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迪 吴航
摘要:缠花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文化多元化背景下,面临着有效传承与推广的机遇和挑战。缠花属于特俗的民俗手工艺品,是使用多色丝线在以纸板和铜丝扎成的人造坯架或实物坯架上缠绕出各类装饰物,如鸟儿、小鱼、花朵等艺术品。本文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缠花的艺术特质,深刻探讨其转化内容及建议,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缠花;艺术特质;转化
引言:缠花,又叫做春好花,古代主要用来作为女子发髻,包括冠婚、桑祭、庆生等民俗活动。《春贴子词·皇后阁十首》、《英山县志》等文献中均有确切记载。到了明代时期,男子也流行起簪花。在文化被不断窃取的今天,需要高度重视传统物质文化[1]。在2012年缠花就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缠花意识,面临着多方面因素影响,传统的缠花多为大型摆件,有着特殊用途,如何发挥缠花的装饰性、艺术特质、展现中华匠心精神,成为当前人们热议的课题。
1 非物质文化遗产缠花的艺术特质
1.1 缠花首饰之山茶花
缠花,从字面意义来理解,为一种造化工艺,缠花首饰以花卉植物为主,点缀装饰物则有花鸟虫鱼。以山茶花为例,分成花心、花蕊、花瓣、叶茎等,山茶花有四层花瓣,每层花瓣采取递增方式,从小到大、从少到多依次排列,尤其是花心与花瓣的组合,需要结合实际比例作相应调整,形成错落有致、别具一格的美。
1.2 缠花首饰的材料
缠花首饰材料包括白卡、铜线、铁丝、丝线等,还涉及到用作花心的珠子和花蕊的金属部件,材料有绒球、铜丝、卡纸等,尤其是白卡与铜丝的合理使用,直接影响到整个艺术成品的结构性和美观性。为增强丝线的稳固性,最好使用天蚕丝,该材料有着较强的光泽感,不会起球起毛,结合具体情况还可以使用棉线、高亮绒线等,期间需要特别注意棉线极易起毛、且缺乏光泽度,制作出的缠花质感远不如高亮绒线,但高亮绒线会降低柔和感。
1.3 缠花首饰的制作工艺
缠花首饰的制作主要有构思和设计图样,其步骤有拆分图、撇丝线、铜丝掐形、缠丝线等、组装零部件等。缠花首饰具体操作流程是将四股线捻开,合成单股或是双股,确保丝线惊细度,利用白卡纸勾勒出实际型制,裁剪后将直径(0.4mm)的铜丝(铁丝),在烧取一小段丝线后,实施缠绕作业,产线是整个工艺制作中的关键和和核心,其平整度直接影响到作品工艺标准,需要达到不路底、不散线等目标。关于缠线技巧的运作,需要不断的反思与总结,还要勤加练习达到熟能生巧的效果[2]。
缠花工艺发展到今天,有着不同的类型,既以立体植物花卉题材象征吉祥寓意,又体现添丁旺族、祈福纳吉的文化内涵;缠花融合景泰蓝、刺绣、编制、绘画等工艺,是“立体绣花”与“线艺雕塑”的完美契合,呈现出立体美、组合美、平实美、丰盛美、艺术美等艺术特质和美学特征。
2 非物质文化遗产缠花的转化
2.1 依据现代手作转化传统技艺创意
手工艺品正在逐渐兴起,商场里的体验馆和手工坊也如雨后春笋般冒出。现下正是缠花艺术走进大众视野的最好时机。而顺应着汉服热潮,纯手工艺的缠花发簪在穿汉服的年轻人中大受欢迎。手工制品的制造速度使其在市场中供不应求,缠花有着极大的发展前景和无限商机。现代手作在今天的盛行,演变成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不仅能够唤醒人们沉浸式体验和情感功能,而且散发出浓厚的人文气息,表明非物质文化遗产缠花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现代手作人既可以线下开设门店用作生产性劳动,又可以利用网络平台销售缠花原材料和传播手作技巧,期间可以开发缠花手作相关产品,采用图片或是视频方式,为广大消费者传授可视化制作流程,于无形中提升缠花知名度,使更多人感受缠花的艺术特征及审美品质,同时又给缠花工艺和元素结合,提供新的思考和方向。
2.2 依据现代印刷设计转化传统文化创意
当前传统民间工艺的振兴需求,体现人们广泛的新鲜感和接纳度,尤其是这些非遗技艺为现代设计师提供创新思路,赋予现代审美与传统元素结合特性,近年汉文化和汉服运动兴起,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已然成为必然趋势[3]。缠花作为汉服爱好者人手必备的单品,其市场需求量极大。我们可以发展出古缠花饰品的复原路线,再现百年前缠花的风采。同时,将推出缠花妆造体验,让人们直接感受到缠花艺术的娇艳。我们还将缠花与时尚相结合,缠花作为一种非遗艺术形式,有着植物花卉、鸟兽鱼虫等资源库,其中传统工艺融入到现代印刷设计中,经过进行提取和创作,将传统缠花基因的图案用作包装、印刷品等,间接传播和推广非遗文化。
2.3 创新设计理念的引入
在多元化现代背景下,为实现对传统缠花的革新,需要对结构、材质、色彩的创新。一是结构再创新,传统缠花应走出民间艺术老路,与现代设计理念融合,将传统元素融合现代理念,对其结构进行二次创作,使设计日常化,满足大众审美需求。二是材质上的综合应用创新,由于传统工艺自身具有柔和特性,可融入淡水珍珠、金箔等元素,提升其层次和质感。三是色彩上的多样化,现如今丝线种类十分丰富,在设计上注重色彩的多样化,尤其是染料的广泛应用,充分体现人们对匠心的敬意和对文化的自信[4]。
结束语:传统缠花发展到今天,充分展现深厚的艺术品质,为在多元化经济市场下不遭受冲击,需要融入到现代设计理念中。传统手做人为更好地传扬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可创建传统手工坊实验室,引领更多人去了解缠花历史及工艺,提高缠花艺术形象和独特魅力,使其焕发出时代光彩。
参考文献:
[1]李海燕.非物質文化遗产视阈下传统客家缠花的传承探析[J].工业设计,2021,13(07):147-150.
[2]付小轩,任东阳.英山缠花工艺在配饰设计中的传承与创新发展[J].大众文艺,2021,14(05):73-74.
[3]郭丽,王秋寒.缠花工艺在现代女帽设计中的创新应用[J].毛纺科技,2020,48(09):78-82.
[4]杨丽娟.非遗“缠花”艺术在首饰设计上的传承与创新研究[J].艺术大观,2020,18(20):31-32.
此论文为省级一般项目 创业训练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缠花的艺术特质与创意转化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110212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