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空
【摘要】目前,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应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创新课堂教学方式。而生活化教学模式可以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课程,该课程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培养学生的法治素养。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实施生活化教学,可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策略
道德与法治教学是小学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内容。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多样化的教育方式不断地应用于当前的教学工作中,极大地提升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了课堂质量及效率的提升。小学阶段的学生缺乏完善的认知能力,开展高质量的道德与法治课对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积极的作用。生活化教学通过将相关生活实际融入课堂教学中,降低知识的理解难度,从而极大地提升了课堂的教学效率,且有助于学生将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中。
一、目前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存在的问题
1.生活化教学素材选取不当
有一些小学教师教学经验不足,对学情的把握不充分,对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生活化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因此,在教学中容易出现片面追求生活化资源的现象,无论素材质量优劣,都拿到课堂上,没有做到去粗取精,也没有关注准备的生活素材与教学内容的关联程度。甚至有些教师还会脱离小学生的实际,刻意编造一些假、大、空的案例,导致小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根本领会不到其中的教育意义。
2.生活化教学方式单一
素质教育的提出由来已久,但在当前,很多小学教师受传统教学模式和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较深,在教学时还是把教学重点放在课本知识的讲解上,仍然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方法,课堂气氛单调又枯燥,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解也停留在文字表面,认识不到它们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3.缺乏生活化教学评价体系
受到国家和社会的普遍重视,道德与法治已经成为小学阶段的必修科目之一。教师在评价学生时没有科学的、生活化的评价体系,仍以考试成绩为主。只要是考试成绩高的学生,就会被认为是好学生,考试成绩差的学生就会被认为是差生,教师的评价难以对小学生的道德行为发挥激励的作用,弱化了道德与法治对小学生行为的约束作用。
二、构建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教学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开展,强调课堂教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已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目标之一。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构建生活化课堂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首先,人生蕴涵丰富的道德与法治教育素材。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不能仅局限于理论层面的教学,应在生活中积极挖掘道德与法治的素材,惟有运用生活化元素,如生动的实例,巧妙地将其与理论融为一体,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其次,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学生成长与发展过程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包含道德与法治的重要内容,旨在从“德性”“法性”两个层面引导学生成长,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同时,学生掌握必要的法律知识,也有助于学生守法,懂得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促进学生道德意识的增强,使其健康成长。可以看到,道德和法治作为与学生成长密切相关的学科,教师应该在贴近学生生活的基础上,让学生深入了解知识。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构建生活化课堂是必要和可行的。
三、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策略
1.丰富教学内容,强化课程意识
在开展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课程的过程中,可以看出此类学科内容具有抽象性和严谨性的特点,需要在课堂当中为学生予以积极的鼓励和专业的指导,使学生能够联系生活实际,并与课堂当中的学科内容进行有机结合,不仅能够改善枯燥、无味的教学模式,还能够在生动、有趣的教学课堂氛围影响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能够自觉的投入到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的实施阶段。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其自身的身体和心理处于快速的成长时期,但对于事物的认知和理解仍然处于初期阶段,在缺乏正确引导的情况下,容易对相关事物出现错误的理解和认知。为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的挖掘予以高度的重视,并将相关学科内容与实际的生活类场景和素材进行融合,从而保障生活化教学内容的丰富性与多样性,使学生能够保持积极良好的学习态度,进一步提高了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的实施效率。
2.通过创设情境进行生活化教学设计
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所以更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日常生活适当地创设生活场景,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更加深入地探究道德与法治相关知识的本质内涵,让生活化教学成为实现学生道德与法治观念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并且在课堂上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讨论和思考,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更快地投入到其中,与课本中的知识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基于此实现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根本目的。
3.启发引导,回味生活
在小学阶段开展道德与法治课,是提升小学生道德品质的重要手段,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途径。在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教师不能只局限于让小学生死板地阅读教材,死记硬背其中的知识点,而是要结合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认知规律整合教学内容,通过教师的启发和引导,小学生的回味,将一些道德知识和法治常识以切合小学生生活认知的形式呈现出来,这样才能驱动小学生体验和运用道德与法治知识,在学中用,在用中学,达到活学活用的教学目的。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给小学生提出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小学生进行回忆,激发小学生的求知欲。教师要对小学生进行启发,让小学生在脑海中筛选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提取有价值的信息。
