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思想融入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思考与探索

2021-01-20 07:14:36武东燕
教育界·A 2021年12期
关键词:高中地理一带一路核心素养

武东燕

【摘要】“一带一路”思想涉及地缘政治、区域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等多方面内容,具有很高的地理育人价值,如果能够将其与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融合起来,那么地理学科的教学效果必然会随之提高。文章结合“一带一路”思想,对高中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内容进行了重新解读,同时提出了一些关于素养培养的建议。

【关键词】高中地理;核心素养;“一带一路”

一、引言

“一带一路”思想与现实生活中的地理问题有着密切联系,该思想不仅能够为学生看待、解决地理问题提供重要指导,而且可以依托高中地理学科的课程内容,将地理知识以更加直观、具体的形式呈现出来,对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能够起到很好的锻炼作用。因此,将“一带一路”思想融入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中是十分可行且必要的。

二、融入“一带一路”思想的高中地理核心素养内容

(一)综合思维

综合思维,简单来说就是在面对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时,能够对其进行全面、动态地认知的思维能力与品质,对学生的地理知识学习、地理问题解决都有很大帮助。在“一带一路”思想中,综合思维体现在各种地理事物、现象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上。“一带一路”十分强调沿线国家间的合作共赢、互利互惠,因此要想对“一带一路”思想形成正确认识,就必须要具备良好的综合思维,从经济发展、地缘政治、国土开发、旅游资源开发等多个角度入手,全面看待不同国家、地区间的合作。学生在认识、理解“一带一路”思想的过程中,其综合思维会得到发展,学会通过要素综合、时空综合等方式领悟地理事物的形成、发展规律[1]。

(二)区域认知

区域认知作为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通常可理解为根据“空间—区域”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一种思维方式与能力。这种对地理环境的认识,不仅包括对地球表面系统的区域划分、区域特征认知,而且包括对各区域复杂地理现象及其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的理解、分析、解释。在“一带一路”思想中,区域认知体现在对“一带一路”空间结构的认识、理解上。“一带一路”由“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两部分组成,是以古代中国的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为基础,根据现代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经济合作需求不断延伸、扩展而来,其范围不仅贯穿了亚欧大陆,而且覆盖了北非的很大一部分区域。通过对“一带一路”倡议的了解,学生不仅能够对古代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有更多了解,而且能够对“一带一路”覆盖的范围进一步划分,细分为核心区(中亚经济带)、重要区(环中亚经济带)、拓展区(亚欧经济带)等多个区域,并将五条亚欧大陆桥、六大经济走廊、两廊一圈等重要线路与关键点明确下来,最终对现代中国对外开放的空间格局观念产生深层次理解,而这种具有多重空间内涵的空间格局观念能够使学生的空间思维、区域认知能力得到有效锻炼。

(三)人地协调观

人地协调观是指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协调关系的理解与判断,是地理学科中最基本的地理价值观念。拥有了正确的人地协调观,就能够清楚认识到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巨大影响,同时对控制人类活动、协调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的方面产生认同感,学会自觉控制自身的生活、生产行为,为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贡献。从“一带一路”的角度来看,对人地协调观的贯彻落实,是中国与沿线国家之间长期密切合作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在环境、能源问题日益严重的背景下,“一带一路”倡议虽然能够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但同样很容易使环境污染、资源枯竭、人口膨胀等问题进一步凸显出来。只有深入贯彻人地协调观,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规避能源浪费、污染排放等行为,对人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加以协调,才能够使国家间的合作长期保持下去。

例如国内企业前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建厂时,就需要以人地协调观为指导思想,充分考虑到生态环境保护与当地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并对工厂投入生产后可能导致的环境污染问题作出合理评估,制订针对性的污染排放控制计划与环境治理方案,以免因生态环境问题而影响企业与当地政府之间的长期合作关系。

当代高中生对“一带一路”有所了解,能够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同时在保护自然环境、节约能源等方面形成社会责任感,这同样是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直观体现。

(四)地理实践能力

地理实践能力指利用所学知识、技能完成模拟实验、社会调查等各类地理实践活动的能力,通常包括综合实践能力、空间技术能力、环保意识等。从“一带一路”的角度来看,地理實践能力体现在对各种实际地理问题的解决上。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无论是基础设施建设、自然资源开发等基础性工作,还是交通运输网络规划、产业布局等宏观层面的决策,都会涉及各种各样的地理问题,而解决这些地理问题需要应用到的各种知识、技能,正是构成地理实践能力的核心要求。

例如在进行交通运输网络规划时,就需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国家、不同地区间的地理位置关系与地质、水文、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条件,并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交通运输需求为前提,对公路、铁路等交通基础设施的位置与路线进行合理设计,尽可能提高交通运输效率,并减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周边区域的生态环境、农业生产乃至居民生活的负面影响。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将与“一带一路”相关的地理问题与课程内容联系起来,并借此引导学生展开实践探究,那么就能很好地锻炼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三、“一带一路”思想影响下高中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一)坚持以人为本原则

“一带一路”思想中蕴含的地理学思想比较多,教师要想借此对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进行拓展,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就要在实际教学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从学生个人终身发展的角度出发,对其展开综合性的知识技能训练与能力素养培养,将“一带一路”思想的地理育人价值充分发挥出来。

例如在学习“交通运输业”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将“一带一路”中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切入点,从“交通运输线路设计”“交通运输方式选择”“公路工程绿色施工”“交通运输网络整体规划”等方面入手展开课程延伸内容,为学生介绍当前我国“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并结合实际工程案例展开具体分析。学生在课程延伸内容的影响下,他们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学科核心素养也会得到发展。

