鹦鹉洲的演化及相关问题的讨论

2021-01-21 09:13涂格平张玉芬李长安徐望生
关键词:汉阳汉水沙洲

涂格平,张玉芬,李长安*,徐望生

(1.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理与信息工程学院,武汉 430078;2.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物理与空间信息学院,武汉430074;3.新编武汉历史地理图集编辑组,武汉 430070)

鹦鹉洲是长江武汉段最著名的沙洲,被称为中国五大河洲(武汉鹦鹉洲、厦门白鹭洲、长沙橘子洲、广州琵琶洲、梧州系龙洲)之首.它因名士祢衡的《鹦鹉赋》而得名,自东汉末年以来被诸多文人墨客赋予了独特的文学色彩,唐朝诗人崔颢的“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更使鹦鹉洲名传千古.沙洲作为河道中重要地貌,不仅是重要的景观资源,其存在及演变直接对航运产生影响[1-2],进而影响周边城市经济发展[3-4].鹦鹉洲不仅在文学史上熠熠生辉,作为长江武汉段存世时间最长且规模最大的沙洲,其形成与演化长期以来不仅是文学、历史学的研究热点,也为地貌学、历史地理学、城市学等学界所关注[5-7].

前人对鹦鹉洲的研究可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研究鹦鹉洲的历史文化内涵,从历代文学作品里分析鹦鹉洲与祢衡的关系、以及鹦鹉洲成为文化符号的原因[8-9];二是基于诗词、游记以及地方志的记载,分析鹦鹉洲历史时期的洲体状态和沦没时间[10-12];三是探讨沙洲在地理变迁过程中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13].已有的研究普遍基于史籍,但由于文字记载缺少定量描述以及明确的地望指示,加之古今地名不一致,导致不同学者对历史记载的认识差异,目前学界对鹦鹉洲形成、演变过程及对城市的影响仍存在着巨大的分歧.考虑到历史图件对山川景观等地貌的空间格局标示较明确,特别是鹦鹉洲这样的历史名洲一般不会遗漏.本次研究重点依据大量历史图件,结合相关的文字记录,采用文献学与地学分析相结合,对鹦鹉洲的成生及在时间序列上的空间演化过程系统梳理.

1 鹦鹉洲演化过程分析

在众多的鹦鹉洲研究中,其浮沉历史和空间演化是关键和核心问题.我们收集了大量有关鹦鹉洲的历史图画资料,选择其中相对可靠的图和写实画20余幅,结合同期历史文献记录,按时间顺序梳理鹦鹉洲的演化过程,归纳为两大阶段和五个时期.前人将鹦鹉洲的演化演化分为:古鹦鹉洲和现代鹦鹉洲,为了使鹦鹉洲的空间位置更为明确,我们将之分为:武昌鹦鹉洲阶段和汉阳鹦鹉洲阶段.

1.1 武昌鹦鹉洲阶段

1.1.1 相对稳定期(约198年-1458年) 东汉末年,祢衡被黄祖杀害后,为纪念这位名士,将武昌城外的沙洲由祢衡所作的《鹦鹉赋》命名,即武昌鹦鹉洲.目前没有历史资料记载鹦鹉洲出水的具体年份,但是根据祢衡死亡的年份(198年)可以判断,公元198年,鹦鹉洲已经淤积出水.

关于武昌鹦鹉洲的位置,北魏晚期郦道元著《水经注》载:“江之右岸当鹦鹉洲,南有江水右迤,谓之驿渚.”“江之右岸有船官浦,历黄鹄矶西而南矣,直鹦鹉洲之下尾.”[14]《太平寰宇记》对鹦鹉洲的位置做了更加准确的记载:“鹦鹉洲在大江东,县(今武昌)西南二里.西过此洲,从北七十步,大江中流,与汉阳县分界.”[15]又,嘉靖《汉阳府志》载:“汉晋以前,横亘于鄂尾黄鹤楼下……每经世复有消长……”[16]关于鹦鹉洲的位置在明人的诗词中也可得到佐证,如黄福(1362年—1440年)的《后乐堂集》中《过武昌》有诗云:“城头黄鹤楼,城外鹦鹉洲.”又如杨基(1326年—1378年,元末明初诗人)的《望武昌》:“人家鹦鹉洲边住,一向开门对汉阳.”上述不同朝代均明确记载了鹦鹉洲稳定存在位于长江东侧,靠近武昌城,洲体跨度可从鲇鱼套至黄鹄矶.

