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晓俊
第一次见到金海东的作品是落款一行楷书,廖廖几字,方圆兼备,空灵通达,字内空间处理极妙,与其行草所思一以贯之,楷书难于流动,大呼极有灵气!果然,“英雄杯”第十三届中国钢笔书法大赛一举夺魁,获得成人组特等奖,就像毛笔书法人进“兰亭奖”、篆刻人加入西泠印社一样,硬笔书法的“中钢大赛”特等奖,可谓是所有从事硬笔书法人梦想加冕的一顶皇冠。
海东终圆梦了!
逐个采访中钢大赛特等奖,是2021年杂志社的一项重任,幸亏海东在浙江,时间空间上倒也便捷。
初见海东乃叹:似轻云出岫,玉树临风,眉梢眼角藏秀气,貌似文弱,倒更增加些许儒雅气息。见他书桌上放了几本半成品册页和一些清代的老纸,原来参赛作品的册页是他自己制作的,真可谓心灵手巧!
1985年,海东出生于金华浦江县的农村,因不足月,出生时才两斤半,家庭抚养过程自比一般孩子用心。小时候常看爷爷作画,爷爷虽没念过书,画人物却能惟妙惟肖,是当地的农民画家。海东小学时未能得爷爷真传,字也写得不好,免不了作业被重写、罚写。浦江的小学都有写字课,只是农村的孩子没钱买好工具,五毛钱的毛笔会开叉,一用就是三五年。也许出自骨子里天生的热爱,每逢春节看村里长辈写春联,海东就会杵在旁边看上半天,方寸挥毫之间原来是无穷的魅力。
海东的第一次见大世面是1998年浦江第二届中国书画节。当时他自己一个人挤在人群中,周围是书画名家。现场有很多老师在挥毫,海东会站在旁边看到写完为止,虽然看不懂,就是莫名的喜欢,直到天黑才肯回家。这次书画节对他影响太大了,从此让他狂热喜欢上了写字。回去后用压岁钱买了很多字帖,开启了书法自学模式。到了高中,虽然学习压力很大,但练字还是一直在坚持。当然,那时在学校里写字也算拔尖了,出黑板报是每期少不了他的。
到了大学,学业负担轻了,大部分同学开始了放飞自我,而海东的课余时间都用于写字上,在宿舍里放了张桌子天天练字。他每周都会去学校图书馆借换三五本书法方面的书。大学四年期间,从学校图书馆所借的800多本书,其中500多本是书法方面的,对于一个国际贸易专业的人来说,也算是“不务正业”了。毕业后参加工作至今,书法一直陪伴着海东。尽管没有到不写字会寝食难安、痛不欲生的地步,但每天得动动笔心里才踏实,写字确实带给他太多的开心快乐,也带来了诸多荣誉。
2014年海东遇见了启蒙恩师邵泳中先生,为他打开了走进硬笔书法艺术的大门,让他豁然开朗,原来硬笔还可以这么丰富多彩。尽管当时还在公司上班,但他确保每天坚持5个小时以上的书法练习。2015年崭露头角,获得了全浙硬笔书法大赛青年组的最高奖。随后再小试牛刀,获得了“品翰堂杯”第二届中国硬笔书法公开赛银奖。之后就开启了一路高歌勇进模式。
2015年开始,海东决定全职进入线下少儿书法和成人网络书法教学。教学相长,在技法提升的同时也更注重了神韵的追求。临习的历代碑帖在广度和深度上都作了提升,曾一度痴迷米芾,后又移情于王羲之,渐而把篆隶楷行草都写了个底朝天。有一段时间写出来的字堪称东北乱炖,字形大小、高矮处理,全凭心情和意境。
近两年又得彭洪顺老师的指导,开始专攻小楷,临习了三个月八大山人后,获得了浙江省农民书法篆刻大赛的最高奖。
成功男人的背后,离不开家人默默的支持。海东说他幸得一个好媳妇,一个用心支持,并帮他安排好所有生活起居的夫人,才让他安心在书法海洋里酣畅游弋。
你只管努力,剩下的交给时间。有些事情不关乎成绩,只因骨子里这份偏执的喜爱。海东喜欢写字,源于笔尖在纸上的跳动,或快或慢,或轻或重,或疾或徐。笔下的一个个字不再是冰冷的符号,它们似乎是钢琴上的音符,在勤耕之下有了生命的怒放和表达。
告别的时候,余忽想起郑板桥写的诗,送给海东兄共勉:“点染诗书万卷开,丹黄如绣墨如苔。客来相对无言说,文弱书生小秀才。”
硬笔 《世说新语》二则
硬笔 王维《少年行》四首
“英雄杯”第十三届中国钢笔书法大赛成人组 特等奖作品
(局部)
硬笔 王恽《蟠木山赋》
硬笔 《世说新语》三则
硬笔 白居易《和分水岭》
硬笔 白居易《太行路》
毛笔 王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硬笔 毛泽东七律诗歌二首
毛笔 周敦颐《爱莲说》
毛笔 《渊明漉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