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 闻
与姜东舒恩师和黄宁凤师母(2005年冬摄于杭州)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和少年。邱明强的童年和少年是在山川的青草、泥土味中度过的。上个世纪60年代的第二个秋天,1961年9月12日,邱明强降临在福建省仙游县的一个名叫霞峰的山村。由于生日“9月12日”与吴昌硕先生相同,家乡“霞峰”与齐白石“馀霞峰下齐家”有契合之处,所以后来邱明强常以两位大师为心中偶像。邱明强喜欢写写画画,既出自一种天性,也缘于山川大自然的启迪。从小他就爱房前屋后筑巢的燕子,水田里的蛙鸣,溪沟中的鱼虾,池塘边的蜻蜓,菜花丛中的飞蜂舞蝶,夜间闪烁的飞萤;爱那春天的雾岚,夏天的绿荫,秋天的金黄,冬天的围炉……当他看了一样喜欢的东西、一种令人神往的景致后,便常常生出把它写画下来的欲望。但生活在山区,依当时条件,纸笔墨是很难买到的,也没有钱买。他写字画画时,墨,用的是木工做松木时“墨绳”(其老家称为“墨斗”)里的黑色。笔,用柳条、松枝或竹片捣扁后制成。没有纸,就在地上写划,甚至斗胆在自己家的白灰墙上写画,好在父母从不责骂,任他涂抹。后来他发现粉笔和屋后的一种红色土块(其老家称为“红朱”)在厨房等被炊烟薰得油黑的壁上写字,点画格外醒目,效果特好。当年大队部常出宣传栏和写标语,因邱明强的字和画都不错,便叫他代劳,发的白纸和标语纸、墨汁等用后有剩的,就归他使用,所以只要有这等好差事,他都乐意为之。
时在外地工作的父亲,早就看出小儿子的书画爱好。县里的文化馆到其父亲工作的所在地物色少儿书画人才,父亲得知便主动找相关工作人员,把儿子邱明强的名字也排上了物色的名册。12岁那年,邱明强的绘画入选参加全县美术展览,当时在几个公社连成的山区片引起较大反响。14岁时,参加暑假县文化馆在仙游展览馆(旧文庙)举办的美术培训班,使他第一次对用笔用墨用色、点画线条构图等有了概念性的了解,对怎样构图起稿,也有了基本的掌握。但邱明强天生对“九宫格”和纸张折叠后写字或画画,有一种内在的“反感”和不习惯。他更喜欢直接用“目测”,觉得更自由自在,不被框框约束。至今在创作硬笔、毛笔书法或绘画时,无论大幅小幅,不先打格子或折纸张,面对宣纸或硬笔书写纸,只盯住结构布局或构图几个关键的“点”和大致的“面”,腹稿与目测并举,直接落笔,更感心手双畅。这种从小先天生成、后天修炼的临帖临画的综合能力,对他的书画临创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成才的道路上,山区的孩子更显艰难。14岁那年的国庆节期间,县里组织一批书画人才到福州西湖观看省里的一个展览,其中有邱明强的名字。当时交通、通讯极为不便,县城通知到公社,公社托人传口信到村,村里转达到他家里,几经周折,时间已过,没能去成,使年少的邱明强感到异常可惜。但他很快去除了苦恼,觉得事情已过,不必愁怨。坚信只要自己努力,将来还有机会,大有“少年壮志不言愁”的状态,寻找新的着力点。
他上大学后,正值上世纪80年代之初,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新兴的中国钢笔书法浪潮在中华大地奔涌,激荡着无数青年朋友的心怀情愫。邱明强便是其中的一位。他参加了1984年团中央宣传部委托《浙江青年》杂志社举办的全国首届青年钢笔书法比赛,成为10位一等奖获得者之一,应邀于当年11月赴杭州领奖。邱明强在回忆起当年获奖时的情形,依然充满诗意:那时我刚二十出头,那是年轮中最容易生长梦想的季节。当我接到发自杭州获得一等奖的通知时,感到自己是在梦幻之中。彻夜无眠的我,倚窗仰望满天星斗,神思飞扬,幸福的眼神与星星对眨,幽远的星光贮满了心灵的窗户,啊,青春之梦,梦想成真,多么美好!
