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红 周石 程芝梅 顾芳
原发于颅内的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较为罕见,临床及影像表现无特异性,术前诊断困难。现报道一例中脑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并回顾文献,总结其影像学特点。
病例资料患者,男,21 岁,因右手麻木伴右侧肢体乏力两个月,视物模糊半个月入院。查体:左眼睑下垂,眼球稍内陷,左眼球外展活动可,向上下内侧运动受限,右眼球活动正常。双瞳圆形不等大,左2.5 mm,右2.0 mm,对光反射灵敏。双侧额纹存在,左侧鼻唇沟变浅。右侧肢体肌力4 级,左侧肢体肌力5 级,肌张力正常,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6.47×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6.3×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65.3%,血红蛋白157 g/L,红细胞4.8×1012/L。
CT 示左侧脑桥区占位。MRI 平扫示中脑背盖左份见类圆形结节,大小约1.6 cm×1.6 cm,T1WI 等信号(图1a),T2WI 稍高信号(图1b),FLAIR 高信号,DWI 未见明显扩散受限(图1c),ADC 值不低(图1d),病灶累及相邻左小脑上脚及左背侧丘脑,中脑导水管受压偏移,未见明显梗阻,周围见环形水肿带,MRI 增强显示病灶呈明显均匀强化(图1e、1f),SWI 显示病灶呈明显高信号,PWI 显示病灶灌注明显减低(图1g、1h),MRS 显示Cho 峰稍有增高(图1i、1j),DTI 显示病灶区域神经纤维束中断,FA 值减低,周围神经纤维束受压移位。诊断:中脑胶质瘤。
术中所见:行中脑肿瘤切除术,于中脑膨隆处切开中脑,肿块质韧,色略白,血供中等,与周围组织有明显水肿带,先行颅内减压,沿水肿带分离,近全切除肿瘤,大小约3.0 cm×2.0 cm×0.6 cm。
病理及免疫组化:镜下观,病灶以纤维母细胞和肌纤维母细胞增生为主,瘤细胞呈梭型,胞浆淡红色,其间可见大量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图2)。免疫组化:VIM(+),SMA(+),ALK 浆(+),Desmin 少数散在(+),CD30(-),Caldesmon(-),LCA(-),EMA(-),CD163(+),CD68(+),GFAP (-),CK (-),S100 (-),Olih-2 (-),CD15 (-),Myogenin(-),MyoD1(-),P53(-),SYN(-),PR(-),CD34(-),CD3(-),CD20(-),Pax-5(-),CDIa(-),PLAP(-),CD138(-),CD21(-),Ki67 增强指数约5%。病理诊断: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
讨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nflammatory myofibroblastic tumor,IMT)是一种来源于间叶组织较为罕见的肿瘤,儿童和青少年好发,可发生于各个器官,其中以肺和肝为常见发病部位,颅内较少见[1]。本例患者20 岁,病灶发生于中脑。IMT 的病理学定义一直存在争议,最初被认为是炎性假瘤的一部分,也称为假肉瘤样肌纤维母细胞瘤、纤维粘液样病变、浆细胞肉芽肿等[2]。直到2002 年WHO 软组织肿瘤分类最终将其归入软组织肿瘤范畴[3]。在2013年WHO 软组织肿瘤分类中,将IMT 归属于成纤维细胞/肌纤维细胞瘤组的中间恶性肿瘤(很少发生转移)[4]。
临床表现:IMT 临床表现因肿瘤部位而异[5],Kim 等[3]报道头痛是颅内IMT 最常见的症状,其次是视觉障碍和癫痫,症状和体征可随肿瘤切除而消失[6]。部分起源于脑膜的IMT 患者有炎症反应的实验室表现,如低色素小细胞性贫血、免疫球蛋白增加及血沉升高,可有白细胞升高的表现[5]。脑干病变可出现交叉性瘫痪,既病灶侧脑神经周围性瘫痪和对侧肢体中枢性瘫痪及感觉障碍。本例患者病灶位于中脑背盖左份,累及相邻左小脑上脚及左背侧丘脑,中脑导水管受压偏移,可能侵及动眼神经、滑车神经,故临床表现为右手麻木伴右侧肢体乏力、视物模糊,伴有左侧眼球运动障碍及右侧肢体肌力减低。