关于武昌鹦鹉洲的大小、形状,古文献也有记载.如《水经注》等文献亦有记载为,古鹦鹉洲长约7余里,宽约2里,面积约15平方里,洲型成长条形.《太平御览》(977年—983年)中有鹦鹉洲可泊战船的记载:“江夏郡城西临江有黄鹄矶,又有鹦鹉洲,(南朝)侯景遣宋子仙夜袭江夏,藏船于鹦鹉洲.”[17]南宋陆游的《入蜀记》中写道:“……沿鹦鹉洲南行,洲上有茂林神祠,远望如小山.”[18]均说明洲体大的特征.另外,唐代孟浩然《鹦鹉洲送王九之江左》一诗中的“洲势逶迤环碧流”,李白的《鹦鹉洲》中的“长洲孤月向谁明”之句,均表明当时鹦鹉洲洲形为长条形.

综上所述,上讫汉晋下逮明初,鹦鹉洲稳定存在于长江武昌城西南部,首起鲇鱼套,尾接黄鹄矶.洲大且呈长条形,此时期当为鹦鹉洲的相对稳定期.

1.1.2 不稳定期(1459年-1643年) 根据史籍中对鹦鹉洲状态的描述,将此时期分为前期和后期.

1) 前期(1459年—1467年)

曾参与修撰多部历史专著的明朝官员黎淳(1423年—1492年),在《大明一统志》、《湖广图经志书》等著作中均有提及鹦鹉洲.《大明一统志》载:“鹦鹉洲在(武昌)府城南跨城西大江中,尾直黄鹄矶,即黄祖杀祢衡处,衡曾作鹦鹉赋,故遇害之地得名.”[19]可见,至1458年时鹦鹉洲没有明显的冲淤变化.但在《湖广图经志书》载《修砌江岸碑记》(1467年)(如图1)一节中,黎淳对鹦鹉洲具体的描述:“武昌郡为湖藩都会,崇山东来,濒江涉险.古之人筑城据黄鹄山脊,其不(下)即鹦鹉洲.志所载:墉山而城,堑江而池是也.然周回仅二三里,地不甚阔.其后大江东击,而武昌岸滨流沙涌起,横抵江心,有水中注,画为金沙洲,昔之鹦鹉洲沦没无存……”[20]由此得知,到了1467年鹦鹉洲靠武昌一侧已被强烈冲蚀,面积大大缩减,昔日巨大的鹦鹉洲已不存在.

1459年至1467年间,明代官员黎淳亲历了鹦鹉洲从稳定到被冲刷侵蚀的过程.因此,元末明初(1459年—1467年)鹦鹉洲开始处于不稳定时期.

2) 后期(1468年—1643年)

