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芸
摘要:本文从“共情”理论角度,以归有光的《项脊轩志》为例,去探讨“情”字如何做文章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学会“共情”,从而深入解读文本,走近作者。
关键词:情 共情 《项脊轩志》
“初读不知书中意,读懂已是书中人。”这句话原本指初次阅读时还有些不明书中所要表达的意义;等再次阅读时,终于理解了文章真意,自己仿佛变成了书中人物,情感随着书中人而跌宕起伏。我觉得不仅如此,不知书中意,可能因为没有设身处地,没有相似的经历和感受;已是书中人,大概是在作品中看到了“自我”。很多时候,我们喜欢一个作品,是因为这个作品能引发我们的共鸣,让我们有深深的代入感。
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人生经历及经验,决定了他们不可能有那么多的情感体验,这样就导致了很多的“人之常情”无法在绝大部分的学生读者那里被感受、被理解。所以,教师在教授这类的课文时,要努力引导学生,学会“共情”。
共情(empathy),也称为神入、同理心,共情又译作同感、同理心、投情等。这个由人本主义创始人罗杰斯所阐述的概念,却越来越出现在现代精神分析学者的著作中。不管是人性观还是心理失调的理论及治疗方法似乎都极为对立的两个理论流派,却在对共情的理解和应用上,逐步趋于一致。共情似乎为现代精神分析与人本主义的融合搭起了一所桥梁。
共情有多种中文译法,比如共情、投情、神入、同感心、同理心、通情达理、设身处地等等。人本主义心理咨询家认为是影响咨询进程和效果的最关键的咨询特质。按照罗杰斯的观点,共情是指体验别人内心世界的能力。
学习语文,尤其是研读“情意满满”的文章,就要具备一种能深入他人主观世界,了解其感受的能力。研读本文,在与作者进行交流的时候,能进入到对方的精神境界,感受到对方的内心世界,能将心比心地对方,体验对方的感受,并对对方的感情作出恰当的反应。对于共情,许多学者有着精辟的阐述。有人认为,共情就是“关怀一个人,必须能够了解他及他的世界,就好像我就是他,我必须能够好像用他的眼看他的世界及他自己一样,而不能把他看成物品一样从外面去审核、观察,必须能与他同在他的世界里,并进入他的世界,从内部去体认他的生活方式,及他的目标与方向”。近些年来,最新的观念强调,共情远远不只是一个单一的概念或技能。如果我们的学生在情感充沛的作品面前,有一定的共情能力,那就比较容易接近作品的本真,接近作者的本意。
李密的《陳情表》是一篇围绕“情”来做文章的名篇。请问:晋武帝为何要重用李密?公元265年,晋武帝请李密出来做官,先拜郎中,后拜洗马。第一,当时东吴尚据江左,为了减少灭吴的阻力,收笼东吴民心,晋武帝对亡国之臣实行怀柔政策,以显示宽厚胸怀。第二,李密当时以孝闻名,晋武帝承继汉代以来以孝治天下的策略,以显示自己清正廉明,同时也用孝来维持君臣关系,维持社会安定秩序。李密的态度是拒绝。为何这样选择?第一,供养祖母刘。“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第二,李密是蜀汉旧臣,自然有怀旧思想,况且他还认为汉主刘禅是一个“可以齐桓”的人物,对于晋灭蜀汉是不服气的。第三,伴君如伴虎。晋朝刚刚建立,李密对晋武帝不甚了解,盲目做官,安知祸福。出于种种考虑,所以李密“辞不就职”,此时此刻不宜做官。所以,他要陈“情”。那么问题来了,他陈了哪些情呢?
