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爱君
所谓“一节好课终生备”,是说每节好课都是一个教师有生以来努力的结果,是一个教师知识、经验、技能等方面多年来努力积累综合的反映。短期努力有短期努力的结果,长期努力有长期努力的结果,终生努力有终生努力的成绩。但同一个教师,年老时的好课与年轻时的好课却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只有“对每一节课”“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课才能越上越好,有朝一日才会有一节令人听得入迷、非常出色的好课。
一节好课,虽然没有统一的衡量标准,但总有一些共同的特征,教师都要做出以下努力,具备以下的素质,才能讲出一节好课:
第一、充分研究教材,教材完全过关。
没有一次次备课的认真对待,苦心孤诣的钻研,不注重教材的研读,不把教材理解、熟读到“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朱熹语)的程度,就不可能讲出一节真正的好课。对教材烂熟于心,上课时你的思路才不用放在你所教学的知识上面,而着重在注意学生怎样学和如何指导学生去学。这样,你的课才能上得活,上得好。一节课要准备到这样的程度或许并不难,但对所教的每一册教材,对其中的任何一课书都这样烂熟于心,就需要我们时时努力,下一番功夫了,甚至要准备一辈子。
第二、吃透教材,研究教法,对教法有自己独到的研究。
要虚心和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包括勤听别人的課和勤读有关的理论文章,又要勤于实践,善于运用,有自己独创的成功经验的积累。对每一节课的成功,多加思考,及时总结,吸取失败的教训,去粗取精,发扬成功的经验,不断改进,精益求精,形成自己确实行之有效、又独具一格的教法,这样,我们的课才能越上越好。要想达到这样的水平,我们就要作终生的努力了。
第三、博览群书,不断学习,掌握渊博的知识,提高教学能力。
教师要把培养富有创造性学生作为教育的目标。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不要知识,而是更注重知识的积累。因为积累知识是创造知识的基础。没有知识积累就没有知识创造,但它更重视知识结构的优化和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有知识不一定有能力,有能力必然拥有知识,科学方法是实现由知识向能力转化的桥梁,要想提高能力,首先要掌握必要的知识。
根据教科书要教给学生的知识或许并不多,但如何将教科书的知识教给学生则要有很多很多的知识,并且越多越好。给学生一杯水。自己最好有一池水,不但要有专业知识,还要有其他的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哲学知识,尤其是现代先进的新科学知识,假如你最初参加教学工作时所具有的知识与要教给学生的知识最低的比例是10:1,那么随着教龄的增长,其比例则应是20:1,50:1,100:1……你要使你的知识成为一个海洋,使你要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变为你知识海洋中的一滴水,这样你驾驭教材的能力才能举重若轻,要上好一节课才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要想达到这样的水平,平时就要博览群书,有手不释卷的精神,有持之以恒的毅力。开始时,你不妨把要教给学生的教科书的知识当作入门知识,此后扩大开去,围绕教学这个中心,勤读、勤抄、勤剪、勤整理,建立知识档案,加以消化,储存在自己的脑海里,随时待用。知识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不备。比如你要教《荷塘月色》,却不知朱自清,要介绍背景却不懂 1927 年的历史,怎么能把课文教活呢?当然,掌握渊博的知识不仅仅是为了搬用,更重要的是要提高驾驭教材能力和提高教学能力,更是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的需要。
第四、善于沟通,勤于表达,提高自身表达能力。
深奥的知识你要讲得浅显,复杂的内容你要讲得简明,抽象的事理你要讲得具体形象,学生感到糊涂的地方你要讲得清楚。要想达到这样的水平,你就要具备较高水平的表达能力才行。口头表达能力往往同写作能力有着直接的关系。精练确切、丰富多彩、生动有趣、引人入胜、富于启发性的语言,不仅来源于人的智慧,更重要的是来源于写作实践。提高写作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长期刻苦训练自己的写作能力,是提高口头表达能力最有效的途径。当然,其作用不只是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对自己的思维能力、思维方式以及写作水平都是很好的锻炼。此外,板书文字书写是否具有典范性,组织教学的能力是否具有,都会直接影响着我们的教学效果。
总之,要想讲好一节课,需要具备多方面的素质,要长期地作出多方面的努力。但是围绕教科书转,功夫又不到家,上课才备课,单为上课而备课,这节课这样教,下节课还是这样学,成败得失,全然不顾,如若这样下去,教一辈子书也不会讲出一节好课。“一节好课终生备”,不是夸张的说法,而是事实和规律的概括,是成功教师实践经验的总结,也是多年来教学实践的切身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