《江夏县志》载:“鹦鹉洲城西大江中,黄祖杀祢衡处,衡甞作鹦鹉洲赋,故遇害之地得名,上有祢處士墓……则宋时洲型颇高,后虽沦没,每秋冬水落,犹有洲形.后寝崩陷,今澌滅不可復識矣.”[21]可见,1467年沦没后,鹦鹉洲曾有一段时间随长江水位涨落而时隐时现,这一时期鹦鹉洲的变化在史籍和舆图上均有反映.在1520年的《江汉揽胜图》(如图2)中靠近武昌城的鹦鹉洲尚存,洲体距离黄鹄矶上的黄鹤楼较南;在1568年《川江总图》(如图3)中,鹦鹉洲面积较小,说明此时处于被冲刷状态.而在1594年的《天下舆地图》(如图4)中,只有金沙洲,未见鹦鹉洲的踪迹.鉴于鹦鹉洲如此著名,作者不可能省略,表明此时的鹦鹉洲确实不存在于江面之上.胡凤丹《鹦鹉洲小志》中,引用明万历(1572年—1620年)进士郭正域的《鼎建古鹦鹉寺碑记》中载:“洲亦沦没于江,至今不可踪迹.”[22]可推知万历年间鹦鹉洲已经消失.但之后在胡凤丹引清顾景星所作《白茅堂集》中载:“明崇祯十二年己卯(1639年)鹦鹉洲尚未崩,土圯,露唐西川节度使韦皋妾墓志.”[22]此时鹦鹉洲仍存.结合“每秋冬水落,犹有洲形”推测,之前所记载的鹦鹉洲并没有完全被冲垮至沦没,而是沦为了水下沙洲,偶尔时有露出水面.

图2 1520年《江汉揽胜图》Fig.2 Jianghan map in 1520

图3 1568年《川江总图》局部图Fig.3 Part of Chuanjiang map in 1568

图4 1594年《天下舆地图》局部图Fig.4 Part of Wuchang map in 1594

1.1.3 消亡期(1644年—1732年) 关于武昌鹦鹉洲何时沉没,清人胡凤丹《鹦鹉洲小志》有明确记载:“有明时洲地尚存.自天启崇祯后渐沦于江,距今三百余年,古迹已不复见.”[22]学者藩新藻[23]、张修桂[24]等经考证均认为鹦鹉洲在天启、崇祯间沦没入江.自明崇祯末年(1644年)后很长一段时间,史书和舆图中再未见鹦鹉洲的记载,如在1720年的《汉口地图》(如图5)中,江面有诸多沙洲,但未见鹦鹉洲的踪迹.说明武昌鹦鹉洲已经消亡.

1.2 汉阳鹦鹉洲阶段

1.2.1 重现期(约1733年—796年) 在武昌鹦鹉洲消失一段时间后,在长江汉阳一则又出现了“鹦鹉洲”.“鹦鹉洲没于江者三百年,乾隆三十四年复淤成洲.”[22]故有人认为是鹦鹉洲由武昌一侧迁移到汉阳一侧.我们经查阅文献资料分析后认为实属鹦鹉洲的洲名侨置.据《汉阳县志》载:“旧志乾隆二十四年复淤成洲,武昌府民以东岸白沙洲为水所没,请新淤补课,易名补课洲.”[25]武昌居民以江东岸白沙洲被水冲没为由,请官府以新洲之税补缴,所以新淤沙洲被命名为补课洲.后官府为纪念武昌鹦鹉洲,将其仍命名为鹦鹉洲,即汉阳鹦鹉洲.但是文字记载一般滞后于实际地貌变化,且《汉阳县志》中记载的“补课洲”已有较大面积,可以推测“补课洲”出现的年份要早于1769年.据图6《湖广通志》(1733年)中的“江汉合流图”可知,其时近汉阳江岸江中有鹦鹉洲,且洲形规模较大.同样,在1739年湖广图(图7)中,汉阳鹦鹉洲已经出水成型,洲型较大,并靠向汉阳城下.

图5 1720年《汉口地图》局部图Fig.5 Part of Hankou map in 1720

图6 1733年《江汉合流图》Fig.6 Jianghan map in 1733

图7 1739年《湖广总图》局部图Fig.7 Part of Huguang map in 1739

1.2.2 并岸成陆期(约1796年至今) 汉阳鹦鹉洲是怎么演化的呢?从清朝中期以后大量图件可寻觅到其演化的踪迹.在18世纪30年代的图中,鹦鹉洲是位于靠近汉江的江中.之后,到了嘉庆年间(1796年—1850年)的《湖北省图》(如图8)汉阳鹦鹉洲靠岸,成为汉阳东南岸的边滩,与陆地之间相隔夹河;从清同治年(1862年—1874年)起,所有的图件均显示出鹦鹉洲已与汉阳江岸连成一片(如图9).

