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培训质量评估研究

2021-01-18 08:54李钰轩
科技经济导刊 2021年1期
关键词:教案设计沟通交流准则

李钰轩

(仙桃市烟草专卖局(公司)人事科,湖北 仙桃 433000)

1.引言

员工培训效果评估是企业培训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客观合理的评估结果是了解培训课程是否满足学员要求的前提, 能够为组织者提供培训计划安排、培训课程选择等信息的反馈,这就要求企业建立一套科学的培训评估体系。针对烟草行业培训,相关学者进行了研究。孙国光[1]通过分析当前烟草商业企业面临的新形势,针对员工培训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调查和分析,以青岛市烟草专卖局(公司)员工教育培训体系搭建过程为主线,对烟草商业企业如何开展教育培训工作进行了研究。王雁舒[2]发现培训工作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改善、提高企业员工素质的基石。但是,培训并不是一项一劳永逸的工作,对其进行效果评估,促使培训效果转化为工作实效,是培训工作不能缺少的组成部分。孙红涛[3]从当前烟草企业培训重视程度、培训形式和内容、培训队伍、培训效果评估和激励机制等问题出发,提出了解决问题的相应对策,为中国烟草企业教育培训提出一些思路。综上所述,目前烟草行业针对培训质量的评估仍以定性为主,评估手段单一,缺乏科学有效的定量评估方法,导致评估效果可信度低,无法用于培训效果的改进和提升[4~6]。本文正是基于此种现象,以行业实际培训评估内容为例,运用层次分析法,通过定量方法对安全培训效果进行了深入研究。

2.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本文以企业的网络学院课程实际培训质量评估表为例确定培训的评估指标体系构建方法。评估体系构建具体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2.1 总目标确定

根据研究内容将总目标设置为培训质量;

2.2 子目标确定

将培训质量评估内容分为教案设计、授课能力两个子目标,采用专家讨论确定子目标之间的优先级;

2.3 子目标分解:将子目标具体细化,确定下一阶段的分析对象;

2.4 具体评价准则确定

针对每个细化过后的子目标确定具体的评价准则,是评估过程中的最基本单元。

本文通过参考实际培训质量评估表,并在4名专家的指导下,建立了针对网络学院培训质量的评估指标体系,其中一级指标2个,二级指标5个,三级指标11个,对评估指标进行具体介绍。

培训质量评估的第一个要点是教案设计,教案的设计关系着培训内容的选择和培训形式的呈现,主要为培训内容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对于一份教案通常从主体也就是也就是培训内容,以及客体也就是学员两个角度进行评价。故在教案设计这一子层面中分为内容设计和学员评价2部分。根据培训质量评估表将内容设计分为教案、材料的组织和内容的设置是否合理2个具体评价准则。将学员评价分为授课方式是否易于接受和培训目标的体现2个具体评价准则。

培训质量评估的第二个要点是授课能力。教案设计主要是针对培训内容质量的评估,而授课能力是对任课教师授课质量的评估,主要为任课教师的选择提供依据。授课能力分为组织能力、沟通交流、教学细节3部分。其中组织能力分为纪律维持和签到打分2个具体评价准则,沟通交流分为语音语调是否合适、是否能够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有比较适合的沟通方式3个具体评价准则,教学细节分为及时回答学员的问题、举例贴切程度2个具体评价准则。

3.评估方法简介

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对评价指标进行权重确定,层次分析法通过构建“培训子层面-培训内容-具体培训准则”的体系构建分析层次[7~9]。在每一个层次中通过要素之间的两两比较构建判断矩阵,随后确定目标权重,并进行一致性检验。

3.1 指标权重确定

在培训体系内需要明确各个要素之间的相对权重,包括“培训子层面-培训内容-具体培训准则”每个层次内的要素。在化工安全培训评估指标体系标准框架下,需要对各安全培训子层面的相对重要程度以及安全培训子内容下对应的各应急目标的相对重要程度进行确定。本文以授课能力为例具体介绍权重的确定方法。

3.1.1 安全培训子层面内各培训内容权重确定

在本文中对培训质量划分2个子层面,分别为教案设计和授课能力。以其中的授课能力为例,授课能力子层面包括3个培训准则,分别为:组织能力(Z3)、沟通交流(Z4)、教学细节(Z5)。按照层次分析法中T.L.Saaty1-9 标度评分标准,构造判断矩阵,如表1所示。

表1 授课能力子内容重要度

授课能力判断矩阵:

通过计算矩阵一致性比率<0.1,矩阵一致性可以接受。3个培训子内容的权重分别为:

教案设计子层面中的培训内容权重计算过程与授课能力相似。

3.1.2 具体培训准则之间的权重确定

对每个培训质量评估子层面下的具体准则进行指标权重计算有利于对评价指标的分数进行确定[10]。以授课能力下沟通交流的具体培训准则(语音语调是否合适、是否能够调动学员的积极性、有比较合适的沟通方式)为例,W3代表语音语调是否合适,W4代表是否能够调动学员的积极性,W5代表有比较合适的沟通方式,如表2所示。

