测(阶段性测试)、收集教学数据、随时调整教学方案、组织教学访谈、完成教学后测(终结性测试)等。
3)课程总结阶段:收集汇总数据、分析实践数据、找出实践中的不足、获得综合评价、完成实践总结、形成反馈数据资料等。最后将反馈的问题进行统计分析,重新调整实践方案后,进入下一轮实践期。
1)混合式教学评价设计。本研究课程学生学习综合性评价成绩由线上教学实践中学习过程性评价成绩、阶段性测试成绩和期末采取的案例任务上机操作终结性测试成绩构成。其中学习过程性评价成绩占50%,阶段性测试成绩占30%,期末终结性成绩占20%。过程性评价成绩从本研究采用的云平台记录的线上阅读、头脑风暴、小组活动、讨论答疑、投票问卷、提交作业、课堂表现、单元测试、上课签到等参与学习的各类活动所获得的经验值,结合平台中自动产生的课程随机测验成绩统一进行评价,获得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性评价成绩,评价指标设计见表1。
表1 评价指标设计表
这一设计强调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客观评价,弱化了单一的总结性评价,有效解决了以往过程性数据难以量化测评的痛点,实现了对学生学科知识的学习情况、学习状态、学习能力学习态度等方面多元化、多维度的综合性考核评价,是教师和学生获得了相对客观、公正的教学综合评价效果。
2)混合式教学实践效果评价。由于课堂线下面授和移动平台线上学习的混合学习行为分别由教与学的活动引发,在学生具体学习行为的发生频率和形式上,计算机水平不同的学生既存在差异性又具有一定的共性。通过课堂观察、访谈、问卷、测试和云班课平台后台数据收集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与师生交互行为实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分阶段不断修正改善研究设计,收集、汇总、分析、研究项目中的各种数据,对比不同阶段的数据分析,获得了实践研究的有效结果。混合式教学实践效果调查分析见表2。
表2 混合式教学实践效果分析表
图2 护理109班学生“云班课”平台教学活动参与度数据图
以护理109班的后台数据为例(图2、图3)。图2显示该班43人100%参与了全部混合式教学活动。以该班学生中最高活动参与经验值为参数,超过其80%的优秀人数有39人,及格人数2人,入门级人数2人,优秀人数占比高达90.7%,数据明确反映出学生对混合式教学模式具有积极的主动参与性。
图3 护理109班自学内容测试成绩“云班课”后台数据图
图3显示的是在课程自学内容和自主拓展知识的阶段性测试中,后台数据显示学生对自学内容的平均掌握程度达到了77.4%。充分说明通过混合式教学模式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实践从实际出发,重点设计开发了适合于传统面授与移动教学网络平台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教学实践、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实践方案及内容,构建了一种适用于当前 “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的信息化教学新模式。关注学生基于“云班课”教学平台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学习实践,线上的学习过程性数据、阶段性测试成绩、调查问卷、课堂观察、访谈以及终结性测试的数据收集、汇总与分析。通过基于“云班课”教学平台,学生自带媒体(智能手机)开展课前线上学习—课中开展线下面授、线上线下各类教学活动—课后复习、作业等知识迁延模式的教学,突破了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实现了泛在学习和个性化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启了学生的自主学习、高阶思维和创新力等方面的训练模式,增强了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同时通过云平台后台的智能跟踪系统,采集了传统教学中无法获取的大量的教与学的过程性与综合性数据,为教学提供了客观有效的分析数据,对教与学给出了“去人为因素”的指导性客观评价,从整体教学中获得了大量的实践研究数据,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
本研究改变了传统课堂中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形式,突出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突破了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实现了泛在学习和个性化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启了学生的自主学习、高阶思维和创新力等方面的训练模式,增强了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以多维度的教学评价和任务驱动为导向的教学设计方法,拓展了课堂的时空,丰富了知识的呈现形式与内化方法,很好地解决了传统课堂活动组织形式单一无趣的问题。同时通过云平台后台的智能跟踪系统,采集了传统教学中无法获取的大量的教与学的过程性与综合性数据,为教学提供了客观有效的分析数据,对教与学给出了“去人为因素”的指导性客观评价。弱化了期末一次性测试的传统总结性评价形式,构成了重视学习过程的“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