图8 《湖北省图》局部图(1796年—1850年)Fig.8 Part of Hubei map in 1796-1850

1922年汉口地图(图10)中,可以清晰的看到夹河绕江而过.由于人为在夹河处修建拦江堤,汉阳鹦鹉洲逐渐与江岸相连.1976年制武汉地图(如图11)中,夹河河道消失,汉阳鹦鹉洲由边滩变为汉阳东南部的陆地.民国时期,政府在并岸的汉阳鹦鹉洲上设鹦鹉镇.今政府设鹦鹉街和洲头街两个街道办事处,并留下来鹦鹉大道、鹦鹉路以及鹦鹉洲大桥等地名.使鹦鹉洲河洲文化永载史册,并成为武汉市的一个文化标志.

图9 1862年《鄂省全图》局部图Fig.9 Part of Hubei map in 1862

图10 1922年汉口局部图Fig.10 Part of Hankou map in 1922

1.3 鹦鹉洲的时空演化序列

鹦鹉洲作为江河名洲和武汉城市文化名片,还原其本来面目,厘清其“身世”具有重要的科学和文化意义.综合上述鹦鹉洲演化的历史过程,可以大致勾勒出其时空变迁轨迹.

1.3.1 鹦鹉洲演化的时间序列 综合上述演化历史,可将鹦鹉洲演化的时间序列概括如图12.

图11 1976年《武汉地图》局部图Fig.11 Part of Wuhan map in 1976

图12 鹦鹉洲演化序列图Fig.12 Evolution sequence of Yingwuzhou

1.3.2 鹦鹉洲变迁的空间过程 综合已有历史文献,可以还原出鹦鹉洲的空间变迁轨迹.

长江武汉段的矶头为基岩低丘,位置不会发生大的变动,如上记载鹦鹉洲的位置变化,以武昌蛇山突出的矶头——黄鹄矶为参照物,论述其演变如下:如图13(a),武昌鹦鹉洲在相对稳定期,洲头临巡司河口,洲尾至黄鹄矶;在不稳定期时,如图13(b),武昌鹦鹉洲东岸遭受冲刷,洲尾较之前位于黄鹄矶以南,且洲体变小;后武昌鹦鹉洲完全沦没于江中,如图13(c)所示.这之后如图13(d),于武昌对岸的汉阳南纪门外淤起汉阳鹦鹉洲;此后洲逐渐靠岸,成为汉阳南部江滩,如图13(e)所示.

(a)相对稳定期;(b)不稳定期;(c)消亡期;(d)重现期;(e)成陆期(a) relatively stable period;(b) unstable period;(c) disappearing period;(d) reappearing period;(e)land-forming period图13 鹦鹉洲空间变迁示意图Fig.13 Location evolution of Yingwuzhou

2 鹦鹉洲演化原因分析

武昌鹦鹉洲和汉阳鹦鹉洲的形成均与河流边界条件和水沙条件相关,其中武昌鹦鹉洲属于支流汇入主流处形成的沙洲:明以前,汉水下游为网状水系格局,龟山南北均有水道入江,此时期汉水下游主泓位于南支,汉水南支与长江相汇时河流动能相抵,水动力减弱,加之长江水对汉水起到顶托作用,使得汇口处泥沙沉降而发育沙洲.而汉阳鹦鹉洲则与长江武汉段河道形态相关:长江武汉段属于顺直-分汊型河道[26-27],被龟蛇矶头控制的窄段对上游江水形成顶托作用,河流中部流速较慢的江面与两侧流速快的江面形成坡降,江水由中间向两侧流动而形成双向环流,使得江水掏蚀两岸而在河床淤起心滩,心滩进一步淤积后形成沙洲.通过对鹦鹉洲沙洲类型的分析,可知影响沙洲演化的主要因素是河床边界和水沙条件的改变.将长江武汉段河段地貌进行古今对比,以及对沙洲变化的史籍记录进行分析可知:明清时期是鹦鹉洲冲淤变化最剧烈的时期,明成化年间汉水下游主泓的改变和南支的消亡是影响武昌鹦鹉洲冲淤状态的重要因素.河流的水沙条件变化是引起沙洲演化的根本原因.结合当时的环境和社会背景,分析历史时期鹦鹉洲演变原因如下.

