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欣
(江西服装学院 时尚传媒学院,江西 南昌 330201)
纵观历史, 中华文化的漫长岁月中频频可见舞龙的元素。 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节日文化、民俗文化,到宗教文化等各个方面,舞龙已经成为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核。 以国内舞龙研究文献为样本,进行科学计量和可视化处理,绘制舞龙研究的科学知识图谱, 梳理舞龙研究的历程以及展现研究热点和主题的转变,呈现研究的前沿现状,对未来舞龙研究趋势把握有重要意义, 有助于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发展和民族精神的凝聚提升。
舞龙,又称龙舞,古称“玩龙”“龙灯”“龙灯会”“玩龙灯”等,是我国民间传统体育娱乐活动,有着悠久的历史[1](89)。 舞龙运动起源于中华龙文化,先民对龙图腾的崇拜转化为舞龙这项民俗活动。对于舞龙,于平认为其是舞雩的衍变。先秦文献之所以不见“舞龙”之语,在于其“降神求雨”之功能存于“舞雩”之中[2](53)。因此,舞龙一直以来与“降神求雨”关系密切。从最早可查的商代集体舞龙记录, 到汉代比较完整的舞龙形象, 再到唐宋期间具有表演性质的民间舞龙,以及清代更加具有娱乐性的舞龙活动,舞龙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寄托。到现代,舞龙成为一项节日民俗活动和体育竞技项目, 更加强调其娱乐性和竞技性,表现形式也更加科学规范。近几年,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背景下,舞龙运动中蕴含的中华文化内涵被广泛深入地挖掘, 其蕴含的丰富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代表, 也反映了民族文化的先进性。
本研究数据仅选取自中国知网(CNKI)全文数据库, 利用高级检索功能, 设定检索条件为期刊检索,主题=舞龙,共检索文献1431 篇(检索时间为2020 年 7 月 18 日)。 在剔除重复文献、会议通知、新闻报道等非研究文献及外文文献后,共获得1272篇。本研究将利用citespace 软件系统进行样本分析。
citespace 中文可译为“引文空间”,是一款着眼于分析科学分析中蕴含的潜在知识, 并在科学计量学、 数据和信息可视化背景下逐渐发展起来的一款引文可视化分析软件。 通过得到的可视化图形,即“科学知识图谱”, 可以识别并展现该领域的热点关键词、研究进展和前沿方向,以此来呈现科学知识的结构、规律和分布情况。本文将利用中国知网检索收集到的有效文献进行可视化图谱分析, 主要包括年度发文统计、 核心作者及研究机构分析和热点前沿分析等, 科学展示舞龙研究的宏观结构及其发展脉络,探寻舞龙研究的热点和发展演进。
文献的发文量是衡量主题研究热度和发展趋势的重要指标。 根据知网所得数据,在期刊论文中,舞龙主题研究文献最早发文于1997 年。 如图1 显示,从1997 年到2002 年, 舞龙研究的论文发表量都不大。2003 之后,舞龙研究进入增长期,发文量开始增多。 2010 年之后,该主题研究又进入到相对稳定的阶段,2018 年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但又在2019 年达到峰值(261 篇)。 到 2020 年,知网根据大数据预测,该主题发文量将会到达137 篇。
图1 舞龙研究时间分布图谱
1.作者分布。 样本数据导入 citespace 中,将Nodetypes 设定为作者 Author, 时间跨度设为1997—2020,时间切片为 1 年,运行 CiteSpace,得到了节点数为528,连线数为205,密度为0.0015 的作者共现知识图谱。 由图谱密度可知该研究领域作者合作较少,且结合图2 作者共现图谱中可知,除了雷军蓉与其他学者有多次合作外, 各作者节点之间的连线较少,多为单独节点,说明大部分的作者为独立研究。 同时,通过 citespce 统计得出,总样本 1272 篇文献涉及的528 位作者中有47 名学者发文量超过了 2 篇(表 1)。 其中,雷军蓉(15 篇)排名前一,雷军蓉在舞龙研究中,不仅合作研究频次较高,产出也很高。
图2 舞龙研究作者分布图谱
表1 舞龙研究作者发文量表
2.机构分布。 在citespace 中进行机构分析,得到节点数为406 个,连线数为57,密度为0.0007 的研究机构共现图谱(图3)。在机构合作方面,各研究机构间的合作比学者间的合作更少,除了曲靖师范学院体育学院、玉溪师范学院体育学院、红河学院体育学院、华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上海体育学院等几家研究机构有抱团合作外, 其他机构的合作形式多为两者之间的小规模合作,没有形成明显的聚类。大部分的科研机构还是进行独立研究, 研究人员和机构的较少合作行为导致资源与成果的共享与流动性不强。
图3 舞龙研究机构分布图谱
