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基于中考越来越重视对学生能力的考查,新课程改革要求在初中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想将知识教学转化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首先就要将零散的知识变得系统化,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初中生物课程知识比较零散,如何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课程知识是教学的重中之重。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可将思维可视化的工具,可以帮助学生很好地梳理并掌握相关知识,有助于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基于实际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文章讨论了思维导图在新授课预习、课堂学习、复习等环节中的具体应用及效果,以期促进初中生物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初中生物;思维导图;新授课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43-0079-03
作者简介:张梅杰(1991.11—),女,山东聊城人,山东省青岛李沧区实验初级中学,中学二级教师,硕士,初中生物教师,研究方向:初中生物教学。
生物学是初中生的必学课程之一,也是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之一。作为生物中的一种,人类自出生以来,便不断地和自然界中的各种生物类别及生物现象邂逅。与物理、化学学科相比,生物学可以说是学生最早接触且较为容易理解的一门自然科学。在初中学好生物课程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在中考中取得优异成绩,为后续的高中乃至大学专业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还能够为学生探索未知生物世界提供指引。
初中生物学知识较为零散,需要记忆的知识点比较多,而学生只有在熟练记忆知识点的基础上才能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进而提高运用课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生物教师如何让学生系统地掌握生物学知识、在头脑中形成知识网络,在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利用思维导图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梳理并掌握基础知识。并且,在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锻炼。同时,这与当下倡导的着力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不谋而合。
思维导图又称心智导图,是一种将思维形象化的方法,目前已成为表达发散思维的有效图形思维工具。在实际学习中,有效利用思维导图对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很大帮助。那么具体应该怎样利用思维导图来助力初中生物课程教学呢?笔者以思维导图在初中生物新授课中的应用为例做简单介绍。
一、思维导图助力学生课前预习,变假预习为真思考
在学生学习新授课时,课前预习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但也是最容易被学生忽略或跳过的一个环节。教师如果只是口头安排学生认真预习下一节要学习的新课内容,学习自觉性高的学生,基本能够认真阅读教材,做好新课内容的预习。但真正能做到高度自律的只有少部分学生。每个班级中都存在一部分学习上缺乏主动性和自制力的学生,对他们来说,教师留的这项预习作业就等于没有作业,甚至不会浏览一遍教材上的内容,经预习思考后带着问题进行听课的目标就更无法达成了。这是因为这类预习作业缺乏对预习效果进行衡量评价的标准,学生的预习工作无法直观地体现,从而导致不预习、假预习的现象屡见不鲜。
為了督促学生保质保量地进行课前预习,实现“真预习”,教师需要采取一定的手段来判断并评价其预习效果。在这方面,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尝试过多种方式。例如,以填空题形式检测学生的预习效果。笔者在导学案的课前预习部分出示几道填空题,让学生通过预习自主完成。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应用后,笔者发现,有的学生仅针对特定的填空题目,直接在教材中找到答案,他们在主观上认为完成几道填空题与完成预习作业等同,根本不会通读教材上的课程内容,也就无法针对课程内容进行思考。预习仍旧停留在表面,“假预习”现象依旧存在。
为了促使学生将“假预习”变为“真思考”,将新课内容绘制为思维导图的预习作业,要求学生通过认真阅读教材,自主绘制新课内容的思维导图。学生只有通过思考梳理出新课内容的主线及重难点问题,才能完成思维导图,这就在无形中使其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当然,学生在自主预习中可能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偏差,这些偏差正是对于每个学生个体而言的学习难点。一方面,学生在预习中形成的带有偏差的理解将与课堂上教师教学的重难点知识之间形成对比,在修正认知偏差的过程中,学生发展了自身的批判性思维,激发自身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在课堂学习后,教师要求回过头来完善预习时所绘制的思维导图,又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从而攻克学习难点。
