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美术名画欣赏教学的探究

2021-01-19 23:24吴晨
求知导刊 2021年42期
关键词:教学探究初中美术

摘 要:随着美术教育的飞速发展,特别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不断吸取新的教学理念。教师只有采用正确的教学方法,深入引导学生,才能加深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美术鉴赏是运用感知、记忆、经验,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判断,从而获得审美享受、美术知识的过程。文章将对初中美术教学中名画欣赏教学策略展开探究。

关键词:初中美术;名画欣赏;教学探究

中图分类号:G40-0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42-0080-03

作者简介:吴晨(1994.12—),女,江苏省高邮市菱塘回族乡民族初级中学,中学二级教师,本科学历,获“优秀教师”称号。

引 言

美术欣赏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美术作品进行理解、分析和评价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产生了美的感受,陶冶了高尚情操,提高了审美情趣,还形成了审美观点和审美意识,符合当前素质教育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要求[1]。美术鉴赏还是美术作品发挥社会作用、实现价值的必经途径。文章结合教学实际对初中美术教育中名画欣赏教学进行了探究。

一、在初中美术课堂中开展名画欣赏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初中阶段是培养学生观察和欣赏能力的最佳时期。而在传统的美术教学中,教师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绘画知识和技巧,较少关注学生其他方面能力的提高[2]。教师带领学生欣赏名画,可以营造良好的美术学习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美术文化,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教师在课堂上介绍名画的创作背景,能让学生发散思维,开拓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和对画面进行延伸扩展的创造力,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美术学习能力,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審美水平方面。在引导学生欣赏名画的过程中,由于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对作品的感受也有所不同。教师如果可以对名画欣赏内容进行分层,设计从内容到情感升华的学习任务,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了解作品的文化内涵,从而使其更好地感受作品的魅力,提升美术思维[3]。

(2)提高创作能力。学生通过不同角度地自主赏析,产生不同的感受,从而了解作品的特点及内涵。在此基础上,学生主动对作品进行再创作,能够更好地提高创作能力。比如,凡·高的《收割者》系列作品就是对米勒同一主题的创作延伸。在创作过程中,凡·高曾遭受精神疾病的折磨,也正是这种经历使他的绘画风格发生了改变。他对待色彩的态度已经达到癫狂的状态,在造型方面追求狂野风格。因此,他的绘画不是简单的重复临摹,而是一次次创新,加上厚重粗犷的笔触,融入自己超凡的想象力,赋予画面强烈的色彩感,使整幅画面有了新的质感,带有一定的力量和强度,最终构成和谐的画面。凡·高的作品风格体现了他的大胆创新,抒发了其内心悲痛感受,形成了独特的画风。

二、当前美术教学存在的问题

当前,一些教师采取的教学方式较为单一,一味地向学生讲解知识,导致课堂成为教师的“个人秀”,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4]。当前美术教学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方面,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美术学习能力未能得到有效的提高。主要是因为学校和教师对美术教学不够重视,教师的教学观念较为落后,且教学方法也比较单一,不利于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阻碍了美术教学的发展。另一方面,教师很少带领学生欣赏名画名作。一些教师专业能力有待提高,对一些名画的认识有限,对这些名画背后的文化知识缺乏了解,很难带领学生欣赏名画,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学生面临升学的压力和繁重的学习任务,他们将更多时间和精力放在文化课学习上,较少关注美术学科[5]。即使美术教师给学生布置了相关的美术作业,学生也多是敷衍了事,较少欣赏教材中的名家作品。

比如,在赏析《韩熙载夜宴图》时,部分教师仅让学生简单地了解画面出现的五个场景,没有剖析画面中的人物微观神态、肢体动作,对画作的历史背景更是一带而过,或根据自己的想法安排课程内容,导致教学目标不明确,未能有效突出教学重点。因此,在赏析《韩熙载夜宴图》时,教师应先带领学生欣赏画面内容,再讲解作画的背景是画家顾闳中奉南唐后主李煜之命而画。接着,教师可以介绍韩熙载,他为了保护自己,故意装作沉迷享乐,让画家记录给皇帝看。其次,教师带领学生分别赏析五个场景的情节,分析每个人物,及其身份和姿态、表情。最后,教师可以从画面的构图、造型、用笔、设色、技法等逐一分析画家的高超技艺,包括对这一作品后世的影响。