与姜东舒先生在一起
首次来到杭州,正值甲子深秋时节,秀美的西子湖辉映江南的彩霞,荡漾着玫瑰色的波光。秋风泛起,远山层林尽染,近处枝叶萧疏,大自然仿佛把人们带进一派“删繁就简三秋树”的钢笔书法简约之美的意蕴之中。在杭州,在秋菊垂地、红楼半掩的花家山宾馆,邱明强第一次见到了庞中华先生,见到了王正良、任平、顾仲安、唐超良、张月朗等同获一等奖的同仁同道。无论在授奖会上还是在下榻的宾馆,无论在西子湖上还是书圣王羲之《兰亭序》诞生之地,一种振兴钢笔书法的时代感责任感油然而生,化作与会者日后的无声行动。一个人和一座城,因硬笔书法而结下不解之缘。邱明强曾动情地说,若要问我用情最深、前往次数最多的城市是哪里?我会即答:杭州!我最初的书法之梦,是在她的怀里倏然成真。西子湖的秋波,曾暗送给多少人情思与灵感,也孕育了我对艺术更深的痴情与梦想。尽管岁月迁流,青春不再,但对杭州、对书艺的初心和痴心始终不改。更何况,杭州城中,有他敬仰爱戴的老师!
早在1982年《浙江青年》杂志社引领潮流之先,在全国首创钢笔字书法比赛,邱明强当时不知有此赛事。1984年2月,他邮购到一本获奖作品集《书林新苗》,展读中杭州姜东舒先生的一段题词说到了他的心坎上。他从作品集的名家题词中,解读到姜东舒先生同叶圣陶、江丰、沙孟海、常书鸿、黄若舟等老一辈一起热情支持钢笔书法活动并对年轻人寄予厚望而倍受鼓舞,遂产生了写信向姜东舒先生请教的念头。求教信写好后,附带几张比较刻意而写的钢笔字书法。由于不知先生通信地址,便在信封上写“请浙江省书协转呈”,把信寄发了出去。当他担心此信也许石沉大海之际,时隔半个多月,一封发自杭州的挂号信来了!信封右下端“姜东舒”的毛笔签名跳入邱明强的眼帘,他的心激动得要跳出喉咙!
他怀揣复信快步回到宿舍,无比恭敬、小心翼翼地启封展读。姜东舒先生在信中开门见山指出:“觉得最好的是你写给我的那封信上的字体,因为清晰流畅,没有矫揉造作之气。”“钢笔字的功能主要是切合实用,如果说到它的艺术性,那就是点线、结体上的挺健流畅,布局章法上的气势连贯,在观感上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美的享受。”“如果硬是用硬性钢笔追求柔毫毛笔的书写效果是不行的。”这显然是指我刻意书写的那几张“作品”。“如果能掌握住钢笔字的一些基本特征,合理地吸收、融会毛笔字的某些表现手法是可以的,或者说也是应当的。”不愧是名家指点,有的放矢,一语道破,使邱明强茅塞顿开!从此,邱明强悉心对钢笔字与毛笔字的异同进行了分析比较,纠正了一些不正确的观念和写法,领悟后的习练与长进,有跃上层楼的感觉。
邱明强借赴杭州参加全国首届青年钢笔书法比赛授奖活动的难得机会,拜访了心中景仰的姜东舒先生。他从同获一等奖的杭州王正良兄那里了解到姜东舒先生的住址,因初到杭州,人生地不熟,怕找不着,王兄还在明强的记事本上画了乘坐的线路和车次以及具体住址的方位示意图,至今邱明强还保存着。邱明强饱含深情地回忆起当时登门拜访姜东舒先生的情景。他清楚地记得,那是1984年11月15日晚,杭州城华灯初上时分,他自下榻的宾馆乘车前往青春门外庆春路附近的刀茅巷,按图索骥,终于找到了姜东舒先生的家!