4.榜样学习,浸润生活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榜样学习是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手段,榜样的言行和事迹可以将人的理想状态具体化,对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非常适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中离不开榜样的树立和示范,教师要用榜样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优秀的成就,从正面激励小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让小学生主动、有目标地朝着榜样靠拢。对于小学生而言,榜样可以是小学生熟悉的科学家、历史伟人、革命领袖,也可以是小学生生活中熟悉的家长、教师和同学,无论榜样是誰,他都承载着高尚的道德品质,是小学生学习的方向。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榜样示范的教学时,还要注重教学气氛的营造,要结合教学内容和榜样的事迹,通过灯光、音效、声音等营造学习气氛,使全体小学生都浸润其中,在听取事迹讲述的过程中升华自己的情感和道德认知。
5.活动参与,探究生活
課堂教学的生活化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提倡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道德与法治教学只有回归生活,才能够完善小学生的社会认知,教会小学生做人的道理。道德与法治观念的形成需要小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和生活探究,道德与法治只有经过实践活动,才能真正内化于心。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精心设计一些贴近小学生生活实际的实践活动,鼓励小学生积极参与,让小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行生活探究,在愉快的活动中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小学生的生活实际,选取小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案例作为活动素材,让小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游戏竞争等,再现生活中的真实场景,使小学生在表演中学到社会规范和法治知识。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小学生积极地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发现生活中的经验。在课后,教师可以给小学生布置一些实践性的作业内容,让他们通过生活观察、生活调查或网上搜索等方式,真正深入生活中,去观察生活,探究生活、体验生活,了解社会生活的千姿百态,正确认识生活中的真、善、美。
6.开展生活化讨论,拓展学生思考深度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身为教学工作者应当将更多的课堂时间留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主人公意识,依靠学生自身的主动性来完成课堂教学目标。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往往在课堂上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学生在课堂上只能被动接受老师的“投喂”,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发挥,也难以实现课堂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注重对学生思想、情感以及精神等层面的引导,教师可以为学生组织一些生活性话题,让学生进行交流与讨论,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实现不同学生思维的相互碰撞,进而不断拓展学生的思考深度。
7.借助小组合作模拟生活化场景
小组合作教学是优化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有效途径,课堂教学和教师精力都比较有限,这就意味着在生活化教学法的应用过程中,教师不能兼顾所有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要。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因为小学生认知能力和思维水平的发展比较有限,所以生活化教学中并非所有内容都适合学生实践。实施小组合作教学可以为学生表达自我、强化生活实践能力提供优质平台。在教师有意识的调整下,不同学习成绩、不同性格的学生会被编在一组当中。实际上,学生在生活中需要面对的是不同性格、不同年龄段的人,教师的这种设计同样符合生活化教学法的理念。不过随着与不同的人展开交流,思维、知识的碰撞也随即产生,学生也在交流讨论中拓展了思维,汲取到他人长处。然而与此同时,学生也有可能在交流中发生冲突。对此,教师要提前做好准备,在相应的课程中教导学生用正确的方式处理矛盾,如在“当冲突发生”的教学中,教师应当教会学生懂得为他人着想、懂得原谅别人、学会反思等。当然,大道理的说教并不能让学生对德育知识产生深刻印象,所以教师可以通过播放视频、组织表演等向学生展示不同的“冲突”,然后再让学生就表演内容中的是非对错发表意见,让学生在扮演“小裁判”的同时形成正确观念。
8.根据学生生活反馈进行评价
教学评价,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评价中,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生活情况,作出精准、详细的评价,才能促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通过小组互动交流、学生情况跟踪、问卷调查、师生互动等途径,了解学生的生活情况,然后做出点评分析。
四、结语
生活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另一课堂,教师积极应用生活化理念开展课堂活动,不仅会让小学生从多个角度去认识这门课程,还会有效帮助小学生健康成长。教师要引发小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入思考,让其将内心的感受充分的表达出来,才会使小学生真正受到课程的影响。而且,教师注重实践和实际生活案例的重要作用,让小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触动小学生的内心,才会让小学生更加主动去管理自己的行为。
参考文献:
[1]周志琦.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生活化理念的思考[J].学周刊,2021(01).
[2]武道保.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生活化教学分析[J].公关世界,2020(22).
[3]朱帅.生活化教学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考试周刊,2020,(40):111-112.
[4]马爱军.生活化教学模式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20,(05):57-58.
[5]魏军.刍议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生活化教学[J].家长,2021(24):44-45.
[6]马小燕.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策略[J].名师在线,2021(16):70-71.
[7]马丽.生活化教学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开展[J].学周刊,2021(16):149-150.
[8]范孝顺.新课改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探析[J].读写算,2021(12):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