表2 沟通交流培训准则重要度

沟通交流具体准则比较矩阵:

通过计算矩阵一致性比率<0.1,矩阵一致性可以接受。4个培训具体准则的权重分别为:

其他具体培训准则权重计算过程与沟通交流下的具体培训准则相似。

3.2 评估指标分值与评估标准设定

通过对培训质量评估子层面内部各个子内容的权重计算,根据计算结果设置培训质量评估子层面内部各个子内容的评估分值和评分标准,设计针对培训质量评估的评分标准及打分方法。

将前文中获得的培训质量评估子层面内各个子内容对应的权重保留两位有效数字后转化为分值,采用百分制。对应的分值如下:组织能力(Z1)32分、沟通交流(Z2)56分、教学细节(Z3)12分。

组织能力(Z1)32分中根据权重分配纪律维持(W1)18分、签到打分(W2)14分。

沟通交流(Z2)56分中根据权重分配语音语调是否合适(W3)8分、是否能够调动学员的积极性(W4)17分、有比较合适的沟通方式(W5)31分。

教学细节(Z3)12分中根据权重分配及时回答学员的问题(W6)9分、举例贴切程度(W7)3分。

依据具体培训准则、逻辑判断以及所需接受知识的重要程度,结合专家分析讨论设计评估标准,根据权重计算对评估标准进行分值设置,最终完成各培训质量评估子内容的培训评估打分,得到改进后的培训质量评估表,如表3所示。评估标准得分可以根据评估人员具体情况在区间内打分。另外一个子层面,教案设计的评估打分表采用同样的设计方法,在此不再赘述。

表3 培训质量评估表

4.实例分析

本文采用上文中构建的培训质量评估体系,选取企业中某一员工作为典型研究对象,通过该体系对网络学院某一课程培训质量进行评估,评估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某员工针对网络学院课程培训质量评估得分情况

从得分的整体情况来看在安全生产思想培训、安全技能培训和安全技术知识培训三方面企业目前均存在不足之处,详细分析如下:

4.1 教案设计

内容设计:从得分不难看出教案、材料的组织是否合理34分中得到32分,内容的设置是否合理31分中得到28分,由此可知本课程在内容设计上质量较高,在内容设计上能满足该学员要求。

学员评价:授课的方式是否易于接受20分中得到14分,说明该学员认为本课程授课方式不大容易接受,可能与之前接触网络授课培训较少有关。培训目标的体现是否明确15分中得到14分,说明本课程较好地体现了培训目标。

4.2 授课能力

4.2.1 组织能力

纪律维持是否良好与签到打分是否每节课执行都得到了满分。说明虽然是网络培训,但是课程组织有序,课堂纪律维持较好。

4.2.2 沟通交流

语音语调是否合适8分中得到了4分,说明本课程授课过程中教师的语音语调没有令该学员满意,说明本课程在教师授课过程中要注意语音语调是否合适,同时学员要调试好设备,确保授课时语音语调不会受到设备干扰。是否能够调动学员的积极性17分中得到了15分,说明本课程教师的授课较为生动,能够调动学员积极性。是否有比较合适的沟通方式31分中得到了25分,说明本课程教师的沟通方式有待改善,可能与教师授课速度过快有关。

4.2.3 教学细节

是否及时回答学员的问题9分中只得到了3分,说明教师没有对学员提出的问题及时进行解答,可能与授课形式为网络培训,教师和学员之间无法即时沟通有关。举例的贴切程度得到了3分满分,说明该学员认为课程举例较为贴切。

4.3 企业培训建议

针对企业今后在网络学院上开展相关培训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增加网络学院授课频次,确保网络培训形式能被大多数员工接受。二是在教师授课过程中要注意语音语调是否合适,同时学员要调试好设备,确保授课时语音语调不会受到设备干扰。三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注意语速,确保授课质量。四是教师可以采用线上留言等方式及时对学员提出的问题及时进行解答。

5.结语

本文对培训质量评估进行分级、分类分析,提出了一套具有针对性的企业培训质量评估指标体系构建方法。针对当前企业实际培训表单,基于评价指标权重分析原则,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项评估指标权重,通过要素之间的两两比较构建判断矩阵,解决了确定培训评估指标权重的主观性问题,最终分析得出评估体系。选取某企业员工作为典型研究对象,通过该体系对企业员工培训质量进行评估,分析得出在教案设计和授课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为企业选择合适的培训课程和讲师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教案设计沟通交流准则
IAASB针对较不复杂实体审计新准则文本公开征求意见
行业党建工作引领行业高质量发展——基于会计师事务所党组织与党外人士沟通交流的研究
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教案设计
《单一形状固定循环指令G90车外圆仿真》教案设计
面对面沟通交流 实打实解决问题
加强沟通交流 强化互动联动
《妈妈的节日》教案设计
“垂直与平行”教案设计
“她”架起人大工作沟通交流的桥梁
学学准则