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红
摘要:大数据云计算的时代迫切需要学科交叉应用型本科人才,从而推动社会经济各方面的智能化升级。为了适应智能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这一迫切的新需求,本文在“人工智能+”背景下研究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科交叉融合实践基地的建设模式,探讨实践基地建设的必要性和发展目标,进而提出了学科交叉应用型本科生实践基地建设的具体模式。
关键词:人工智能+;学科交叉;研究生培养实践基地
人工智能时代对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需求。2018年教育部发布的《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旨在推动“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新模式,提升高校在人工智能领域培养学科交叉人才的能力。目前,人工智能正推动人类社会从信息时代迈入智能时代,人工智能是以计算机科学为基础的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交叉学科,与众多学科领域的发展密切相关。为了满足智能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创新改革刻不容缓。
智能时代的到来对本科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应用型本科高校需培养出能够为各类产业智能化升级服务的学科交叉应用复合型人才。实践基地作为校企联合的培养模式,可以很好地适应“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人才培养的需要,是培养学科交叉应用型研究生的有效措施。本文主要阐述在“人工智能+”背景下建设应用型本科生学科交叉培养实践基地的必要性,探索学科交叉应用型本科生培养的实现途径。
一、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科交叉融合实践基地建设的必要性
(一)新兴交叉学科建设的需要
人工智能可以与多学科高度融合,产生许多智能化的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基地的建设可以为前沿交叉学科专业交融创造条件,为学科建设与发展搭建平台,有利于新兴交叉学科的快速发展,促进不同学科间的交汇融合,有利于高校学科体系结构的进一步完善。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
交叉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需采取理技融合、学以致用的创新改革。交叉应用能力的培养不是单一学科和理论教学能达成的,应构建学科交叉的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基地的建立可以让应用型本科生投身产业科技创新的洪流,通过发现与理论教学中的差距有针对性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三)学科交叉人才培育的需要
在新兴交叉学科快速发展的同时,基地的建立可以有力地推动国家高水平高层次交叉学科人才的培养。“人工智能+”是社会经济建设特别是支柱产业发展所急需的重点交叉领域,该类学科交叉应用型本科生的培养对促进区域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四)应用实践能力提高的需要
智能应用渗透到各个行业,实践性比较强,但高校本身很难提供产业应用场景。高校通過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实现理论教学与应用实践的互补,为研究生培养提供良好的科学研究平台,使所学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锻炼科学研究的动手能力,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学科交叉应用型研究生培养实践基地的建设目标
学科交叉应用型研究生培养实践基地的建设目标是在“人工智能+”背景下基于人工智能学科的基础科学理论与技术手段,联合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以合作企业为创新实践平台,探索人工智能与各学科的交汇融合点,在理论学科和应用领域培育学科交叉研究创新点,培养学科交叉应用型人才;通过创新实践基地提高高校研究生实践能力和科研水平,培养学科交叉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尽快适应新兴智能产业的需要,提高就业率,实现校企双赢。
三、学科交叉应用型研究生培养实践基地建设模式探索
(一)基地管理运行机制
基地的管理运行在遵循高校和企业相关管理制度的基础之上,实行主任负责制,统筹协调各学科的交叉融合工作,并成立研究生创新实践实施小组,负责研究生岗位实践工作的运行和管理。在应用型本科生培养过程中,合作双方需明确各自职责,确保本科生的招生、培养和学位授予等各个环节科学合理,协调好双方在学术科研、教育培养、产品研发等方面的关系。
(二)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基地依托多学科协作共建,构建多学科交叉的指导教师队伍,既有工程、人文、社科等相关专业学科背景,同时也要有数学、计算机科学等基础学科背景。合作企业具有高级职称的人员作为研究生的“第二导师”,负责培养研究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并让其充分了解创新文化。基地需优化教师结构、合理利用人才,发挥学术带头人的作用,加大对学生的培养力度,同时不断扩大教师队伍,注重后备队伍的建设。
(三)基地资源条件建设
在科研条件建设方面,根据各学科的需求改善实验教学条件,加大经费投入力度,购置先进、配套的仪器设备,建设一流完善的实践基地。仪器设备实行统一管理、资源共享的原则,充分发挥仪器设备的优势,提高利用率。仪器设备的管理和使用实行岗位责任制,操作落实到专人。
(四)交叉人才培养措施
基地需建立校企合作平台,增强研究生实践能力和市场适应能力。设立创新实践基金和多种奖励机制,激励本科生自主创新。开展学术活动和访学交流,营造浓厚学术氛围。基地采用双导师负责制,高校导师作为第一导师,负责课程教学和学术科研指导,合作企业的导师作为第二导师,联合指导学生的项目实践工作和毕业论文撰写。本科生的课程教学由高校跨学科的师资共同完成。学校与企业需定期进行合作互动,通过应用和兴趣双重驱动吸引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在企业实习。基地要倡导研究生根据个人兴趣和产业需要进行论文选题,注重学科交叉融合,并根据学生所学方向和个人能力推荐就业机会。
四、总结
智能时代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学科交叉应用型人才。实践基地作为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可以很好的适应“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学科交叉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为此,本文探索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科交叉融合实践基地建设模式,在探讨基地建设必要性和发展目标的基础上,从基地管理运行机制、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基地资源条件建设以及交叉人才培养措施四个方面对基地建设新模式进行探索研究,对高校学科交叉培养模式的制定将具有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S].2018.04.
[2]王国胤,瞿中,赵显莲.交叉融合的“人工智能+”学科建设探索与实践[J].计算机科学,2020,47(04):1-5.
课题项目:2020年黑龙江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SJGY2020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