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金京
寄宿制学校初中生的心理亚健康问题德育干预对策研究是一项比较新颖的课题,与教师必须履行的“教书育人”使命有异曲同工之妙。作为一名农村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更应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想寄宿生心理健康所思,寄宿生心理健康所需要,立足于德育为先的原则,秉承“以生为本”理念,对寄宿制学校初中生的心理亚健康问题予以广泛关注与深层次探讨,让他们沿着阳光心理的康庄大道勇往直前。
一、寄宿制学校初中生的心理亚健康问题德育干预的内涵
寄宿制属于学校范畴内的名词,主要指学生在读学习时间内,原则上都在校园内度过。
心理亚健康是指在特定环境影响下形成的性格、情绪、爱好、智力潜能等非物质问题,居于轻度精神障碍与心理健康之间,但没有出现明显的病理现象,其本质就是一种持续性的消极性动态化的心理状态,很可能转化为健康状态和疾病状态的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
初中生的心理亚健康问题主要包含适应、情绪、人际关系、青春期与异性交往、亲子沟通等问题;而德育干预就是指通过“以德树人”途径让学生荡起思想品德方面的情感涟漪,最终帮助他们保持良好的心理平衡状态。
二、寄宿制学校初中生的心理亚健康问题德育干预策略研究的价值
青少年处于人格与心理发展的特殊时期,心理状态缺乏稳定性,他们的健康成长直接影响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而初中生心理健康情况也会影响到一生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青春期人际关系处于比较糟糕的情况下比较容易诱发心理亚健康问题,一旦步入成年后踏上社会,可能会出现违纪、违法等负能量的行为。凡是心理亚健康的初中生,往往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听课三心二意,作业应付了事,最终产生厌学情绪,考核成绩一直徘徊不前,逐步形成心理亚健康恶性循环状态。本课题旨在理论联系实际,围绕初中生的心理现状开展研讨,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德育干预策略,进一步扭转部分心理亚健康学生的被动局面,让他们学会自我调控情绪,逐步走出心理亚健康的“围城”。
系统化的德育干预对策有利于解决心理亚健康学生的困惑,让他们朝气勃勃。激励教师深入探索心理学、教育学,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牢固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观念,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逐步构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三、研究的主要观点与创新之处
(一)主要观点
封闭式的农村初中寄宿制学校是新时代的产物,但这些学生突然远离父母生活,心理上产生亚健康现象比较普遍,迫切需要教师高度关注和科学的干预。众所周知,大部分初中学生心理状态没有真正定型,他们的人生价值观还处于雏形状态,可变性和可塑性非常强。因此,我们要掌握科学的思想品德教育方法,全方位、多角度了解初中生心理亚健康的成因,为找到行之有效的德育干预对策铺平道路,进一步减少心理亚健康学生数量,让他们在美丽的校园里茁壮成长。
(二)创新之处
第一,建立初中寄宿生心理亚健康问题的德育干预体系建立是新课程改革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我们一定要坚持因材施教原则,积极营造体现师生和谐地生活与教学氛围,扫除师生之间正常交流的障碍,让学生轻松获得阳光的心态。
第二,通过本课题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总结,发挥“以生为本”的教育原则的优势,不断优化心理健康教育结构,让学生的道德水平稳步提升。
第三,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深层次完善多元化评价机制陶冶学生道德情操,使其养成自觉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这是一条育人的新思路。
四、寄宿制学校初中生的心理亚健康问题德育干预的具体措施
(一)秉承以生为本理念,营造和谐校园环境
俗话说环境塑造人。由于农村初中寄宿生平时长时间生活在校园环境中,因此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至关重要。班主任应积极构建合理温馨的班级文化,为创设学校大环境服务。因此,我们既要高标准完成课堂三维教学目标,又要适度当在校园内进行一些体现正能量的文化活动;既要契合校园文化内容,又要积极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从而在潜移默化中熏陶学生的心理感知,不断提升他们的心理素质。
(二)树立“三位一体”教育理念,完善家校联合教育体系
“三位一体”教育理念教育是指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密切配合。农村初中寄宿生的心理教育工作除了全体教职工高度重视之外,还要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让学生家长主动参与进来,其效果也是不错的;假如家长不积极配合学校的教育,那就不能真正解决学生的心理亚健康问题。因此,各班班主任可以通过构建班级微信群、QQ群等信息化平台,与家长们保持密切的联系,并精心选择一些青少年心理疏导的方法供大家分享。家长也要主动询问孩子的在校表现,真正顾及孩子的心理感受,不断打造学生联动心理教育的机制。
(三)结合道德与法治教学,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
随着基础教育的迅猛发展,中小学的政治学科先后更名为思想品德、道德与法治,目前初中普遍使用部编版7—9年级“道德与法治”,对学生的道德品质与法治综合素质有较搞的标准。因此,我们要自觉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循循善诱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与法治理念,具体措施如下:
1.结合教学内容,巧妙渗透德育教学
部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以下版本同)立足于学生的日常生活,融合了道德、法治与心理等多内容,主要涵盖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涉及家庭、学校和社会等。教师只有认真研究教材中的资源,才能找到德育渗透的最佳契机。
例如,初中《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中如下内容都是德育渗透的最佳契机:一是认识网络是一把双刃剑,要求学生合理利用网络;二是树立规则意识,懂得社会离不开规则,没有绝对自由;三是逐步养成自觉遵守法律的习惯,实现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的良性循环;四是帮助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意识,学会关爱他人,虔诚地服务社会等内容都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笔者在执教“遵守社会规则”这一单元的过程中,紧密结合生活实际,要求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讨论家庭中的常见约规则,深层次探索其重要性与必要性,许多学生联系班级常规制度和校规校纪,加深了社会责任意识,实现了寓德育于课堂的教学目标。
2.优化教学环节,提高德育渗透的实效性
无论是“15/20/10”课堂教学模式,还是现在实施的“三段四模块”的革新措施都体现了因材施教原则,构建轻松活泼的情景,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紧紧围绕三维教学目标,优先提高学生的品德素养。
(1)结合生活实际,创设德育情境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合理引用现实生活实际中的热门话题,构建相应的师生互动氛围,才能诱发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突破课堂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协调发展。
例如,笔者在引导学生学习“诚实守信”一课时,先开门见山地阐述为“个人征信报告”是当今社会的热门话题,让学生初步认识个人诚信的深远意义。然后,邀请几个学生到讲台上即席表演情景剧《小超市》,邀请学生一边观看,一边围绕如下问题思考:假如你是这个小超市的儿子,在面对妈妈以次充好的经商之道时,到底怎么處理比较好呢?顿时,争鸣声此起彼伏,从而达成了共识:诚信经营是经商者的唯一出路,诚实守信一个合格公民的底线。
(2)利用网络信息,拓宽育人渠道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多媒体教学手段已经在中小学得到了广泛使用,尤其在初中道德与发展教学过程中合理渗透多媒体技术,可以直接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使比较抽象的教学内容形象化,自然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例如,为了让学生正确认识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笔者直接播放了我国1981年以来农林牧副渔、工业、科技、文化等成就,许多学生感慨万千,都切身感悟没有共产党就没有强大的祖国的真谛,并萌发出为实现中国梦作出应有贡献的理想。
寄宿制学校初中生的心理亚健康问题的德育干预对策研究的前景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我们一定要继续够做好学生心理健康疏导与相关的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使他们成为一个优秀的青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