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燕
摘要:电影《匆匆那年》将本已瞩目的青春题材影片推向又一个高潮,当时获得诸多赞誉。在众多青春题材充斥的电影市场,这部影片取得较好的反响,本文在集体怀旧的背景下分析该影片所呈现出的对青春无限感概与伤怀情绪,以影片中色彩的运用来解读青春男女在爱情抉择中的困惑与迷茫。
关键词:青春电影 碎片化 青年亚文化 色彩
电影《匆匆那年》由导演张一白根据作家九夜茴同名小说改编而成,这部作品从小说到搜狐电视剧,再到电影,每一次的出场都引起人们很大的关注。据统计2014年12月这部影片累计票房达到5.78亿,成为12月的票房冠军。①在同档期包括2014年度电影票房中都是佼佼者。在青春题材充斥的电影市场,该影片能取得如此成就实属不易,之前的《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和《小时代》等影片早已获得大众的热捧。这些影片凸显了电影人自我的青春叙述,但在展现残酷青春经验和成长历程时一些视觉符号的使用和角色的定位有某种程度的一致性。青少年心理研究表明三十岁左右的青年人,离开校园不是很久,加之在工作生活情感的多重压力之下,容易引起一种怀旧感,追忆自己以往的似真似幻的学生时代情感阅历。
一、碎片化的青春记忆
中国青春题材作品的兴盛在某种程度上是对英国伯明翰学派的青年亚文化研究的呼应,虽然中间时隔几十年,但客观的经济文化发展为之流行提供了土壤,而青春电影也是表现青年亚文化的重要载体。青春电影总是以追忆失去的青春展开叙述,叙述中充满着悔恨和遗憾,失去的爱情是否是最美的爱情,这也是叙述者依然迷惑的问题。有人说这是一个集体怀旧的时代,追忆60后青春的《中国合伙人》,70后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80后的《匆匆那年》,甚至90后的《小时代》,几个时代的人在此刻青春記忆集体大爆发,2014年春晚的歌曲《时间都去哪儿了》唱遍大江南北,引发了人们的集体缅怀之情。
这部影片讲述的是80后一代人的青春,后唐诗人李煜在诗中写道:“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人生自是长恨水长东”,匆匆过去的就是青春,人们对着逝去的青春有的总是无尽的怀念和感伤,这段短暂的时期承载着美丽的梦想和期望,也夹杂着苦涩与无奈。影片用了很多80后成长中的场景,以期待能唤起这代人对青春的集体缅怀。在80后集体怀旧情绪的感染下,人们通过一系列怀旧符号的开始深情回忆,这些看似久远却依旧熟悉的符号。如《灌篮高手》、《还珠格格》主题曲,朴树的歌曲,承载着这一代人的青春记忆。但电影仅仅停留在对这段记忆的回忆,缺少一种深入的探索与追寻,一切都如浮光掠影,除了影片中那些熟悉的情节,这部影片却很难有对青春更深层次的思考。不过开放式的结尾,让人不仅仅停留在是一种对青春的怀旧,更多的是从过去到未来的情感延续。
和大多数青春片一样,此片也以追忆的方式来叙写逝去的青春。但在叙写的过程中这部电影不是太强调故事的完整性,也不注重情节衔接。如果从传统观赏故事的角度去看可能觉得零乱而破碎。导演用一种碎片式的话语为我们展现青春的涵义,选取了一些紧紧围绕着几人爱情的片段进行串联,而碎片恰好是后现代主义一大特征。或许过往的时光本已散落在回忆中,我们在回忆中重新捻起一些,突出他,渲染他。而有的我们就过滤掉了。这种结构恰好能触及人们潜藏内心深处的点点滴滴。
将电影画面与文学语言相融合,色彩运用让人有种熟悉感。在阳光照进病房的刹那间,暖暖的阳光照在陈寻和方茴身上,那种对爱情的追寻与幸福溢于两人的脸上。有学者对此现象有着深入的解读,“传统的关于不同体裁形式中有不同的美学原则、艺术规律与技巧方法的条律已被打破,空间艺术的造型方法被引进了小说这种时间艺术部类,在现代小说中出现了绘画化与影视化的艺术现象。”该影片便采用此种艺术手段。
影片叙述者七七以全知全觉者身份出现,将过去与现在穿插在一起。七七头顶黄发装束奇特,和男主角回忆里中规中矩的校服形成鲜明对比,给人恍如隔世的感觉。叙述者步步激发男主角回忆,最后又对回忆的故事进行评判,“你们都活该”。这是一个与己无关的外来者的评判,也是一个时代与另一个时代难以跨越的鸿沟。
二、轻与重的选择
青春易逝,悔恨或许是这影片的主题。叙述者七七一直在追问男主角,你后悔吗?最后,男主角说“我后悔了”,这后悔含有太多领悟,是无法掌控的青春荷尔蒙?抑或是无从判断的抉择?青春总是充满遗憾和悔恨,这部电影延续了众多青春影片的共同主题,爱与成长,青年们只有在经历了像雾像雨又像风的初恋与失恋后,才能完成走向成人的蜕变。电影中的每个青年,都在诉说着自己那时的情感,爱混杂在喜欢与好感之间,没有谁能弄清自己情感因何而生,却默默演绎着自己青春爱情戏中的角色。当然,剧情有时显得太过突兀,情感的塑造无法达到汤显祖《牡丹亭》中所讲“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情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赵烨一厢情愿的爱着林嘉茉,林嘉茉单恋苏凯,乔然又那么深沉的恋着方茴。这群同学的友谊和爱情就这样的混淆着,理也理不清。影片好不容易写了男女主角陈寻和方茴互相喜欢,随着年龄增长和环境改变,中学时纯精神化的爱情受到冲击乃至瓦解,沉静而淡然的方茴输给了热辣主动的摇滚女郎沈晓棠。