从发文机构来看(表2),湖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发文量为21 篇,为发文量最高的研究机构。 各机构的体育学院、 体教部等体育类研究部门占了406家科研机构的绝大多数。 而在发文量大于5 篇的研究机构中,也全部为体育类的研究部门。这表明体育类研究部门是现阶段舞龙研究领域的主力。 从地域上看,中西部省份为舞龙研究的主要地区,以湖南、江西、陕西、四川为突出代表,此外江苏与北京也产出了部分舞龙研究成果。
表2 舞龙研究机构发文量表
在某一时间段内, 一定量的有内在联系的论文共同探讨的问题将会组成这一时期的研究热点。 通过文章关键词的聚类,能有效提炼问装核心内容,判断文章的研究内容和方向。 从文章中提取出来的高频关键词, 在一定程度也可以确定某一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 通过citespace 进行关键词的聚类生成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图4)。 为保证图谱的科学性,选择top30 的阈值条件控制网络节点数量, 得出Q 值为 0.694(>0.3),S 值为 0.8835(>0.5)的聚类图谱,说明此次聚类是高效率令人信服的。 这些聚类反映了我国文化自信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 排名靠前的聚类标签分别是 “高校”“舞龙运动”“舞龙”“民族传统体育”“龙文化”“民俗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国族象征”。 在此基础上,通过citespace 软件得到关键词共现网络聚类表(表3)。
图4 舞龙研究关键词聚类图
表3 舞龙研究关键词聚类标签表
通过图4 和表3 的关键词聚类的分析, 将现阶段舞龙领域的研究内容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1.体育研究。 体育研究包括的标志词有体育院系、体育教学、传统体育文化、健身功效、民族传统体育、体育价值、武术馆校、竞技运动等。 改革开放之后,在时代大背景的推动下,舞龙从民间走向赛场,被列入全国正式比赛项目。 舞龙主题的体育研究包涵了院校体育和社会体育两个方向,以院校、社会中开展舞龙教学或实践的可行性、现状、意义、对策、影响等研究为主, 将舞龙视为一项竞技运动运用到教学和社会实践中。在院校体育中,段全伟等认为舞龙相关课程不仅能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培养团队协作能力,还能增强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感,但存在实践教学与实践成果较少的情况[3](85)。 在社会体育研究方面,不仅涉及了舞龙的体能功效,还对其社会价值进行挖掘。雷军蓉认为中国舞龙运动具有教育功能,对加强民族团结,联系民族感情,提高民族凝聚力起到重要作用,并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表现出一定的经济功能[4](1331)。
2.民俗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研究分为民俗研究和文化研究,民俗研究从民俗学的视角,观察当代民间舞龙民俗的现状,思考其保护传承的对策,其包括的标志词有:舞龙运动、烧龙习俗、民俗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传统、发展路径等。 涂传飞以一个村庄的舞龙运动为研究个案,认为由于自然环境变迁、社会变迁和文化主题需求变迁, 民俗体育文化呈现形式、内容和功能的“解构—重构”变迁向度[5](95)。 文化研究从文化内涵出发,挖掘文化符号的深层含义,其包括的标志词有:文化传承、文化生态、地域文化、社会价值、国族象征等。 马庆等从符号学的角度,对舞龙运动文化进行剖析, 认为舞龙运动原始意象的文化符号具有祈福性意蕴、禳祓性意蕴、身体性意蕴以及娱乐欢庆性意蕴,因此舞龙运动应该走大众化、生态化、多元化文化符号之路[6](45)。
3.艺术研究。 针对舞龙主题的艺术相关研究目前较少, 主要包括研究从舞龙当中衍生出来的艺术品或艺术行为,标志词有影视作品、舞台展演等。 随着传媒行业的发展, 舞龙这种极具文化内涵与外在表现力的形式被艺术化处理, 成为艺术展演的内容之一。与运动化的舞龙相比,艺术化的舞龙面对的是观众与消费者,终极标准不再是竞技规则,而是更加注重其表演性。舞龙通过展演获得观众认可,也让其具备更深刻的社会基础,服务社会的功能更强[7](46)。
图5 舞龙研究关键主题路径图
citespace 可将时间因素加入图谱绘制中, 形成时区图,又叫主题路径图。 在图5 中,可以观察到舞龙研究关键词主题出现的年份及使用的频次, 发现1999 年至2009 年出现的关键词使用频次较高,如“龙文化”“舞龙运动”“舞龙”“龙狮运动”“发展”“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等。 2009 年之后出现的关键词也是通过与之前的关键词共同使用的方式呈现在舞龙研究中。 虽然2009 年之后的研究量仍然较大,但研究主题更多还是从以往研究中延伸及发散得来。 舞龙研究大部分的研究主题出现的时间集中在1999 年至2009 年内,并较大地影响了之后的研究,如龙文化、龙狮运动、高校、民俗体育等,这一时区内的研究成果划定了该领域内的研究内容。
