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难度逐步提高,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便要求教师及时更新教学理念,不断提高自身专业能力,为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做好充分的准备。在新时代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教师应将学生的发展置于首位,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对此,教师可以设计“探索规律”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发现规律,从而培养其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关键词:小学数学;优化策略;“探索规律”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42-0065-03
作者简介:殷洁(1976.11—),女,江苏省启东市王鲍小学,教导主任,中小学一级教师,本科学历。
引 言
数学是一门知识结构比较严谨却相对复杂的学科,它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性,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数学也是一门有“规律”的学科,需要学生以循序渐进、逐步构建知识结构的方式进行学习。对此,教师应向学生展示数学学科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新课程改革后,数学教材的内容变得更加丰富,突出了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教材编者在教材中设计了“探索规律”这一重要的专题内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非常注重对知识的讲解,而对“规律”缺乏重视,所设计的教学活动没有考虑学生的发展规律,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要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出发,不断优化教学策略,改良原有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自身教学引导作用,从而促进学生思维发展,让数学课堂更加精彩。
一、引入信息技术,探索数学规律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改革,也成了教师的重要工作之一。教学方法既要与时俱进,又要与学生的实际相符,从而充分发挥其作用。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教师的教学带来了更多便利和新意。因此,教师可以将信息技术作为新的教学辅助手段。信息技术有着独特的优势,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展示生动的动画图案,也可以搭配动听的音乐,让学生更直观地学习知识。信息技术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它有着非常独特的优势,可以使学生有效改正因年龄较小而认知能力和专注力比较弱的缺点,长久地集中注意力,寻找和发现数学知识的规律,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抽象化、复杂化的知识变得更加形象化、简单化,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焕发数学课堂无限活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1]。
例如,在教学“钉子板上的多边形”一课时,学生在认识多边形的过程中,需要通过观察、比较、实践、分析等,逐步掌握多边形面积与边上钉子数和图形内钉子数之间的关系,并把握其中的规律。但如果要保证学生人手一个模型是不现实的;教师如果在黑板上画图,也是较为浪费时间的。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考虑利用多媒体设备,通过展示图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首先,教师通过多媒体软件为学生展示几组图形,第1组是一个底和高分别为2厘米的三角形,第2组是一个边长为2厘米的正方形,第3组是两个边长分别为2厘米和1厘米的小正方形。教师让学生算出这三个图形的面积,并数一数三组图形边上各个点数是多少?同时,教师让学生根据表格记录数据。经过精密的计算,学生算出第1组面积为2,格点数为4,第二组面积为4,格点数为8,第三组面积为5,格点数为10。这样,学生在表格中记录数据,能够一目了然地发现其中的规律。教师可以将学生算出的结果展示在多媒体设备上,便于学生观察。学生发现格点数是面积的2倍,于是提出:这些图形内仅有一个格点,接着,教师又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展示了几组不规则的图形,让学生计算并找出规律。学生发现图形内的格点数不同,图形面积和边上的格点数关系不同,并总结出a=1时,S=n÷2;a=2时,S=n÷2+1;a=3时,S=n÷2+2,由此,学生掌握了多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上述案例,教师在课堂上引入信息技术,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展示了生动形象的图形,发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并通过表格总结规律,助力学生主动思考,有利于学生探索数学内在规律。
二、小组合作教学,探索数学规律
小组合作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倡导的一种教学模式,强调在合作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使学生具备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很多教师也采用了小组合作的模式。有效的互动合作,能够为学生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合作学习的初衷是避免学生之间因个体差异出现“两极分化”现象,但部分教师忽略了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导致学生在合作过程中不能做到合理分工、共同进步。因此,教师要规划好小组合作的方法,给学生设定好合作学习目标,向学生提出适当的合作建议,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探索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规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2]。
例如,在教学“整数乘法”一课中,教师在黑板上写出算式1×1,11×11,111×111, 1111×1111,先让学生观察这几个算式的规律,学生发现每个算式中的因数相等,数字都是1。教师继续让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算式的位数有什么规律?”学生回答:“第一个算式是一位数乘法,第二个是两位数,以此类推。”教师继续追问:“这些算式有这么多规律,那么计算结果会有什么规律呢?”学生独立探究和解决这一问题显然有些吃力。因此,教师可安排学生进行合作學习,以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先进行了讨论,分工合作之后,通过笔算算出1×1=1,11×11=121,111×111=12321,1111×1111=1234321。教师对学生的计算结果进行“追问”:“仔细观察这几个结果,你能发现什么?”学生进行一定的观察后,对观察的结果进行汇总,并展示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学生1:“算式中的两个一位数相乘,积是一位数,两个两位数相乘,积是三位数,两个三位数相乘,积是五位数,以此类推,两个因数相乘的积比两个因数位数之和少一位数。”学生2:“我发现了一个规律,11×11中,每个因数中有两个1,积就从1排到2再回到1, 111×111中,每个因数有3个1,积就排到3再回到1。”针对学生的研究结果,教师应予以肯定,同时带领学生证明其发现的规律,总结探究结果。于是,教师让学生口算说出11111×11111的结果,学生很快给出了结果—123454321,经过验证正确无误。
