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莉超
近年来,随着幼儿教育改革工作的推进,高质量教研活动成了促进课程改革和教师发展的重要途径。以笔者所在幼儿园为例,针对“怎样的教研是有效的”“怎样的教研会受到教师欢迎”“怎样的教研有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等问题,笔者组织教师进行了一系列的讨论。参与式教研是一种具有全员性、实效性等特点的教研活动,它可以打破传统教研模式的束缚,让教师在亲身体会中自主合作、自主探究,有利于培养教师科学的教育观念,端正教师的教学态度,促成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从而真正发挥教研活动的促进作用。
我园尝试解锁了多种参与式教研路径,全面提升了教师深度思考的能力,推动了教师的专业成长,调动了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积极性,增强了教师主动学习的意识,为教师在教研活动中提供了成长的机会。幼儿园要勇于尝试,变革教研活动的开展形式,解鎖更多适宜教师参与的教研活动,为教师创建平等和谐的教研氛围,让教师体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喜悦。本文以我园“幼儿建构游戏中的发现”教研活动为例,谈一谈幼儿园开展参与式教研的新路径。
教研过程是一个长期研磨、不断精进的过程。在教研现场,笔者播放了以“拾忆时刻”为主题的系列视频,从《教师成长篇》到《幼儿成长篇》,用闪现画面的方式,帮助教师回忆了幼儿园前期的教研之路,重新唤醒了在场教师的教研热情。
在观看视频时,教师们目不转睛,他们感受到实践过程中的辛苦,收获了教研活动中的感动和自豪。每个阶段的教研活动,都是对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都是对教师技能的历练,都能促使教师不断反思、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
笔者用播放视频的方式,唤起了教师的教研记忆,激发了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热情。笔者认为,拾忆即回忆,是回顾也是整理。教师回顾前期教研成果的过程,也是他们自我反思、梳理实践经验的过程,这为后续的教研环节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针对如何真实地发现幼儿的成长这一问题,教师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有的教师认为要对幼儿进行深入的观察,发现幼儿的兴趣爱好,了解并理解幼儿的行为。有的教师认为与幼儿进行良好的互动很重要,只有尊重幼儿,采用更适合幼儿的教学方法,平等地对待幼儿,教师才能有所收获。在教研活动中,我园采用了分段式视频观察法,让教师在你一言、我一语中进行商讨,深入挖掘幼儿身心发展的需求。
环节一:展示积木倒塌的照片
主持人:“你发现了什么?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是什么?”
师1:“幼儿的建构作品是房子,由清水积木搭建而成。幼儿具有较好的垒高技能,他们在挑战各种建筑高度。”
主持人:“看到积木倒塌这一幕,你可能会怎么做?”
师2:“关心安慰幼儿,询问幼儿意见,引导幼儿查看现场,寻找积木倒塌原因。”
环节二:播放幼儿重新建构的视频
主持人:“请用关键词描述你在视频中的发现?”
师1:“在第二次建构活动中,幼儿搭得更高,他们进行了环形建构,采用了架空、对称、平衡等建构技能,并且注意到每层建筑高度和建筑之间的距离,这说明幼儿的空间感很好。”
师2:“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部分幼儿多次以自己的身高测量建筑的高度,部分幼儿用到桌椅等工具。”
师3:“支撑柱子的积木是斜放的,这样建筑物与地面的接触面更大,它的受力面更稳定。”
环节三:播放幼儿第二次重新建构的视频
主持人:“二次重构后幼儿可能获得的学习与发展是什么?”