三、初中美术课堂中开展名画欣赏的教学途径和策略

(一)营造良好的美术课堂学习氛围

良好的学习氛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收获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具有积极作用。在初中阶段,学生的思维有了一定的发展,教师如果仍让学生简单临摹教材中的美术作品,将不利于对其想象力及观察力的培养,甚至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点开展教学活动[6]。学生一旦对名画欣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更加积极地投入美术学习。初中美术教材中有对美术作品的文字讲解,但文字内容较枯燥,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在课堂上容易走神,不利于自身美术欣赏能力的提高。

例如,在教学中国花鸟画的内容时,中国花鸟画是以植物、动物等为题材的一种绘画形式,画家在画作中描绘了自然之美。《芙蓉锦鸡图》和《写生珍禽图》两幅画都是描绘鸟类的作品,画中将鸟描绘得精妙入微、十分逼真。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交流、探索,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

(二)多学科结合提高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

“学科+”是教学的新趋向,教师可以融入文学、音乐、信息技术等不同领域的内容,让美术欣赏课变得更加生动活泼。这样,学生在欣赏美术作品的过程中能够加深对相关文学作品的理解,在音乐的带动下形成较高的审美情趣,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直观地欣赏美、创造美[7]。

例如,苏少版七年级“自然与生活定格 外国风景画、静物画欣赏”一课,选择了霍贝玛的《林间小道》进行作品赏析、评价。这幅画描绘的是荷兰农村大自然的美景,教师可以播放歌曲《走在乡间的小路上》。这首歌旋律活泼、优美,歌曲中清唱的“蓝天”“白云”“晚风”“乡间小路”与画中的风景相呼应,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感受美丽的自然风格,掌握自然与情感的关系。接着,教师可以让学生谈谈对这幅作品的真实感受和独特见解,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此外,教师可以借助文学作品让学生进一步欣赏、评价《林间小道》。教师选取关于《林间小道》的诗:“嗨,你好,我的早晨,我的林间小道。嗨,你好,我的风,我溜溜的云。我牵着一地的喜悦流放一天的喜悦。我赶着一座座茅舍欢乐的跳舞、滑冰。生活是如此美好,如此宁静,林间小道就是我兴高采烈的竖琴。”学生诵读诗歌,能够更好地感受画作描绘的自然美景,在提高文学审美能力的同时,养成了较好的美术鉴赏能力,提升了美术学科核心素养。

(三)教师在课堂上讲解名画的文化背景

随着时代的发展,美术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美术作品,存在较大的风格差异[8]。为了帮助学生在欣赏美术作品的同时产生全面、深刻的理解,教师可以给学生介绍美术作品背后的知识。教师在讲解美术作品时,应为学生讲解这些作品背后的文化,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这些作品[9]。

例如,在欣赏外国人物的肖像画时,达·芬奇的自画像描绘了一个知识渊博的老者形象。教师在带领学生欣赏这幅画时,可以为学生介绍达·芬奇所处的时代及其相关事迹,带领学生了解达·芬奇,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欣赏这幅自画像,从中体会到不一样的韵味。

又如,在教学“耕牛战马”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欣赏敦煌壁画耕牛、唐朝《五牛图》。这两幅名画都是关于牛的绘画作品,但无论牛的神态还是体态都大不一样。唐朝《五牛图》中牛的形象躯体高大、体态丰厚、姿势悠闲。除了从专业绘画角度分析,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了解画作的创作背景。唐朝《五牛图》更符合当时人们以丰腴为风尚的观念。我国古代画家喜以牛入画还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古代鼓励农耕,重视农业发展,所以关于牛绘画作品往往渗透着画家浓厚的个人感情。