2.1 汉水下游主泓的改变

汉水发源自秦岭南麓,下游于武汉注入长江,但是长江和汉江的汇口并不是一直固定不变的,《汉书·地理志》载:“一名沔,过江夏谓之夏水……南入于江.”《禹贡》载:“蟠冢导漾,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之水,过三澨,至于大别,南入于江.”大别即龟山,这两条记录意为汉水是从龟山以南处汇入长江的.而《元和郡县志》中则有:“鲁山,一名大别山,在汉阳县东北一百步.其山前枕蜀山,北带汉水.”即汉水在龟山以北入江的描述.汉水入江口一直是学界的研究的热点[24,28-29],结合多种史料,本文认为汉水在成化年(1465年)以前由多水道汇入长江:龟山以北的水道以分汊河床的形式存在,表现为纵横交错的网状河流形态;龟山以南的支流是此时期汉水下游的主流,陆游在《入蜀记》中有提及:“沿鹦鹉洲南行,自此以南为汉水,水色澄清可鉴.”可侧面印证当时汉水下游主泓位于汉水南支.汉水南支流经汉阳黑山附近,至武昌鹦鹉洲上首[28],持续为沙洲提供丰富的泥沙来源.而这种稳定的水沙条件在成化年间有所改变,明嘉靖《汉阳府志》和明代万历的《湖广总志》均有记载:“按县旧有襄河口,在汉口北十里许,即古汉水正道.汉水从黄金口入排沙口,东北转折环抱牯牛洲,至鹅公口,又西南转北至郭师口,对岸曰襄河口,约长四十里,然后下汉口.成化初,忽于排沙口下、郭师口上直通一道,约长十里,汉水径从此下,而古道遂淤.”[30]此次突发性事件即成化之变,具体位置如图14所示,是发生在排沙口与郭师口之间的河道裁弯取直事件.

图14 汉水改道示意图Fig.14 Schematic diagram of Han River Diversion

由于缺少弯道消减江水的冲力,汉水下游入长江段更加顺直,江水流速大大增加.且如图所示,据《汉阳县志》及《汉阳府志》载:在这次事件之后,成化七年、成化十一年,成化十四年等均有洪水发生,洪水期间汉水的来水来沙量剧增,冲击力强劲的水流加深了龟山北的汉水河槽,使其成为汉水主河道,至此,汉水河道才改变成如今形态.龟山以南的汉水水道在这阶段变窄渐淤,南支带来的水沙量均明显减少,这打破了武昌鹦鹉洲原有的冲淤平衡状态,失去了直接依托.同时长江主泓开始由武昌向汉阳摆动,武昌鹦鹉洲被持续冲刷,面积变小、与武昌之间形成的夹河变宽.当长江来水急剧增大时,武昌鹦鹉洲转为水下沙洲,直至明崇祯年后,武昌鹦鹉洲被冲刷至完全消失于江中.

2.2 水沙条件变化

沙洲演变会随着水文条件的年周期变化而呈现相应的年周期演化,这种演化规律是洪淤枯冲:即洪水期间河流含沙量大,沙洲淤积,只有在特大洪水时被淹没而遭到冲刷[1,31-32].联系鹦鹉洲在明清时期冲淤状态变化较大的记录:“武昌岸滨流沙涌起,横抵江心,昔之鹦鹉洲沦没无存.”可知沙洲在水沙条件变化之时受影响较大.“洲聚于沙,而沙博于水也”河流的水沙条件变化是引起沙洲演化的根本原因,本文结合明清时期的气候和社会背景,分析影响水沙条件变化的因素如下.