当时,姜东舒先生正在书房与先行到访的客人交谈。邱明强自报姓名后,姜东舒先生热情地招呼他进书房就坐。师母端过来一杯热茶,简易而又高雅的书斋飘荡着一缕缕淡淡的翰墨香。姜东舒先生和蔼可亲,清癯矍铄,灵动的双目透出书法家、诗人特有的风采神韵。当姜东舒先生得知邱明强获得全国钢笔书法比赛一等奖时,很高兴地对在座的名诗人艾青的侄儿介绍说:“年青人,奋发有为,不简单,可喜可贺!”姜东舒先生拉家常似地谈到钢笔书法兴起的必然性和前景,并寄希望于青年人的大力作为。要求和鼓励邱明强珍惜年华,多读书,重涵养,做对社会有益的人。并详细询问了一些邱明强的情况。不知不觉中,时间已过去1个多小时。起身告别时,姜东舒先生从书柜中取出一本新出版、由赵朴初先生题写书名的《学生魏碑字帖》,提起毛笔在扉页上写了邱明强名字并签上先生自己的大名,盖印后递给邱明强说,做个留念吧。当邱明强看到“明强同志鑑正”时,姜东舒先生以平等心态对待后学的谦逊作风,震撼了邱明强年轻的心,他从心底暗下决心,今生一定不辜负先生的厚望!
姜东舒先生、庞中华先生、韩天衡先生等与邱明强的部分书信
虽无拜师仪式,但实际上的师生关系即从那个晚上确立。从此以后,当面聆听姜东舒先生指教八九次外,平时多以书信方式请教书法创作丶字帖和书法专著撰写出版等问题,他每次都拨冗给予邱明强以切实指导、支持。包括1986年秋,为邱明强在福建美术出版社出版的《钢笔楷书行书字帖》题签。1989年初夏为邱明强在福建少儿出版社出版的《硬笔书法艺术——楷行篆隶速成指要》作序,并审阅部分重点书稿。姜东舒先生生前几乎每年都回寄给邱明强贺卡或花笺祝词,贺岁与勉励并重,殷切之意溢于言表。邱明强细点了姜东舒先生那些年写给他的各种信函近40件之多!如今邱明强都一一珍藏,成为他人生的一笔精神财富。
大赛评委,左1:王圣才,左2:姚建杭,左3:樊中岳,左4:吴身元,左5:赵彦良,左6:王正良,左7:滕青;右1:崔学路,右2:朱以撒,右3:高惠敏,右4:邱明强,右5:任平,右6:卢中南
青年学生时代,邱明强爱好广泛,写字、画画、篆刻、古诗词、新诗歌、散文、音乐,甚至还学写过短篇小说。参加工作后,重点放在写字为主,考虑到其简便易行,特别是钢笔书法,一管在手,随时随地可写可练,甚至还可画速写和钢笔画。有一句话他常挂嘴边:写字写到最后写的是修养。他认为,古人所谓“文墨”二字,蕴含深意。先文后墨,文是修养的代名词,只有文润墨气和墨含文光,作品才有精气神,有书卷气,有格调。现在一些硬笔毛笔作品,只见点画不见内在精神,只见漂亮外表装饰不见点画内蕴的笔意和功夫,就是见墨不见文、有墨无文的反面写照。如何以文化墨、文墨互补呢?唯有饱读诗书,做到诗书不离身、更要不离心。心源的滋养,除了游历,唯有诗书乃成。
邱明强藏紫砂盆,记录难忘的嵊州雅集:如意,九八年七月一日明强刻于嵊州(正面)
