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料醋醅中巴氏醋杆菌的发酵条件优化及有机酸分析

2021-01-20 08:02李阳张丽珍甄晓君柳青山张一中
中国调味品 2021年1期
关键词:生料巴氏总酸

李阳,张丽珍*,甄晓君,柳青山,张一中

(1.山西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太原 030006;2.山西圣堂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山西 长治 047500;3.山西省农业科学院高粱研究所,山西 晋中 030600)

食醋在我国有着悠久的酿造历史[1],口感绵香,营养丰富[2],更有杀菌、降血压等功效[3-4],是一种畅销的酸味调味料。食醋种类繁多,口味独特,深受消费者喜欢[5]。传统食醋的酿造方法是将粮食蒸煮后,加入大曲进行发酵[6],最先出现于山西省长治市的生料醋,与传统醋的主要区别是原料不需蒸煮,直接加入发酵剂进行发酵[7],微生物种类更多,口感也更加醇和,因其可节省大量的劳动力与蒸煮设备,现已被越来越多的酿醋工厂关注。

目前多数发酵工艺的优化集中在果醋酿造[8-10],对生料醋的研究局限于发展前景[11]、真菌多样性的分析[12]。巴氏醋杆菌是食醋发酵过程中一种重要的醋酸菌,多数学者主要围绕菌株的发酵生长[13-14],对酸、醇的耐受情况展开探究[15],针对生料醋醅中巴氏醋杆菌的发酵优化未见报道。已有研究结果得出,从生料醋醅中筛选出5株醋酸菌经生物学鉴定均为巴氏醋杆菌,但其发酵性能各有不同,因此研究生料醋醅中巴氏醋杆菌的发酵特性,对于深入了解生料酿醋与熟料酿醋在发酵上的差异具有指导意义。有机酸是评价食醋风味的重要指标[16],决定了食醋的品质和感官特性[17],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有机酸进行检测也尤为重要[18]。本文以生料醋醅中筛选出的巴氏醋杆菌L3为菌种,通过响应面法优化其发酵条件,分析发酵液中有机酸的组成与含量,为生料醋酿造工艺的改进及品质把控提供了数据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仪器

巴氏醋杆菌L3:从山西长治某醋厂生料醋醅中分离获得,鉴定为巴氏醋杆菌后编号L3于-80 ℃超低温冰箱中保藏备用;无水葡萄糖:山东西亚化学工业有限公司;硫酸镁:天津市北辰方正试剂厂;酵母粉、蛋白胨:北京奥博星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无水乙醇(分析纯):天津欧博凯化工有限公司;磷酸二氢钾、甲醇、乳酸、乙酸、琥珀酸、柠檬酸、草酸(色谱纯,纯度>99%):Aladdin公司。

AD-88大容量全温气浴振荡器 常州国宇仪器制造有限公司;YXQ-LS-50S Ⅱ立式压力蒸汽灭菌器 上海博迅实业有限公司医疗设备厂;ME204电子天平 梅特勒-托利多仪器(上海)有限公司;PHS-3C型pH计 雷磁仪器厂;Agilent 1260 Infinity II液相色谱仪 费尔伯恩精密仪器(上海)有限公司。

1.2 试验方法

1.2.1 培养基的配制

发酵培养基:葡萄糖10 g,酵母粉10 g,硫酸镁0.5 g,磷酸二氢钾0.5 g,水1000 mL,于0.1 MPa、121 ℃灭菌27 min。使用前加入4%无水乙醇。

1.2.2 醋酸菌的活化

将保存于-80 ℃超低温冰箱中的巴氏醋杆菌L3解冻后接入发酵培养基,在28 ℃、180 r/min的全温气浴振荡器中振荡培养24 h,然后从该发酵培养基中以2%的接种量接种于新的培养基培养24 h,活化完成。菌液按不同的接种量接种于后续试验的发酵培养基中。