1) 气候变化气候变化是影响水资源演变规律的一大驱动因素[33-37].元末明初开始,中国进入了500年的寒冷期,即“明清小冰期”[38-39],表现为气候冷暖变化波动大和干湿变化异常,各种自然灾害频发.明清小冰期时期武汉地区冬季寒冷干燥,夏季干旱[40],对河道的影响具体表现为干冷和降水量的减少使得长江和汉水来水量减小,江水的水动力变弱,汉水南支和龟山节点对江水的顶托作用变弱,反而不利于淤积沙洲.且气候波动期降水不稳定,季风期间的集中降雨会冲刷江汉流域内山地丘陵软弱破碎的层岩和土壤,造成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呈现出滚滚洪水裹挟巨量泥沙汹涌而至的景象,这种水流的冲击性和破坏力是强大,会侵蚀沿岸江岸和堤防,吞噬农田和民宅.综上,在水沙物质来源减少的情况下,沙洲不时遭受的河道洪水使得沙洲冲淤状态更加不稳定[41-42],因此鹦鹉洲在明成化年至明崇祯年期间数次崩溃.可见明清时期的气候造成的多次旱涝灾害所导致河道水沙条件变化剧烈是鹦鹉洲演化的重要原因.

2) 人类活动人类活动通过改变地区地貌、土地利用方式、植被覆盖等改变域内河流的来水来沙情况从而间接影响沙洲演化[43-47].由于中晚唐的战乱多集中在北方领土,自宋完成统一后,全国的经济重心南移,大批因战乱而从北方迁移的人口居住至江汉平原区,至明朝建立后,江汉平原人口激增.明成化末年,人口由明初的7 300万增加到1.2亿左右[48],短期内大量人口的迁移给土地增加了负担,过度的滥砍森林、陡坡开荒活动,使得江汉地区的生态环境恶化.除此之外,长江武汉段上游和汉水中上游的居民开展起垸田围垦的活动:即为了在沿江、滨湖的低洼地区进行种植从而临水筑堤,将水流拦截在外以防止江水泛滥冲毁农田,以达到旱涝保收的土地利用形式.自南宋起垸田围垦现象在江汉平原地区非常普遍,明清两代是围垦的急剧膨胀阶段.过度乱围滥垦导致水土流失加剧.围湖造田使得湖区水域缩小以致调蓄能力下降,增大了江汉地区发生洪涝灾害的频率.这直接影响到了江汉河道的水沙条件[49].综上可知,人类活动是明清时期江汉流域洪涝灾害的直接原因,其影响江汉水沙条件从而影响沙洲演化.

3 鹦鹉洲演化对武汉水运贸易的影响

长江江宽水大,行船有一定的风险,而江中洲滩与江岸间形成的夹江风浪小,适合行船,沙洲上可以提供货船停靠休息、中转的场所,因此靠近沙洲的江岸上往往有大型集市生成.武汉是连接东西的交通枢纽,有“九省通衢”之称,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东汉末年以来,武汉便因“依山傍水,开势明远,凭墉借阻,高观枕流”[14]而成为军事据点.南宋政府时更是因为武汉“荆襄之势,以鄂渚为腹心”派岳飞镇守在鄂州.同时武汉也是货运必经中转地,汉代蔡邕在《汉津赋》中用“通财导货,贸迁有无”来形容武汉的商市,南宋经济重心南移之后,武汉更成为“盖川、广、荆、襄、淮、浙贸迁之会,货物之至者,无不售,且不问多少,一日可尽”[50]的贸易中心,来往武汉的商运船只络绎不绝,其中依赖沙洲所形成的江湾均成为港口.武昌南岸的武昌鹦鹉洲,汉阳南岸的汉阳鹦鹉洲使得武昌、汉阳两的岸边出现水运市场.其中武昌鹦鹉洲成就了明以前武昌南市在长江中游地区经济中心的地位.因汉阳鹦鹉洲重兴的汉阳南市让汉阳经济状况在清朝中叶转好,从而得以稳固在三镇中的地位.因鹦鹉洲演化而形成的市场,推动了武昌、汉阳的经济发展,并对武汉三镇这一独特的城市格局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

