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思琦
摘要:低年级是学生积累词汇、培养语感的重要时期。因低年级学生语言逻辑还未成熟,口语与书面语脱节,写话教学向来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难点。教师的评价语是学生写话的引路石。教师在课堂中对教材进行充分解读,对学生语言进行针对性评价,可以降低写话的难度,架起口语与书面语的桥梁,培养学生的写话兴趣和能力。
关键词:课堂;评价;写话
一、续写和看图写话的差异
低年级的写话是中高年级作文的基础。进入一年级下学期,我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写话训练。写话训练分为对课文的續写和看图写话。在一段时间的训练后,我发现同样是书面表达,学生在续写时,虽然做不到文从字顺,但能清晰地表达内心的想法,把想说的写出来。以《夜色》《彩虹》的续写为例。结束这两课的教学后,在不出示图片的情况下,学生分别以“晚上,我看到……”和“如果我走在彩虹桥上,我会……”为开头进行写话,写出了“天上的星星一闪一闪的,好想摘一颗回家当灯泡”“萤火虫提着小灯在寻找回家的路”“如果我走在彩虹桥上,我会在桥上大声地唱歌,让桥底下的人们都能听见”等富有诗意的句子。
但回归看图写话,几次练习所呈现的结果远没有续写好。
首先,学生在写作时不能全面地仔细观察图片内容。例如,呈现图1如下。
这样一幅看图写话的重点应该落在“遛鸟”“捶背”“休息”等词句上,但是大部分学生在写作时忽略了“鸟笼”这一关键元素,很少将文章放在“遛鸟”这一场景下进行写作。
其次,语言缺乏条理性和连贯性,写作时前言不搭后语,跳跃性很强,有时重复,有时有语病。以小文和妈妈逛动物园(图略)为例,学生在初次写作时出现的错误有:观察有误,将大熊猫写成熊或小熊猫;普遍只写一只大熊猫的活动;顺序混乱,先写猴子,再写大熊猫,之后又写猴子。
再次,学生不能根据图片内容进行合理想象,语言干枯。看图写话的画面是一个个静止的人或物,而且比较单调。假设图片呈现的是小鸟在天空中飞,即使在学过“谁在哪里怎样地做什么”这样的句式后,大部分学生的答案依旧是“小鸟在天空中飞”,极少对语句进行修饰,无法达到《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低段学生提出的“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这一目标。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学生在写作时,有时想象过多,跳过了图片内容,对图片进行过度的创作。例如,图片呈现的是两只小猴子在玩轮胎,有的学生描述图片所用的句子是“两只小猴子在荡秋千”。看图写话的第一步要求是写清楚图片内容,如果每一句都忽略了图片传达的意思,那也就表示学生没有达到“把话说清楚”这一目标。
由此可见,尽管都是书面写作,但是学生对课文的续写所呈现的结果与看图写话有着明显的差异。不可否认,低年级学生因年龄限制,以形象思维为主。写作时,基于生活经验和想象,从口语过渡到书面语,难度较低,学生可以清晰地进行书面表述。而看图写话中的理性推理与学生现阶段的认知规律相违背,因此,学生写话中常出现语句不通顺、错别字、语序颠倒等情况。
二、教师评价语与学生习作的关系
(一)对文本进行评价
《夜色》和《彩虹》的续写都是对课文内容的延续。《夜色》原文中已出现“花草都像白天一样微笑”“我能看到小鸟怎样在月光下睡觉”等描绘夜晚景色的语句。《彩虹》一文将想象和生活相联系,讲述“我”因爱家人而为他们“做”的暖心举动。课堂上,教师必须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即教师应对文本进行评价。学生作文中出现的“我能看到小猫在路灯下睡觉”“花儿还仰着脸,笑眯眯的,好像和白天一样在微笑”等句子,是对书本语句和教师评价语的二度创作。再以《夜色》的续写为例,课堂上,教师会对文本进行拓展,抛出“夜晚还会有哪些小动物在活动、它们的样子是怎样的、人们会怎样活动”等支架性语句,这些评价语言会像涟漪一样晕开,触发学生对生活中所接触事物的想法。思维拓展了,自然而然地降低了写作难度。
至于看图写话,虽然每道题目都有“图片上都有谁?他们在干什么?”等提示,但这样的文字对图片的解读是苍白的。低年级学生的思维被局限在图片和提示中,见什么写什么,导致能写出来但不能写好。假设在同样脱离解读的情况下,请学生直接对课文进行续写,也不一定会呈现出较好的效果。可以说,教师对文本的评价质量与低年级学生能否写好句子有着很大关系。
(二)对学生的表达评价
同样是课内文章的续写,进行对学生表达的评价与否也影响着学生作文的质量。发言是语文教学中主要的教育手段,学生只有发言好了,才能够在写的过程中自然流畅,使写话的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比较《夜色》和《彩虹》的续写,不论是从字数还是语句的通顺程度看,《夜色》的续写都更胜一筹。在续写《夜色》时,我不是让学生直接写作,而是让学生在写之前说一说。在说的过程中,出现了“有一只鸟在天空飞自由自在”“天空中出现了星星闪闪亮亮的”等不符合语法规则的句子。针对这些句子,笔者当堂进行评价。首先,肯定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词汇量,保护学生说话的兴趣。其次,板书问题句后,请学生反复朗读,读着读着他们就发现了问题,词句颠倒的问题在写作中出现的频率被降低。而《彩虹》的续写,由于时间关系,没有进行说话训练,学生的词句就显得凌乱,不知道先说什么、后说什么。