这或许是大多数青年人要经历的一个阶段,旺盛的荷尔蒙分泌战胜精神爱恋,面对这两位女性,正如“十字路口的赫拉克勒斯”故事里面的卡吉娅和阿蕾特,一位丰满性感,享受生命;一位温柔质朴,娟秀端庄。选择前者意味着肉体的欢愉,选择后者意味着精神的升华。电影开端有陈寻和七七的一段戏,两人酒后相拥而眠,第二天早上一段诧异的对话,陈寻说他从来不找处女,而大学时之所以放弃方茴而找沈晓棠应与之相关。在此处女代表着一种纯洁与忠贞,如阿蕾特一样。感觉的沉重与感觉的快乐,你选择谁?陈寻在大学里选择了沈晓棠,这是一种感觉快乐的选择,两人相处后迅速校外同居,影片的那段两人对音乐的热爱描写苍白无力,更有说服力的是年青人热烈的情欲宣泄。陈寻的选择或许是一种对肉欲快乐和飘逸身体的亲睐,包括那句话“我从来不找处女”也是这种情感的呈现。但在最后,他说“我后悔了”,后悔的是这段卡吉娅和阿蕾特的选择,最终他的心依然恋着的是方茴。“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③。诸多因素促成他对爱情的选择,寝室同学对他爱情的关注,在方茴面前他羞于表达自己的渴望,而被来自沈晓棠热烈情感的吸引。性的话题在青春爱情片是绕不开的,方茴在失恋后草率的把第一次给了一位并无感情的男同学,这是对男友背叛的报复,也是对阿蕾特情感的一种突破。影片中“不悔梦归处,只恨太匆匆”,短暂的青春难以承载厚重的永远,而“恨”字恰好呈现出遗憾之感。
三、色彩语言的意义
影片最后方茴身着一袭红裙通过视频出现在同学婚礼上,静静的笑容背后是对历经坎坷与伤害后的修复,也有着对现实与未来的召唤,那种淡然,源自青春遭受阵痛后的感悟与成长。导演通过对人物着装色彩传达出一定的意蕴,学生时代男女都一身白衣,方茴在回憶中均已素朴的装束出镜。乔然在课堂上朗诵的作文,把她比喻成丁香般的姑娘,沉静内敛而芳香。这意象来自戴望舒诗歌《雨巷》,“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这是学生时代方茴的最好写照。这样一位如同丁香般的女子,色彩淡雅却有着久远的香。从以往的淡淡浅色到现在热烈的红色,导演让方茴从过去到现在完成了一次巨大的转型,经历过尘世风霜的洗礼使得过去的青春淡雅融入现在的艳丽,这艳丽蕴含着生命力,张力,热情。或许,导演又给我们讲了一个红玫瑰与白玫瑰的故事,“也许每一个男人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成了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粘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口上一颗朱砂痣。”④张爱玲提出大多男性遭遇的困惑在这里得以解决,不用在红白玫瑰之间犹豫和徘徊,导演给了一个折中的答案,让白玫瑰中带有红玫瑰的气息,就是现在的穿着一身红裙的方茴。
色彩承担着语言的表达功能,这一美学原则很好的阐释和体现了这部电影色彩的运用。红色代表喜庆,红色也是一种燃烧的色彩,他暗喻着方茴的新生,告别过去不堪往事。同时红色也有张扬热情之意,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写到“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导演在结尾将剧中人物方茴的心理状态印上自己的主观颜色,展现生活的热情与积极的未来。该部电影通过画面色彩的交互对比来进行现实与回忆的间断叙事,达到一种强烈的对比效果,故事讲述人对已逝青春的回忆色彩简单而纯净,现实生活色彩绚丽。叙述人七七一身非主流,奇装异服,色彩绚丽的装束代表着另一代有着不同成长经历和人生价值观念的青年。
参考文献:
(1)http://gd.qq.com/a/20150101/021012.htm,
(2)柳鸣九:《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序言》【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第3页。
(3)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M】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年,第5页。
(4)张爱玲《张爱玲作品集》【M】,南海出版公司,2008年,第76页。
基金项目:本文是2019年南充市社科项目“川东北山地文化的现代转及其文学表现”,项目编号为NC2019B115。
课题来源:川东北山地文化的现代转型及其文学表现,编号:NC2019B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