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世纪中国戏剧的外译为世界了解中国的文化打开了一扇窗,戏剧独特的“舞台性”语言为其翻译增加了高度,探究戏剧翻译家成功的案例对戏剧文化外译有一定指导作用。本文通过分析具有代表性译作的文化翻译技巧,主要从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戏剧翻译角度进行研究,运用翻译的功能视角,归纳出基于“舞台性”的中国戏剧文化翻译遵循的原则:1.归化时以观众的接受度为核心,语言与现场效果达到一致,注重戏剧的现场舞台效果;2.异化以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为宗旨,注重传播戏剧的文化内涵,借助目的语的地道表达传递原文的内容,以利于观众接受异质文化;3.翻译时需注重异质文化的功能对等。
关键词:舞台性;20世纪;中国戏剧;文化翻译
20世纪最初的中国戏剧以中国历史、神话等反映中国社会道德的故事为主线,随着西方歌剧的渗入,中西不同风格的戏剧影响了中国戏剧的表现形式和创作者的选材矛盾。此时的中国被世界称为“东亚病夫”,有志之士认为戏剧的外译是改变这一看法的有效途径[1]。一些具有改革意义的剧作也由此产生,1919年,戏剧的现实主义代表者胡适的《终身大事》在话剧史上成为了新旧文化观念创新的分水岭,一些戏剧如《赵阎王》、《潘金莲》与《上海屋檐下》引起国外学者的关注。本文通过分析戏剧的“舞台性”在文化翻译中的表现形式,总结了20世纪戏剧文化翻译的技巧。
一、戏剧的“舞台性”在翻译文化中表现形式
翻译不仅是语言层面的转化,更是文化层面的转换。在翻译过程中,掌握两种文化比掌握两种语言更为重要((Eugene A.Nida;118))。20世纪的中国戏剧有其独特的传统文化和艺术特征,戏剧的舞台艺术性决定了其翻译文化艺术的与众不同,而翻译的文化层面决定了戏剧的舞台表演效果,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如何选择翻译戏剧文化显得尤为重要。从文化角度看,戏剧的翻译文化与戏剧的“舞台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保留中国传统文化,体现中国戏剧特色
20世纪中国戏剧多具有中国当时封建社会的文化色彩,具有显著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翻译时可以保留传统文化,在舞台表演时以传播中国文化为主,让西方世界的观众欣赏到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戏剧文化。
例1:把桌上的红纸庚帖收起,折好了,放在写字台的抽屉里。又把 黄纸签诗也放进去,口里说道)可惜! 《终身大事》
Gathers up the slips of red paper with the birthdates of her daughter and the young man on them, folds them and puts them in a drawer of the writing desk. She then puts the yellow tally with the verse on it with them and says to herself what a shame!
原文中带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词语“红纸庚帖”与“黄纸签诗”,译者用异化的翻译技巧,保留中国传统文化,译者将原文的联想意义与所指意义紧密连接,舞台上更加易于表演者与观众的直接交流。
例2:你要是明白,你就作不了圣人之徒了。《潘金莲》
If you were in less of a muddle you couldn’t be such a good follower of Confucius.
在例2的翻译中,译者Catherine Swatek为保留中国的“圣人”指称,用异化的翻译技巧译为“Confucius”直接给现场观众传递“孔子为中国的圣人”这一文化信息。
在20世纪戏剧翻译中,一些剧本还保留着封建社会的文化,中国传统习俗在戏剧翻译中需要传递中国的传统文化,如 《终身大事》
例3:这男命是寅时亥日生的,女命是巳年申时生的。正合着命书上说的“蛇配虎,男克女。猪配候,不到头。”
Now the calculations for the year and day of the man’s birth and the year and hour of the young lady’s birth work out to coincide exactly with the entry in the book that reads:
If snake and tiger marry and mate,
The male will the female then dominate
If pig and monkey you try to blend,
There’s certain to be an ultimately end.