1.2.3 单因素试验设计

1.2.3.1 初始乙酸量对生料醋醅中巴氏醋杆菌发酵条件的影响

影响醋酸菌发酵的因素有通氧量、温度、初始乙酸量、初始乙醇量、醋酸菌接种量等,由于通氧量、温度试验对振荡培养箱数量要求较高,结合自身实验室所具备的试验条件,选择初始乙酸量、初始乙醇量、醋酸菌接种量3个试验因素研究对生料醋醅中巴氏醋杆菌发酵条件的影响。已通过预试验得出巴氏醋杆菌在发酵第5天时总酸含量达到最高,为保证数据的准确性,试验将巴氏醋杆菌在37 ℃下培养9 d,每天取样检测发酵液中总酸含量,以期确定合适的发酵条件,进一步优化巴氏醋杆菌的发酵。

在装液量为25 mL/100 mL,接种量为2%,初始乙醇量为4%,于37 ℃、180 r/min振荡培养9 d的条件下,考察初始乙酸量0.5%、1%、1.5%、2%、3%对生料醋醅中巴氏醋杆菌发酵的影响。

1.2.3.2 初始乙醇量对生料醋醅中巴氏醋杆菌发酵条件的影响

在装液量为25 mL/100 mL,接种量2%,初始乙酸量为2%,于37 ℃、180 r/min振荡培养9 d的条件下,考察初始乙醇量2%、3%、4%、6%、8%对生料醋醅中巴氏醋杆菌发酵的影响。

1.2.3.3 接种量对生料醋醅中巴氏醋杆菌发酵条件的影响

在装液量为25 mL/100 mL,初始乙酸量为2%,初始乙醇量为4%,于37 ℃、180 r/min振荡培养9 d的条件下,考察接种量2%、3%、4%、5%、6%对生料醋醅中巴氏醋杆菌发酵的影响。

1.2.4 响应面法优化试验的设计

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根据Box-Behnken中心组合试验设计原理,以37 ℃发酵5 d的总酸(g/L)为响应值,选择初始乙酸量(%)、初始乙醇量(%)、醋酸菌接种量(%)进行三因素三水平响应面分析试验,确定最优发酵条件[19-20]。因素和水平编码见表1。

表1 响应面试验因素水平方案设计表Table 1 The factors and levels of Box-Behnken experiment design

1.2.5 优化前后发酵液中有机酸的测定

优化发酵条件前,巴氏醋杆菌的发酵条件为初始乙酸量0%、初始乙醇量4%、醋酸菌接种量2%、温度37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发酵条件对巴氏醋杆菌发酵的影响,将发酵条件未优化和已优化的发酵液在37 ℃下各培养5 d,检测优化前和优化后两种发酵液中有机酸的种类和含量,考察发酵条件对有机酸生成的影响。

1.2.6 测定指标1.2.6.1 总酸的测定

总酸(以醋酸计,g/L)的测定参照GB/T 5009.41-2003《食醋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

1.2.6.2 有机酸的测定

产酸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条件参照杨钰昆等的测定方法[21]。色谱柱:Supersil AQ-C18(250 mm×4.6 mm,5 μm);流动相:甲醇∶0.02 mol/L磷酸二氢钾体积比为3∶97(磷酸调pH至2.7);流速:1.00 mL/min;柱温:30 ℃;检测波长:210 nm;进样量:10 μL。

有机酸混标液:分别称取草酸、乳酸、乙酸各0.01 g,柠檬酸、琥珀酸各0.02 g,定容至10 mL,于4 ℃冰箱中保存备用。以不同的进样浓度为横坐标,对应不同的峰面积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得到回归方程和相关系数。

1.3 数据处理

试验均重复3次,结果取平均值。利用SPSS 20和Excel 2003分析数据并制作图表,Design-Expert V8.0.6设计响应面试验方案及数据的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单因素试验结果

2.1.1 初始乙酸量对总酸含量的影响

图1 初始乙酸量对总酸的影响Fig.1 Effect of initial acetic acid amount on total acid content

由图1可知,总酸呈现先增加后趋于稳定的趋势,发酵液总酸在发酵5 d后趋于稳定。乙酸添加量从0.5%增加到1.5%时,总酸含量明显增加;添加量为2%时,总酸含量在第5天达到最大,为47.22 g/L;当乙酸添加量超过2%,总酸量开始降低。添加适量的乙酸会促进乙醇脱氢酶和乙醛脱氢酶的生成[22],适当的酸性环境也有利于醋酸菌的生长,乙酸含量过高,酸度过高,反而抑制了醋酸菌的活性。

