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艳芳
淋巴瘤是起源于淋巴组织和淋巴结造血系统的一种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无痛性进行性淋巴结肿大、肝脾大等,同时伴有发热、消瘦等全身症状,其病因较为复杂,临床上一般认为淋巴瘤的出现与基因突变、病毒、放射线、化学药物、自身免疫等因素有关[1-2]。淋巴瘤根据组织病理学可分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和霍奇金淋巴瘤两类,虽然发生于淋巴结,但由于淋巴系统自身特点的关系,使得淋巴瘤属于全身性疾病,几乎可以侵犯到全身任何组织和器官,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影响[3]。临床上对淋巴瘤患者的化疗以使用抗肿瘤药物为主,如吡柔比星,其具有抑制DNA 聚合酶的作用,能够阻止核酸的合成,使得肿瘤细胞无法分裂而死亡,从而达到控制病情的目的,但患者出现毒副作用较多,治疗效果并不理想[4]。针对此情况,临床上尝试对淋巴瘤患者使用盐酸多柔比星脂质体注射液进行治疗,以期提高治疗效果,降低患者毒副作用。本研究旨在探讨对淋巴瘤患者使用盐酸多柔比星脂质体注射液治疗的有效性,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11 月—2019 年11 月湘雅常德医院收治的淋巴瘤患者86 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2 组。对照组43 例,其中男27 例,女16 例;年龄48~69 岁,平均(58.5±10.5)岁;淋巴瘤Ann Arbor 分期:Ⅲ期19 例,Ⅳ期24 例;霍奇金淋巴瘤21 例,非霍奇金淋巴瘤22 例。观察组43 例,其中男26 例,女17 例;年龄47~68岁,平均(57.5±10.5)岁;淋巴瘤Ann Arbor 分期:Ⅲ期18例,Ⅳ期25 例;霍奇金淋巴瘤21 例,非霍奇金淋巴瘤22 例。2 组患者性别、年龄、淋巴瘤Ann Arbor 分期、病理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接受病理学检查,符合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白血病淋巴瘤学组发布的《中国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的诊断与治疗指南(2018 年版)》[5]中关于淋巴瘤诊断标准的患者;(2)预计生存时间>3 个月的患者;(3)对本研究知情且签署了知情同意书的患者。排除标准:(1)存在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的患者;(2)存在其他恶性肿瘤疾病史的患者;(3)中枢神经受损的患者;(4)对本研究所用药物成分存在过敏反应的患者;(5)存在较为严重的心、肝、肾等功能异常的患者;(6)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的妇女;(7)存在精神类疾病,无法配合本研究的患者。
1.3 方法 对照组患者使用环磷酰胺(江苏盛迪医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32024654)、注射用硫酸长春新碱(广东岭南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65857)、吡柔比星(浙江海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45982)进行治疗,环磷酰胺的剂量为750 mg/m2,注射用硫酸长春新碱的剂量为1.4 mg/m2,吡柔比星的剂量为50 mg/m2,1 次/周,静脉输注给药,并在治疗的第1~5 天口服醋酸泼尼松片(浙江仙琚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33021207),剂量为30 mg/m2,疗程为3 周。观察组患者使用环磷酰胺、注射用硫酸长春新碱、盐酸多柔比星脂质体注射液(常州金远药业制造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123273)进行治疗,环磷酰胺与注射用硫酸长春新碱的剂量与对照组一致,盐酸多柔比星脂质体注射液的剂量为30 mg/m2,1 次/周,静脉输注给药,并在治疗的第1~5 天口服醋酸泼尼松片,剂量为30 mg/m2,疗程为3 周。
1.4 观察指标(1)比较2 组患者使用不同方案治疗所获得的效果,完全缓解:在治疗结束后,患者病灶全部消失,且该情况持续时间超过1 个月;部分缓解:在治疗结束后,患者病灶最大径总和较治疗前降低超过30%;病情稳定:在治疗结束后,患者病灶情况较治疗前无较大改变;病情进展:在治疗结束后,患者病灶最大径计较治疗前增加超过20%,或出现新的病灶。治疗总有效率=(完全缓解例数+部分缓解例数)/总例数×100%。(2)比较2 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白细胞计数(WBC)与血小板计数(PLT)情况。(3)比较2组患者接受治疗的过程中出现毒副作用的情况,毒副作用主要包括贫血、粒细胞减少、心电图ST-T 改变、心率异常、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下降等。(4)比较2 组患者治疗后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主要包括血清铁蛋白(SF)、癌抗原15-3(CA15-3)、甲胎蛋白(AFP)等。(5)比较2 组患者生存期,生存期包括肿瘤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PFS 指肿瘤患者从接受治疗开始,至观察到疾病进展或者发生因为任何原因的死亡之间的这段时间,OS 指肿瘤患者从随机化开始至因任何原因引起死亡的时间(失访患者为最后一次随访时间;研究结束时仍然存活患者,为随访结束日)。