在此翻译中,译者为了现场表演效果,没有特意将“寅时”、“亥日”、“巳年”与“申时”翻译,命书直接用“book”翻译,译者用显示逻辑关系的词语“if”来翻译,用押韵的方式让译文读起来朗朗上口,具有音乐的美感,适合舞台演出,同时也保留了原文的中国文化。同时将原文的所指意义与联想意义对等,文本上阅读也做到了语义与形式的对等。
2.传统文化与国外文化交融,寻找观众的接受点
戏剧的“舞台性”一方面可以传播中国文化,另一方面让西方观众可以现场感受中西文化差异,易于传播中国戏剧文化,因此在翻译时应做到两面兼顧,以观众的现场接受点为支点,让译文融入国外文化。20世纪的中国戏剧处于新旧戏剧的交替时期,此时西方戏剧大量引入中国,中国戏剧也开始输出国外,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为了宣扬中国戏剧同时又不让西方读者觉得文化很隐晦,因此,在翻译时可以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寻找中西文化的交融点,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翻译境界。
例4:我叫他来把你和那陈先生的八字排排看。《终身大事》
I had him come over to check horoscopes for you and Mr.Chen.
例5:这是合婚最忌的八字。《终身大事》
These are birth calculations which constitute the strongest taboo against marriage. [1](P4)
原文的“八字”,如果直译,外国人可能无法理解,译者用意译的方式弱化原文的文化色彩,用国外文化对等的“horoscopes”将原文文化直白化,或者用解释的方式意译为“birth calculations”.读者易于接受,现场观众易于理解。
例6:昨天观音娘娘也是这样说的。《终身大事》
It’s what The Goddess Kuan Yin said yesterday, too.
例7:但是菩萨不会骗人。《终身大事》
But The Bodhisattva Kuan Yin never deceives people.
在话剧《终身大事》的剧本中,关于具有中国特色的“观音娘娘”和“菩萨”的翻译,译者Edward M.Gunn全文选用“意译+拼音”的方式分别用“The Goddess Kuan Yin”与“The Bodhisattva Kuan Yin”表达,用西方对等文化的语言形式表达,既保留了中国的传统“儒释道”文化又与国外宗教文化相衔接,让西方世界的观众更易明白。
例8:好白干!《赵阎王》
This is good KaoLiang liquor!
如例8中“白干”是指中国具有几千年历史传承的中国高粱酒,翻译时既保留了传统的酒文化,将原材料用拼音的方式译出,同时加上”liquor”表明属性,中西文化交融,观众容易接受。
基于戏剧的“舞台性”特点,在戏剧文化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从多维的角度选词进行文化转换,同时也应遵循一定的文化翻译原则,中国戏剧的文化才能适应西方世界的土壤。
二、戏剧“舞台性”中的文化翻译原则
关于文化翻译的原则,翻译家奈达提出了功能对等原则以区分文化翻译与语言翻译,指出译文应与原文取得最自然的对等(Eugene A.Nida;121),如果直译能够让原文与译文的所指意义与联想意义一致就不需要调整,明确译文的联想意义与所指意义在文学翻译时尤为重要,且根据原文与译文的文化差异程度对译文的形式进行调整,提出以下几点调整原则:1.译文将要使用的方式决定了译者对译文的调整程度。如果在形式上贴近的译文对所指意义产生误解,则需要变通文字,词汇、音位、句法等以追求原文的所指意义与联想意义一致;2.原文读者与译文读者社会差异的教育水平差异越大,调整的数量也越多;3.译文为了在形式上贴近原文,有可能导致对原文联想意义的误解,因此要调整译文体现原文的联想意义,让读者更易理解(Eugene A.Nida;121)。本文用图表示如下:
由上图可见,翻译的最高效应即达到原文与译文完全对等,译文形式与语义重叠,合二为一,翻译最低效应即译文与原文形式上基本相似,互相为对方的映射。因此在翻译时要注重翻译的形式与语义对等,也即所指意义与联想意义对等。
1.以译出原文联想意义为主
戏剧翻译的“舞台性”决定了翻译的形式,译文无法增加脚注解释可能产生令人误解的信息,因此翻译时如果不能追求语义与形式的同时对等,追求联想意义对等也能达到原文与译文的最低效应。
例9:横七竖八地摆着几张椅子和板凳。《潘金莲》
Sevral Chairs and benches have been arranged haphazardly.