1.夙遭闵凶、孤弱无依的苦情
2.祖孙相依的真情
3.宠命优渥的恩情
4.进退狼狈的情形
5.对以孝治天下的拥护之情
6.从政经历与人生追求(情志)
7.保全祖母的乌鸟私情
8.陨首结草的忠情
9.犬马怖具之情
这里的情可以理解为心情、内情、情感、情况……学生如果站在李密的角度和立场上,考虑到他是蜀汉旧臣,考虑到他是一个深受儒家思想浸润的知识分子,就不会只读出他的拳拳“孝心”。这是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一个知识分子的处事原则和价值选择。不能以单纯的对与错来评判,也不要简单当成尽孝与前程的选择。
回到《项脊轩志》,归有光把市井细民写入散文,并且把他们的日常生活、平凡言行归入笔下。读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我们要努力从平淡的言语,琐碎的生活事件的叙写中品味出作家的感情,了解作家的精神寄托。
从导入开始,设计就引导学生学会共情:观看楼盘宣传片《雅典娜别墅》。我们作为看楼者,面对豪华超乎想象的楼盘,会有什么感受?这时教师适时提问:你觉得归有光的书斋与房子,和刚才宣传片中的房子比,如何?学生会有如下的感受:从外观上,归有光的书斋与房子,和片中的别墅当然无法相比,然而,对于归有光而言,有亲人、有感情的房子叫“家”,没有亲人、没有感情的房子仅仅是房子。这里的共情的作用是:学生初步体味到,项脊轩的主人对自己的书斋、对自己的生活倾注了极其充沛的情感。
课堂的重点环节落在了品味项脊轩的“人、情、味”上 。
1.找出轩中之人
2.理清人物之事
3.体味个中之情
4.品尝心中滋味
从“人”到“事”,由事及“情”,在此基础上,我设计了“品尝心中滋味”的内容,充分体现“共情”——即作者的经历与情感,你能体味到什么样的人生况味呢?用常见的“酸甜苦辣”等味觉来表达你的阅读感受。
“我”在轩中读书、修葺项脊轩,享受轩中读书之乐,那是甜蜜蜜的感觉;说到“诸父异爨”,那种亲情寡淡的苦涩慢慢侵入;老妪的乳二世、忆往事,主仆情深让人五味杂陈,难以名状;先大母过余而赠象笏,祖太常公执象笏以朝,体现先辈对后辈的深深寄望,如今读来酸楚不已,那是家道中落的无奈、长辈离去的伤怀;先妣过问“儿寒乎?欲食乎?”的满满母爱,而今安在哉?苦痛,苦痛;姊呱呱而泣,手足之情让人感怀,五味杂陈;妻轩中学书、手植枇杷树,夫妻恩爱,而今物是人非,五味杂陈;小妹问起南阁子,难掩羡慕之情,到如今想来依旧甜滋滋的呢!
与归有光同在他的世界里,真正进入他的世界,从内部去体认他的生活,他的生命。正因为项脊轩承载了作者从小到大经历的种种人事,在这里,他品尝到了人生的酸甜苦辣,体会到不同的情感,他才能用如此质朴却充满深情与人生况味的笔触,记录下点点滴滴。而共情的使用,让我们拥有更多的“同理心”,更好的位置和视角,去品味他的人生,去感受他的感受,去触摸他的脉搏,去体会他的心跳。
最后设计的迁移是作文片段练习:学习《项脊轩志》的写法,写一段关于亲人或朋友的描写性文字,表达某种情感。这也是“共情”的延伸。
善于共情、善于代入作品也就意味着一个人有较强的情感感受力,甚至较高的换位思考能力,其中的奥妙,在于移情与共通感等审美心理的基础、诉诸多样感官的表达手段。拥有“代入”的自觉,读者将自己替换为主人公,从而感同身受,与角色同呼吸共命运。文艺作品以独特形象激发受众心灵共振的能力。同学们不要认为拥有代入感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爱看动画片的小朋友自称小猪佩奇,青春少年通过电影《战狼》体验热血激情,也都源于代入感的力量。最强调代入的莫过于电脑游戏,玩家通过技能、颜值等选择,通过虚拟形象开启一段全新生命旅程。19世纪德国美学家利普斯指出,艺术欣赏时审美对象获得主体情绪灌注,充当其人格化的自我观照,因而,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共生。除移情外,同情心、共通感、共情或共鸣等,也在不同层次强调置身其中、知味会心的代入过程。
文可以载道,文亦可以涵情。动人的文字,也要有柔软的心,更要有灵动的阅读。共情,情牵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