上述案例,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分析,最终得出计算规律,这种小组合作探究规律,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并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更加高效地学习,也能促进教师高效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引导自主探究,探索数学规律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在新课程改革的指引下,教师在课堂上应自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应以学生为主体,增强学生的数学体验和自主学习意识,从而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掌握数学知识间的规律,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追求教学进度,没能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空间和时间,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不能让学生有效地探究数学规律。因此,教师要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空间,不断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寻找数学知识间蕴含的内在联系,探究数学规律[3]。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表面积的变化”一课时,学生在学习表面积知识的基础上,可以尝试进行自主探索。对此,教师应积极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拓展其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空间。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引导和评价工作,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在开始探究时,教师要先引导学生探究表面积的变化规律。教师先拿出两个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提问:一个小正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两个小正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如果将两个小正方体拼接在一起,表面積有什么变化?通过观察,学生发现少了两个面的表面积,随后,教师让学生自主探究,如果将3个、4个、5个小正方体拼接在一起,它们的表面积都有什么变化?学生经过探究发现,分别少了6个、8个、10个面……有学生提出,每增加一个小正方体,表面积都会减少2个,得出规律:减少的表面积个数=拼接次数×2,减少的表面积=每个面的面积×减少的个数,也就是说,拼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之和=原来表面积总和-减少的表面积之和。这样,学生就对表面积的变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上述案例,教师通过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对规律进行探究,激发了学生主动寻找问题解决方法的欲望,让学生通过对知识进行分析来构建简易的数学模型,并利用模型解决实际问题,逐步探究规律的形成过程,进而找到数学规律,提高数学课堂有效性[4]。
四、加强动手操作,探索数学规律
俗话说:“眼过百遍不如手动一遍。”学生只有通过动手实践,才能更好地将知识运用于生活中。因此,在探究数学规律的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带领学生进行动手操作。教师通过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可以令其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感知知识存在的原因,从而更好地获取数学知识,找到知识间的内在规律。教师应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发现新知识,总结知识间的内在规律,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体会到动手操作对探索数学规律的重要性[5]。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一课中,教师直接向学生讲解知识或让学生多做练习,教学效果不如通过实际操作来掌握知识的印象深刻。教师首先让学生将一根线绳任意剪成3段,看是否能组成三角形,并总结出组成三角形三条边的规律。教师让学生测量三条线绳的长度,学生分别测量出几组数据,(2,2,3)(1,2,5)(1,2,3)(3,5,7), 通过动手操作,学生发现(2,2,3)和(3,5,7)可以围成三角形,但是(1,2,5)和(1,2,3)不能围成三角形。学生将对应数据的线绳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后发现,能够围成三角形的两组线绳中,任意两条线绳的长度都大于另外一条线绳,而不能围成三角形的两组线绳中,其中(1,2,5)中1和2两条边的长度和小于5,(1,2,3)中1和2两条边的长度和等于3。由此,学生总结出规律:三角形的任意两条边之和大于第三条边。
综上所述,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不仅让学生通过操作了解了知识的表象,还深入了解了知识的内在本质,并对其进行推理和归纳,探索数学规律,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培养自身动手操作能力[6]。
五、加强思维训练,探索数学规律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数学核心素养教育的重要目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思维训练,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迅速找到知识间的内在规律,让探索结果更加高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单纯地关注规律的总结,还要关注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经历的思维过程,促使学生能够独立思考,由浅入深、由点到面,进而总结出数学规律[7]。
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一课时,教师先和学生玩了一个游戏,你们任意说出一个数,老师就知道它能不能被3整除,学生觉得不可思议。于是,学生抱着试试看的态度给教师报出了一系列数字,教师每次都能回答正确。这时,学生纷纷想探讨这个规律,教师让学生写出一组3的倍数的数字,再写出一组不是3的倍数的数字,然后,让学生仔细分析两组数字,看与3有什么关系?学生开始认真思考,这些数字的个位、十位和百位数字都不一定是3的倍数,还有其他规律吗?教师引导学生可以考虑数字各数位数字之和,看和3有什么关系,经过一系列分析思考后,学生总结出能被3整除的数的规律。
上述案例,教师通过游戏首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以已有的知识为基础,逐渐构建新的知识体系,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了解知识形成的来龙去脉,感受数学知识的趣味性及灵活性,并运用数学规律更好地解决问题。
结 语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基础知识,还要不断优化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来探索数学规律,并学会对规律进行概括和总结,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让数学课堂更加精彩!
[参考文献]
[1]马金凤.适合教育理念下小学数学课堂差异教学的实施研究[J].华夏教师,2020(06):20-21.
[2]郝正文.基于微课的小学数学翻转课堂教学实践[J].西部素质教育,2020,6(08):141-142.
[3]李桃.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J].科技资讯,2020,18(13):83-84.
[4]周振永.关于在信息技术支持下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策略研究[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1(12):25-26.
[5]马志升.浅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途径[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1(12):33-34.
[6]樊萍.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自主学习策略探究[J].试题与研究,2021(36):119-120.
[7]王娟.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兴趣的策略探究[J].新课程,2021(5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