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学生对新课内容的预习效果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大部分学生实现了“真预习”,思维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在此基础上,学生在课堂上带着预习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听课,听课效率明显提高。长期坚持下去,学生的自学能力也会提高,能为其今后高中乃至大学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下册“鸟的生殖和发育”一节内容时,学生对鸡卵比较熟悉,通过预习,学生绘制了鸡卵的结构图(如图1)。通过绘制鸡卵结构图,学生其实就已经基本上突破了本节课的重难点,对学生进一步思考“鸡卵为什么具有这么复杂的结构?”“这对它们适应环境有什么好处?”起到了很大的助力,并且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提高学生的生物学核心素养。
二、思维导图助力学生课堂学习,提高课堂效率
在课堂教学中,杂散的知识容易使得学生听课疲劳,难以保证精力的全面集中,也不利于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整体把握。利用思维导图,学生可以将枯燥、零散的知识形象化、直观化。教师在授课时可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帮助学生厘清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消化和吸收”第一课时的内容时,消化部分出现了几个新的生物学名词,如消化系统、消化道、消化腺、消化液和消化酶等,相似的名称加上陌生的词汇,导致初学的学生很容易将这些概念混淆。为了帮助学生梳理它们之间的关系,教师可以消化系统为切入点绘制思维导图,如图2所示。
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教师分别呈现消化道和消化腺的组成,并在消化腺部分强调消化腺分泌消化液,消化液中含有消化酶,具体到每一种消化腺分别分泌哪种消化液,又分别含有什么消化酶,可以表格的形式进行归纳。通过思维导图将零乱的知识系统化,学生可以很容易地厘清这些名词之间的关系,进而把握好重点知识,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三、思维导图助力学生课后复习,变书上的知识为自己的知识
学生学习完新授课后,及时复习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研究了人体大脑对新事物遗忘的规律,并绘制出遗忘曲线(如图3)。从曲线可以看出,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最初遗忘速度很快,之后逐渐减慢。所以,做到有效的复习对学生来说非常关键,这也是致使学生之间学习效果拉开差距的重要环节。
课后复习一般是以课后练习题的形式展开,但学生往往习惯边翻书边做题,这就影响了习题练习的效果,也就无法较好地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甚至有些学生认为完成几道练习题就等于完成了复习,这明显是错误的认识。真正的复习在于梳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然后脱离课本独立完成练习题,练习题只是测试课程学习效果以及复习效果的手段而已。学生只有对知识进行梳理与再加工,才能把书上的知识真正变为自己的知识,进而达到活学活用的目的。
那么怎样才能帮助学生梳理知识、构建知识网络呢?思维导图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在预习时绘制的思维导图的基础上,学生可以通过对其进行完善和补充来加深对所学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回忆预习时对某些关键知识点的理解,并根据课堂学习中的体会对思维导图进行调整和补充。在不断修正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自然得到了锻炼,自学能力也会逐渐提高。当然,学生也可以根据课堂学习的内容重新整理思路,绘制一个完整的思维导图。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绘制的思维导图,与同学进行讨论交流,相互学习,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知识。美国学者提出的学习金字塔指出,最高级的学习方式是教授给他人,通过这种方式学习内容的留存率高达90%。学生通过相互修正和指导后,对知识会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将书上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
例如,图4所示为学生在复习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第三章“人体的呼吸”时所绘制的思维导图。该图以呼吸系统为切入点,对呼吸全过程涉及的重难点知识进行了梳理和总结,条理清晰,图文并茂,可见该生对于人体的呼吸这一部分内容理解得比较透彻。
再如,图5所示为学生在学完“细菌与真菌”的知识后绘制的思维导图。该图从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形态结构、生殖方式、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以及人们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等方面进行了梳理,进一步对比了细菌和真菌。
除了新授课,思维导图在复习课和实验课中的使用也很广泛。尤其是复习课,利用思维导图,学生能够在头脑中形成知识网络,将零散的知识变得系统化和网络化。有了牢固的知识作为基础,学生的学习能力就会有所提高,取得好成绩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
以上就是笔者对思维导图助力生物教学的认识。思维导图这一有效的学习工具在生物学科中的应用还有很多方面值得广大学者进一步进行补充和完善。
[参考文獻]
[1]连丽.思维导图运用于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J].考试周刊,2021(15):127-128.
[2]万保梅.思维导图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试题与研究,2021(22):49-50.
[3]郑丽燕.运用思维导图策略优化初中生物教学的实践研究[J].考试周刊,2021(14):145-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