例10:生成的贱骨头!《赵阎王》
I was born to be nothing!
例11:倘若有个长短,我武二一定替你做主报仇!《潘金莲》
If there was any foul play, Wu Song will certainly avenge you.
以上例子中“横七竖八”、“贱骨头”与“长短”如果直译,现场观众缺乏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可能无法弄懂联想意义,从而影响观众的现场接受度。为追求语义对等,译文用”haphazardly””、 “nothing” 与“foul play”将原文联想意义译出,符合表演者的口语化语言,同时也易于西方观众明白理解。
2.以联想意义与所指意义对等为主
戏剧翻译中有时为了保留戏剧语言的特色,翻译时保留原文的语言形式,起到与原文相同的读者效应,让联想意义与所指意义对等。如
例12:这才真是天有不测风云。《潘金莲》
It’s ture that “a man’s life is as uncertain as the weather.”
例13:池里的鱼游不远,笼子里的鸟飞不高。
But fishes in ponds don’t swim far;a bird in a cage doesn’t fly high.
例14:你这个狗东西,不是调虎离山之计。《赵阎王》
You dog.Don’t pull the trick of “luring the tiger out of the mountain.”
以上例子中原文與译文形式与内容上一致,译文保留了原文的语言形式,用异化的翻译技巧将原文的文化展现出来,联想意义与所指意义到达了一致,同时带给现场观众的接受效果也相似,既译出了原剧本的本意,又活跃了观众的观剧热情,引起观众的共鸣。
戏剧有其“舞台性”特点,因此翻译时应通过舞台语言转换原文的语义和联想意义,以适应当地的文化,注重西方观看者对外来戏剧的接受程度和理解程度,在翻译戏剧时应调整语言文字,音位等尽量做到原文与译文的功能对等。也即形式与语义的对等,也是所指与联想意义的对等(Eugene A.Nida;121)。
三、结论
20世纪的中国戏剧创作已经处于戏剧发展的活跃期,国内一些剧作家通过在国外戏剧的系统学习,将西方的戏剧融合东方的文化色彩植入中国的文化土壤,为中国戏剧的创作增加了新的血液,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戏剧。同时中国戏剧的外译也成为国外了解中国文化的方式,成为最好的中西文化交流媒介,一批汉学家和剧作家积极投身于中国戏剧的外译中,为世界了解20世纪的中国政治、经濟、文化打开了一扇窗户。
本文通过选取20世纪不同戏剧的译本进行比较,发现要做到戏剧的“舞台性”与翻译文化“和谐”,达到同等的现场效果,需要译者根据翻译文化原则注重“舞台”上的文化输出,调整语言结构实现跨文化翻译,为中国戏剧翻译的对外文化移植提供适宜的土壤环境。
参考文献
[1]Edward M.Gunn.Twenty-Century Chinese Drama [M].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83.
[2]Eugene A.Nida 严久生译.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1.
[3]白靖宇.文化与翻译[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4]傅谨.中国话剧百年典藏·作品卷二(五四时代)[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7年06月
[5]吕世生.中国戏剧外译的双重制约[J],中国翻译,2015:83-87.
[6]王风丽.试论戏剧翻译中文化因素的移植与重构[J],戏剧文学,2017:87-90.
[7]欧阳予倩.桃花扇[M].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
[8]夏衍.上海屋檐下[M]. 北京:华夏出版社,2011.
[9]王胜男,王占斌.戏剧舞台指示语翻译的情境性分析[J].四川戏剧,2017(11):37-41.
作者简介:刘瑾 副教授,博士 武汉轻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项目:1.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编号 (20Q076)
2.2021年武汉轻工校级科研项目(2021Y69)“基于语料库的《三国演义》英雄形象翻译建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