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数据时代下的信息数据共享使得设计向着多元化的趋势发展,工具的参数化产生的结果,赋予设计超越技术层面的人文精神的延伸与渗透。利用编程语言的语法和表达式来实现形态设计和空间分析,通过遵循参数驱动的逻辑,创造出异化的抽象空间。本文旨在通过基于参数化的过渡性手段下的异形建筑装置肌理、形态、结构的分析,探寻逻辑建构与意象塑造在数据引导下的融合统一。
关键词:参数化 逻辑 意象
建筑装置空间利用大数据设定初始参数、施加影响因子、设置生成逻辑,最终由参数化生成图解信息,如形体的生长趋势,表皮细胞的构成因素,平面的结构关系。在逻辑建构与意象呈现之间进行融合取舍,对主体空间的形态、肌理与结构不断地进行交叉、叠加、分解、错位等的动态演绎,在严谨的逻辑系统下呈现出和谐的自然意象。
一、建筑表皮肌理的建构
1、重叠错构
BUGA纤维材料展亭的设计理念将前沿的计算机技术与大自然的结构原理相结合,孕育出真正具有创新性且完全数字化的建筑体系。展亭将技术的创新转化为独特的建筑体验。黑色的碳纤维束像肌肉般在半透明的玻璃纤维网格上交叠缠绕,与完全透明的ETFE表皮形成鲜明的对比,呈现出独特的科技感。碳纤维束的分布从亭子的顶端到与地面接触的位置逐渐变得密集,使建筑的观感更具张力。
由马岩松团队主导设计的玛丽莲·梦露大厦不再屈服于现代主义的简化原则,而是表达出一种更高层次的复杂性,来更多元地接近当代社会和生活的多样化,多层模糊的需求。因其层层叠叠旋转巧妙错开的为曲线扭曲形态,而被广泛称为最性感的建筑。建构过程中把每层椭圆看作独立存在的几何单元体,在参数化软件的辅助下,进行基础参数的设定,每个几何单元随着建筑的高度会发生不同角度的旋转,输入不同的参数变量会呈现不同的建筑形态效果,最终形成一个旋转扭曲、富有动感的现代化住宅建筑。
2、秩序排列
水立方的表皮样式独特新颖,富有张力。水立方的表皮是由泰森多边形组成的,模拟细胞排列形式和水分子的结构生成骨架结构,将体块分割成多个多边形区域,利用计算机技术内凹,将二维立面转化为三维处理,将动态的细胞分子转译为静态的、具有秩序感图像。
德国建筑师奥雷·舍人设计的新加坡蜂巢大厦由两栋大楼组成,呈凹形形态,外墙立面采用六边形蜂巢状表皮,在住宅大楼上形成连续、不间断的六边形立面图案即蜂巢状,以无机的形态不断延伸变化,却又有自身可控的规律,在感性中建立理性的逻辑。
二、流动隐喻的装置空间形态
1、线体的韵律
“合”是配合以弘扬中国传统书画艺术为主题的《笔尖指尖艺术展》而设计建造的空间装置,把平面的书法艺术转化为可以与身体互动的诗意三维空间。将书法还原成毛笔的运动轨迹,曲率作为线条中最重要的信息之一被提取出来。为配合《两尖艺术展》的主题“天人合一”,借取王冬龄老师所书写的“合”字作为空间装置的出发点,在电脑里重现它的笔触运动轨迹,生成“合”的曲率分析图,将二维平面的数据转换为三维立体的空间,把书法的美感与韵律以一种量化的,直观的方式传达给观众。半透明的材质通过不同的叠合方式,在日光及灯光下呈现出不同的透明度,实现美观效果的同时,更贴合了书法中墨分五色的特点。
安徽六安市茶谷的标志雕塑“山”,以宋元山水为蓝本,用数字化技术进行二维到三维的转换,从线到体,层层叠加的耐候钢板,塑造出宋元山水画的韵味和意境。人在雕塑中穿行时,不断变化的造型、波动的线条与光影纵横交错,“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丰富体验。雕塑创建了一个时间与空间的交叉点,在这个交叉点上是文人精神的寄托——人在山水之间感受天地万物与内心合为一体。
2、自然的映射
南京艺术学院“双蕊亭”的设计团队将两朵花的形态融合其中并通过计算机最终生成“双蕊”虚拟形态作品内部界面采用了白色油漆饰面,内外界面进而形成具有丰富趣味的类莫比乌斯环空间。作品在白天阳光和晚上照明的不同情境下产生不一样的空间和视觉体验,多变而复杂的空间层次让作品充满着独特的场所精神。
“风吹麦浪”这件空间装置作品也来自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设计小组以矢量场域算法为研究基础,将自然界中“风吹麦浪”的印象投射到这件作品中,使用参数化技术再现了这种动态的自然景观。这件大型参数化装置作品由600根PVC圆管构成,每根圆管有不同的倾斜角度和高度,并按不同的矢量数据序排列而成具有趣味性和参与性的空间形态。作品内部设置了供人穿越漫游的路径以及驻足体验的预留空间。“风景再现”与“风景叙事”在这里被一种数字形式呈现出来,数字化工具与材料的非自然属性从另一层面来呼吁大众对原生自然环境的重视。
三、建筑平面结构的三维渐变
1、折叠主义—褶皱延伸
在隐喻的层面上,褶皱是一种视觉特征,象征着能量的爆发。香港工作室许李严建筑师事务有限公司设计了位于沙浦的IADC设计博物馆的折叠立面,是深圳“设计精神”的视觉表现。博物馆由混凝土柱从地面抬起,让行人可以从下面通过,博物馆的外面覆盖着一系列折叠的白色面板,从建筑的入口伸出。从城市化的角度看,通过折叠在街道上方,它们是一种欢迎的姿态,并在地面创造了半开放的有盖空间,这些空间有利于自发活动。
北京保利国际广场写字楼采用的是一种简单的立体三角形折叠方式,将一片平面材料通过插入褶皱来增强平面的结构,折痕的位置、方向和形状以及处理它们的顺序决定了它的曲折延伸。
2、集群主义—交叉互渗
GG-loop建筑工作室在荷兰阿姆斯特丹提出了 "有丝分裂 "的集体住宅综合体的设想,该项目产生了一系列的生活集群模块,包裹在参数化的木质百叶幕墙中,旨在提供一个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社区,鼓励更深刻的、个人与自然的联系。该结构使用经济、高效且结构灵活的预制木材,和生物基模块生成城市住宅单元。菱形形状的单个模块是“有丝分裂”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些单元被堆叠起来通过上下幕墙相互交叉融合,以创建大面积的户外生活共享空间,在平衡的生态系统中建立联系并且融入其中。
结语:在信息化时代下,肌理、空间、光影等媒介以参数化的形式存在于计算机中,经过混合處理转译为立体多维的空间形式。建筑装置空间基于几何的逻辑系统建立一种抽象的约束关系,使形态语言在参数输入端自由度上进行反和谐、非连续系统的堆积,更倾向于从表层语汇转向深层结构的探索,从而被赋予越来越丰富的语义,为景观空间带来无限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刘元婕.从人为之物到编程之美:参数化公共艺术创作研究[J].公共艺术,2020
[2]田轶凡. 建筑参数化设计发展及应用的趋向性研究[J] . 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8
[3]宋靖华,朱甜.网络传播学[J]. 建筑与文化,2017
作者简介:王凯香(1997-),女,汉,江苏南通人,学历:本科,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单位:太原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