3.1 武昌鹦鹉洲与武昌南市

武昌据有长江中游的重要位置,东至江浙,西去川湘的客船货船都要在此买卖货物或休憩.武昌鹦鹉洲位于武昌府城西南部江面,洲临巡司河,向东南接内陆汤逊湖水系,鹦鹉洲的存在使得武昌城下同时形成夹江和港湾,这样的地理位置让鹦鹉洲和巡司河口成为大港口,并发展出港市.

自唐以来,武昌鹦鹉洲作为港埠带动了武昌城沿江地区的经济发展,武昌汀岸一带发展成为商市.《汉阳县识》有“唐宋市集有南市,南市在鹦鹉洲”的记载,而如王葆心《续汉口丛谈》所说:“南市之得名,盖以其在鹦鹉洲之南.”结合水经注中所讲港口在巡司河口的位置,本文认为南市应在鹦鹉洲所对的江岸上.如图15所示,武昌鹦鹉洲以及巡司河两岸共同形成了大规模的商品贸易中心——武昌南市.唐诗人鱼玄机有诗:“大江横抱武昌斜,鹦鹉洲前万户家.”正是当时鹦鹉洲沿岸商户云集的写照.

图15 武昌鹦鹉洲与武昌南市Fig.15 Wuchang Yingwuzhou and Wuchang south market

到了南宋初年,在鹦鹉洲港口的带动下,武昌江岸的南市进一步发展成为鼎盛的商都.南宋诗人范成大经武昌时,在《吴船录》中写道:“淳熙丁酉岁八月壬午,予至鄂渚,泊鹦鹉洲前南市堤下.南市在城外,沿江数万家.”指出南市位于武昌城外,鹦鹉洲前的沿江地带.并在文中描写南市:“廛闬其盛,列肆如栉,酒垆楼栏尤壮丽,外郡未见其比.”足可见南市的繁荣程度.同时代诗人陆游在《入蜀记》中有描写自己自武昌泊船上岸,见到鹦鹉洲、沿江港湾商船众多、穿流如织的景象:“至鄂州,泊税务亭.贾船客舫,不可胜计,衔尾不绝数里.自京口以西皆不及.”并对武昌南市的繁盛景况大加赞赏,认为南市:“市邑雄富,列肆繁错,城外南市亦数里,虽钱塘、建康不能过,隐然一大都会也.”即武昌因为南市,可与浙江杭州、江苏南京并列为当时的大都会.陆游还写道:“船民居市肆,数里不绝,其间复有巷陌往来,憧憧如织,盖四方商贾所集,而蜀人为多.”对当时的居民多为“船民”,来往交易的是“四方商贾”的人员构成进行了描写.可见当时武昌南市帆樯林立、商贾四方来集的繁荣景象.

武昌南市的出现得益于武昌鹦鹉洲,明以前,武昌因南市而成为武汉的经济中心甚至长江中游的中心城市.但明之后武昌鹦鹉洲渐没,南草市式微.

3.2 汉阳鹦鹉洲与汉阳南市

汉阳南市起源早,其最初兴起与汉水和刘公洲有关,宋元祐八年(1093年)在汉阳南纪门外,涌出一个沙洲,《汉阳府志》载:“在县南江中,宋延祐八年有沙洲涌出,知军刘谊种获其上……嘉靖以来洲渐没.”[51]由于刘公洲的形成,在汉阳一侧形成夹江,加之汉水通汉阳多湖,并在南纪门外入江,形成一条由汉水至长江的通道,故汉阳南纪门外形成港口和商贸市场,被称为汉阳南市.南宋时期,汉阳南市与武昌南市曾经隔江相对,但是比起全盛时期的武昌南市,汉阳南市还要略逊一筹.自明嘉靖年刘公洲沦没,江水直冲汉阳城,汉阳南市葬身于江中,自此衰落.