(四)小组合作欣赏名画作品

在名画欣赏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参与美术教学活动,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共同收集资料,如名画作者的资料、名画创作的时间和背景,以及名画背后的含义和情感等[10]。学生通过收集资料,并对这些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从而对名画产生欣赏兴趣,提高名画鉴赏能力。

例如,我国现存最早的一幅山水画《游春图》,描绘了许多人在纵情山水游玩的情景;《溪山行旅图》描绘了北方山水雄壮的自然风光,画中悬崖峭壁高耸,让人望而却步。学生可以自由分成若干小组,对这两幅山水画进行欣赏,体会大自然的无穷魅力,探讨自己去过哪些景点,有哪些特点,说说自己在游玩时的感受。接着,教师可以让学生选择一名代表汇报小组的交流成果。这样,学生会更积极、认真地对名画进行赏析。教师应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习质量[11]。

(五)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名画欣赏课的教学中,一些教师习惯向学生灌输知识,导致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美术欣赏课变成了教师的评价课,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12]。因此,教师应转变传统观念,想方设法地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扬州作为历史悠久的文化古都,涌现出不少传世佳作或关于扬州的山水名画[13]。

比如,苏少版八年级(上册)“自然意趣—中国山水画”一课,选取了石涛的《淮扬洁秋图》,描绘了秋水茫茫、天阔萧冷的淮扬秋景,画面中近处的城垣、楼阁错落有致,水面芦苇、坡岸蜿蜒、江流弯弯,展现了扬州城的风貌。这些景物跃然纸上,教师带领学生对作品进行欣赏评价,能够使学生更好地感受画作中的情感。整幅画面豪情奔放,凸显出画家结合生活场景对画面中细笔房屋、粗笔芦苇、尖笔草丛的运用。除此以外,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的写意画也是学生熟悉的。学生对郑板桥的生平较为熟悉,在欣赏他的竹子、兰草写意画时,更能体会他寄托于画作中的精神,从而感受到他的精神追求和气节。

结 语

综上所述,在美术学科中融入名画欣赏教学具有重要意义,能够提高学生的想象力,促进学生审美素养的提升,使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从而提高学生的精神文化品位,促使其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14]。教师应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结合其他学科的内容,引导学生探究作品背后的文化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促进学生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丁洁琼.名画欣赏教学对幼儿绘画表现的影响[J].教师,2020(23):82-83.

[2]孙芳芳.名画资源在创造性美术教育中的开发与使用[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07):234.

[3]孟文杰.初中美术欣赏课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2020(36):157-158.

[4]傅小骁.初中美术欣赏课的情境教学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9(22):160-161.

[5]张悦.名画欣赏在美术教育中的作用研究[J].美与时代,2019(08):93-94.

[6]黄婷婷.基于翻转课堂模式的初中生美术审美能力培养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9.

[7]黄淑芳,刘新华.浅谈如何有效进行初中美术欣赏课教学[J].美术教育研究,2019(04):72-73.

[8]李坛.初中美术欣赏课教学中情境教学法的应用策略分析[J].普洱学院学报,2018,34(06):117-118.

[9]曾燕.论初中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审美能力[J].新课程学习,2014(07):24.

[10]李瑞霞.谈初中美术欣赏课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对策[J].才智,2020(07):16.

[11]柯涵骞.核心素养体系下的初中美术跨学科教学与实践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8.

[12]刘肃静.初中美术欣赏课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2017(11):211-212.

[13]黎绮.初中美术欣赏教学方法与策略的探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7(01):105-107.

[14]魏蓝.初中美术欣赏课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J].美术教育研究,2015(16):156.

猜你喜欢
教学探究初中美术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实践探究
小学生快乐作文教学探究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中作文教学中的几点尝试
实现初中美术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浅谈情感教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渗透
提高初中美术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略
个性化教育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