前些年,邱明强出版了一本《心声笔旅》书画诗文选,以“心”字统领,分为"心源气象之书画篇、心性流淌之散文篇、心弦独奏之诗词篇、心悟艺理之谈艺篇、心怀时政之政论篇、心存感激之附录篇”,展示他多方面修炼的综合素养,也是他的综艺观的集中反映。书出版后,获得多方赞誉。他的老师姜东舒先生在卧病中浏览了邱明强奉寄的该书后,2005年给邱明强的新年贺卡上欣然写下赞语:“《心声笔旅》极好,我和我的全家以及不少亲朋好友都拜读过,认为你确实不愧为“江南才子”,你不仅字好,而且诗、画、印都有过人之处。艺无止境,越有造诣,越应虚心学习。”事实上,邱明强多年来平时更加注重书法上的书外功夫,诗书并修兼作,是受到许多书画大师如吴昌硕、齐白石等的影响,而姜东舒先生对邱明强的影响最为直接。浙江文艺出版社于1997年出版由张乐初教授编的《姜东舒诗集》,1998年7月3日在浙江嵊州参加书法活动时承蒙姜东舒先生亲笔签名赠书,邱明强如获至宝,时常捧读,领悟诗意,受益匪浅。受姜东舒先生诗情诗意熏陶,也吟起诗兼作起诗来。有了作诗的形象思维,写字作画之境界自然就不一样,对邱明强来说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毛笔书 王羲之《兰亭序》
由于邱明强喜欢写诗,为许多书法活动增添了诗情雅意。顺便举一个例子。他有首作于嵊州的咏“如意”紫砂盆的诗,诗曰:高朋满座共切磋,以刀代笔写紫砂。运腕发力泥当铁,游刃着意锥画沙。丹坯浑塑朴如土,烈焰炼烧灿若霞。珍藏长作嵊州忆,书坛盛会添尔雅。
此诗和紫砂盆有一个来历:1998年6月底7月初,在浙江嵊州召开有关书法研讨会,7月1日,会议安排来自全国各地代表参观嵊州紫砂工艺品厂。厂方热情邀请各位代表当场操刀在盆坯上刻上自己喜欢的内容,待统一烧制后奉送留作纪念。邱明强操刀先刻了“如意”两字,意犹未尽,又取来一个刻上“惠风和畅”4字,都加上落款。正面刻好后转过来一看,背面刻什么好呢?他内心突发奇想:何不请几位在场著名书法家刻上他们的大名以作留念,岂不妙哉?于是,邱明强当即请姜东舒先生、高惠敏(阿敏)先生、正正良先生、朱以撒先生刻上各自名字。这一构思,算是独一无二,当场赢得其他同道称赞。次日晚上,厂方送来一个烧制好的作留念,另一个被留在厂里作陈列品。一段插曲般的硬笔书法活动中的真实故事,就这样以诗的方式记录着,甚至其制作过程还暗合着以刀代笔、如制作封泥般的篆刻艺术的韵味。
有朋友问邱明强:硬笔毛笔书法的美感构成中,最基本的要素是什么?其答曰:刚柔相济。换句话说,面对硬笔柔毫,能够软硬兼施,是最痛快的艺事。从大的方面分,硬笔、软笔为两大类。从硬的方面看,有笔如刀,当为形容硬性书写工具,自然非钢笔(金笔)莫属;有刀如笔,当为形容硬质雕刻工具,自然非刻刀莫属。故刻刀与钢笔、毛笔都是体验刚柔相济、软硬兼施的主要工具载体,都能体现纵横之意。对待书写工具,邱明强认为,不能只看作工具而已,要奉若神明,它们可是你肢体功能的延伸。首先要正确把握手与笔(刀)甚至人与笔(刀)的内在关系,尔后再处理好“软与硬、刚与柔、灵活与刻意、形与神、生与熟”等的关系。人们常说,熟能生巧。实际只截取学习方法中的一个节点,是不全面不系统的。从硬笔书法训练的链条上看,“练能生熟→熟能生巧→巧能生化(化境)”。因此,“练”是基本之基本、基础之基础。不能丢掉头尾、只拎中间环节作文章,否则,容易产生学习书法中的空对空,无法形成扎实的根基。