2.1 2 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 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例(%)]
2.2 2 组患者治疗前后WBC 和PLT 比较 治疗前,2 组患者WBC 和PLT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 组患者WBC 和PLT 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WBC 和PLT 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 组患者治疗前后WBC 和PLT 比较(,×109/L)
2.3 2 组患者毒副作用比较 观察组患者贫血、粒细胞减少、心率异常、LVEF 下降及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 组患者毒副作用比较 [例(%)]
2.4 2 组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比较 观察组患者SF、CA15-3、AFP 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2 组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比较()
2.5 2 组患者生存期比较 观察组PFS 和OS 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2 组患者生存期比较(,月)
淋巴瘤作为临床上的一种常见恶性肿瘤,其具有发病率高、病情进展快等特点,由于患者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因此在发病初期很难被发现,从而容易导致患者错过最佳治疗时期[6-7]。而由于淋巴瘤属于全身性疾病,能够侵犯全身组织和器官,因此,患者若不能得到及时治疗,不仅会引起患者出现较多并发症,还会增加治疗难度[8-9]。临床上对淋巴瘤患者的化疗以各种抗肿瘤药物为主,吡柔比星是最常见的一种。吡柔比星是新一代蒽环类抗癌药物,其能够快速进入肿瘤细胞内部,并直接嵌入DNA 双链间发挥作用,通过抑制肿瘤细胞DNA 聚合酶阻止核酸的合成,从而使得肿瘤细胞停留于G2 期,最终达到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目的[10-11]。然而,患者在使用吡柔比星等药物后会出现较多毒副作用,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针对此种情况,临床尝试对患者使用盐酸多柔比星脂质体注射液进行治疗[12]。盐酸多柔比星脂质体注射液的主要成分为盐酸多柔比星,具有抑制DNA、RNA 和蛋白质合成的细胞毒作用,这是由于这种蒽环类抗生素能嵌入DNA 双螺旋的相邻碱基对之间,从而抑制DNA 复制所需的解链过程[13-14]。
本研究结果显示,接受不同方案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前,2 组患者WBC、PLT 无差异,治疗后,2 组患者WBC 和PLT 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WBC 和PLT 低于对照组;在治疗过程中,观察组患者贫血、粒细胞减少、心率异常、LVEF 下降、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SF、CA15-3、AFP 水平低于对照组;观察组PFS和OS 长于对照组。相较于吡柔比星,多柔比星具有更广的抗瘤谱,而盐酸多柔比星脂质体注射液作为脂质体制剂,药物外面包裹有一层脂质体制剂,从而使得药物外衣融化更慢,具备了靶向肿瘤区的特性,多数药物能够进入肿瘤区发挥作用,使得肿瘤区的药物浓度保持在一个较高水平,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治疗效果,而由于药物对正常组织的伤害相对减少,患者出现的毒副作用也较少,起到了间接提高治疗效果的作用,因此,将其用于淋巴瘤患者的治疗具有合理性,观察组PFS 和OS 长于对照组,提示盐酸多柔比星脂质体注射液能有效延长患者远期生存期。王波涛等[15]关于盐酸多柔比星脂质体注射液治疗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研究的结果显示,相较于使用吡柔比星治疗的患者,使用盐酸多柔比星脂质体注射液治疗的患者所获得的近期疗效明显更优,WBC 和PLT 下降趋势更明显,治疗过程中出现毒副作用的概率更低,本研究结果与其一致,可见盐酸多柔比星脂质体注射液治疗淋巴瘤患者的效果确切,且安全性较高。
综上所述,对淋巴瘤患者应用盐酸多柔比星脂质体注射液治疗可以获得较高的治疗效果,能够有效改善其WBC 和PLT,且毒副作用较少,安全性较高,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