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翻译视角下中国特色文化意象的英译

2021-01-18 23:29康富华赵文
江苏广播电视报·新教育 2021年37期
关键词:外宣翻译

康富华 赵文

摘要:外宣翻译是中国文化输出和传播的重要窗口,其有效性关乎我国的对外传播和国际影响力。国家领导人的演讲是对外宣传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生态翻译视角出发,分析并歸类习近平主席演讲中的中国特色文化意象及其英译,归纳总结翻译策略。本研究对于中国特色文化意象翻译、跨文化传播及外宣翻译具有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生态翻译;中国特色文化意象;外宣翻译

1.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综合国力增强以及国际地位的提升,世界愈发关注中国发展。对外宣传是讲好中国故事,使中国话语走出去,并树立良好国家形象的重要渠道。国家领导人演讲是对外宣传的有效方式,用融通中外的话语讲述中国故事。习近平主席的演讲蕴含丰富的中国特色文化意象词,为国家形象的塑造增添人文精神内涵。在外宣翻译过程中,由于中国特色文化意象具有独特性和文化性,译者不仅需要保证译文的准确度,还应体现其文化特征,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塑造具有感召力的中国形象。

2.生态翻译学

生态翻译学具有跨学科性质,取生态之要义,喻翻译之整体,基翻译之实际,对翻译的本质、过程、标准、原则和方法及翻译现象等做出新的描述和解释。[1]生态翻译学在“翻译即适应与选择”的概念之下,强调“译者为中心”,将翻译定义为“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2]生态翻译主要体现为六个方面:翻译生态的和谐统一;翻译主体的译者中心;翻译行为的“适应/选择”;翻译过程的“汰弱留强”;译者追求的“译有所为”;译品生命的“适者长存”。[2]六个方面环环相扣,相互作用,互相影响。在翻译生态“物竞天择”的影响下,译者进行自我适应和调整;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能动地对翻译方法和策略进行选择,构建最优表达的译文,为翻译生态提供优秀译品。译者是整个翻译生态的中心,译者的适应和选择深刻影响着翻译生态的方方面面,因此,译者需提高自我定位、协调各方关系、提高译品质量,从而改善翻译生态环境,达到各方和谐统一的翻译生态境界。

同时,生态翻译学强调译者在进行翻译时需考虑“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进行多维选择转换。语言维,即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形式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文化维,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文化内涵的传递与阐释;交际维,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交际意图的适应性选择转换。[3]因此,译者在翻译中需兼顾语言、文化、交际三维,综合考虑择优选择译文表达,方能使译文品质更好,适应度最高,更“长存”,从而营造良好的翻译生态。

3.中国特色文化意象词的分类翻译

文化意象指具有特定的、独有的文化内涵的意象,是不同民族在漫长历史岁月里慢慢形成的一种文化符号,与特定民族的历史进程、风俗习惯、价值取向等相关。[4]各民族的文化意象截然不同,部分意象甚至在异语文化中存在空白,产生文化空缺。由于中西文化的价值观、生活环境、风俗习惯、思维方式存在较大差异,如何再现我国文化意象词的内涵是英汉翻译的一大难点。[5]

中国特色文化意象可分为五类:生态文化意象词、物质文化意象词、宗教文化意象词、社会文化意象词和语言文化意象词。[6]本文以习近平的外交演讲为例,分析各类文化意象的翻译方法和策略,所用译例均选自《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英文版。[7-8]

3.1生态文化意象词

文化深受地理环境影响,中国地大物博,由此也孕育出与生态相关的文化意象词。生态文化意象词通常包含动物、植物、山川、河流、气候等方面,这些事物被赋予额外的精神寄托和文化内涵。

中国文化常用动物寄情,例如表哀伤的“猿猴”、象征自由高飞的“大鹏”、寄托思念之情的“鸿雁”等;也常用山川河流作为意象,“山”具有深隐旷达、亘古不变等含义,如“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水”象征着智慧、发展、变化等含义,如“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逝者如斯夫”。由于中西地理环境差异大,许多生态文化意象词在目的语文化中存在空白,译者需综合语言、文化、交际三维考虑,灵活运用归化、异化策略,使这些文化意象词在译本中得到诠释。

原文:生搬硬套或强加于人都会引起水土不服。

译文:Blindly copying the models of others will only be counterproductive, as will be any attempt to impose one’s own model on others.

随着历史文化的演变,“水土”可以表示环境的含义,如“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水土不服”是指对于一个地方的气候或饮食习惯不能适应,原文用该词借喻来强调:一个国家的发展模式无法适用所有国家的情况,每个国家发展方式和道路需因地制宜、灵活变化,否则会阻碍发展。在英语语言体系及文化中,指代环境的“水”、“土”表达缺失,为达到良好的交际效果,翻译时采用省略归化译法,将“水土”含义省去,用“counterproductive”表达原文文本的真正含义,避免受众误解。

原文: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译文:As a Chinese saying goes,“The ocean is vast because it admits all rivers.”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出自林则徐的一副自勉联,意为大海之所以宽广,是因为其容纳众多河流,常用以告诫人们要像大海能容纳无数江河水一样,学会豁达大度,胸襟宽广。在目的语文化中,原文的道理也浅显易懂,因此可以采用异化策略,保留该文化意象,让目的语读者领会演讲者用意、保证有效交际的同时,传播中国特色文化。

3.2物质文化意象词

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对文化发展有重要作用,物质文化意象词涵盖衣食住行、社会、生态、科技等方面,其含义与历史环境息息相关,如比喻使战争化为和平的“化干戈为玉帛”;比喻防御坚固、团结一致的“铜墙铁壁”;比喻暗中打击或刁难他人的“穿小鞋”等。

原文:我们共同居住在同一个星球上,这个星球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70多亿人口,搞清一色是不可能的。

译文:We live on the same planet. It is home to more than 200 countries and regions,2,500-plus ethnic groups, and over 7 billion people. No attempt to erase their differences will work.