再说“化境”,实质上由“技”进乎“道”。要达“化境”,首先心态心境要化之,心无挂碍,圆融通畅。书法无论硬笔毛笔,创作中不可不在意,亦不可太在意。不在意写不好,太在意写不高。练习时要多动脑筋,创作时要少动脑筋,任凭自我的艺术感觉去写,才可能出好效果,出神来之笔。邱明强认为,“化境”,还要有入静之功。现场书写,实际上提笔那刻起,心就要入静,做到书时凝神静虑。如果你写字时还能感觉到周围的动静,那说明你尚未入静。练书法实际上是练心健身之功效,非仅仅书写也。至于书写节奏,因人因字体而异,一般来说,毛笔用力主要在手腕,硬笔用力主要在手指。
听取邱明强对习字和临创的见解,再看看他的硬笔毛笔书法作品,诚如美学家、文艺评论家杨健民先生对邱明强的书法所作的评价:我必须承认,邱明强的书法作品常常读得我像在欣赏交响乐,那如歌的行板似在字行深处,不疾不徐,如期而起。他既用硬笔,也操毛笔,可谓软硬兼施,双笔齐下。硬笔书法在结体上轻巧俊逸,毛笔书法注重运笔速度力度和墨色变化。于是,他的书法作品,或硬笔,或毛笔,都有了灵动劲健的线条,柔韧的笔画以及富有韵味的布局。你甚至能听得见他那笔走龙蛇的飒飒声。于是,我渐也明悟,读好字时为何会感应到有一串亮丽的音符,在跳荡演绎着人世间的一片恢宏心声,那是因为书到精妙之处,便更接近于天地自然的节奏的缘故。正如酒至沉时,最出味道。
人生易老天难老,光阴有情却无情,年岁在增亦在减。往事历历,往事并不如烟。中华大地上著名的中钢书法比赛,举办至今已历十三届,从1982年初创办赛算起已整整38年了;中国钢笔书法杂志创刊于1985年,至今也已整整35年了。35年,过去如弹指一挥。邱明强也从翩翩少年、风华青年步入中老之年。庞中华先生曾对青春时代的邱明强其人其字作过速写式的描述:“我和邱明强同志第一次相识,是1984年秋天,在杭州召开的全国青年钢笔书法比赛授奖会上,当时他荣获一等奖。他给人的印象是温和、内向,彬彬有礼,和他那俊秀的钢笔字一样,容易使人亲近。他学习传统书法的风韵,在钢笔尖下,赋线条以新意。他的作品获得评委会一致的赞许。”邱明强本人在步入“不惑之年”时也曾经慨叹:悠悠天地,潮起潮落,古往今来,谁能躲避得过这生命消长的辩证法则?在自然客观规律面前,至今依然无法躲避,无论是谁。
天意怜芳草,人间重晚晴。邱明强说,我喜欢这"晴”字,即是晴朗、晴好,最喜欢苏东坡咏杭州西子湖“湖光潋滟晴方好”的“晴”之佳境。若是雨后之晴,还常常伴着奇丽的彩虹。希望“晴”字成为自己的心灵心迹心画心法、内外一体圆融通透的指归指向!他说,今年秋天我就要退休了,寓情于晴,以晴点睛,保持见笔心喜、提笔手畅,作自心己意喜乐之为,以构成一种新的生活状态和常态。让心田晴朗晴好,方能引发艺术诗情到碧霄的心包太虚的悠然旷远与自由自在。邱明强进一步说到,伟人毛泽东在《水调歌头·游泳》词中有“今日得宽余”金句。我退休后,希望自己能“日日得宽余”,他解释道,“今日”实乃诗意之概指也,不单仅指当下当天之日,今日亦是日日,因为过往的每日都曾是今日,将来的每日亦将成为今日。做自己喜欢的硬笔书法和传统中国书画等,心情自适通达,乃是“宽余”的最佳境界。而能“得”此等宽余之境界者,可谓真得耶!