2.1.2 初始乙醇量对总酸含量的影响

图2 初始乙醇量对总酸的影响Fig.2 Effect of initial ethanol amount on total acid content

由图2可知,醋酸菌有较好的乙醇耐受性,在发酵5 d时,发酵液中总酸达到最大,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总酸在第9天略微降低,可能是发酵后期碳源供应不足,发生了过氧化乙酸的现象[23]。乙醇作为醋酸菌的直接碳源,含量过低时(2%)不能满足菌株对碳源的需求,过高时则会抑制菌株的发酵[24],因此不适当的乙醇含量都不利于其生长。初始乙醇量为4%时总酸含量在发酵第5天达到最高,为47.40 g/L。

2.1.3 醋酸菌接种量对总酸含量的影响

图3 醋酸菌接种量对总酸的影响Fig.3 Effect of acetic acid bacteria inoculation amount on total acid content

在发酵过程中,醋酸菌的主要作用是氧化乙醇生成醋酸,接种量的多少直接影响到最终的产酸量[25]。由图3可知,发酵5 d左右产酸量达到最大且基本稳定。接种量过低,酒精不能发酵完全,过高时发酵液中营养物质不能满足大量菌体的生长,醋酸菌会出现自溶和提前老化等现象,产酸量也相对较低[26]。综合可知接种量为4%时醋酸菌产酸最高,在发酵第5天时达到最高,为47.64 g/L。

2.2 巴氏醋杆菌发酵条件的优化

2.2.1 二次回归方程的建立与方差分析

根据单因素的试验结果,得出X1(初始乙酸量)2%、X2(初始乙醇量)4%、X3(醋酸菌接种量)4%,发酵5 d时,总酸最高。利用Design-Expert V8.0.6软件以发酵5 d的总酸为响应值,设计三因素三水平共17组(5个中心点)的响应面试验,设计方案及结果见表2。

表2 响应面分析试验设计及结果Table 2 Design and test results of response surface analysis

对表2的结果进行回归分析,得到总酸对初始乙酸量、初始乙醇量、接种量的二次回归方程:Y=46.41+2.66X1+5.27X2+0.9X3-3.89X1X2-1.25X1X3-0.092X2X3-2.15X12-5.73X22-2.09X32。

对该回归模型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见表3。

表3 响应面试验结果方差分析Table 3 Analysis of variance (ANOVA) for response surface model

由表3可知,该模型的F值为100.06,P<0.0001,说明该模型为极显著水平,模型成立。决定系数R2为0.9923,P失拟项为0.0547>0.05,F失拟项为6.23,表明该模型拟合良好,未知因素干扰较小,回归方程合理可信,适用于巴氏醋杆菌发酵条件的优化。一次项X1、X2,交互项X1X2,二次项X12、X22、X32对总酸的影响极显著(P<0.01);一次项X3,交互项X1X3对总酸的影响显著(P<0.05);X2X3的影响不显著。根据各因素的F值大小可以得出:初始乙醇量对发酵液中总酸的影响最大,初始乙酸量次之,接种量的影响最小。

2.2.2 发酵条件的响应面分析及优化

根据响应面法所得的图形是指特定的响应值总酸(Y)与相对应的因素X1、X2、X3构成的3D立体图,将一个因素固定为零水平,分析另外两因素的相互作用,由图4可知各因素交互作用的显著性[27],通过分析等高线图可得出最优条件下的取值范围。初始乙酸量、初始乙醇量、醋酸菌接种量3个因素两两交互对巴氏醋杆菌总酸的影响结果见图4。

图4 响应面分析因素间交互作用对总酸的影响Fig.4 Response surface analysis of the effect of interactions among independent variables on total acid content

图5 实际值与预测值的拟合性Fig.5 The fitting of actual values and predicted values

由初始乙酸量和初始乙醇量的响应面图(见图4中a)可知,响应曲面陡峭,等高线呈椭圆形,说明这两个因素的交互作用对总酸的影响极显著(P<0.01)。由初始乙醇量和醋酸菌接种量的响应面图(见图4中b)可知,响应曲面呈抛物线形,等高线密集,说明这一组合对总酸的影响显著(P<0.05)。由初始乙酸量和醋酸菌接种量的响应面图(见图4中c)可知,响应曲面坡度降低,等高线密集度也降低,说明总酸受到初始乙酸量和醋酸菌接种量的交互影响,但趋势降低。该结论与表3的方差分析结果一致。由图5可知,实际值和预测值的拟合度较高,证明此次试验结果真实可靠。