师1:“幼儿可能具有较好的意志品质和主动性,从独自游戏到合作游戏,他们会与同伴合作建构,并且听取别人的建议、协商和沟通建筑的造型。”
师2:“幼儿之间会合作制订建构计划,借助同伴的力量,这有利于幼儿建构经验的大幅提升。在建构的过程中,幼儿充分自主思考,提高了构建游戏的有效性。”
(四)活动小节与思考
笔者发现,分段视频观察法能帮助教师全面捕捉幼儿在游戏中的细节表现。教师能在真实教学情境中准确地挑选出有价值的关键信息,及时抓住那些容易被人忽略的行为细节,深入挖掘建构游戏中蕴涵的教育价值,通过反复分析幼儿的表现和反应等方式,选择适宜幼儿思维发展的支持方式。
同时,观看视频的方式为教师营造了宽松愉悦的教研氛围,大部分教师自发地开启了自由对话模式,针对教研过程中的冲突和矛盾,教师不再谦虚地保持沉默,而是尝试主动展开有深度的对话。这有利于调动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让教师在共同参与、分享智慧的过程中,感受教研活动的有效性。
通过前后两次研讨活动,笔者发现我园教师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逐渐提升。例如,教师学会了从关注幼儿的建构技能、技巧,转变到关注幼儿建构的全过程;学会了从关注幼儿的内心情感,转变到关注幼儿独特的思维方式;学会了从横向比较,转变到注重幼儿的纵向发展;学会了从欣赏幼儿的角度,主动寻求幼儿作品、幼儿行为中的教育契机。这些有利于教师有效诊断幼儿行为、梳理教学思路、支持幼儿发展,为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做了很好的铺垫。
教师的专业成长既是一个个体发展的过程,又是教师这个群体互相促进、互相成就的过程。在教研活动中,笔者发现教师之间既有个性经历,也有共性发现。于是,笔者开启了共鸣式教研课题,抛出了教学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引导教师共同探讨同一话题,以此激发教师的主体意识,启发教师的教学智慧。
在教研现场,笔者鼓励教师分享各自的教学故事。严老师主动发言:“大班幼儿搭建了两周的‘五爱3号’火箭在结顶时倒塌了,这是全体幼儿的心血,在伤心之余,我引导幼儿仔细观察现场,发现火箭倒塌缘由是结顶部分受力不匀。于是,幼儿开始重新搭建火箭,他们尝试先在地面设计结顶部分,再将其放到火箭顶部,最后‘五爱3号’圆满发射了。”该话题激起了不少教师的共鸣,大家积极地参与了话题的讨论活动。
笔者本以为这种共鸣式教研会出现冷场的情况,没想到严老师的故事激起了教师思维碰撞的火花。在教研现场,好几位教师抢着分享自己班级的“倒塌事件”。对于不一样的倒塌问题,教师采取了不一样的支持策略,产生了不一样的游戏成果。教师在互学互助中汲取成功的经验,在互动交流中梳理有效的教学方法。笔者发现,对于有价值的问题,教师会自发学习、自主鉆研、自主思考。幼儿园要把教研活动的主导权交给教师,更好地发挥教师作为教研主体的作用,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启发教师的新思维,实现教学研讨活动的引导价值。
在教研活动中,笔者鼓励教师人人参与、人人思考、人人提高。针对如何提供支持策略帮助幼儿获得进一步提升这个问题,教师以游戏环境、游戏材料、师生互动为切入角度,分层、分组地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教师立足于幼儿发展的需要,联系自身工作的实际情况,开启智慧的碰撞,大胆表述了个人想法与观点,在合作交流中形成了一些系统化的支持方法。
笔者认为,教研活动贵在真实,教师要研讨需要大家共同解决的教学问题。通过分段视频观察法,教师发现了幼儿的诉求,经过群体的讨论和分析,将个人经验提升为教师的共同经验,从而有效地解决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的困惑与问题,提升了游戏教学的质量。
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公式,即“经验+反思=成长”。笔者认为,这儿的“反思”有两层含义:一是思考,即和谐的教研氛围有助于鼓励新、青、老不同层面的教师积极碰撞、各抒己见,引导大家聚焦有价值的教学问题,促进教师产生智慧的火花,让教师在切磋中达成共识;二是反思,在研讨中,教师肯定会产生不同观点和建议,教师要结合自身实际,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增强自己的教学意识,在集体交流、同伴互助等活动中实现自身专业的成长。
教研活动的主旨在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研活动的过程在于聚焦实际、寻找策略,教研活动的收获在于以小见大、梳理分享和推广创新。在活动最后,笔者请每组教师分享了自己的学习体会。各组代表教师借助海报记录的方式,从建构区环境、游戏材料、师生互动三个角度出发,针对建构游戏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明确了幼儿的游戏需要,梳理了助推幼儿进一步发展的方法。
分享是思绪的再次梳理,聆听是智慧的再次碰撞。在有效的教研活动中,教师可以学习其他教师优秀的教学方法,感受不同处理方式带来的不同影响,体会不同创意之间的思维碰撞,从而丰富自身的教育理论和教学经验。幼儿园要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解锁参与式教研的新路径,引导教师互惠互助、共同提升,鼓励教师将教学经验与工作实际相结合,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提高幼儿教育的整体效果。
(作者单位:无锡市五爱实验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