在CiteSpace 软件中, 某个聚类所包含的突发节点越多,那么该领域就越活跃或是越能反映出研究的新趋势[8](136)。因此,要在分析突现文献和突现词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利用citespace 对样本数据进行运行,获得6 个节点突现词(图6),结合高突现值相关文献进行分析, 得出舞龙研究的演进趋势和前沿问题。
图6 舞龙研究节点突现词图
1.初期研究(1997—2004 年)。从文献总体情况看,2004 年之前舞龙相关的研究数量较少(82 篇),在当时尚未出现明显的研究前沿突现。 虽然这个阶段舞龙研究的主题分散, 但是该阶段的研究内容大致奠定了未来该主题研究的几个方向,如社会价值、文化习俗、体育教育、现状对策等。
2.中期研究(2005—2011 年)。中期研究前沿突现时间为2005 年至2011 年, 该时期舞龙研究将其作为一种传统体育形式, 并进行现状分析和对策构思。根据对舞龙运动的探索,发现我国舞龙运动在该阶段呈现4 个方面的转向:一是由“娱神”向“娱人”的转变; 二是由节庆文化符号向竞技赛场符号的转变; 三是参与人群由大众化向精英化的潜在转变趋势;四是运动形式由多样化向标准化的转变趋势[9](163)。该时期的研究还将舞龙与舞狮结合, 集中研究龙狮运动与龙狮文化。龙狮运动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与政治、竞技、文化、教育等诸外部环境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亟待制定科学、合理、可行的未来发展战略[10](143)。龙狮文化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智慧、民族精神和民族意识的具体表现[11](66)。
3.近期研究(2012—2020 年)。近期研究前沿突进时间为2012 年至2020 年, 该时期舞龙研究将舞龙回归为一项民俗,挖掘其文化内涵。学者们从不同视角对舞龙文化进行阐述,颇有启发性。既有的研究路径可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对龙的自然属性、娱乐性和宗教性展开讨论;二是从功能主义角度出发,舞龙灯能增进民族团结,弘扬传统文化,带来风调雨顺和促进地方经济文化社会发展[12](15)。 舞龙文化研究从技术创新到艺术审美的主题过渡, 再到地域文化背景下的舞龙舞狮主题研究, 都在不同意义上折射出地域文化传承与城市进步的主题元素[13](996)。
本研究通过舞龙研究文献,通过citespace 软件形成知识图谱, 直观形象地对舞龙热点话题以及研究前沿分析。总结发现:舞龙领域已经公开发表较多的研究成果,尤其是2002 年之后,论文数量呈现持续攀升态势,并在2010 年之后维持在每年200 篇期刊论文的研究量。但是,领域内的核心作者群以及研究机构的分布都较为零散, 作者间与机构间的合作行为较少。大部分作者只是发表了1-2 篇文章,没有对该领域的某一问题进行深入的持续研究。 研究成果发表机构集中在体育类研究部门, 导致领域内文献学科属性较为单一。 对地域性的舞龙文化或者单个的舞龙运动探讨较多,并多是对现象的阐述,对文化内涵挖掘不够, 缺乏宏观视角下的舞龙研究。 此外,对于舞龙关键主题的研究有延续性,近几年的研究主题大多是对以往主题的继续探讨。
结合本文的结论以及国内文化自信研究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两点反思:
1.舞龙研究可树立多学科视角, 加强跨机构、跨领域的合作研究。 舞龙研究绝不仅仅是体育类学科才能有所作为,其需要不同学科领域的共同参与。根据文献发现, 该领域研究成果的绝大部分都与体育研究有关, 这种自我孤立式的研究非常不利于该主题的发展。近几年,舞龙研究的热点前沿慢慢转向对其文化内涵的挖掘, 体现了多学科共同参与研究的趋势。今后的研究中,可多方面融入其他学科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 多方面剖析该主题的内涵。 此外,研究机构与学者间也要加强合作,补足研究范围较为狭窄、单一的短板,将研究做实,打破研究现象与理论的隔绝状态。
2.舞龙研究要有计划地进行,多做深入的持续性研究, 将研究主题做扎实。 舞龙主题研究内涵丰富,与人类活动联系密切,又能反映人的精神世界,可挖掘性强。当前舞龙研究内容较为分散,研究方向很易受政策环境的影响, 如在国家实行文化振兴的大背景下,近期研究前沿便集中在舞龙文化领域。而从整体来看,舞龙主题研究方向依然是沿着体育、文化、民俗等进行,没有产生新的前沿热点。因此,舞龙研究要有自身整体规划与主题的持续推进, 创新研究方向,将目前浅显的研究成果深入化、外延化,把舞龙主题的研究既做扎实,又发挥其内涵多样性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