病理学特征:镜下见成纤维细胞或肌成纤维细胞增殖,伴炎性细胞浸润,如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且它们之间的比例是变化的[7]。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napastic lymphoma kinase,ALK) 基因主要与IMT 的局部复发有关,与远处转移无关,其可能作为中枢神经系统外的IMT 预后指标,但在中枢神经系统患者中的机制还远未阐明,因为发生于中枢神经系统的IMT 罕见[8-10]。本例患者的ALK(+)。术后随访10 个月,患者暂无复发。
影像学表现:IMT 具有不同程度的纤维组织增生,炎性细胞浸润、凝固性坏死及炎性过程中的动态变化。根据其组织成分及病变的发展过程,IMT 具有不一样的影像学表现,致IMT 的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异性。相关颅内IMT 影像学表现报道更少[11]。CT 检查病灶呈软组织实性肿块,密度均匀或不均匀,轻中度强化或显著强化[12]。MRI 平扫示T1WI 低信号,T2WI 低/稍低信号,这可能由于病灶以纤维成分为主,缺乏移动质子[13]。增强后病灶呈明显强化[14],因此亦称为高血管性肿瘤。MRI 上肿瘤表现为局部侵袭,类似于常见的侵袭性恶性肿瘤表现[15],如病灶呈分叶或边缘不清等表现[16]。动态增强MRI 和DWI 结合模数转换器评估可以提高MRI 区分头颈部肿瘤的良恶性,表征不同肿瘤的不同组织学类型。这些新的成像技术也可能有助于IMT 和其他肿瘤的鉴别诊断。但IMT 的fMRI 报道较少,部分病例在DWI 可呈轻度高信号或轻度低信号[16]。而本例患者发生于中脑,临床较为罕见,影像特点如下:(1)MRI上病灶呈T1WI 等信号、T2WI 稍高信号影,周围见环形T1WI 低信号、T2WI 高信号,FLAIR 呈高信号,MRI 增强呈均匀明显强化,这与上述文献报道的影像表现相符。(2)fMRI,DWI 呈低信号,ADC 值不低,PWI 示病灶灌注明显减低,MRS 示Cho 峰稍增高。SWI 上呈明显高信号。DTI 显示病灶区域神经纤维束中断,FA 值减低,周围神经纤维束受压移位。
本例患者病灶位于中脑,应与脑干疾病鉴别。(1)梗死,中老年居多,常伴高血压和糖尿病,多为单侧性,呈腔隙状、小斑片状,T1WI 低信号,T2WI 高信号,灶周无水肿,占位效应轻,增强呈斑片状或环形强化[17]。(2)炎症,青壮年多见,常对称发病,有前驱感染病史,呈斑片状,T1WI 低信号,T2WI 高信号,灶周无水肿,无占位效应,增强无强化[18]。(3)胶质瘤,儿童多见,单侧发病,病程缓慢,呈肿块状,T1WI 低信号,T2WI 高信号,多伴有灶周水肿,有占位效应,增强多呈肿块状轻度强化。(4)转移瘤,中老年居多,有原发肿瘤病史,常合并脑内转移,呈结节状,T1WI 低信号,T2WI 高信号,合并出血时T2WI 为低信号,灶周水肿明显,有占位效应,增强呈明显结节状强化或环状强化。
治疗:IMT 多以手术切除为主,术后是否行放化疗尚不明确,对侵袭性较强的IMT 可行辅助放化疗[1,12]。IMT 具有轻度恶性肿瘤的表现,曾有复发转变为肉瘤的病例[1],因此术后随访也是必要的。
诊断体会:IMT 是一种中间恶性肿瘤,但较少表现为局部侵袭、复发、远处转移和恶性转化等特征,全身组织器官皆可发病,颅内少见。回顾本例,常规CT 与MR 成像缺乏特异性,诊断较为困难。当患者为儿童或青少年,MRI 平扫示病灶在T1WI 呈低信号,T2WI 上呈低/稍低信号,增强后呈明显强化,DWI 呈轻度高信号/轻度低信号,且患者有炎症反应的实验室证据时,应考虑IMT 可能。可应用PWI和DTI 等弥补常规成像技术的不足,提高术前诊断率,但确诊仍需病理学检查。手术切除是必要的治疗手段,术后放化疗尚存在争议,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定制最佳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