“清一色”原指打麻將牌时某一家由一种花色组成的一副牌,也指全部一种成分构成或全部都一样。麻将是由中国古人发明的博弈游戏,目的语受众对于麻将及其规则玩法较为陌生,译者若将“清一色”的概念进行解释,则会冗长繁琐。考虑到文化和交际维度,避免受众因文化缺省而产生误读,这里应采用意译,使原文文本的具体含义在译文得以体现。

3.3宗教文化意象词

中国的人文历史深受儒释道的影响,融入生活、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如“造福”、“精气神”、“算命看相”、“烧香拜佛”、“借花献佛”。由于英语受众以信仰基督教为主,译者在处理宗教文化类意象词时不能盲目保留意象,生硬地将文化内涵转换成目的语语言,应注重三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使原文文化内涵准确传递。

原文:……增进了五国人民福祉,拉紧了利益和情感纽带……

译文:……, improved the lives of our peoples, and drawn our bond of interests and friendship even closer.

福文化是中华人民的精神寄托,渗透到生活的点点滴滴,是中华民族的基因文化。“福祉”意为幸福、利益、福利,也代表美满祥和的生活环境、稳定安全的社会环境、宽松开放的政治环境。在目的语文化中,人们对“福文化”的认知存在空白,将“福祉”直译或异化是不可取的,因此译者将“福祉”译为改善人民生活,以福祉的部分表现代替整体宏观的概念,以小见大。通过这样的语言形式的转换,译文充分体现了原文的含义,有效地完成了交际意图。

3.4社会文化意象词

社会文化意象词指的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和历史背景下,涵盖习俗、生活习惯、行为特征、价值观等方面的语言表达,如“春节”、“花拳绣腿”、“小康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带一路”、“一国两制”。

原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

译文:To make the Chinese Dream come true, we must focus on heightening a sense of identity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take the cause of ethnic unity and progress as a fundamental task.

“中国梦”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英语中的“American Dream”有相似之处。自18世纪以来,美国人都怀着“American Dream”的信念——只要努力奋斗便能成功。“美国梦”诠释美国人的理想,激励怀揣梦想的年轻人,实现梦想。虽然中国梦、美国梦的具体含义不同,但表达类似,并且都激励着人们去拼搏奋斗,创造自我价值,向着美好目标前进。因此,中国梦的英译可以采用目的语类似表达,参考“American Dream”译成“Chinese Dream”,实现语言和文化的适应性转换。

3.5语言文化意象词

外交演讲中常引用朗朗上口、富有哲理的诗句成语、俗语谚语、名人名言,如“治大国如烹小鲜”、“家和万事兴”、“滴水可以穿石”等。译者可以采用套用目的语等策略,通过相近表达体现不同文化之间的共通之处,使译文通俗易懂;也可以保留意象,在保证有效交际的同时,促进文化交流。

例句:红日初升,其道大光。

译文:The red rising sun will light up the road ahead.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出自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原文以红日初升、光耀大地的壮丽景象,比喻中非共建的命运共同体如初升红日一般前途光明,中非青年保持友好、不断努力向上,中非命运共同体更具活力。译者采用直译保留了原文意象,不仅完整阐释了原文内涵,向受众传递演讲者的情感,还将中国特色表达补充至目的语生态中,彰显中国特色文化。

4.总结

中国特色文化意象词的翻译是中国文化对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集结着中国人民智慧。中国特色文化意象词所涵盖的文化内涵在英语语言体系中的充分传递有赖于翻译生态环境的改善,更取决于译者对翻译策略的选择。[9]译者需发挥其主体作用,兼顾“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三维融会贯通,根据需要采用归化、异化、直译、意译等不同翻译策略,适当保留意象或删除意象,补充目的语表达或采用目的语表达,实现“译有所为”和译品的“适者长存”,为建构良好的翻译生态系统添砖加瓦,促进语言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

[1]胡庚申.生态翻译学解读[J].中国翻译,2008(06):11-15+92.

[2]胡庚申.傅雷翻译思想的生态翻译学诠释[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9(02):47-53.

[3]胡庚申.从术语看译论——翻译适应选择论概观[J].上海翻译,2008(02):1-5.

[4]谢天振.译介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180.

[5]张敏.从文化意象词翻译看中西文化差异[J].昌吉学院学报,2018(05):29-32.

[6]刘明欣.脚本理论视角下政治性话语中文化意象翻译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8.

[7]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8]Xi Jinping. Xi Jinping: The Governance of China III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s Press,2020.

[9]郭旭明.从生态翻译学视角看全球化语境下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73-75.

基金项目:上海工程技术大学2021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项目编号:202110856036)。

作者简介:

康富华(2000年-),女,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外国语学院翻译系本科生;

赵文(1983年-),女,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翻译研究、语用学研究。

猜你喜欢
外宣翻译
生态翻译视阈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
国际传播视阈下的外宣翻译特点探析
浅析高校简介英译中“认同”的建构
江西省高校门户网站外宣翻译现状研究
英语实用翻译研究
顺应论视阈下的中国政府网外宣翻译研究
外宣翻译中中国特色词汇的翻译
跨文化意识下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的研究
汉英外宣翻译中的本土化顺应策略
外宣翻译“三贴近原则”指导下的河南省旅游翻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