1987年6月,在湖南长沙举办的硬笔书法活动中名家和与会者签名(邱明强藏)。
硬笔书 宋人评蔡襄语录
书与画(硬笔书法和传统书画),仍然是邱明强往后最钟情挚爱、最自由奔放的内心情感的主要载体。他很深情地说,书法挥写时,墨水墨汁犹如黑色“血液”通过心灵的感应与笔端锋尖的触发,形成延伸的线条。而那线型的节律又像敏感的“心电图”,暗合着人生的脉搏,承载着生活的感悟,寄托着我的情思。这种笔随意转、心想字成、无拘无碍、风卷云舒的抒情境界,总是蕴含书画同源的真谛,从而使书法的抽象意味和绘画的具象意韵,融汇于心,互相生发,互相促进。
诗与文(诗词诗歌、散文、书画论文和政论文等),往后也仍是记录着他所思所悟的又一载体。他说,厚德载物,雄文载道,艺术载美,这是人间正道。由于长期的修为,邱明强形成自己对文章的一种理解:对于文论,喜欢深入浅出,生动朴实,能触动人们的思考;对于散文等,则喜欢情理并茂,视角新颖,能给读者留下更多感悟的空间;对于诗词诗歌,则不太喜欢过度受制于苛刻的格律,认为诗词诗歌写作,本身就是精神之旅,是心灵的自在飞翔。
对于人们或一些专家们常议论的“专与杂、博与约、雅与俗”等问题,邱明强也有自己的理解。他觉得,生活本身是多彩的,人生之于生活,犹如霁虹之于阳光,应当有多彩的折射。只要人的性灵中蕴含有折射多彩和挥洒多彩生活的因子,就不应辜负上苍的赋予,应当敞怀放飞多彩的情愫,让生命的织锦和生活的画卷多一些精彩斑斓。因而,所谓的“专与杂、博与约、雅与俗”等孰是孰非的理论,并不那么重要,他所要的是多能多向的人生艺文体验和体验的过程与感觉。只要是自身所爱,自己所为,寸心所知,是心灵的自我写照和心声的自然流淌,即便难称大雅,也各得其趣,各得其所,自得其乐;即便稚拙,毕竟是实感真情的倾诉,是柳暗花明心路的回眸,是或深或浅人生履痕的印证。
我们有理由相信,邱明强的明天依然多彩,中国硬笔书法艺术的明天依然精彩,中国硬笔书法的又一个春天一定会来!
毛笔书 雪满月明七言联
邱明强出版主要著作书目:
1.《小学古诗钢笔字帖》
2.《钢笔楷书行书字帖》
3.《全国硬笔临写传统碑帖展览作品精选》
4.《历届全国钢笔书法大赛特等奖字帖》
5.《硬笔书法艺术·楷行篆隶速成指要》
6.《情诗情言钢笔字帖》
7.《席慕蓉诗钢笔字帖》
8.《历代爱国诗词硬笔字帖》
9.《儿童铅笔字起步》
10.《曹素功杯国际小主人书法大赛获奖作品集》
11.《小学生铅笔字入门》
12.《小学生钢笔字入门》
13.《小学生毛笔字入门》
14.《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钢笔字帖》
15.《楷隶行3000常用汉字硬笔书法临帖范典》
16.《中国当代书法家辞典》
17.《中国硬笔书法家辞典》
18.《雷锋日记钢笔字帖》
19.《增广贤文、三字经、百家姓钢笔字帖》
20.《流行金曲钢笔字帖》
21.《中国钢笔书法十年大观》
22.《儿童钢笔字起步》
23.《多体硬笔书法字帖系列·青春妙语》
24.《多体硬笔书法字帖系列·祝词贺词》
25.《多体硬笔书法字帖系列·诗歌精品》
26.《多体硬笔书法字帖系列·散文精品》
27.《当代硬笔书法家百杰》
28.《中日硬笔书法精品集》
29.《当代中国硬笔书法21家》
30.《少儿写字考级基础训练丛书·铅笔写字小高手》
31.《少儿写字考级基础训练丛书·钢笔写字小高手》
32.《心声笔旅·邱明强书画诗文选》
毛笔书 毛泽东词《沁园春·雪》
毛笔书 曹植《洛神赋》句
硬笔书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硬笔书 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硬笔书 姜东舒诗两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