(二)深入挖掘教学资源

“一带一路”思想虽然具有很高的地理育人价值,但与高中地理学科教学内容的联系不够密切。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想积极运用“一带一路”思想,并借此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还需要结合历史、政治等学科课程内容及“一带一路”建设的真实案例,对各类优质教学资源展开深层次挖掘,以加深教学内容与“一带一路”思想之间的联系。

例如在学习“资源的跨区域调配”这一课时,教师可以从历史学科的视角展开教学资源挖掘。以依托古代丝绸之路实现的丝绸贸易、茶叶贸易、农作物传播等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资源跨区域调配的重要性展开分析,并为其提供古代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的相关资料,使学生明确认识到区域间的资源存在差异的必然性,并对区域间资源调配的重要意义产生深刻理解,进而实现学生的区域认知等核心素养的有效发展。

又如在教学“交通运输方式与布局”这一课时,教师可以选择中老铁路、帕德玛大桥及河道疏浚项目、阿斯玛特·阿里汗桥等交通基础设施类“一带一路”建设工程作为案例,从网络上广泛收集工程项目及项目所在国家的交通条件等相关资料,之后将各种形式的资料下发给学生,鼓励其根据交通网络图等资料,对所选工程项目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重要意义与交通运输优势、作用进行分析,同时说出交通基础设施工程建成后能够与周边的哪些交通运输路线形成交通网络。这对学生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同样能够起到较大的促进作用。

(三)凸显核心价值体系

从素质教育的角度来看,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培养不能仅局限在知识技能掌握与思维能力发展方面,塑造良好的精神品质与正确的价值观念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需要将课程内容与“一带一路”思想中蕴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科学发展观联系起来,使学生在提高上述能力的同时,逐渐形成健全的人格与优秀的品质,在未来得到更好的发展。

例如在学习“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这一课时,教师可以从传统工业区的衰落原因与整治措施切入,先为学生展示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传统工业区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工业区的相关视频、图片资料,之后再展示现阶段我国新工业区的相关资料。待学生观看完图片、视频资料后,再提出“为何我国能够在短短数十年间取得巨大的工业化建设成果?”“为何其他国家的工业化建设相对缓慢?”等类似问题,引导学生对我国工业发展现状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工业化建设情况、建国初期我国工业化建设情况分别展开对比与分析,让学生思考这些问题的答案及导致这些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教师也可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等方面为学生提供探究思路引导,使学生逐渐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与中国经济迅速腾飞之间的必然联系,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而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形成良好的创新求变意识。

(四)重视可持续发展教育

人地协调观不仅是高中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而且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理论基础与指导思想。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将人地协调观与可持续发展教育联系起来,结合“一带一路”的一些相关实践案例,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客观分析,帮助其正确认识人地协调观,理解协调人地关系的重要性,进而逐渐认同人地协调观,自觉在日常生活中对人地协调观进行贯彻。

例如学习“非可再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对策”这一课时,教师可以选择某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作为案例,对该国的自然资源优势进行简单介绍,之后再以自然资源可持续开发与利用作为切入点,鼓励学生以可持续发展、互利共赢等理念为指导,对“合作双方(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如何才能在资源开发过程中真正实现互利共赢?”这一问题展开思考,待学生进入思考状态并做出简单回答之后,再介绍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可再生能源开发等方面的先进技术与可行性思路,使学生在树立人地协调观的同时,对人地协调观的贯彻落实形成一定了解。

另外,教师还可以结合国家领导人的讲话及国家有关政策规定,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内涵与目标进行直观解读,之后再以各国长期合作、共同发展作为切入点,引出可持续发展理念,使学生准确把握可持续发展与“一带一路”思想之间的密切联系,同时深刻认识到坚持可持续发展对“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意义,最终实现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素养的进一步发展。

(五)组织课外实践活动

为锻炼學生的地理实践能力,教师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还可以从当前“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实际问题出发,设计多样化的地理学科课外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运用所学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其地理实践能力的发展。

例如在完成“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这一课的教学后,教师可以组织开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旅游资源开发”的主题实践活动,先为学生提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基本资料,之后将学生合理划分为多个学习小组,再鼓励各小组选择某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或地区作为实践研讨方向,对该国家或地区的交通条件、生态环境、经济水平、地理位置、历史文化、旅游业发展现状等多方面资料进行广泛搜集,之后结合查找到的资料展开小组讨论,对当地旅游资源开发条件展开客观评价。如果学生能力较强,也可以鼓励其根据所选国家、地区的各方面旅游资源开发条件,提出具体的旅游资源开发建议。这样一来,学生能够认识到“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必然能够使沿线国家的旅游业迎来重大发展机遇。旅游资源开发逐渐成为很多沿线国家高度重视的现实问题,而问题本身又与地理课程内容紧密相关。因此,学生在搜集资料、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往往能够深刻感受到问题与活动的现实意义,并保持较高的参与积极性,即便其给出的最终评价、建议不一定合理,也能够锻炼其地理实践能力。

四、结语

总之,在“一带一路”思想的影响下,高中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虽然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与深化,但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仍然需要在爱国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教学资源挖掘等方面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刘泳怡.“一带一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研究[J].师道·教研,2020(02):72-73.

猜你喜欢
高中地理一带一路核心素养
回归生活实际的高中地理教学研究
关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提升的具体分析
科技视界(2016年21期)2016-10-17 20:38:52
实例研究高中地理微课制作的相关策略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1:46:53
探讨如何构建高中地理双动两岸的教学模式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9:44:00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今日教育(2016年7期)2016-10-08 09:44:23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印媒:“一带一路”可助力人民币国际化
环球时报(2014-12-10)2014-12-10 08:5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