图16 汉阳鹦鹉洲和汉阳南市Fig.16 Hanyang Yingwuzhou and Hanyang south market

汉阳南市重兴与汉阳鹦鹉洲相关.清同治年间,汉阳鹦鹉洲渐渐与汉阳江岸连成一片,由于洲大且临江位置开阔,利于顺江而下的竹木的储存和转运,华中地区最大的竹木市场由此诞生.清末,张之洞兴洋务于武汉,广开商埠、码头物流汪洋,汉阳鹦鹉洲进一步发展成为长江流域最大的竹木集散地,木材运送西达陕西、北至京津、东抵上海.民国时期,来汉贸易的湖南竹木商人在汉阳鹦鹉洲上经营的竹木行达500多家.从湖南“湘资沅澧”四水运来的木材堆积洲上.当时汉阳鹦鹉洲号称“日晒黄金不收”,也使得武汉拥有了“排都”这一称号,汉阳鹦鹉洲也成为武汉最繁华的地段之一.汉阳没有被当时是政治中心的武昌和开埠后繁荣的汉口超越,反而借汉阳鹦鹉洲竹木市场成为三镇中经济发达之处.深刻的影响了武汉三镇鼎立的格局.

4 结论

从长江武汉段的历史图画和资料中,可以直观的看出随着年代更迭,鹦鹉洲的变化情况.综合前文的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1) 鹦鹉洲的演化可分为两个阶段,五个时期.武昌鹦鹉洲阶段:相对稳定期(约198年—1458年),约为东汉末年到明成化年,鹦鹉洲自第一次出现在史籍上时,就已经是冲淤状态稳定的江中大洲;不稳定期:前期(1459年—1467年),明成化年汉水下游主泓从龟山南变更至龟山北是影响鹦鹉洲冲淤变化的大事件,鹦鹉洲在此时遭受冲刷较多,且此时期长江武汉段来水量较大,洲体被江水淹没成为水下沙洲,后期(1468年—1643年),鹦鹉洲仍处于被冲刷状态,洲体变小;消亡期(1644年—1732年),结合诸多记载,可知鹦鹉洲于明崇祯末年渐没于江;汉阳鹦鹉洲阶段:重现期(约1733年—1796年),约1733年汉阳附近江中又淤起沙洲,官府将新淤洲命名为鹦鹉洲,为与武昌鹦鹉洲区分,将其称作汉阳鹦鹉洲;并岸成陆期(约1796年至今),鹦鹉洲逐渐向汉阳并岸后成为汉阳江滩.

2) 河床边界条件和水沙条件的改变是明清时期鹦鹉洲冲淤状态变化剧烈的原因:明成化年汉水下游主泓由龟山南变更至龟山北是重要因素,而明清时期的气候、人类活动所引起的河道中来水来沙状态的变化对鹦鹉洲演变都较大影响.

3) 武汉的城市经济发展与鹦鹉洲的演化密不可分.明以前,武昌鹦鹉洲使得武昌南市盛极一时,也是使得武昌成为武汉的经济中心的直接原因.明崇祯年后,武昌鹦鹉洲沦没,武昌南市也随之衰落;汉阳南市曾在宋元时期因汉水和刘公洲兴起过,后因刘公洲沦没,汉阳南市区域被江水冲击而衰落.清乾隆后,汉阳南市随着汉阳鹦鹉洲的淤起而重新兴盛,汉阳鹦鹉洲上的竹木市场使得汉阳商业重新繁荣.鹦鹉洲的演变深刻的影响了武汉城市三镇鼎立的格局,并推动了武汉的经济发展.

猜你喜欢
汉阳汉水沙洲
秋思
无题(5)
春来汉上
立春日抗疫有感
闽南秘境:鱼骨沙洲
大力发展高端现代服务业 促进汉阳现代服务业竞争力
诗的对比(外一篇)——刘长卿《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
心海浪花
洞庭龙女:妖艳的罂粟花
海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