三、低年级写话教学对策
从分析中可以看出,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可以打开学生的思维,消除口语和书面语之间存在的隔阂。教师对学生语言的评价也能让学生从“充分地说”过渡到“合理地写”。
(一)勾连已有知识,诱导性评价
学生会从已有的知识中得到心理上的自信,从而更愿意参与课堂。语文课堂上,教师可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如滚雪球般,将知识复合,鼓励学生多思多说。在此过程中,教师充当的是倾听者、评价者、引导者的角色。
一年级下册的《春夏秋冬》,课本中含有一幅插图:鱼儿跃出水面,小鸟飞回树林。笔者利用这幅插图,布置口头作业:说一说《春夏秋冬》插图所描绘的景色。起初,大部分学生只能抓住图上已有景物说出一句简单的话,如“鱼儿跳了出来”“鸟飞回树林”。这就已经达到了低年级写话的第一步,把谁在干什么表达出来了。笔者抓住这一点继续深入,对学生进行诱导性的评价:“还记得上学期的《谁会飞》吗?鱼儿怎样游?马儿怎样跑?”低年级学生的记忆力是极好的,此时,学生自然而然答出“(鱼儿)摇摇尾巴摆摆头”“(马儿)四脚腾空仰天叫”等语句。已有的知识会使得学生产生愉悦的情绪。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笔者因势利导,进行提问:图中的鱼儿会怎样跃出水面?小鸟又会怎样回家?不少学生豁然开朗,写出了带有动作的词。这样,学生就能把短句写成长句。
(二)整合学生错误,针对性评价
叶圣陶先生说,作文教学要注重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习作如果只讲不改,学生永远不知道自己的语言哪里有错。但是,低年级学生显然是不具备自改作文的能力的,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的语言进行针对性的评价。
在閱批完看图写话后,我会进行讲解。在讲评过程中,我会将学生错误的语句整理出来,按类别展示,再对照图片,问一问他们图片与文字哪里不相符合。班上总会有学生能发现其中的不同。同样,挑出只写一只大熊猫活动的句子和写了两只大熊猫活动的句子,让学生读之后再对照图片比一比,他们也能发现不同。此时,再让学生说说自己去动物园玩是按什么顺序的、图片又是按什么顺序的,他们都能找到联系。学生修改之后的文章,思维清晰了,语句成熟了,内容完整了。
(三)图片激发兴趣,辅助性评价
图片对一年级学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教师在课堂中可借助多媒体使学生保持专注。如在《端午粽》一课的练习中,大量出现“又……又……”和叠词的练习,部分学生无法理解,会写出类似“又大又小”的矛盾性词组,也有学生写不出类似“火红/火红火红”的词组。针对这样的问题,我准备了一节专题课。在制作课件时,考虑到单一的文字对学生不足以形成吸引力,我增添了湛蓝湛蓝的大海、黑压压的天空、金灿灿的稻穗等图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
课堂一开始,我出示几组例子,如“火红/火红火红、雪白/雪白雪白”,给学生时间发现规律;再结合图片出示AB式的词语,引导他们说出以AB式词语为基础的ABAB式词语。如此反复三四次,学生渐渐对ABAB式词语有了概念。在这个过程中,哪怕是学生回答了一个简单的问题,我也及时给予学生鼓励。在此基础上,再借图片引出ABB、AABB式词语,同样让学生反复地说、反复地记。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简单的题目可以给他们带来成就感,但长期保持简单调动不了他们的兴趣。学生的学习如登梯一般,需要循序渐进。在完成叠词的教授后,我出示了一幅商场的图,图上一位小朋友在哇哇大哭,他的妈妈在一边看着他。我利用这幅图,给学生讲故事,并适时停顿,让他们在停顿的地方补充叠词和“又……又……”的词语。
部分故事如下:周末,妈妈带小明去商场购物,商场里人可真多,到处( )的。小明在水果区看到了( )的西瓜、( )的桃子、( )的葡萄……这些水果真是让人垂涎欲滴……我利用低年级学生爱听故事的心理,带领他们在故事中感受叠词的用法。
余下的十分钟,我让课堂回归简单,让学生从各类叠词中选择一到两个抄写、记忆,并写一句简单的句子,写完后同桌之间交换说一说是不是恰当。整堂课,学生的眼神是盯着屏幕的,思维是相对集中的,这样训练效果就达到了。
总之,低年级学生写话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细水长流的过程,他们的语言需要教师不断地给予分析和评价。在有效的评价之上,再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才能不断发展,将口语顺利转变成书面语。
参考文献:
[1]安霞.小学低年级“先说后写,以说促写”写话教学模式的探索[D].烟台:鲁东大学,2015.
[2]许梦.小学中低年级写作教学现状及解决策略分析[J].品位·经典,2021(12).
(责任编辑:奚春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