2.2.3 验证试验

为验证响应面的分析结果,对上述回归方程进行分析,得到最优发酵条件为初始乙酸量2.12%,初始乙醇量4.38%,醋酸菌接种量4.14%,此条件下总酸可达49.78 g/L,考虑实际试验操作的可行性,将条件调整为初始乙酸量2%,初始乙醇量4.5%,醋酸菌接种量4%,3次平行试验后得到总酸的平均值为48.65 g/L,与理论值误差不超过5%,证明该模型能够较好地优化生料醋醅中巴氏醋杆菌的发酵条件,该方法实用可靠。

2.3 有机酸的检测

2.3.1 有机酸标样的色谱图

草酸、乳酸、乙酸、柠檬酸、琥珀酸5种有机酸标准品混合溶液的液相色谱图见图6。

图6 有机酸混合标准溶液色谱图Fig.6 Chromatogram of organic acid mixed standard solution

由图6可知,5种有机酸在10 min内完全分离,且峰形较好。

对发酵液中的有机酸进行液相色谱分析,见图7。朱其瀚[28]从镇江香醋醋醅中筛选出一株巴氏醋杆菌,经测定可产乳酸、乙酸、酒石酸3种有机酸,相比之下,生料醋中有机酸的种类更丰富,因此口感更为独特。

图7 发酵液有机酸色谱图Fig.7 Chromatogram of organic acids in fermentation broth

2.3.2 线性关系和相关系数

按照1.2.6所述方法对5种标准有机酸进行线性回归分析,见表4。所得标准曲线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998,表明线性关系良好,该方法可以用于5种有机酸的测定。

表4 有机酸的回归方程、相关系数Table 4 The regression equations and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2.3.3 有机酸的分析结果

对发酵条件进行优化后,检测发酵第5天的有机酸种类与含量,与优化前(发酵温度37 ℃,初始乙酸量0%,初始乙醇量4%,醋酸菌接种量2%)的检测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见表5。

表5 发酵液中有机酸种类与含量Table 5 The types and content of organic acids in fermentation broth

由表5可知,优化后含量显著增加的有机酸为乙酸,与优化前相比增加了29.65 g/L,是食醋中的主要呈味物质,乳酸产量也略有增加,由1.75 g/L增加到2.80 g/L,草酸、柠檬酸、琥珀酸产量没有明显变化,分别是0.08,0.17,0.47 g/L,这4类难挥发的有机酸可减轻乙酸的刺激性口感[29],与乙酸共同构成了食醋酸爽醇香的风味特征。

3 结论

本试验以生料醋醅中获得的巴氏醋杆菌为研究对象,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运用响应面法对其发酵工艺进行优化,经分析得到最优发酵条件为:初始乙酸量2%,初始乙醇量4.5%,醋酸菌接种量4%,此条件下总酸可达48.65 g/L。对此条件下的有机酸进行检测,分析了乙酸、草酸、乳酸、柠檬酸、琥珀酸5种有机酸,与优化前有显著差异的为乙酸,优化后可达37.60 g/L,其余质量浓度分别是0.08,2.80,0.17,0.47 g/L,这些有机酸中和了乙酸的刺激感,使食醋的口感更加柔和。

猜你喜欢
生料巴氏总酸
降低生料粉磨电耗的解决措施
黄磷渣对水泥生料分解和煅烧过程的影响
释放巴氏新小绥螨可满足对苹果全爪螨的防治需求
不同生产线入窑生料掺加硫、碱对熟料烧成作用研究
初探影响液态法米酒总酸总酯的因素
食品中总酸的测定方法确认报告
百色当地产圣女果主要营养成分的测定
滴定法测定食醋中总酸含量及其不确定度评定
巴氏杀菌水牛奶在不同储存条件下微生物增长规律的研究
浅析窑灰对熟料质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